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郝梓国
创刊:1953年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3657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167/P
国内邮发代号:2-112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23, 50(2):302-302.
摘要:
欧阳渊,刘洪,李光明,马东方,张林奎,黄瀚霄,张景华,张腾蛟,柳潇,赵银兵,李富
2023, 50(2):303-330. DOI: 10.12029/gc20201026001
摘要:【研究目的】 矿产资源定位预测的核心是矿产分布与控矿地质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大数据及机器学习技术在解决这类复杂非线性关系问题方面已经体现出巨大的优势。小比例尺地物化遥信息的预测数据集具有高维和极不平衡的特点,依靠传统的逻辑假设或统计分析很难适应。本文尝试将随机森林算法引入到小比例尺找矿预测领域来开展研究,探索大数据及机器学习技术在小比例尺找矿预测中的应用。【研究方法】 近年来,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新发现了鲁尔玛、拔拉扎、达若、红山和罗布真等多个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多金属矿床(点),证实冈底斯西段具有寻找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多金属矿的巨大潜力。本文以新发现的典型矿床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斑岩铜矿成因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物化遥综合信息,构建地物化遥综合找矿模型,最后利用随机森林法开展研究区找矿预测。【研究结果】 本文结合典型矿床与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遥感综合信息,利用随机森林法在冈底斯成矿带西段开展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多金属矿的找矿预测,圈定出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矿找矿远景区11个(包含Ⅰ级远景区2个,Ⅱ级远景区3个,Ⅲ级远景区6个),其中罗布真、打加错、达若、拔拉杂、尕尔穷和布东拉等远景区找矿潜力较大。【结论】 基于大数据机器学习的欠采样随机森林预测模型,有望适应综合地物化遥信息的预测数据高维和极不平衡特点,为成矿带尺度区域找矿预测提供方向。本次工作确定的远景区有望发现新的矿床(点),为冈底斯成矿带找矿勘查打开了新的视野。
王润生,郝兴中,胡蕾,陈宏杰,刘辉,陈方博,于露,刘伟,方磊,康一鸣
2023, 50(2):331-346. DOI: 10.12029/gc20210817001
摘要:【研究目的】 山东齐河—禹城矿集区内分布近南北向且具有一定同源特征的重磁异常带,前期陆续在北部李屯、南部大张重磁异常内揭露到厚大的矽卡岩型富铁矿床,铁矿勘查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但矿集区中部潘店异常区被超深的新生界覆盖,异常规模小、强度弱,深部铁矿体的地球物理信息被极大弱化,且矿致磁异常又一定程度被大规模的磁性岩体异常所掩盖,识别和提取难度较大,因此一直未取得找矿突破。【研究方法】 本文充分结合相邻矿区重磁勘查的成功找矿经验,由已知到未知,对潘店重磁异常进行平面剖析和剖面定量反演,实现了研究区构造格架划分、成矿地质体圈定、异常剖析研究及2.5D联合反演的全流程解译。【研究结果】 基于高精度重磁资料的综合研究,获取了超深覆盖层下的深部找矿信息,最终在齐河—禹城矿集区中部实现了矽卡岩型富铁矿的找矿新突破,使矿集区内3处重磁异常得以紧密关联,并证实了大张、潘店、李屯三处铁矿床处于同一近南北向的中性岩浆岩带内,开辟了齐河—禹城矿集区内又一处重要的找矿新空间。【结论】 本次找矿成果为后续进一步开展超深覆盖层下的深部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指示,同时表明齐河—禹城矿集区内具有广阔的矽卡岩型富铁矿找矿前景。
2023, 50(2):347-358. DOI: 10.12029/gc20200116002
摘要:【研究目的】 在砂岩型铀矿勘查中,利用地震工作手段及传统波阻抗反演,可有效地区分砂、泥岩,却受限于波阻抗差异微小无法区分砂岩中是否含矿。【研究方法】 为了寻找含铀有利砂体,本次工作尝试了利用对含矿最为敏感的自然伽玛曲线联合声波曲线重构波阻抗,以提高反演结果对储层含铀信息的甄别能力,弥补传统波阻抗反演对含铀砂体和非含铀砂体无差异地球物理响应的缺陷。【研究结果】 经多个钻探实例验证,该方法确实有效增强了波阻抗反演对岩层属性的描述能力,缩小找矿范围,提高了钻探验证见矿率。【结论】 自然伽马曲线重构波阻抗值得在利用石油资料二次开发的砂岩型铀矿勘查中推广。
2023, 50(2):359-375. DOI: 10.12029/gc20200207001
摘要:【研究目的】 随着黔西南戈塘地区豹子洞等浅表红土型金矿开采资源的逐渐枯竭,寻找深部接替资源的任务已经十分迫切。从区域成矿规律、物化探异常、典型矿床特征等成矿预测要素出发,戈塘地区海马谷控矿断层北西侧下盘深部二叠纪茅口组、龙潭组之间的碳酸盐岩与碎屑岩Si/Ca界面上具有较大地寻找“层控型”金矿床的找矿前景。【研究方法】 引入了宽频大地电磁法查明了海马谷断裂西南段0~2 km深部的电性结构特征,从电阻率反演断面图中的低阻带异常特征推断海马谷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特征,早期(中二叠世前)表现为张性正断层性质,倾向北东;后期(早三叠世后)表现为压性逆断层性质,倾向南东,倾角70°~80°。从电阻率反演断面图中的高低阻等值线梯度带推断茅口组与龙潭组存在古岩溶地貌特征,在深部存在相对“隆起”和“凹陷”变化。【研究结果】 综合本区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找矿标志和区域物化探异常特征,认为处于“空白”状态的海马谷断裂北西盘深部值得部署探索性钻探工程,揭示其深部的资源潜力。【结论】 浅深结合的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元素化探异常+宽频大地电磁探测技术)能够为靶区优选提供证据支撑,邻近海马谷断裂的P2/P3、Si/Ca界面相对“隆起”位置是开展钻探验证工作的有利位置。
赵洪波,朱芝同,梁涛,赵志涛,朱迪斯,单文军,刘文武,何远信
2023, 50(2):376-394. DOI: 10.12029/gc20210913002
摘要:【研究目的】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实施了173口页岩气勘查井,完成31万余米进尺,重点开展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调查科技攻坚战,取得了震旦系、寒武系和志留系页岩气调查的重大突破和二叠系页岩气调查重要发现,开辟了页岩气勘查的新区、新层系、新类型和新认识。基础地质调查井作为油气发现的重要手段,可实现全井段取心,具有成本低、周期短等特点,一般部署在邻井资料缺乏的勘探空白区。【研究方法】 为了给页岩气调查提供钻井工程方面的技术支持,本文梳理了十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实施的钻井工程,对取得的一系列钻井技术进行了分类和归纳整理。【研究结果】 总结了一整套在地质钻探装备与技术基础上创新发展的高效页岩气钻井装备与技术体系:(1)形成了页岩气地质调查井地面装备,包括适应于页岩气井井控安全的改进型立轴钻机、符合绿色勘探要求的钻井液固控循环系统等;(2)高效取心工具及钻进工艺,重点介绍了大直径绳索取心钻具、KT系列取心钻具等取心钻具,倒塔式钻具组合工艺、空气跟管技术等钻进工艺等;(3)阐述了高效取心钻头研究进展,包括异形齿PDC钻头、孕镶块钻头、孕镶金刚石钻头等3类钻头及其应用效果;(4)简要论述了安全钻井技术及复杂处理进展,介绍了页岩气勘探钻井液技术、控压钻进技术以及失返、卡钻等钻井复杂处理。此外,围绕新区新层系页岩气勘探特点,给出下一步开展页岩气钻井技术研究的方向。【结论】 通过综述上述研究进展,可为页岩气勘探钻井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有益参考。
邢凯,朱清,邹谢华,龙涛,刘君安,温鹏飞,牛茂林,顾本杰,朱海碧,穆一帏
2023, 50(2):395-409. DOI: 10.12029/gc20220909004
摘要:【研究目的】 近年来,全球经济产业结构和能源供给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了解新能源背景下全球锂资源产业链发展现状和趋势,有助于为全球锂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认识,为政府和企业提升锂资源产业链竞争力提供相关参考。【研究方法】 本文梳理了日益增长的新能源需求对全球锂资源产业链在资源供需、冶炼加工、终端消费、回收利用等各环节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 通过梳理分析,新能源背景下全球锂资源终端消费,尤其是动力电池领域,持续旺盛,全球锂需求快速增长,供需错位下价格持续上升;锂资源在全球地位提升,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将其列为关键矿产,出台系列政策保障本国锂资源安全供应、加强锂资源回收利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企业生产方式、企业结构、发展目标朝着低碳化、一体化、可持续方向发展。【结论】 发展高效清洁能源成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交通电力化和能源储存使全球对锂资源的需求持续快速增加。这些变化对上游锂矿产资源的供应格局,以及产业链中游生产加工和下游终端消费结构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但对产业链各环节传导和具体的影响方式是不均衡的。
2023, 50(2):410-424. DOI: 10.12029/gc20210723002
摘要:【研究目的】 铍作为最轻的碱土金属,由于其特殊的密度、刚度与熔点等物理化学特性,使其成为具有优异功能和结构的材料,对其开展成因机制和勘探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研究方法】 本文系统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典型铍矿床的特征、成因及勘探工艺,采用相似类比等方法,从时间和空间尺度总结成矿规律,提出铍矿的勘查、开发和利用建议。【研究结果】 铍矿床可分为内生型和外生型。外生型铍矿床可分为与风化作用或变质作用有关的矿床类型;内生型矿床根据岩浆系统的碱铝属性,可分为过铝性、偏铝性、过碱性成矿系统,根据流体演化阶段,可分为岩浆型、伟晶岩型、岩浆热液型。【结论】 从成矿时代来看,无论过铝性、偏铝性还是过碱性系统的铍成矿作用均集中于中生代,燕山期更是铍矿的主要成矿期;从成矿构造背景角度,岩浆型铍矿常产于后碰撞环境,岩浆热液型铍矿则产于大陆边缘,而伟晶岩型铍矿基本产于造山带。铍是新兴材料之一,在未来节能减排、碳中和计划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应加强铍矿综合利用和回收技术的研发。
周佐民,刘晓阳,龚鹏辉,任军平,谢瑜,孙凯,吴兴源,贺福清,何胜飞,左立波,张航
2023, 50(2):425-441. DOI: 10.12029/gc20201106002
摘要:【研究目的】 铬铁矿的形成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对于铬铁矿的成因机制存在诸多争议,深化铬铁矿的成因研究对于实现铬铁矿找矿突破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 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了铬铁矿的成矿类型、成矿时代、矿体特征和成因研究进展。【研究结果】 铬铁矿资源和产量高度集中,南非、哈萨克斯坦、芬兰和印度4国的铬铁矿储量占全球的95%以上,南非、哈萨克斯坦和土耳其等国主宰了世界铬铁矿的供应市场。铬铁矿类型主要有原生铬铁矿和次生铬铁矿两大类,原生铬铁矿主要是层状和豆荚状2种类型,次生铬铁矿主要是铬铁矿海滨(或海成)砂矿。层状铬铁矿通常形成于稳定克拉通内部的基性—超基性侵入体内,通常规模巨大。豆荚状铬铁矿与蛇绿岩密切共生,分布最为广泛,但矿床规模普遍较小,其产状、结构构造和共生矿物组合等存在较大差异。豆荚状铬铁矿主要形成于显生宙,少量形成于中—新元古代,层状铬铁矿主要形成于元古代,集中于古元古代。【结论】 对于层状铬铁矿成因模式争议较小,主要有同化混染硅铝质围岩和岩浆混合两种模式;而豆荚状铬铁矿的成因模式较多,尚未达成共识,未来应重点聚焦铬的富集机制研究。
2023, 50(2):442-458. DOI: 10.12029/gc20191130001
摘要:【研究目的】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承载能力大小是决定区域经济结构及发展模式的根本依据,开展区域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对促进地区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 以云南省威信县煤矿资源为研究对象,借助承载本底(资源可利用量占比,PRO)和承载状态(矿业开发指数,MDI)两个评价因子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威信县煤矿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价,并以威信县为评价试点对矿产资源评价体系及各分指标权重分配的合理性进行了相关探讨。【研究结果】 威信县10个乡镇中,没有煤矿资源承载能力“大”的乡镇,承载能力“较大”的乡镇仅有2个,承载能力“中”的乡镇有2个,承载能力“小”的乡镇则达到了6个。【结论】 在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体系中,正向指标与负向指标也应并重考虑,各占50%左右为宜。此外各分指标权重的分配也应与该地区当时在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政策紧密呼应。
裴理鑫,叶思源,何磊,赵广明,袁红明,丁喜桂,裴绍峰,李雪,王法明,Edward A. Laws
2023, 50(2):459-478. DOI: 10.12029/gc20220218001
摘要:【研究目的】 中国作为世界上湿地类型最齐全的国家之一,湿地面积5360.26万hm2,位居世界第四,但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迅猛膨胀和经济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着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冲突,分析中国湿地资源与开发保护现状及其退化原因是研讨湿地管理对策的前提。【研究方法】 本文在分析中国湿地资源特征及其开发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中国湿地损失和退化的驱动因素,由此提出中国湿地管理建议。【研究结果】 中国湿地资源丰富,其在发挥水质净化、蓄水防洪、气候调节等功能的同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并由此发展了一系列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利用模式。同时中国高度重视湿地保护,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湿地保护政策和工程,湿地保护率达52.65%。然而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双重影响下,中国湿地面积萎缩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且在湿地保护修复管理实践中仍存在许多科学问题需要解决。【结论】 当前中国湿地损失和退化趋势依然严峻,为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必须强化地球系统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同时需考虑经济可行和社会需求问题的约束,从而制订一个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且生态科学合理的可持续管理方案。
2023, 50(2):479-494. DOI: 10.12029/gc20221027001
摘要:【研究目的】 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共同责任。开展全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研究方法】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已成为生态学领域国际研究热点。本研究基于Costanza等于2014年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运用居民消费指数、人民币和美元购买力指数,建立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评价模型,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对中国省域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并采用热点分析技术研究了中国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 2019年度中国大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35.79万亿元人民币。中国青海省属于热点区域,黑龙江省属于次热点区域,贵州省和重庆省属于次冷点区域,陕西省属于冷点区域。【结论】 针对青藏高原地区、东北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海岸带等“两区三带”地质本底和生态特征,提出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地质调查建议:一是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开展冰川冻土消融、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调查;二是在东北地区开展森林质量、生态多样性和湿地资源调查;三是在黄河流域开展上游生态退化、中游水土流失和下游湿地萎缩调查;四是在长江流域开展上游水源涵养、中游岩溶地区石漠化和水土流失调查及下游河湖湿地退化调查;五是重点调查海岸线岸滩海浪侵蚀和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调查。
2023, 50(2):495-505. DOI: 10.12029/gc20220810001
摘要:【研究目的】 新安江流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治理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反复性。科学评价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识别重点污染区域和主要污染因子,可为流域生态环境整治提供重要依据。【研究方法】 以新安江流域88个监测点水质数据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水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再运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及各个监测点的水质综合指数,并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绘制了水质综合指数图。【研究结果】 88个监测点的水质综合指数范围为0.02~1.313,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以Ⅲ类水为主,且浙江段水质好于安徽段。重点污染区域分布在休宁—歙县—徽州区一带,形成了潜口镇、岩寺镇—三村镇两个污染中心。TN、TP和NH3-N为流域主要污染指标,其中TN为全局型污染物,TP和NH3-N为区域型污染物。【结论】 主成分分析和熵权法结合的水质评价模型避免了评价指标的重复性以及权重赋值的主观性,能够有效评估复杂的水环境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2023, 50(2):506-520. DOI: 10.12029/gc20220428003
摘要:【研究目的】 测度并分析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特征是全面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研究方法】 本文以黄河流域8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4—2017年的市级投入产出数据,构建随机前沿模型和空间关联模型,测度并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集聚演化特征。【研究结果】 2004—2017年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上游增长快,中、下游增长慢,整体仍处于中低水平;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但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逐渐凸显,高效率区域(一、二类)逐渐由“斑点”状扩张为“斑块”状,中、低效率区域逐渐缩小,城市群间、上中下游间的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差异逐步收敛;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空间正相关,且集聚特征逐年增强。LISA(局部空间自相关)空间形态呈现两极分化的特征,高效率均质区域(H-H类型)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且逐渐聚集成片,中原城市群首次出现H-H集聚区;低-高关联(L-H类型)由山东潍坊市转变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高-低关联(H-L类型)分布在兰州市;低效率均质区域(L-L类型)分布在六盘山区、秦巴山区等国家级集中连片贫困区。【结论】 建议黄河流域在整体上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个体上注重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优化资本投资规模与结构,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资源合理配置共享,且对上、中、下游区域实行差异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策,更好地服务于黄河流域城市经济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本依赖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
2023, 50(2):521-532. DOI: 10.12029/gc20190321003
摘要:【研究目的】 黔中开阳地区清水江组是新元古代在扬子地块边缘形成的一套浅变质陆源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组合,本文通过对陆源碎屑岩沉积特征和火山碎屑岩年代学的研究,旨在准确厘定其沉积时限、物源及其古地理格局。【研究方法】 本次在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采用LA-ICP-MS分析方法对其顶部沉凝灰岩碎屑锆石进行U-Pb年龄测定,并进行区域地层对比。【研究结果】 测得锆石U-Pb年龄主要分为两组,即古元古代2488~1821 Ma和新元古代838~779 Ma,最小年龄组的加权平均值为(802±24)Ma,火山碎屑含量的统计结果显示该时期的岩浆活动存在明显的幕式分布特征和周期性;区域地层对比结果显示黔中开阳地区出露的清水江组与铜仁江口、印江地区所出露的相似,可能相当于黔东南地区清水江组的底部。【结论】 黔中地区清水江组最晚的沉积时限为800 Ma左右,物源主要来自扬子陆块西缘的川滇黔地区,其丰富的火山碎屑可能来自新元古代中期超大陆裂解过程中构造-岩浆活动的第二幕至第三幕,并在随后的雪峰运动中发生海陆转换,形成了南高北低、呈北东向延伸的古陆,奠定了新元古代中期南华纪的古地理格局。
2023, 50(2):533-542. DOI: 10.12029/gc20191225003
摘要:【研究目的】 粤西北连州地区在早石炭世发育了大套的碳酸盐岩,代表性地层连县组是研究该时期碳酸盐岩沉积的理想地层。原连县组的半岭村选层型剖面底界不清,露头破坏严重,已失去层型剖面的功能价值,亟须在连县组中寻找新的层型剖面,为该地区下石炭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和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 通过大比例尺剖面测制、岩石鉴定和古生物地层等手段,系统研究了连州市九陂镇龙潭石街头地层剖面的岩性组合、生物化石和沉积环境,获得了其层序地层学特征,并厘定其底界时代。【研究结果】 依据有孔虫的演化序列,以有孔虫化石Quasiendothyra kobeitusana,Q.konensis的消失和Bisphaera irregularis birina的首次出现,揭露了粤西北连州地区泥盆系与石炭系的界线从长垑组顶部层位粒屑灰岩中间通过,结合地层的叠复关系,连县组的发育时代可下延限于早石炭世杜内期。【结论】 该剖面是目前区内已知早石炭世早期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最大的剖面,地层序列发育完整,顶、底界面清楚,是连县组中已发现的最为理想的辅助层型剖面。这为建立连县组的次层型(参考剖面)奠定了基础。上述成果,对于粤西北地区区域地层格架的构建,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的进行,以及区域地质背景的完善都具有较大意义。
2023, 50(2):543-556. DOI: 10.12029/gc20191119002
摘要:【研究目的】 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富林洼陷最为重要的产油气层位,加强沙河街组三段储层特征研究,分析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对该地区沙河街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科学和指导意义。【研究方法】 本论文在岩心观察基础上,结合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及物性资料分析,对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富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砂岩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该套砂岩主要以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具有低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反映典型的近物源快速沉积特征;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残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及粒内溶孔,以低—中孔、超低渗孔隙型储层为主,优质储层发育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控制,沉积微相是优质储层发育基础,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是优质储层发育关键因素。【结论】 (1)该研究区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2)总体属于低—中孔、超低渗型储层;(3)研究区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辫状河三角状分流河道和河口坝;(4)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研究区内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具有建设性的成岩作用。
赵吉昌,汤庆艳,柳永刚,苏天宝,王振,胡小春,杨镇熙,宋宏,张家和
2023, 50(2):557-572. DOI: 10.12029/gc20210402003
摘要:【研究目的】 为解决敦煌地块敖包山晶质石墨矿集区晶质石墨矿床研究程度较低的问题,通过对该区变质岩原岩特征及古构造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该区的成矿规律研究提供地质依据。【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对该区变质岩进行原岩恢复,探讨其形成时的古构造环境。【研究结果】 二云石英片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均具有轻稀土富集的特征。斜长角闪岩K2O
2023, 50(2):573-585. DOI: 10.12029/gc20190429004
摘要:【研究目的】 桂东南马山杂岩体北部出露的印支期玄武岩,是研究华南印支运动的关键岩石探针。目前关于马山玄武岩的研究资料较少,制约了对华南地区大地构造背景演化的认识。【研究方法】 本文对马山玄武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研究。【研究结果】 玄武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46.7±1.5) Ma,MSWD=0.16。岩石富碱((K2O+Na2O)=5.21%~8.02%)、富钾(K2O=2.59%~4.96%),为钾质粗面玄武岩,稀土元素特征为轻稀土富集型,微量元素特征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Pb、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HREE),Sr-Nd同位素显示具有EMⅡ富集地幔端元的特征。【结论】 马山玄武岩符合钾玄岩系列的岩石特点,其岩浆作用以分离结晶为主,无明显的地壳混染,其源区为受俯冲壳源物质释放的流体交代作用形成的含金云母石榴子石的富集地幔(>80 km)源区。马山玄武岩产于板内环境,其形成可能与印支期逆冲-推覆构造后期的伸展作用有关,由于伸展作用产生有利空间,造成玄武质岩浆上涌喷发形成玄武岩。
陶琴,韩润生,赵冻,吴鹏,田旭峰,赵太成,杨航,宗志宏,邓安平
2023, 50(2):586-604. DOI: 10.12029/gc20191211003
摘要:【研究目的】 黄沙坪铜锡多金属矿床是湘南地区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典型矿床之一。为了深化研究该矿床成岩成矿机制、高效指导深部找矿勘查,需要揭示与隐伏花岗斑岩有关的多金属矿化-蚀变分带规律,构建深部矿化-蚀变空间分带模式。【研究方法】 应用热液矿床的大比例尺蚀变岩相定位找矿预测方法,开展矿区内-136 m、-176 m、-256 m中段典型穿脉剖面的矿化蚀变测量和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剖析了矿化-蚀变的强弱变化、矿物共生组合及其空间分带特征,探讨了成矿元素、元素组合及其元素比值变化规律。【研究结果】 构建了矿化-蚀变空间分带模式:从花岗斑岩体(内带)→接触带→围岩(外带),依次为钨钼(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花岗斑岩带(Ⅰ)→磁铁(钨锡)矿化石榴石矽卡岩带(Ⅱ-1)→钨钼-磁黄铁矿化石榴石矽卡岩带(Ⅱ-2)→铅锌矿化结晶灰岩带(Ⅲ)→强方解石化灰岩带(Ⅳ)的分带规律,各带对应的主要矿物组合为:石英+(黄铁矿+绢云母)→磁铁矿+透辉石+硅灰石+绿帘石+绿泥石+(白钨矿+锡石+黄铁矿+石榴石)→白钨矿+辉钼矿+磁黄铁矿+(锡石+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石榴石+符山石+透辉石+角闪石+萤石+绿帘石+绿泥石+(石英+方解石)→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方解石+石英→方解石+石英。进一步揭示了各蚀变带矿化元素分布规律:W、Mo→Fe、W、Sn (Bi、Mo)→W、Sn、Bi、Mo (Cu)→Pb、Zn (W、Sn、Cu)→Pb、Zn、Ag的水平分带规律。【结论】 黄沙坪铜锡多金属矿床以岩体为中心至两侧围岩矿化-蚀变分带规律明显,各带内特征矿物组合和矿化指示元素的变化规律对矿体的赋存空间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甄世民,查钟健,王大钊,刘家军,庞振山,程志中,薛建玲,王江,白海军,李阳,陈超
2023, 50(2):605-621. DOI: 10.12029/gc20190927002
摘要:【研究目的】 中山沟金矿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尚义—崇礼—赤城深大断裂的南侧,是河北省张宣金矿集区典型金矿床之一。本文探讨了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和演化,以期为该矿床找矿勘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 本文总结了中山沟金矿的成矿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体及矿石特征,选取4个阶段的代表性样品,开展了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氢氧同位素、氦氩同位素等研究。【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中山沟金矿可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钾长石-黄铁矿-石英阶段(I)、乳白色石英-黄铁矿阶段(II)、烟灰色石英-硫化物阶段(III)和贫硫化物-碳酸盐阶段(IV)。各成矿阶段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原生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表明,其主成矿阶段均一温度为210~250℃、盐度为6.01%~13.62% NaCleqv。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δ18O水和δDV-SMOW值分别为-2.97‰~6.96‰和-94.6‰~-80.2‰,具有明显向大气降水线发生漂移而呈线性变化的特征。黄铁矿氦、氩同位素研究表明,3He/4He值为1.82×10-7~9.24×10-7,40Ar/36Ar值为699.9~2200.4,R/Ra值为0.13~0.66,放射成因40Ar*为55.89%~86.57%,幔源He为2.00%~10.86%。【结论】 中山沟金矿成矿流体经历了从中高温、中低盐度至低温、中低盐度的持续演化过程。其主成矿阶段发生了强烈的沸腾作用,成矿晚期有大量的大气降水的混入。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幔源物质参与成矿的比例逐渐升高。成矿流体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综上所述,中山沟金矿的成矿流体具有侵入岩型碲金矿床的特点。
李生喜,何碧,杨博,魏志福,陶刚,甘保平,赵飞,孙平原,赵振琯,黄鹏飞
2023, 50(2):622-639. DOI: 10.12029/gc20190320001
摘要:【研究目的】 西南天山造山带内塔格拉克地区的长条状岩体位于南天山地块,由二长花岗岩组成。厘定该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对南天山壳源岩浆成因的限定、洋盆俯冲消减及碰撞闭合时限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 本文首次报道了塔格拉克地区二长花岗岩的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锆石U-Pb年代学结果。【研究结果】 LA-ICP-MS锆石年代学研究揭示出塔格拉克地区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284.0±1.9)~(284.3±3.2)Ma,为早二叠世花岗岩。岩石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揭示该二长花岗岩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1)SiO2(70.92%~72.78%)含量高,碱质(K2O+Na2O=7.91%~8.44%)含量较高,A/CNK(0.89~0.99)较高,表明二长花岗岩为准铝质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2)LREE(196×10-6~280×10-6)相对富集,HREE(22.8×10-6~28.2×10-6)相对亏损,负Eu异常(δEu为0.51~0.64)明显,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呈右倾V型特征;(3)富集Rb、Th和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Zr、P和Ti等高场强元素。【结论】 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塔格拉克地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构造背景。
2023, 50(2):640-642. DOI: 10.12029/gc20220305001
摘要:
2023, 50(2):643-644. DOI: 10.12029/gc20220614001
摘要:
2023, 50(2):648-649. DOI: 10.12029/gc20220524004
摘要:
2023, 50(2):650-652.
摘要:
2023, 50(2):653-653.
摘要:
2023, 50(2):654-654.
摘要:
主编:郝梓国
创刊:1953年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3657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167/P
国内邮发代号: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