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被引用次数(78) |
|
|
潘桂棠,肖庆辉,陆松年,邓晋福,冯益民,张克信,张智勇,王方国,邢光福,郝国杰,冯艳芳 2009年第36卷, 第1期:1~28 |
|
2、 |
中国东南陆区岩石圈结构与大规模成矿作用 被引用次数(42) |
|
|
杨明桂,黄水保,楼法生,唐维新,毛素斌 2009年第36卷, 第3期:528~543 |
|
3、 |
华南早中生代大地构造过程 被引用次数(31) |
|
|
徐先兵,张岳桥,贾,东,舒良树,王瑞瑞 2009年第36卷, 第3期:573~593 |
|
4、 |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区域构造演化 被引用次数(25) |
|
|
刘永江,张兴洲,金,巍,迟效国,王成文,马志红,韩国卿,温泉波,赵英利,王文弟,赵喜峰 2010年第37卷, 第4期:943~951 |
|
5、 |
中国三稀矿产资源战略调查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用次数(23) |
|
|
王登红,王瑞江,李建康,赵,芝,于,扬,代晶晶,陈郑辉,李德先,屈文俊,邓茂春,付小方,孙,艳,郑国栋 2013年第40卷, 第2期:361~370 |
|
6、 |
地球化学块体——概念和方法学的发展 被引用次数(15) |
|
|
谢学锦,刘大文,向运川,严光生 2002年第29卷, 第3期:225~233 |
|
7、 |
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与鄂尔多斯盆地改造 被引用次数(14) |
|
|
张岳桥,廖昌珍 2006年第33卷, 第1期:28~40 |
|
8、 |
中国地热资源及其潜力评估 被引用次数(14) |
|
|
蔺文静,刘志明,王婉丽,王贵玲 2013年第40卷, 第1期:312~321 |
|
9、 |
新疆土屋大型斑岩铜矿床特征及发现意义 被引用次数(13) |
|
|
王福同,冯京,胡建卫,王磊煙,姜立丰,张征 2001年第28卷, 第1期:36~39,29 |
|
10、 |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成藏的若干特征 被引用次数(13) |
|
|
秦胜飞,贾承造,陶士振 2002年第29卷, 第1期:103~108 |
|
11、 |
青藏高原隆升动力学与阿尔金断裂 被引用次数(13) |
|
|
葛肖虹,刘永江,任收麦 2002年第29卷, 第4期:346~350 |
|
12、 |
中国花岗岩与大陆地壳生长方式初步研究 被引用次数(13) |
|
|
肖庆辉,邱瑞照,邓晋福,李廷栋,莫宣学,洪大卫,卢欣详,王,涛,吴福元,谢才富 2005年第32卷, 第3期:343~352 |
|
13、 |
湘南大义山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被引用次数(13) |
|
|
伍光英,潘仲芳,李金冬,肖庆辉,车勤建 2005年第32卷, 第3期:434~442 |
|
14、 |
南岭锡钨多金属矿区碱长花岗岩的厘定及其意义 被引用次数(12) |
|
|
祝新友,王京彬,王艳丽,程细音,何,鹏,傅其斌,李顺庭 2012年第39卷, 第2期:359~381 |
|
15、 |
中国铁矿成矿规律及重点矿集区资源潜力分析 被引用次数(12) |
|
|
李厚民,王登红,李立兴,陈,靖,杨秀清,刘明军 2012年第39卷, 第3期:559~580 |
|
16、 |
大同盆地地下水砷异常及其成因研究 被引用次数(12) |
|
|
王焰新,苏春利,谢先军,谢作明 2010年第37卷, 第3期:771~780 |
|
17、 |
南岭成矿带中、东段的第二找矿空间——来自同位素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用次数(12) |
|
|
刘善宝,陈毓川,范世祥,许建祥,屈文俊,应立娟 2010年第37卷, 第4期:1034~1049 |
|
18、 |
再论岩石圈地幔蘑菇云构造及其深部成因 被引用次数(11) |
|
|
袁学诚 2007年第34卷, 第5期:737~758 |
|
19、 |
东亚西太平洋巨型裂谷体系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及动力学 被引用次数(11) |
|
|
蔡学林,朱介寿,曹家敏,严忠琼,阳正熙,洪学海 2002年第29卷, 第3期:234~245 |
|
20、 |
吐哈盆地西南缘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被引用次数(11) |
|
|
周巧生,李占游 2003年第30卷, 第2期:186~191 |
|
21、 |
南京地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基本成果及其相关问题初探 被引用次数(11) |
|
|
廖启林,吴新民,翁志华,朱伯万,潘永敏,陈,宝,金,洋 2004年第31卷, 第1期:70~77 |
|
22、 |
吐哈盆地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与盆地动力学演化 被引用次数(11) |
|
|
吴伯林,徐高中,李卫红,龚斌利,张复新 2004年第31卷, 第1期:101~107 |
|
23、 |
扇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及砂体分布规律 被引用次数(11) |
|
|
靳,松,朱筱敏,钟大康 2006年第33卷, 第1期:212~220 |
|
24、 |
新疆东天山斑岩铜矿的找矿模型试探 被引用次数(10) |
|
|
龙保林,薛迎喜,冯京,庄道泽,姜立丰,肖志坚,朱裕生,肖克炎,宋国耀 2001年第28卷, 第5期:35~38 |
|
25、 |
秦岭造山带基础地质研究新进展 被引用次数(10) |
|
|
杨志华,郭俊锋,苏生瑞,李,勇,苏春乾,张传林,黑爱芝,梁,云 2002年第29卷, 第3期:246~256 |
|
26、 |
全球地球化学填图 被引用次数(10) |
|
|
谢学锦 2003年第30卷, 第1期:1~9 |
|
27、 |
湖南骑田岭岩体东缘菜岭岩体的锆石SHRIMP定年及其意义 被引用次数(10) |
|
|
付建明,马昌前,谢才富,张业明,彭松柏 2004年第31卷, 第1期:96~100 |
|
28、 |
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的岩浆底侵作用机制 被引用次数(10) |
|
|
谌宏伟,罗照华,莫宣学,刘成东,柯,珊 2005年第32卷, 第3期:386~395 |
|
29、 |
饶阳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分析及沉积体系研究 被引用次数(10) |
|
|
倪,超,纪友亮 2006年第33卷, 第1期:193~200 |
|
30、 |
中国岩石圈构造单元 被引用次数(10) |
|
|
李廷栋 2006年第33卷, 第4期:700~710 |
|
31、 |
湖南骑田岭地区锡矿床特征及找矿前景 被引用次数(9) |
|
|
魏绍六,曾钦旺,许以明,蓝晓明,康卫清,廖兴钰 2002年第29卷, 第1期:67~75 |
|
32、 |
秦岭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大陆造山带构造动力学背景 被引用次数(9) |
|
|
王靖华,张复新,于在平,于岚 2002年第29卷, 第2期:192~196 |
|
33、 |
塔里木盆地塔河大油田形成的地质条件及前景展望 被引用次数(9) |
|
|
康玉柱 2003年第30卷, 第3期:315~319 |
|
34、 |
青藏高原东缘斑岩铜钼金成矿带的构造模式 被引用次数(9) |
|
|
侯增谦,钟大赉,邓万明 2004年第31卷, 第1期:1~14 |
|
35、 |
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南缘德尔尼蛇绿岩: 一个被肢解了的古特提斯洋壳 被引用次数(9) |
|
|
杨经绥,王希斌,史仁灯,许志琴,吴才来 2004年第31卷, 第3期:225~239 |
|
36、 |
论中国西部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其对寻找油气资源的启示 被引用次数(9) |
|
|
袁学诚 2005年第32卷, 第1期:1~12 |
|
37、 |
西秦岭天水地区岛弧型基性岩浆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时代 被引用次数(9) |
|
|
裴先治,李佐臣,丁仨平,李,勇,胡,波,刘会彬 2005年第32卷, 第4期:529~540 |
|
38、 |
高镁安山岩/闪长岩类(HMA)和镁安山岩/闪长岩类(MA):与洋俯冲作用相关的两类典型的火成岩类 被引用次数(9) |
|
|
邓晋福,刘,翠,冯艳芳,肖庆辉,苏尚国,赵国春,孔维琼,曹文燕 2010年第37卷, 第4期:1112~1118 |
|
39、 |
中国北方6种新的砂岩型铀矿对铀资源潜力的提示 被引用次数(9) |
|
|
张金带,徐高中,林锦荣,彭云彪,王,果 2010年第37卷, 第5期:1434~1449 |
|
40、 |
成都市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和双层采样的效果 被引用次数(8) |
|
|
赵,琦 2002年第29卷, 第2期:186~191 |
|
41、 |
大义山矿田岩体型锡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被引用次数(8) |
|
|
刘铁生 2002年第29卷, 第4期:411~415 |
|
42、 |
论东天山觉罗塔格造山带的大地构造属性 被引用次数(8) |
|
|
陈富文,何国琦,李华芹 2003年第30卷, 第4期:361~366 |
|
43、 |
大南海地区新生代板块构造活动 被引用次数(8) |
|
|
姚伯初,万,玲,吴能友 2004年第31卷, 第2期:113~122 |
|
44、 |
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床勘查与研究回顾及展望 被引用次数(8) |
|
|
张复新,肖,丽,齐亚林 2004年第31卷, 第4期:407~412 |
|
45、 |
南京地区土壤元素的人为活动环境富集系数研究 被引用次数(8) |
|
|
廖启林,金,洋,吴新民,毕葵森,范迪富,华,明 2005年第32卷, 第1期:141~147 |
|
46、 |
湘东南及湘粤赣边区中生代地质构造发展框架的厘定 被引用次数(8) |
|
|
柏道远,黄建中,刘耀荣,伍光英,马铁球,王先辉 2005年第32卷, 第4期:557~570 |
|
47、 |
造山型矿床、成矿模式及找矿潜力 被引用次数(8) |
|
|
陈衍景 2006年第33卷, 第6期:1181~1196 |
|
48、 |
小兴安岭东南伊春一带早中生代花岗岩与多金属成矿作用 被引用次数(8) |
|
|
韩振哲,赵海玲,李娟娟,冷昌恩,吕,军,李文龙 2010年第37卷, 第1期:74~87 |
|
49、 |
黔东地区下江群凝灰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层意义 被引用次数(8) |
|
|
高林志,戴传固,刘燕学,王,敏,王雪华,陈建书,丁孝忠 2010年第37卷, 第4期:1071~1080 |
|
50、 |
发展中国航空物探技术有关问题的思考 被引用次数(8) |
|
|
熊盛青 2009年第36卷, 第6期:1366~1374 |
|
51、 |
湘南九嶷山大坳钨锡矿的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 被引用次数(7) |
|
|
付建明,李华芹,屈文俊,杨晓君,魏君奇,刘国庆,马丽艳 2007年第34卷, 第4期:651~656 |
|
52、 |
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构造层序与构造事件 被引用次数(7) |
|
|
李,勇,侯中健,司光影,A.L.Densmore,周荣军,M.A.Ellis,李永昭,梁兴中 2002年第29卷, 第1期:30~36 |
|
53、 |
秦岭勉略缝合带组成与古洋盆演化 被引用次数(7) |
|
|
李亚林,李三忠,张国伟 2002年第29卷, 第2期:129~134 |
|
54、 |
扬子克拉通周边及其隆起边缘的铅锌矿床 被引用次数(7) |
|
|
芮宗瑶,叶锦华,张立生,王龙生,梅燕雄 2004年第31卷, 第4期:337~346 |
|
55、 |
云南普朗斑岩铜矿床地质特征 被引用次数(7) |
|
|
范玉华,李文昌 2006年第33卷, 第2期:352~362 |
|
56、 |
中国东部中生代软流层上涌造山作用 被引用次数(7) |
|
|
肖庆辉,邱瑞照,伍光英,邢作云,张,昱,童劲松 2006年第33卷, 第4期:730~750 |
|
57、 |
南泥湖—三道庄钼(钨)矿的成岩成矿年龄新数据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用次数(7) |
|
|
向君峰,毛景文,裴荣富,叶会寿,王春毅,田志恒,王浩琳 2012年第39卷, 第2期:458~473 |
|
58、 |
云南格咱岛弧斑岩-矽卡岩铜、钼(金)矿床成矿系统 被引用次数(7) |
|
|
刘学龙,李文昌,尹光侯 2012年第39卷, 第4期:1007~1022 |
|
59、 |
1∶25万常德市幅构造-沉积地貌类型划分及其对江汉—洞庭盆地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研究的启示 被引用次数(7) |
|
|
柏道远,李送文,周柯军,马铁球,王先辉,彭云益,李,纲 2010年第37卷, 第2期:280~297 |
|
60、 |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用次数(6) |
|
|
葛肖虹,刘俊来,任收麦,袁四化 2014年第41卷, 第1期:19~38 |
|
61、 |
东北亚南区中—新生代大地构造轮廓 被引用次数(6) |
|
|
葛肖虹,马文璞 2007年第34卷, 第2期:212~228 |
|
62、 |
1∶50万地质图数据库的研建 被引用次数(6) |
|
|
张庆合,曹邦功,姜,兰 2002年第29卷, 第2期:208~212 |
|
63、 |
青藏高原北缘昆仑山中段构造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 被引用次数(6) |
|
|
柏道远,孟德保,刘耀荣,马铁球 2003年第30卷, 第3期:240~246 |
|
64、 |
渤海湾新生代盆地的两种构造系统及其成因解释 被引用次数(6) |
|
|
漆家福 2004年第31卷, 第1期:15~22 |
|
65、 |
塔里木盆地塔北与塔中地区东河砂岩段沉积特征对比 被引用次数(6) |
|
|
朱筱敏,张,强,吕雪雁,孙,超 2005年第32卷, 第4期:648~654 |
|
66、 |
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石炭纪至二叠纪层序地层格架及三级海平面变化的全球对比 被引用次数(6) |
|
|
梅冥相,马永生,邓,军,初汉民,刘智荣,张,海 2005年第32卷, 第1期:13~24 |
|
67、 |
川西邛崃县白马庙气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被引用次数(6) |
|
|
赵永刚,陈景山,雷卞军,蒋裕强,王身建,徐丹舟 2005年第32卷, 第4期:674~681 |
|
68、 |
南岭中段诸广山南体燕山早期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分析 被引用次数(6) |
|
|
马铁球,邝,军,柏道远,王先辉 2006年第33卷, 第1期:119~131 |
|
69、 |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新格局——从岩石圈角度的思考 被引用次数(6) |
|
|
邱瑞照,李廷栋,邓晋福,周,肃,肖庆辉,赵国春,连长云,刘大文 2006年第33卷, 第2期:401~410 |
|
70、 |
川东黄龙场构造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特征与潜伏礁预测 被引用次数(6) |
|
|
李登华,唐,跃,殷积峰,李,军,谢,芬 2006年第33卷, 第2期:427~435 |
|
71、 |
东天山大地构造演化的成矿示踪 被引用次数(6) |
|
|
王京彬,王玉往,何志军 2006年第33卷, 第3期:461~469 |
|
72、 |
中国兴蒙—吉黑地区岩石圈结构基本特征 被引用次数(6) |
|
|
张兴洲,杨宝俊,吴福元,刘国兴 2006年第33卷, 第4期:816~823 |
|
73、 |
南秦岭寒武系黑色岩系中夏家店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用次数(6) |
|
|
高菊生,王瑞廷,张复新,齐亚林,梁小勇 2006年第33卷, 第6期:1371~1378 |
|
74、 |
花岗岩类与大陆地壳生长初探——以中国典型造山带花岗岩类岩石的形成为例 被引用次数(6) |
|
|
肖庆辉,邓晋福,邱瑞照,刘,勇,冯艳芳 2009年第36卷, 第3期:594~622 |
|
75、 |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及动因机制分析 被引用次数(6) |
|
|
乔彦肖,马中社,吕凤军 2009年第36卷, 第3期:736~741 |
|
76、 |
塔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类型、期次及叠合关系 被引用次数(6) |
|
|
倪新锋,张丽娟,沈安江,潘文庆,乔占峰 2009年第36卷, 第6期:1312~1321 |
|
77、 |
中国的板块构造区划 被引用次数(6) |
|
|
刘,训,游国庆 2015年第0卷, 第1期:1~17 |
|
78、 |
北京平原第四系的三维结构 被引用次数(5) |
|
|
蔡向民,栾英波,郭高轩,梁亚南 2009年第36卷, 第5期:1021~1029 |
|
79、 |
华北克拉通北缘及邻区前燕山期主要地质事件 被引用次数(5) |
|
|
赵,越,陈,斌,张拴宏,刘建民,胡健民,刘,健,裴军令 2010年第37卷, 第4期:900~915 |
|
80、 |
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演化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消减关系的讨论 被引用次数(5) |
|
|
肖庆辉,刘,勇,冯艳芳,邱瑞照,张,昱 2010年第37卷, 第4期:1092~1101 |
|
81、 |
四川广安市响水飞仙关组剖面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用次数(5) |
|
|
雷卞军,唐,楷,邓,超,蔡正旗,王身建,赵永刚 2007年第34卷, 第1期:66~72 |
|
82、 |
“证据权”法在西南“三江”南段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用次数(5) |
|
|
陈永清,夏庆霖,黄静宁,陈建国,李建国 2007年第34卷, 第1期:132~141 |
|
83、 |
塔里木盆地柯坪断隆断裂构造分析 被引用次数(5) |
|
|
何文渊,李江海,钱祥麟,郑多明 2002年第29卷, 第1期:37~43 |
|
84、 |
中国近海沿岸泥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用次数(5) |
|
|
赵一阳,鄢明才,李安春,高,抒,贾建军 2002年第29卷, 第2期:181~185 |
|
85、 |
杭嘉湖平原第四纪地层高精度对比方法研究 被引用次数(5) |
|
|
陈忠大,覃兆松,梁,河,张素君,廖福源,彭振宇 2002年第29卷, 第3期:275~280 |
|
86、 |
廊固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特征及油气储集规律探讨 被引用次数(5) |
|
|
董国臣,孙景民,张守鹏,梁冬梅 2002年第29卷, 第4期:397~400 |
|
87、 |
华北块体、胶辽朝块体与郯庐断裂 被引用次数(5) |
|
|
乔秀夫,张安棣 2002年第29卷, 第4期:337~345 |
|
88、 |
北祁连山奥陶纪弧后盆地火山岩浆成因 被引用次数(5) |
|
|
夏林圻,夏祖春,徐学义 2003年第30卷, 第1期:48~60 |
|
89、 |
西藏冈底斯东段成矿系列区域地球化学预测 被引用次数(5) |
|
|
孙忠军,任天祥,向运川 2003年第30卷, 第1期:105~112 |
|
90、 |
大别造山带燕山期造山作用的岩浆岩石学证据 被引用次数(5) |
|
|
戴圣潜,邓晋福,吴宗絮,赵海玲,陈江峰,杜建国 2003年第30卷, 第2期:159~165 |
|
91、 |
西藏斑岩铜矿的前景展望 被引用次数(5) |
|
|
芮宗瑶,陆,彦,李光明,王龙生,王义天 2003年第30卷, 第3期:302~308 |
|
92、 |
藏北羌塘盆地褶皱形变研究 被引用次数(5) |
|
|
和钟铧,杨德明,李,才 2003年第30卷, 第4期:357~360 |
|
93、 |
西藏班公湖—怒江西段舍马拉沟蛇绿岩中辉长岩年龄测定——兼论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形成时代 被引用次数(5) |
|
|
邱瑞照,周,肃,邓晋福,李金发,肖庆辉,蔡志勇 2004年第31卷, 第3期:262~268 |
|
94、 |
西藏纳木错和藏北高原古大湖晚更新世以来的湖泊演化与气候变迁 被引用次数(5) |
|
|
朱大岗,孟宪刚,赵希涛,邵兆刚,杨朝斌,马志邦,吴中海,王建平 2004年第31卷, 第3期:269~277 |
|
95、 |
南海北部陆坡区新近系沉积体系特征与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的关系 被引用次数(5) |
|
|
于兴河,张志杰 2005年第32卷, 第3期:470~476 |
|
96、 |
中国东部陆上和海域CO2成因及运聚规律与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用次数(5) |
|
|
何家雄,夏,斌,刘宝明,张树林 2005年第32卷, 第4期:663~673 |
|
97、 |
基于GIS的区域地质编图方法 被引用次数(5) |
|
|
韩坤英,丁孝忠,范本贤,耿树方,剧远景,王振洋 2005年第32卷, 第4期:713~717 |
|
98、 |
西藏札达盆地及周缘高山区第四纪冰川堆积及冰川进退规程讨论 被引用次数(5) |
|
|
朱大岗,孟宪刚,邵兆刚,杨朝斌,韩建恩,余,佳,杜建军,孟庆伟 2006年第33卷, 第1期:86~97 |
|
99、 |
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 被引用次数(5) |
|
|
许志琴,杨经绥,李海兵,张建新,曾令森,姜,枚 2006年第33卷, 第2期:221~238 |
|
100、 |
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区域应力场与构造运动特征 被引用次数(5) |
|
|
徐纪人,赵志新 2006年第33卷, 第2期:275~28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