• 2013年第4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中国三稀矿产资源战略调查研究进展综述

      2013, 40(2):361-370.

      摘要 (6741) HTML (0) PDF 7.59 M (72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三稀资源是稀土、稀有和稀散资源的统称。“三稀矿产资源战略调查研究”项目启动以来,研究了全球三稀资源的分布、产出特征及其开发现状、选冶技术与市场供需状况;发现中国重稀土资源消耗过快,关键性稀散金属的利用水平有待提高,部分稀有金属亟待发现新的矿产地;同时,中国三稀资源利用的质量不高,高附加值产品少,采选回收率低;现场实地调研也表明中国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还存在证外采矿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地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成矿规律研究发现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母岩体可以扩展到燕山晚期花岗岩以外的地区,内生稀有稀土资源的形成具有时空分离的趋势。在技术方面,项目组把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应用到三稀资源的监管工作,并全面更新了三稀元素的分析测试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所提出的分单矿种评价、管理稀土资源、修改三稀资源勘查规范、设立复合型三稀资源矿种以及水化学技术调查监测三稀矿山的生产状况和环境污染等建议和新思路,都具有现实意义。在找矿部署方面,项目组根据三稀资源的综合特点,认为应建立稀有资源的整装勘查区、稀土资源的规划区、稀散资源的综合利用示范区,甘肃、四川、福建等地已取得初步找矿进展。

    • 国外超大型-特大型铜矿床成矿特征

      2013, 40(2):371-390.

      摘要 (3825) HTML (0) PDF 4.76 M (80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铜的消费量及用途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高低。本文主要研究了国外超大型-特大型铜矿床的主要类型和特征以及典型的超大型-特大型铜矿床,并将铜矿床按照岩浆熔离型、斑岩型、矽卡岩型、层状(控)型和海相火山气液型5种类型进行介绍。世界上著名的超大型-特大型铜矿床主要为智利的楚基卡马塔特大型铜矿床、埃斯康迪达超大型铜矿床,印度尼西亚的格拉斯贝格超大型铜金矿床,中非巨型铜矿带上的赞比亚铜矿带、刚果(金)沙巴铜矿带和赞比亚西北省铜铀矿区,阿富汗的艾纳克超大型铜矿床,波兰的卢宾超大型铜矿床。根据上述主要铜矿床的特征总结出国外超大型-特大型铜矿床具有统一性、专属性、偏在性和异常性等特点。

    • 大兴安岭北段扎兰屯地区铜山组源区特征:地球化学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制约

      2013, 40(2):391-402.

      摘要 (2718) HTML (0) PDF 1.37 M (3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大兴安岭北段扎兰屯地区铜山组是扎兰屯—多宝山岛弧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铜山组的源区性质、沉积时限和形成构造环境的研究是该岛弧构造带研究的重要环节,该地区也是研究古亚洲构造域早期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铜山组细碎屑岩组分和岩相学研究以及岩石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铜山组形成于大陆岛弧区或活动大陆边缘及附近,物源主要为长英质岩石及由上地壳向安山弧缘过渡的混合长英质岩石,部分可能混入少量被动陆缘区物质。本研究首次确定了铜山组细碎屑岩LA-MC-ICPMS锆石U-Pb年龄谱特征,反映出铜山组源区多样性特点。碎屑岩中566~632 Ma和789~889 Ma碎屑锆石的存在,结合区域年代学信息,暗示本区应该存在新元古代结晶基底和新元古代岩浆事件和变质作用,它们构成铜山组沉积岩的主要物源区;2 543~2 705 Ma和1 773~2 120 Ma古老碎屑锆石信息揭示兴蒙造山带存在前寒武纪微陆块基底,并成为铜山组的重要物源区;根据谐和年龄(572±5)Ma并结合区域对比,确定铜山组沉积时限为早奥陶世。这一研究成果为确定早古生代扎兰屯—多宝山岛弧构造带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为探讨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大陆地壳演化及构造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制约。

    • 浙江漓渚地区栅溪—广山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构造及找矿意义

      2013, 40(2):403-413.

      摘要 (2423) HTML (0) PDF 4.78 M (3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浙江漓渚地区位于钦杭成矿带北东段,发育矽卡岩型铁或铁多金属矿床或矿(化)点,成矿作用与沿北东走向褶皱-断裂带发育的晚侏罗世末栅溪—广山侵入岩密切相关;栅溪岩体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细粒石英(花岗)闪长岩,广山岩体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粒及细粒花岗岩;前者为含角闪石钙碱性(低钾-高钙)花岗岩类(ACG),具有低硅,贫碱,富钙、镁和铁的特征,相对富集K、Rb、Ba、Th、U、Zr、Hf等元素,弱亏损Sr、Ti等元素,具弱负铕异常及向右弱倾的稀土配分曲线特征,地球化学类似I型花岗岩特征;后者为富碱钙碱性(高钾-低钙)花岗岩类(KCG),具有高硅、富碱、低钙和镁铁的特征,富集K、Rb、Th、U、Nb、Ta、Zr、Hf等元素,强亏损Ba、Sr、Ti等元素,具强负铕异常及“V”型稀土配分曲线特征,地球化学类似A型花岗岩特征。成岩构造环境具有从俯冲碰撞作用向后碰撞或后造山作用转换的特征,转换时间与华南地区构造环境转换时间吻合,为华南构造-岩浆演化提供新的约束;且这两类侵入岩在浙江分布广,均具有较好的成矿潜力及找矿前景。

    • 准噶尔盆地滴西地区火山岩爆发相特征及储集性能影响因素

      2013, 40(2):414-422.

      摘要 (2940) HTML (0) PDF 4.75 M (2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爆发相火山岩是火山碎屑不同形式的组合体,根据火山碎屑的类型和组合方式可以划分为空落亚相、热基浪亚相、热碎屑流亚相和溅落亚相共4个亚相,每个亚相都有其独特的判别标志。克拉美丽滴西地区爆发相火山岩的岩心、普通薄片、铸体薄片以及测井资料研究发现,该区域岩性复杂,爆发相火山岩主要赋存在滴西10井区和滴西14井区范围内,岩性以火山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熔结凝灰岩和熔结火山角砾岩为主。爆发相的储集空间以基质溶孔、粒内溶孔、构造裂缝和溶蚀缝为特征。爆发相各亚相中,以熔结凝灰岩为主的热碎屑流亚相和以火山凝灰岩为主的空落亚相为优质储集体发育部位,主要影响因素为构造作用和流体的溶蚀作用。这项研究为判别其他相似地区爆发相火山岩能否成为有效储层提供参考意义。

    • 利用宽谱系岩墙群进行靶区定位的数值方法——以新疆南阿拉套山为例

      2013, 40(2):423-429.

      摘要 (2868) HTML (0) PDF 3.24 M (36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本文介绍一种利用宽谱系岩墙群的空间展布特征进行靶区定位的数值方法。基于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岩浆-屏蔽层强相互作用过程中将涌现最大主压应力分布在竖直方向的近场应力场。在这种条件下,屏蔽层中的裂隙系统不同于传统矿田构造学描述的裂隙系统。依岩浆上升速率及屏蔽层岩石学结构和力学性质变化,屏蔽层中可出现不同类型的同成矿裂隙系统,后者往往被成矿期的脉岩充填。由于应力中心的作用力强度大于远离应力中心的部位,自生长裂隙和先存裂隙的密度呈现规律性的空间变化。这种变化控制了含矿流体的运动学特征。因此,可以将岩墙密度和延伸方向数作为定量化指标揭示含矿流体大规模聚集的空间位置,后者也是成矿作用的潜在发生部位。用滑动平均法绘制岩墙分布密度图和岩墙延伸方向密度图,将极密区作为有利找矿靶区,分析结果与地质学方法的预测结果高度相似。因此,可以认为本文提供的靶区圈定方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 桂中坳陷泥盆系页岩气成藏条件浅析

      2013, 40(2):430-438.

      摘要 (7461) HTML (0) PDF 5.34 M (30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对桂中坳陷泥盆系泥页岩的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区内泥页岩主要发育在中-下泥盆统,该层系泥页岩分布面积广,沉积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泥页岩层段埋藏深度适中,具备页岩气成藏的基本条件。但桂中坳陷历经多期强烈的构造改造,断裂发育,部分地区还伴随岩浆活动,导致桂中坳陷页岩气藏的保存条件较差,而断裂和岩浆活动影响相对较小的中西部地区是桂中坳陷页岩气勘探的有利方向。认为在有机质演化程度高,构造运动复杂的地质背景下,页岩气的勘探必须强调保存条件,保存条件将会是制约中国页岩气藏勘探的关键因素之一。

    • 雪峰山西侧地区寒武系地层划分与对比

      2013, 40(2):439-448.

      摘要 (2662) HTML (0) PDF 1.51 M (3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在最新的寒武系“四统十阶”年代地层划分方案的框架下,根据对雪峰山西侧地区以三叶虫为主的生物地层资料的分析以及牙形石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探讨了雪峰山西侧地区寒武系各统内部的地层划分与对比问题,从而为这一地区提供了可靠的寒武系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案。

    • 西藏定结盆地第四纪湖相地层的厘定、划分和定结群的建立

      2013, 40(2):449-459.

      摘要 (5251) HTML (0) PDF 2.65 M (168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通过对西藏定结盆地湖相沉积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测剖面,对分布于盆地内的第四纪湖相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重新厘定了该区中更新世—晚更新世的岩石地层单元,确立了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序列。首次建立了该区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湖相地层单位——定结群(Qp2-3D)。定结群是由中更新统叶如藏布组(Qp2ly)和上更新统麻加组(Qp3lm)2个组组成。为青藏高原湖泊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变迁的研究,以及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等都提供了新资料。

    • 嘉陵江古河曲发育的古地理环境重建

      2013, 40(2):460-468.

      摘要 (2854) HTML (0) PDF 2.45 M (85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嘉陵江古河道的遥感影像轮廓反映了自由河曲的河流形态信息,分析嘉陵江古河曲的发育条件对其区域古地理环境的重建和恢复具有重要的地貌学研究意义。本文在综合前人关于自由河曲的理论与实际案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自由河曲的发育条件。据此,结合野外调查资料,认为嘉陵江古河曲形成时,该区应为平坦开阔的冲积平原,河流纵比降较比现在更小;河流两岸为具有“二元结构”的松散沉积物。与长江下荆江河段的地理环境类似。且“三水汇流”(嘉陵江与渠江、涪江)格局已经存在。嘉陵江由自由河曲转为深切河曲是由于区域地质环境(或地质事件)的改变所引起的。

    • 川南界市场—黄家场地区须家河组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模式

      2013, 40(2):469-476.

      摘要 (5726) HTML (0) PDF 2.45 M (150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四川盆地南部界市场—黄家场地区须家河组总体为一套三角洲→湖泊沉积,研究区内砂体十分发育,但砂体非均质性强、成因复杂。本文以3条野外剖面、12口钻井岩心观察、83张薄片鉴定以及扫描电镜和岩心物性等资料分析为基础,结合最新资料和认识,通过精细的沉积微相分析和储集砂体的剖面结构解剖,探讨川南须家河组储集矿体的成因及模式。砂体成因类型主要包括: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单一河口坝砂体、滨湖砂坝砂体、浅湖砂坝砂体、叠置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叠置型河口坝砂体、河口坝与水下分流河道组合类型(包括“坝上河”和“河上坝”)。系统研究了形成于不同的水动力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岩性结构特征的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的储集性能。基于以上研究认识,建立了研究区砂体进积式和砂体退积式2种砂体成因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最有利储层发育的位置为河道的中下部,河口坝砂体的中上部;最为有利的储集砂体为砂体进积式下形成的叠置型水下分流河道和“坝上河”,也是研究区今后主要的勘探目标。

    • 川中地区公山庙油田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油资源潜力分析

      2013, 40(2):477-486.

      摘要 (3484) HTML (0) PDF 6.83 M (36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公山庙油田侏罗系大安寨段油层孔隙度大多小于2%,渗透率一般小于0.05×10-3μm2,属于典型的致密油层。该油层平面上大面积分布,存在明显的“甜点”区;剖面上非均质性强,顶部大一亚段和底部大三亚段的厚层介壳灰岩为主力产油层,中部大一三亚段的介壳灰岩与页岩薄互层为次要产油层。构造、介壳灰岩及暗色泥岩厚度对致密油富集没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甜点”主要分布在公山庙构造西侧斜坡区。通过对公山庙油田大安寨段沉积演化、烃源岩生烃条件、储层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的研究,结合生产井数据,运用容积法和产量递减拟合法分别计算可采资源量,预测公山庙油田大安寨段致密油可采资源量分别为338.11万t和155.74万t。

    • 西湖凹陷平湖组滨海型煤系烃源岩发育环境及其控制因素

      2013, 40(2):487-497.

      摘要 (2994) HTML (0) PDF 4.34 M (3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西湖凹陷平湖组是凹陷内油气藏形成的主力源岩之一,其烃源岩岩石学类型主要有泥岩、炭质泥岩和煤,有机质类型为Ⅱ-Ⅲ型,有机质丰度较高,总体为中等—好烃源岩。西湖凹陷平湖组发育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海湾、潮汐影响的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潮坪,而发育烃源岩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海湾和潮坪,此时期沉积水体介质条件为咸水—半咸水,在三角洲和潮坪发育的泥炭沼泽中表现为氧化性,海湾环境中表现为弱还原性。平湖组源岩的发育受控于古气候、沉积环境、海平面变化及古构造格局,其中古构造格局控制着烃源岩的发育厚度和位置,海平面变化控制着烃源岩在地层内部的分布特点,古气候为烃源岩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背景,沉积环境控制着烃源岩的丰度、类型和保存条件。在平湖组烃源岩发育环境及控制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平湖组烃源岩发育的沉积模式。

    • 东濮凹陷北部地区古近系烃源岩热演化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2013, 40(2):498-507.

      摘要 (5713) HTML (0) PDF 2.99 M (174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依据可溶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物和镜质体反射率资料,结合EASY% Ro法数值模拟,综合分析了东濮凹陷北部地区不同洼陷古近系烃源岩的热演化特征及其差异性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前梨园洼陷和海通集洼陷进入高、过成熟阶段,濮卫次洼进入成熟阶段,前梨园洼陷和濮卫次洼相对海通集洼陷具有较宽的生烃窗范围,对应的生烃门限深度较浅,而高成熟门限深度较深。沙三段为各洼陷主力生烃层系,东营沉积末期为主要生烃期,明化镇期—现今出现二次生烃。烃源岩热演化差异的主控因素为地温,其次为异常高压,有机质类型影响较小。

    • 渝东北双家坝气田黄龙组沉积微相分析

      2013, 40(2):508-516.

      摘要 (2978) HTML (0) PDF 8.29 M (40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上石炭统黄龙组是渝东北双家坝气田天然气藏的主力产层。依据钻井、岩心、薄片、测井资料,并结合岩石学及古生物等的综合研究,建立了研究区石炭系黄龙组沉积模式。认为双家坝气田黄龙组沉积发育有萨勃哈、海湾陆棚2个沉积相带,具水体逐渐加深和范围向陆上超与扩大的海侵序列。根据沉积相标志又可进一步划分出6个亚相带和8个微相带。依据单井的沉积相研究成果进一步编制了黄龙组一段(C2hl1)、黄龙组二段(C2hl2)、黄龙组三段(C2hl3)沉积微相展布图,其中黄龙组二段的复合颗粒滩、砂屑滩、生屑滩微相是本区的有利沉积相带,为双家坝气田石炭系主力产气相带。

    • 川西中段地区砂岩碎屑组分变化记录的沉积转型事件

      2013, 40(2):517-528.

      摘要 (5471) HTML (0) PDF 2.86 M (116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砂岩作为山脉隆升过程中在盆地内的直接记录,其碎屑组分在分析造山带及沉积物源区构造背景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文应用砂岩碎屑组分特征对比、单井碎屑组分垂向演化特征、Dickinson图解及砂岩的成分成熟度Q/(F+L)与F/L的演变特征四种方法,对川西中段地区侏罗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砂岩碎屑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认为研究区中侏罗世沙溪庙组受到了来自西部龙门山造山带和北部米仓山—大巴山造山带的复合造山运动的共同影响;(2)通过对川西地区单井碎屑组分垂向对比及砂岩成分成熟度分析,发现在千佛崖组与沙溪庙组界线附近,沉积物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暗示川西地区此时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沉积转型事件,这与米仓山—大巴山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3)砂岩碎屑组分的变化反应盆地周缘造山带的活动: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构造相对稳定,砂岩成分成熟度高;中侏罗世中晚期,在米仓山—大巴山逆冲推覆作用的影响下,砂岩成分成熟度低,且具有火山岩岩屑增多的特征;晚侏罗世早期,构造相对稳定,砂岩成分成熟度增高,至晚侏罗世晚期川西地区主要受龙门山造山带的影响,其砂岩特征与龙门山前缘砂岩特征趋于一致。

    • 大兴安岭柴—蘑地区控矿构造特征及赋矿规律

      2013, 40(2):529-537.

      摘要 (7450) HTML (0) PDF 5.75 M (310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控矿构造一直是热液矿床研究的难点之一,本文以大兴安岭中段为研究对象,通过1∶25万柴河镇幅和蘑菇气幅地质调查,提出:(1)该区主干控矿构造由大黑山—太平岭—鸡冠山北断裂带和扎兰屯市—哈多河断裂带构成,形成时代主要为海西期和燕山期。(2)控矿构造性质主要表现为压性、张性和剪切性质,三者之间分别经历了剪切与拉张,剪切与压扭性质之间的转换,主压应力场依次发生E-W向、SE-NW向、SSE-NNW向三次变化。(3)总结出该区主干构造控矿、分枝构造控矿、平行构造控矿和斜列构造控矿等若干赋矿规律,该赋矿规律与该区导矿构造,导矿构造和矿源与深部板块俯冲产生熔融岩浆密切相关。这些新认识为该区的地质基础、成矿理论深入研究和找矿工作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 小秦岭地区构造控矿作用分析

      2013, 40(2):538-548.

      摘要 (6907) HTML (0) PDF 4.22 M (25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小秦岭金矿集中区以隆升幅度大、剥蚀程度深、构造活动强烈、构造形迹清楚、矿床分布集中而著称。本文论述了研究区从早到晚,经历了塑性流变褶皱→区域东西向主体褶皱→南北向横跨叠加褶皱→垂向隆升的横弯褶皱等4期褶皱作用,以及塑性流变→脆韧性压扭性→韧脆性张扭性→隆升造成的脆性正向拆离滑脱等4期剪切作用。主期脆韧性剪切作用发育于主体褶皱翼部的薄弱构造带。由于第三期的韧脆性剪切作用的改造为燕山期含矿流体的大规模贯入和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容矿条件。研究认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深源,通过地幔热柱多级演化,贯入到韧脆性剪切带中积聚成矿,而且矿区往往存在着一两条主要矿脉却控制着矿区50%以上的金属储量。

    • 秦岭地区印支期钼矿化特征及找矿前景

      2013, 40(2):549-565.

      摘要 (5179) HTML (0) PDF 5.52 M (11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秦岭地区印支期钼矿床包括3种类型:碳酸岩脉型、断控石英脉型及斑岩型。碳酸岩脉型钼矿床与火成碳酸岩密切相关,矿体以含钼碳酸岩脉形式产出,成矿元素出现特殊的Mo+U+REE组合,以黄龙铺和黄水庵钼矿为典型代表。断控石

    • 安徽逍遥钨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碳、硫和铅同位素证据

      2013, 40(2):566-579.

      摘要 (2662) HTML (0) PDF 5.18 M (35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安徽逍遥钨多金属矿床是江南隆起带的一个W-Ag-Zn-Pb-Cu-Mo矿床,钨多金属矿化主要呈透镜状、似层状、脉状产于岩体接触带附近。该矿床的方解石δ13C特征表明碳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同时少量碳可能是具有大气降水来源的地下水从地层中淋取而来。硫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磁黄铁矿、黄铁矿和黄铜矿之间硫同位素分馏未达到平衡,其硫源来自岩浆,在成矿过程中受到了部分围岩地层硫的混染。根据铅构造模式图解和其参数综合分析,表明铅源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整体上显示下地壳来源特征,具有壳幔混源特点。碳硫铅同位素数据表明,燕山期逍遥地区大规模的构造-岩浆活动不仅带来了大量的成矿物质,而且使地层中的成矿物质活化迁移,并在有利的构造部位沉淀富集,从而形成钨多金属矿床。

    • 青海赛什塘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2013, 40(2):580-593.

      摘要 (4567) HTML (0) PDF 5.97 M (10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对青海赛什塘铜矿床内与成矿有关的矽卡岩中石榴子石、透辉石及硫化物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有富液相、富气相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3种类型;早期矽卡岩阶段均一温度436~562℃,盐度为34 wt %~45wt%NaCl eqv.,代表了高温、高盐度岩浆流体;退变质阶段均一温度322~419℃,盐度为15wt %~39 wt%NaCl eqv.;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235~366℃,盐度5wt%~36wt%NaCl eqv.。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包裹体中气相成分以CH4、H2S、CO2和H2O为主。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高盐度的NaCl-H2O-CO2-CH4体系,在290~360℃之间发生了强烈的流体沸腾作用,导致大量的金属硫化物沉淀,成矿流体的沸腾作用是导致铜矿床形成的重要因素。

    • 金川铜镍矿床多元地学信息找矿研究

      2013, 40(2):594-601.

      摘要 (2567) HTML (0) PDF 5.70 M (3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金川铜镍矿床是世界级典型的超大型硫化铜-镍矿床之一。根据在已知剖面上开展的多元地学信息综合找矿可行性试验结果,结合该矿床的地质特征,确立了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找矿标志,并建立了金川铜镍矿区深边部地-物-化综合找矿模式。依据上述找矿模式, 在金川Ⅱ矿区深边部开展找矿预测工作, 发现了5个具有找矿前景靶区,其中在Ⅰ类靶区②号多元信息综合异常带深部经工程验证发现了隐伏铜镍矿体。

    • 小秦岭金矿区水系沉积物重金属特征研究

      2013, 40(2):602-611.

      摘要 (4937) HTML (0) PDF 1.36 M (114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在划分小秦岭金矿区水系流域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水系沉积物中Hg、Pb、Cd、Cr、As、Cu、Zn七种重金属的含量水平、分布特征;从各个元素的主要来源出发,分析了重金属含量水平高低不同的原因,探讨了金矿开发对重金属含量变异的影响,提出影响水系沉积物重金属赋存、迁移的相关因素。结果发现:①从地域上看,小秦岭北麓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普遍高于南麓,而在北麓表现出“中间高、两侧低”的特点;②从元素含量差异看,小秦岭金矿区水系沉积物中Pb含量最高且偏离背景值的程度最大,其次是Hg,而Cr、As继续保持了低背景值的趋势。

    • 华北奥陶系含膏角砾岩气爆成因探讨

      2013, 40(2):612-618.

      摘要 (2065) HTML (0) PDF 3.08 M (36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根据华北奥陶系含膏角砾岩形态特征,对其成因进行初步分析。利用数值方法分析含膏角砾岩形成期地温特征,表明其存在粘土矿物及石膏脱水的温度条件。对加温条件下含膏泥岩孔隙气体压力进行实验研究,显示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含膏泥岩石膏脱水将产生极高的孔隙水压力。扫锚电镜和能谱分析结果反映出高温条件下石膏矿物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奥陶系含膏角砾岩具备气爆成因条件。

    • 广东省典型花岗岩成土剖面元素垂向分布特征

      2013, 40(2):619-628.

      摘要 (2168) HTML (0) PDF 3.69 M (3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对广东省南部花岗岩广泛发育地区的两个花岗岩风化剖面进行部分主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的研究表明:研究区成土过程是Na、Mg、K、Ca持续风化淋失的过程,且风化程度较高,土壤剖面中重金属元素与主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研究区两土壤剖面的淋溶作用较强,淋溶层深达200 cm,淀积层深度为100~300 cm。在淀积层内,随着Ca、K、Na、Mg等主量元素的新生矿物沉淀,As、Cd、Pb、Zn、Ni等元素也相对富集,是广东地区深层土壤As、Pb等元素含量高于表层土壤的可能成因之一。

    • 哈尔滨城市道路表土记录的痕量元素在不同粒级中的分布特征

      2013, 40(2):629-635.

      摘要 (2167) HTML (0) PDF 2.31 M (3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将城市道路表土样品进行粒度分级(全样、>63μm、63~30μm、30~11μm和<11μm),测定了各粒级组分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结果显示,微量元素在不同粒级组分中的变化程度按照以下顺序依次递增:Sr

    • 某金矿区农田土壤镉污染及其环境效应

      2013, 40(2):636-643.

      摘要 (2397) HTML (0) PDF 1.18 M (29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镉是环境中危险的毒重元素,金属矿区往往存在较严重的镉污染。为了查明小秦岭金矿区金矿开发活动对农田土壤镉的累积影响,以及农作物和人体健康的效应程度,较为系统地采集了农田土壤、小麦玉米、主要蔬菜和人发样品,采用国家标准和邻区对照值的方法,结果表明金矿区选矿尾矿渣是矿区水土环境镉污染的主要来源。土壤镉含量超过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倍数的范围为0~44.6,样本超标率6.77%,土壤镉含量超标的面积21.8 km2,占金矿区土壤面积的7.8%;高于对照区土壤镉含量的土壤面积约138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9.46%。金矿区30.7%的小麦籽粒样本中镉含量超过国家倍数1.2~3.2,小麦中镉的富集程度明显高于对照区。叶菜中,镉超标率77.7%。萝卜叶、西红柿、萝卜中镉含量均高出对照区。农作物中镉含量与土壤中镉含量呈现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大气、土壤及地下水交叉污染的较严重的某村住,不同年龄及性别人群人群发镉均值是对照区的1.91~6.09倍,2009年发镉含量是2005年的4.35倍,人群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

    • 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及编图——以映秀震中区为例

      2013, 40(2):644-652.

      摘要 (4809) HTML (0) PDF 2.22 M (110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虽然宣称地球已进入地震多发期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不少争议,但不得不承认近期的破坏性强震发生的频率较以往高。强震诱发的滑坡灾害也越来越成为了地质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在对一个地区发出中长期地震预报之后,如果也能相应地对该地区的斜坡稳定性进行评价,从而预测地震时滑坡最可能发生的地段,这对于减轻震区人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目前常用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以“5.12”汶川地震映秀震中区为例,运用Newmark方法对该区进行了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和编图示范,探讨了目前常用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及今后区域性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的发展方向。

    • 地下水开采引发的地面沉降易发性区划及控制措施

      2013, 40(2):653-658.

      摘要 (2193) HTML (0) PDF 2.05 M (3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北京市地下水严重过量开采,造成了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发了大面积的地面沉降。为避免更大范围的地面沉降,本文通过选取粘土层厚度、地下水水位下降速率、地下水开采量三个影响因素,根据各自影响程度确定影响因子权重,利用GIS叠加方法开展地面沉降易发性分区。结合南水北调水资源配置提出地面沉降防控对策,为地下水开采布局优化及地面沉降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主编:郝梓国

创刊:1953年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3657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167/P

国内邮发代号:2-112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亮点文章推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国新一轮战略找矿行动已全面启动。用什么方法、什么手段实现增储上产是面临的突出问题。本刊登载了几篇基于新技术、新方法实现找矿突破的实例,供大家参阅,助力新一轮战略找矿目标的实现。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找矿预测——以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矿为例. 欧阳渊等,2023, 50(2):303-330.
基于重磁资料在山东齐河—禹城探获矽卡岩型富铁矿:对超深覆盖区找矿的启示. 王润生等,2023, 50(2):331-346.
自然伽马曲线重构波阻抗反演在勘探含铀有利成矿砂体中的尝试. 梁建刚等,2023, 50(2):347-358.
宽频大地电磁法寻找“界面型”隐伏金矿床:以黔西南戈塘地区深部找矿为例. 张伟等,2023, 50(2):359-375.
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钻井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赵洪波等,2023, 50(2):376-39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