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月华,陈立德,向芳,朱锦旗,郭盛乔,龚绪龙,黄恒旭,由文智,周权平,倪化勇,王东辉,刘广宁,马腾,苏晶文,程和琴,杨海,刘林,金阳,张鸿,杨辉,梅世嘉,齐秋菊,吕劲松,侯莉莉
2023,50(4):0975-1003, DOI: 10.12029/gc20220605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长江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周而复始的洪涝灾害,是亟待学术界破解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方法】通过采用冲积扇成因理论、联合沉积相剖面对比法、岩相古地理分析、高精度定年技术和遥感等方法,从流域视角剖析了长江中下游沿江砾石层成因、岩相古地理特征、长江上游三峡夷平面和阶地特征以及云南石鼓长江大拐湾成因。【研究结果】提出了早中更新世之交(距今75万年)长江东西贯通时限和长江中游地区全新世“一江(长江)四湖(云梦泽、彭蠡泽、洞庭湖和鄱阳湖)”江湖演化格局的认识,分析了在自然和人为作用下近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现状和影响因素,并结合长江演化规律及其对洪涝灾害防治启示,提出了“再造云梦泽、扩张洞庭湖和鄱阳湖”、“采砂扩湖、清淤改田”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防治对策和下一步相关地质工作建议。【结论】早中更新世地质环境的重大调整是造成长江东西全线贯通的重要原因,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防治应充分考虑江湖演化规律,该研究成果可为长江经济带/长江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基础支撑和理论依据。
-
2023,50(4):1004-1015, DOI: 10.12029/gc20220323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黄河故道区蕴藏了丰富的古洪水灾害信息,深入挖掘地层中相应的沉积记录,有助于扩展黄河流域洪水记录的时空范围,增进对洪水灾害的科学认识。【研究方法】本文选取河北大名龙王庙剖面作为黄河故道区的典型代表剖面,利用光释光、14C、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等测试手段,综合对比洪水史料记载与区域研究成果。【研究结果】研究认为:(1)古土壤、湖沼相沉积、泛滥沉积与平流沉积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继承性与相关性;(2)晚全新世以来研究区内4次主要的洪水沉积单元,分别对应了周、西汉、北宋和明朝的异常洪水事件;(3)人类活动对流域洪水灾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高频低能的季节性洪水转变为低频高能的异常洪水事件。【结论】该项研究基本查明了黄河故道区不同沉积相的岩性特征及环境代用指标特征,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洪水特征的影响,为黄河故道区洪水灾害沉积记录的判别与重建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示范,同时有助于进一步深入认识黄河流域洪水灾害的过程及演化机制。
-
2023,50(4):1016-1031, DOI: 10.12029/gc20220722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对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地下水资源区划分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和关键。【研究方法】本文依托松辽流域水文地质调查工程,以水循环和地下水系统理论为指导,根据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特征和储存特征,采用水文地质特征与地表水流域相结合的方法,将松辽流域地下水资源区进行了重新划分。【研究结果】松辽流域由整体到局部,共划分为4个级别,其中一级区2个,二级区6个,三级区17个,四级区56个。一级区以地表水一级流域划分为松花江和辽河流域;二级区以大型平原(盆地)为中心,包含周边山区补给区进行划分,以此形成完整的地下水补径排系统;三级区将分别划分平原(盆地)和其周边山区补给区;四级区将山区按地表水四级流域划分,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按地表水二级流域进行划分,三江平原和海拉尔盆地保持独立分区不再细分。【结论】松辽流域地下水资源区新划分方案,有效兼顾了地表水流域和地下水系统,完整地反映了地下水形成演化过程,是地下水系统理论的成功应用,为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
高扬,奚歌,陈春霞,修连存,郑志忠,颜培胜,董金鑫,闫柏琨,柳稼航,赵宇浩,俞正奎
2023,50(4):1032-1043, DOI: 10.12029/gc20220120003
Abstract:
【研究目的】水利工程项目通常位于地势险峻的山区,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勘察工作十分艰苦。同时,视界限制使地质人员不能整体上掌握地质体的面貌,尤其在高山峡谷地区,人力、物力及时间成本耗费巨大。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地质领域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地物分布反演方向,通过未知地物与已知矿物之间相同的特征吸收峰来判定地物种类,利用其极高的光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图谱合一”的特性,可对高山峡谷区的地物目标进行精细分类,从而提高地质调查工作的效率,降低风险。【研究方法】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院利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自主研发的高效率小型机载高光谱成像光谱仪,首次对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高山峡谷地带的工作区进行高光谱遥感对地探测,获取了工作区航空高光谱影像数据。采用最小噪声分离法、波段比值分析法对高光谱遥感数据进行岩性解译。【研究结果】结果表明:以白龙江为界,以北大部分为板岩及第四系黄土,以南则大部分为灰岩。解译结果与已知区域地质图岩性分布一致。【结论】本次研究验证了国产高光谱成像仪的可靠性与实用性,同时提高了水利工程前期地质勘查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并提供了险要地形地质勘察的一手资料。
-
2023,50(4):1044-1057, DOI: 10.12029/gc20210924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开展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区(四川省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生态安全、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资源环境禀赋条件研究,初步提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整理研究区以往地质调查等研究成果。【研究结果】成-德-眉-资同城化区资源环境条件总体较好,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呈“东北向、三廊道”的空间特征,近30年来近80%地区生态空间维持良好,且生态空间增加区略大于减少区,生态功能逐年增强。大气环境较好,河流与地下水水质处于一般,河流水质总体“上游优、下游劣”,地下水劣V类水呈“城区大集中、城周小分散”的分布特征。农业生产适宜区分布广、集中连片,水土资源组合条件好,土壤养分、环境质量总体为优良,大部分地区含硒元素,局部为富硒地区。城镇建设适宜区分布广,水土资源禀赋较好,同时面临地震与地质灾害、洪涝的灾害风险。【结论】基于自然地理格局的相似性,建议成-德-眉-资同城化区形成一体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打造区域性生态先行示范区,建立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规避自然灾害,优化空间格局,打造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的城镇化体系。
-
2023,50(4):1058-1069, DOI: 10.12029/gc20220913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中国钛资源较丰富,但多为共生型原矿,品位低,主要以原生钛(磁)铁矿型的形式存在。中国作为钛矿消费大国,对未来钛资源消费量预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从钛矿资源产业链出发,在综合分析中国钛矿地质特征、应用领域、工序现状和市场贸易的基础上,采用部门分析法、“S”形预测法、ARIMA预测方法,对2021—2030年钛的消费量进行预测。【研究结果】根据预测结果得出如下认识:(1)中国钛白粉和钛精矿(TiO2)的消费量将在2027年达到顶峰分别为302.12万t和479.1万t;(2)海绵钛的消费量将在未来10年保持继续增长的趋势。【结论】通过展望钛矿资源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确保钛矿产品稳定供应,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装备,推动产业各环节的技术创新,将更高的环境和治理标准纳入生产环节中等对策建议。
-
孙宏伟,许康康,左立波,任军平,唐文龙,古阿雷,吴兴源,CHIPILAUKA Mukofu,ALPHET Phaskani Dokowe
2023,50(4):1070-1081, DOI: 10.12029/gc20201104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中国锆-钛矿产资源禀赋较差而市场需求较大,因此每年需大量进口锆-钛矿产资源,梳理锆-钛矿产资源分布、成矿类型及供需现状,对于进一步开展锆-钛矿产勘查及开发意义重大。【研究方法】本文系统收集和整理了全球锆-钛矿产资源禀赋、矿床类型、供需条件及资源潜力。【研究结果】全球锆矿资源主要以砂矿型锆英石为主,钛矿资源主要以钛铁矿和金红石为主,高品质钛矿资源也以沉积型砂矿为主。全球锆-钛矿产资源具有分布集中、供需分离等特点,主要表现为:锆矿资源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71.43%)、南非(8.43%)和莫桑比克(2.57%)三个国家(占比80%以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锆矿资源进口国,进口来源国主要为澳大利亚和南非;钛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国(32.86%)、澳大利亚(22.86%)和印度(12.14%)等国,金红石资源则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62.31%)、印度(14.87%)和南非(13.07%)等国,中国钛矿资源虽然储量占比高,但资源禀赋差(高品级钛矿依赖进口),是全球最大的钛矿资源净进口国,莫桑比克和越南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钛矿资源海外来源地。【结论】锆-钛矿产资源未来仍是中国的紧缺矿种,应进一步加大勘查开发投入、拓展海外来源地、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并尽快建立锆-钛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及保障体系。
-
2023,50(4):1082-1092, DOI: 10.12029/gc20220613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牡蛎礁具有重要生态价值,掌握其现状对于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系统搜集整理中国和世界天然牡蛎礁调查研究成果,针对中国天然牡蛎礁现状、变化历史及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牡蛎礁生态系统修复实践,提出了中国天然牡蛎礁保护修复建议。【研究结果】结果显示,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天然牡蛎礁退化了85%,其中亚太地区超过90%的礁体已经消失。中国天然牡蛎礁亦严重退化,目前,已知的天然活牡蛎礁主要分布于河北曹妃甸、天津大神堂、山东滨州港、山东莱州湾、江苏小庙洪、福建深沪湾和金门等地,退化严重区域的牡蛎礁现存面积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造成河口和滨海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严重受损,亟需开展保护修复工作。【结论】国内外牡蛎礁修复实践表明大面积开展牡蛎礁生态系统修复工作可行且意义重大,为充分发挥牡蛎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海岸带固碳能力,本文提出推进牡蛎礁保护相关立法、系统开展天然活体牡蛎礁调查与研究、试点实施牡蛎礁修复示范项目和建设“中国海岸带牡蛎礁生态走廊”等4项天然牡蛎礁保护修复建议,以期为中国海岸带生态修复提供支撑。
-
2023,50(4):1093-1106, DOI: 10.12029/gc20200518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羌塘盆地从海相向陆相转换的过程中,形成了残留海湾盆地,该过渡沉积环境能够形成富有机质的页岩,由于其生物母源复杂,有机质富集机理尚不清楚。【研究方法】本文选择长梁山地区残留海湾环境沉积的页岩,开展有机质富集机理研究。EF值、Mn含量、U/Th等氧化还原指标揭示页岩沉积期水体为次还原—还原环境,生物钡含量指示水体具有较低的初始生产力。【研究结果】氧同位素、Mg/Ca、Fe/Mn等气候指标表明页岩沉积期发生了明显的气候变化,由泥灰岩沉积期的干燥寒冷转换为页岩沉积期的温暖潮湿。【结论】结合相对较快的沉积速率及页岩以Ⅱ型干酪根为主的情况,长梁山页岩的有机质富集可能与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相对较快的沉积速率和高的陆源有机质输入有关。
-
2023,50(4):1107-1121, DOI: 10.12029/gc20220107003
Abstract:
【研究目的】四川盆地HC地区须二段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该地区为典型的低孔低渗致密气藏,需要进行地应力精细评价来为后期纵向上压裂选层和平面上工程甜点区优选提出建议进而提高产能。【研究方法】基于25组声发射和13组差应变等实验测试分析,结合水压致裂、常规和特殊测井资料,进行地应力的精细评价,以期分析在致密砂岩储层中不同实验测试方法的适用性,查明有利于工程改造的层位和甜点区。【研究结果】实验测试结果表明HC地区须二段最大水平主应力值为50.77~75.65 MPa,均值为59.71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值为45.37~54.31 MPa,均值为49.31 MPa;垂向主应力为48.11~65.62 MPa,均值为56.53 MPa。模拟结果表明储层内部应力隔层厚度和两向应力差异系数越小,越有利于压裂改造。通过对比小层间的三向应力关系,表明须二段处于走滑应力状态。HC地区须二段致密砂岩均质性较强,声发射测试结果误差较大,差应变测试结果与其他地应力大小解释结果具有更高一致性,故该测试方法更加适用于均质性较强的砂岩地层。【结论】结合地应力大小,纵向上建议选择隔层组合更有利的须二2亚段中上部为压裂目的层;且为了达到较好的体积缝网压裂改造效果,平面上建议避开两向应力差异系数较大的断层附近区域,应选择优质储层发育且水平应力差异系数相对较小的HC地区中部HC102-HC111井区。
-
2023,50(4):1122-1137, DOI: 10.12029/gc20190703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下扬子地区奥陶纪宁国—胡乐期发育2套黑色页岩,具备一定的页岩油气资源潜力,但其平面分布形态及厚度依然不清,因此开展岩相古地理研究对于探讨其页岩油气远景具有重大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对下扬子地区宁国—胡乐期沉积地层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测试分析,通过岩性、沉积构造和古生物化石组合等方面的研究来开展岩相古地理学研究。【研究结果】共识别出碳酸盐岩缓坡相和碎屑岩陆棚相2种沉积相类型。碳酸盐岩缓坡相主要发育于下扬子地区的北部和西部,依据岩性及生物特征进一步划分为浅水缓坡和深水缓坡,浅水缓坡岩性以生物亮晶灰岩、泥晶灰岩、泥质灰岩为主,深水缓坡主要发育瘤状灰岩、龟裂纹生物灰岩和页岩;碎屑岩陆棚相则主要发育于下扬子地区的南部和东部,可进一步细分为浅水陆棚和深水陆棚,二者的主要差异为深水陆棚中硅质含量增高、生物群变化及有机质含量增高。【结论】通过编图首次重建了下扬子地区宁国期—胡乐早期—胡乐晚期3个时期的岩相古地理,皖南的绩溪—旌德—宁国一线胡乐组页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可成为下一步古生界页岩油气勘探的重点远景区。
-
2023,50(4):1138-1148, DOI: 10.12029/gc20210220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雄安新区高阳地热田D34钻孔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于2020年钻获的华北盆地最高温地热井,井口温度达123.4℃,出水量为94.5 m3/h,为使温度如此高的地热井的地热开发利用程度最大化,开展压裂增产是其重要举措。因此,为获取相关参数,以制定最优的压裂增产方案,本次研究拟厘清储层岩石在不同围压下的破碎规律。【研究方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D34井钻获的深部高于庄组热储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常规三轴抗压及抗拉实验。【研究结果】实验结果表明:(1)高于庄组碳酸盐岩拉伸强度特征与压缩强度特征相近,且表现出明显的压缩破坏特征。随着围岩压力的增加,抗压强度具有典型的二次增高特征。(2)抗压强度及裂隙展布形态随深度变化呈现出差异性,其中均匀发育的多裂缝和单一主缝为主要形式扩展。在20 MPa、40 MPa围压下,屈服强度分别与弹性模量、泊松比协同变化。(3)储层不同深度拉伸裂隙的扩展方式有所差异,较浅部拉伸裂隙主要以小幅度多级扩展为主,而较深部岩石则表现出均匀扩展态势。【结论】结合抗压和抗拉实验结果,认为热储高于庄组压裂增产效果较好,且储层浅部形成复杂压裂网络的可能性高于深部储层,但总体脆性指数分布差异较小,故认为无需对储层不同深度采取不同的压裂施工方案。
-
2023,50(4):1149-1162, DOI: 10.12029/gc20201230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建立地热系统的成因模式对地热田地热资源量评价以及后期有利区带的优选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大名次凹陷为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馆陶凸起南端的一个次一级构造单元,其馆陶组砂岩热储可以构成一套完整的地热系统。【研究方法】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区内地热钻井资料,通过对临清坳陷大名次凹陷地热系统“源、储、通、盖”主要地质因素分析研究,建立了研究区地热系统的概念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地热资源量评价。【研究结果】馆陶组热储层在区内分布均一,底板埋深在1550~2000 m,储层厚度在268~324 m,孔隙度介于14%~32%,储厚比最高可达70%。区内钻遇至馆陶组的地热井,地热水井口水温多在54~60℃,水化学类型以Cl·SO4-Na为主。上部沉积的第四系和明化镇组,地温梯度在22~60℃/km,构成了良好的盖层。地热系统热源主要来自于新生代断陷盆地背景下的高大地热流值,约52~57 mW/m2,南部临漳—大名断裂和东部冠县断裂为其深部热流向上运输的有利通道。热储整体接受来自西部太行山和东部鲁西南隆起的大气降水补给,经深部热传导和局部热对流增温后,富集于热储之中。【结论】馆陶组砂岩地热系统资源量超过127.42×108 GJ,每年可开采地热资源量为31.86×106 GJ,折合标煤1.09×106 t。年开采地热资源量可满足超3.14×107 m2的供暖面积,开发潜能较大。
-
2023,50(4):1163-1175, DOI: 10.12029/gc20220527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西藏当雄错地区位于当惹雍错—许如错裂谷的北部,区内的曲热白玛和扎日取生等地分布有多处热水活动,由于泉水向当雄错盐湖供给了Li和B物质,因此对其水化学特征和成因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方法】采集了6件泉水样品并进行化学组分和稳定同位素分析,计算了泉水的主要化学系数和矿物饱和指数,对泉水的化学组分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曲热白玛泉水富集元素Li、B、Rb、Cs等元素。泉水受大气降水和雪水补给,具有浅循环特征。曲热白玛泉水具有较长的径流路径和更强烈的水岩相互作用,泉水中的HCO3-主要来自碳酸盐岩和岩浆活动产生的CO2。SiO2温标计算的热储温度相对可靠,曲热白玛样品的热储温度为123.33~128.22℃。【结论】当雄错地区的热水活动受控于南北向的当惹雍错—许如错裂谷,受地壳深部的局部熔融层影响,热水与硅酸盐矿物发生了水岩作用,携带了Li、Rb、Cs等微量元素,在混入地表冷水后,还与二叠系、白垩系的碳酸盐岩发生了水岩作用,沿区内的活动断裂上升至地表最终汇入当雄错湖水。这一现象表明,西藏部分富Li、Rb盐湖的成矿物质来源可能与广泛的南北向裂谷活动有关,这些裂谷不仅提供了盐湖聚集成矿的地理空间,同时也提供了沟通深部物源和地表空间的通道。
-
林锐华,尹青青,项新葵,梁锋,杨秀峰,王天晨,柳和清,周文俊,朱斌
2023,50(4):1176-1187, DOI: 10.12029/gc20200115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昆山钼钨铜多金属矿床行政区划分属于江西修水县境内,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江南造山带中段之九岭隆起东段。本次研究试图对昆山W-Cu-Mo多金属矿床成矿年龄进行精准约束,为该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成矿规律总结提供年代学证据,同时对该矿床成岩成矿关系、成矿物质来源作简要探讨,并对大湖塘钨多金属矿集区成矿期次进行划分。【研究方法】本文对昆山钼钨铜多金属矿床开展了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实验获得的10件辉钼矿等时线年龄为(148.8±1.0) Ma,MSWD=0.42,Re-Os加权平均年龄为(148.7±0.7) Ma,MSWD=0.10,加权平均年龄与等时线年龄基本一致,因此本次所采集的样品Re-Os体系是封闭的。187Re和187Os沿等时线距离拉开的较远,表明本次定年数据较为可靠。昆山矿床成矿作用发生稍滞后于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侵位时限,与晚侏罗世这期岩浆活动有成因联系。昆山钼钨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物质以壳源为主,考虑到存在较高Re两个样品(n×10-5),说明可能存在部分幔源的成矿物质参与了该矿床的形成。【结论】软流圈物质自晚侏罗世开始,沿着NNE向深断裂与先期(晋宁晚期)形成的NEE向古断裂的交汇部位上涌,通过热传导效应引起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于大湖塘地区形成了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岩株)、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小岩株)、花岗斑岩(岩脉或岩枝)等一系列中酸性侵入岩。
-
2023,50(4):1188-1202, DOI: 10.12029/gc20200424003
Abstract:
【研究目的】滇西临沧地块岩浆岩带内风庆县小湾花岗岩体的形成机制对限定临沧壳源岩浆弧成因、洋盆俯冲消减及碰撞闭合时间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首次报道了小湾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岩相学、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小湾花岗岩主要由黑云二长花岗岩组成,锆石LA-ICP-MS U-Pb定年显示其形成年龄为(260.4±1.3) Ma(MSWD=0.32,n=18),表明小湾岩体形成于中二叠世晚期,而非前人认为的中元古代。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A/CNK大于1(1.02~1.47),表明小湾花岗岩体为一套弱过铝质花岗岩组成。该岩体具有高硅(SiO2=67.54%~78.66%)、富碱(K2O+Na2O=6.20%~8.52%)、贫钙(CaO=0.25%~3.20%)、镁(MgO=0.11%~1.95%)、磷(P2O5=0.03%~0.16%)等元素的特征;富集Rb、Th、C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Ta、Nb、Zr、Ti、Hf、Y等高场强元素(HFSE),在(Y+Nb) vs.Rb、Yb vs.Ta图解中具有弧花岗岩及同碰撞花岗岩双重地球化学特征。【结论】结合区域资料,本文认为小湾花岗岩体应属于“三江”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向东俯冲向汇聚转换背景下,上地壳泥质岩夹部分杂砂岩成分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本研究为青藏高原西南“三江”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弧-陆俯冲向碰撞汇聚的转换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及岩石学证据。
-
2023,50(4):1203-1216, DOI: 10.12029/gc20200714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西昆仑松潘—甘孜陆块西北缘巴颜喀拉弧后盆地的构造演化。【研究方法】对西昆仑东缘独尖山地区二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测试。【研究结果】LA-ICP-MS锆石年代学研究揭示独尖山地区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219.9±1.2)~(227.1±1.5)Ma,为晚三叠世花岗岩。岩石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揭示该二长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弱过铝质,具岛弧和同碰撞花岗岩特征,物质来源具有壳幔物质混合的特点。【结论】结合区域大地构造演化,推测独尖山地区在晚三叠世末期处于碰撞后伸展环境,早期洋-陆俯冲阶段形成的岛弧和同碰撞物质通过部分熔融在研究区内形成了后碰撞花岗岩。
-
2023,50(4):1217-1232, DOI: 10.12029/gc20200221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辽吉古元古代活动带内的盘道岭花岗岩形成于古元古代,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目前关于盘道岭岩体的研究资料较少,制约了对区域大地构造背景演化的认识。【研究方法】本文基于盘道岭岩体的野外地质特征,开展了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岩石高硅、高钾、富碱,SiO2含量为74.04%~75.84%,K2O含量平均为3.81%,全碱(Na2O+K2O)含量为7.29%~7.87%,K2O/Na2O平均值为1.09,A/CNK为1.187~1.394,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I型花岗岩类。ΣREE总量偏低,平均值为89.78×10-6,δEu值0.19~0.93,(La/Yb)N值为2.95~50.38,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呈Eu负异常的右倾“V”型特征。岩体总体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Rb、K、U和高场强元素(HFSEs)Hf,亏损Ba、Zr、Nb、Ta、P、Ti等元素,花岗岩熔体的锆石饱和温度(745℃~774℃)明显低于A型花岗岩(868℃~928℃),显示出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特征。【结论】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盘道岭岩体形成与幔源岩浆的底侵提供的大量热量使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有关。结合地质特征、构造演化背景、元素判别图解等,认为该地区花岗岩形成于辽吉古元古代活动带晚期大陆边缘碰撞造山环境。
-
孙载波,胡绍斌,李静,段向东,刘福来,周坤,赵江泰,李小军,包佳凤,王云晓
2023,50(4):1233-1249, DOI: 10.12029/gc20200213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蓝片岩为古洋壳的俯冲及洋-陆和陆-陆碰撞拼贴的产物,对深入探索洋壳或陆壳俯冲变质过程以及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择以滇西景洪大勐龙地区新发现的蓝片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俯冲-造山背景的制约。【研究方法】通过岩相学与矿物化学分析,根据矿物组合的不同,识别出研究区内两种不同类型的蓝片岩,初步建立变质演化P-T轨迹,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蓝片岩的成因机制与就位的动力学背景,约束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俯冲-造山演化。【研究结果】获得白云母石榴蓝闪石英片岩峰期变质温压条件为T=450~490℃,P=0.90~1.45 GPa,绿泥绿帘阳起蓝闪片岩具有较低的峰期变质温压条件为T=430~470℃,P=0.69~0.73 GPa,并初步建立了两种不同类型蓝片岩变质演化P-T轨迹。【结论】两类峰期变质条件的差异可能为俯冲隧道中不同俯冲深度的蓝片岩,这一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探索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的俯冲消减-闭合的构造演化过程提供重要依据。
-
2023,50(4):1250-1267, DOI: 10.12029/gc20220512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本文主要是为了筛选镉低积累农作物,研究农作物中镉的影响因素,指导农田土壤镉轻度污染区的安全利用。【研究方法】通过对洛阳市大田种植的23种农作物可食部分以及根系土中镉及其他元素的测试,应用数理统计与相关性分析,结合地质矿产特征,研究了洛阳市土壤中镉超标原因,不同农作物中镉的富集规律和影响因素,筛选出镉低积累农作物。【研究结果】农作物土壤中镉超标点位占总点位数的6.98%,农作物超标点位占总点位的0.84%,农作物超标点占土壤轻微轻度超标点的12%,镉轻微轻度超标土壤中农作物超标率低。各种农作物可食部分中镉平均含量从大到小排列为:花生>秋葵>豇豆>绿豆>大豆>黑豆>芝麻>油菜籽>辣椒>小麦>大蒜>红小豆>谷子>毛豆>豆角>玉米>红薯>樱桃>石榴>梨>银条>苹果>葡萄。土壤中镉全量与镉不同形态均呈显著正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的16种农作物中,农作物中镉与土壤中镉8种呈正相关,4种呈负相关,4种无相关。2种农作物中镉与pH呈正相关,11种农作物中镉与pH呈负相关,3种农作物中镉与pH无相关。13种镉BCF与pH呈负相关,3种镉BCF与pH呈正相关。15种镉BCF与农作物中镉呈正相关,1种镉BCF与农作物中镉呈负相关。影响农作物中镉含量的因素主要是土壤pH值,其次是土壤中镉。各种农作物中镉与土壤和农作物中硒、钼、锌以及其BCF呈现不同的相关性。镉轻微轻度污染区,种植苹果、石榴、银条、梨、红薯、玉米、大蒜、葡萄、豆角、樱桃可以安全利用。芝麻、油菜籽、谷子、小麦、花生种植在碱性土壤中也可以安全利用。豆类作物也是镉轻微轻度污染区适合种植的农作物。小麦中镉超标区种植芝麻、油菜籽、谷子、红薯、玉米等粮油作物和苹果、梨、葡萄、樱桃等水果均可以安全利用,提高土壤pH值也可以降低小麦对镉的吸附。【结论】不同农作物镉富集规律与影响因素的研究,为研究区土壤镉轻微轻度污染区的安全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2023,50(4):1268-1276, DOI: 10.12029/gc20210422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塔西北中—晚更新世古环境变化的研究相对薄弱,西南天山作为亚洲气候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域,其古环境的研究对于预测未来气候意义重大,孢粉组合特征所指示的古植被演替规律已然成为该地区古气候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新疆色帕巴依—柯坪地区河流阶地典型剖面样品孢粉鉴定和光释光定年测试,探讨了该区中—晚更新世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对古气候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划分出中—晚更新世三个孢粉组合带:第Ⅰ孢粉组合带:Quercus(栎)-Graminae(禾本科)-Chenopodiaceae(藜科)孢粉组合带;第Ⅱ孢粉组合带:Ephedra(麻黄)-Betula(桦)-Labiatae(唇形科)孢粉组合带;第Ⅲ孢粉组合带:Pinus(松属)-Ephedra(麻黄)-Chenopodiaceae(藜科)孢粉组合带。【结论】孢粉组合指示西南天山中—晚更新世总体气候干旱,呈干冷—暖湿—干冷的气候震荡趋势,其中65~16 ka期间存在明显的降水丰富的潮湿气候阶段;河流下切作用形成的阶地地貌受构造和气候双因素控制。
-
2023,50(4):1277-1278, DOI: 10.12029/gc20220924003
Abstract:
-
郑伟,毛景文,廖子庆,罗平,华嵘辉,杜高翔,陈伟,郑衷超,黄鸿新,任志农,吴胜华,俞宽坤,宋世伟
2023,50(4):1279-1280, DOI: 10.12029/gc20230203001
Abstract:
-
2023,50(4):1281-1282, DOI: 10.12029/gc20230310003
Abstract:
-
2023,50(4):1285-1285, DOI:
Abstract:
-
2023,50(4):1287-1287, DOI:
Abstract:
2023年第50卷第4期
目录
特别关注
综述论文
学术论文
发现与进展
简讯与热点
-
DOI: 10.12029/gc20230516001
Abstract:
提要:【研究目的】天然碱矿主要用于制纯碱,和合成碱相比,具有绿色环保、成本低的优势。其下游产业遍布各个领域,如玻璃、医药等。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给纯碱带来了新需求。中国是纯碱消费大国,天然碱或成为稀缺资源。天然碱矿是一种蒸发岩矿床,成矿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国内蒸发岩矿床研究领域对天然碱矿的关注较少。理清世界天然碱矿产资源类型、分布特征,总结碱矿成因对深化我国天然碱矿成矿规律研究、预测找矿远景、寻找天然碱矿床具有积极意义。【研究方法】搜集已公开发表或出版的天然碱矿床资料,对世界典型矿床区域概况、物源、成因等内容进行系统总结。【研究结果】绝大部分天然碱矿床分布于北美洲、亚洲和非洲,主要形成于新生代。类型以现代天然碱矿床居多,古代天然碱矿床较少,但资源规模大。古代天然碱矿以美国绿河组、河南泌阳凹陷安棚天然碱矿最为典型,现代天然碱矿以肯尼亚马加迪湖和内蒙古查干诺尔泡碱矿床为典型实例。【结论】天然碱矿需要在封闭的构造环境、干旱的气候条件、充足的碳酸钠型卤水补给等成矿因素耦合条件成矿。与其他蒸发岩不同的是,维持碳酸钠型卤水所需的CO2来源具有复杂性。我国天然碱矿找矿远景应聚焦内蒙古第四纪盐湖、白垩纪封闭凹陷,以及河南始新世白云岩、油页岩发育的封闭盆地等地。积极开展天然碱矿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
DOI: 10.12029/gc20230516004
Abstract:
提要【研究目的】硼是重要的非金属关键性矿产资源,也是新技术产业重要的工业原料材料。中国硼矿资源储量2400万吨位列世界第五,中国既是硼矿生产大国,也是硼矿进口大国,82%的硼矿来自国外。研究硼矿床的成因、分布及其找矿远景,是解决我国硼资源大量依赖进口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保障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搜集公开资料,对硼矿的成因类型、分布及应用等进行了归纳总结。【研究结果】硼矿按成因可划分为火山沉积型、沉积变质型、矽卡岩型、现代盐湖型、地下卤水型、海相蒸发沉积型等六类;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沿岸及地中海沿岸如土耳其的凯斯特莱克、埃梅特、比加迪奇等矿床,美国的克拉默矿床,玻利维亚的乌尤尼盐湖等,储量占全球储量的90%左右。【结论】其中火山沉积型硼矿床占全球总量的75%左右、品位最低可达25%(B2O3);现代盐湖型硼矿床占20%左右,品位8%-30%(B2O3)不等;沉积变质型硼矿床是我国重要的硼工业矿床,矿石品位11%(B2O3);是全球重要的矿床类型。根据硼矿床的规模及分布,将全球划分为六大成矿远景区。
-
王安东, 孙占学, 蔺文静, 杨旎, 叶海龙, 童珏, 王运
DOI: 10.12029/gc20210909003
Abstract:
【研究目的】江西省地热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研究方法】本文介绍了江西省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地热成因类型、地热水化学特征,并评估了各设区市的地热资源潜力。【研究结果】江西省地热资源主要可分为隆起山地循环对流型和沉积盆地型两种类型,其中隆起山地循环对流型占95%以上。隆起山地循环对流型地热系统主要分布在分布在九连山、武功山、九岭山和罗霄山脉一带,主要受控于周围的断裂构造尤其是深大断裂构造,通常出露在两大断裂交汇的位置。【结果】江西省地热资源分布基本与地温梯度、大地热流和深部温度格局特征相吻合,地热流体水化学类型以HCO3-Na型为主,矿物度较低、以淡水为主,地热流体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地热资源潜力评价结果显示赣州和宜春地热资源最为丰富,地热资源量均超过45000×1010 kJ。
-
李祥志, 曹文庚, 李英, 赵志鹏, 任宇, 肖舜禹, 李泽岩, 那静
DOI: 10.12029/gc20230513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地下水氟污染在世界范围内都被认为是一项重大公共卫生危害。据统计,全球有约2亿多人正面临氟中毒风险,至少有28个国家出现过饮用高氟水造成的氟中毒事件。高氟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干旱缺水的欠发达地区,普遍缺乏可替代的饮用水源,使得地方性氟中毒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因此,研发经济可行的氟化物去除技术成为解决高氟地下水问题的关键。【研究方法】基于文献调研结果,以现阶段全球含氟地下水的污染现状为基础,综合考虑研究深度、理论和应用可行性、去除效率、可再生性等多种因素,对国内外含氟地下水研究和应用案例进行总结分析。【研究结果】介绍了世界范围内含氟地下水的成因和分布,系统总结了现有主流含氟地下水处理技术的优劣、除氟机理和应用进展,并对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结论】每种技术都有各自的处理优势和一定的局限性,在选择和应用时需要综合考虑含氟地下水的水质情况和目标需求。同时,当前的地下水除氟技术在研发过程中也存在服务目标针对性不强,综合处理效率不佳以及吸附容量应用与理论值偏差较大等问题。多种处理工艺的耦合应用可以更好地发挥不同处理技术的优势,取得取长补短的效果,正受到人们日益关注。此外,多污染物的联合去除以及结构可人工调控的新型吸附材料的设计研发也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
邢作昌, 贾立城, 王秀杰, 罗敏, 张航, 张云龙, 林效宾
DOI: 10.12029/gc20230412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松辽盆地中部腹地乾安地区四方台组砂岩型铀成矿条件研究相对薄弱。【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岩心、测井、地震、微量等数据的综合分析,在构造、建造和改造特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乾安地区四方台组砂岩型铀矿的成矿要素。【研究结果】认为盆地中部乾安地区四方台组具备构造天窗、深大断裂、辫状河三角洲河道砂体、良好地层铀源条件与后生改造等基本成矿条件。在此基础上首次从渗入、渗出两个角度对乾安地区四方台组的铀成矿条件分别进行了系统梳理,认为四方台组同时具备渗入和渗出两种铀成矿条件,且渗出成矿占优。基于此构建了乾安地区四方台组渗出-渗入耦合铀成矿模式,认为浅部渗入流体和深部渗出流体的交汇部位是有利成矿区,提出让字镇—查干花一带四方台组的辫状河-辫状河平原河道砂体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可作为盆地腹部铀矿勘查的优先探索方向。【结论】该研究首次将渗出成矿思路引入松辽盆地四方台组红杂色建造铀成矿条件的系统评价,改变了以往渗入角度评价目标层的单一思路,可有效拓展盆地腹地红杂色层的找矿思路,进而极大拓展盆地的找矿空间。
-
韩博, 夏雨波, 马震, 王小丹, 郭旭, 林良俊, 裴艳东
DOI: 10.12029/gc20210305004
Abstract:
【研究目的】为了规范雄安新区工程地质层组划分,构建三维工程地质结构模型,更好的进行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资料交流与利用。【研究方法】本文以雄安新区工程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阐述了雄安新区第四纪地层特征,进行了工程地质分区,划分了100m以浅地层工程地质层组,分析了各层组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工程特性;构建了三维工程地质结构模型,探讨了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研究结果】结果表明:雄安新区全新世地层底板埋深一般7~16m,晚更新世地层底板埋深一般50~60m,中更新世地层底板埋深一般70~80m,早更新世地层底板埋深约140~200m;可将雄安新区工程地质区划分为冲积-洪积平原工程地质亚区、冲积-湖积平原工程地质亚区和冲积平原工程地质亚区;100m深度范围内地层可划分18个工程地质层组,其中①~④层为全新统(Qh),⑤~?层为上更新统(Qp3),?~?层为中更新统(Qp2),?~?层为下更新统(Qp1),构建了研究区三维工程地质结构模型,能够直观地展示雄安新区地下100m范围内各层组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结构特征。【结论】通过划分工程地质层组,建立三维工程地质结构模型,可服务于雄安新区顶层规划设计、场地稳定性和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天然地基和桩基持力层选择、城市地铁隧道选线施工等,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提供了重要的地学依据。
-
DOI: 10.12029/gc20221130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在全球碳中和和绿色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锂作为关键矿产已成为全球共识,非洲锂矿资源的勘查开发逐渐引起了各国重视,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非洲锂矿成矿特征与勘查开发潜力,为服务非洲锂产业国际合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文通过跟踪研究非洲锂资源重大勘查发现和开发动态,综述非洲主要国家的锂资源成矿特征,分析开发潜力,研判非洲锂产业发展前景。【研究结果】非洲已探明资源主要为LCT型伟晶岩矿床,分布在刚果(金)、马里、津巴布韦、加纳和纳米比亚的富锂伟晶岩带中,具有资源量大、品位高、开发条件优越等特点,吸引了多国矿业公司的投资。【结论】本文认为非洲锂矿勘查起步晚,开发进度缓慢,但资源禀赋良好,当前的优质资源已被各国提前锁定,未来有望成为全球锂资源供应的新增长点。
-
DOI: 10.12029/gc20230522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镉、锌既是重要的矿产资源,也是有害的重金属元素。随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的发展,镉、锌等非传统稳定同位素体系的建立与应用使镉、锌地球化学研究水平迈上新的高度,镉、锌同位素体系建立与应用成为国际研究热点;【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查阅大量镉、锌同位素的相关文献,从镉、锌同位素的分析方法、分馏机制、自然界储库组成及应用领域进行了综述;【研究结果】主要包括:(1)随着镉、锌同位素分析技术的不断改进,其同位素体系正在逐步建立;(2)地球各储库中的锌同位素组成已基本查明,镉同位素组成正处于数据积累阶段;(3)镉、锌同位素分馏机制主要包括吸附沉淀、生物作用、化学作用等,目前已逐渐被应用到指示行星分异、探明成矿机制、古环境重建、污染源示踪等多种领域中;(4)在解析重金属污染源时,多种同位素的联用有助于减小不确定性;【结论】在新型同位素分析仪器和技术的开发下,镉、锌同位素的研究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对镉、锌同位素分馏机制、部分储库含量、应用领域进行完善。
-
高景刚, 梁婷, 风永刚, 谭细娟, 刘艳荣, 李永, 赵如意, 周斌
DOI: 10.12029/gc20230314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通过对西昆仑东段印支期岩浆活动和伟晶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探讨印支期岩浆活动与锂铍稀有金属成矿的关系,为下一步找矿方向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全面总结研究区的地质背景和典型矿床特征,对比分析印支期岩浆活动的时代、岩性组合、岩石地球化学和Hf、Nd、Li等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总结印支期岩浆活动与伟晶岩的的成因联系。【研究结果】西昆仑东段印支期岩浆活动形成的大红柳滩复式岩体控制了区内伟晶岩的空间分布。石英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Hf、Nd同位素特征显示它们可能不是同源岩浆演化。石榴子石和电气石的矿物地球化学和全岩的Li同位素特征指示石榴子石电气石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含石榴子石电气石白云母伟晶岩和锂辉石钠长石伟晶岩有可能是同源岩浆演化而来。【结论】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尤其是石榴子石电气石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与稀有金属矿化伟晶岩关系更加密切。阿克塔斯的外围和509道班-泉水沟一带是寻找富锂伟晶岩的有利区段。
-
林瑞钦, 王奕松, 石富伦, 刘达东, 张大权, 冯霞, 周喆, 陈祎, 赵福平, 张子亚, 杜威
DOI: 10.12029/gc20230317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RX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地化、物性和孔隙特征,明确桴焉向斜页岩气成藏基础地质条件,探讨盆外复杂构造区超浅层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利用黔北地区RX1井的岩心,开展现场解吸、地化测试、现场压裂效果以及储层特征等综合实验分析,结合邻区勘探资料,探索埋深、构造保存环境对黔北超浅层页岩气富集的影响。【研究结果】RX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优质烃源岩段厚度14.78m,总有机碳含量均值4.43%,有机质成熟度处于2.36%~2.78%,干酪根类型为II1型,具备良好的生烃基础;优质页岩段孔隙度均值为3.30%,脆性矿物含量高,平均脆性指数达69,为页岩气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井区构造相对稳定,地层倾角小,整体页岩气基础地质条件好,获得良好含气性显示及压裂效果。【结论】RX1井勘探实践的成功,证实了盆外复杂构造区目的层埋深1000m以浅的向斜构造单元内,页岩气可富集成藏,具有较好的建产潜力,可作为下一步有利勘探目标。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受新生代构造叠加改造形成的压扭性构造系统是盆外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富集成藏的重要场所,压扭性构造控藏作用应是下一步勘探研究的重点。
-
黄宽, 张万益, 王丰翔, 栾卓然, 胡雅璐, 陈骥, 方圆, 宋泽峰
DOI: 10.12029/gc20230331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在现代能源体系中,能源储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强化能源储备体系,保障能源稳定供应,处理好国际国内能源市场上各种突发事件的影响,这是中国能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方法】本文从地下空间储备设施类型出发,并结合全球的地下空间储备设施建设与相关研究实验,深入对比分析世界和中国在储油、储气等方面的发展现状,由此提出保障能源安全的合理化建议。【研究结果】①利用地下空间进行储能是未来能源储备维护的重要方向。这是天然气调峰、可再生能源可持续供应、大规模高效利用氢气的有效途径。发展地下空间储能是实现中国碳中和和能源结构升级的关键问题;②全球地下空间储能设施主要分为五类:盐穴、水封洞库、含水层、枯竭油气藏和废弃矿坑;③国外开展地下空间储能设施建设比较早,在地下储能电站、地下储氢设施建设、石油储备和天然气储备等方面都要领先。【结论】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开展地下空间储能能力调查、建立更多的地下空间储备设施和与相关企业共同开展全国地下储库规划势在必行。
-
刘春燕, 刘景涛, 朱亮, 张玉玺, 荆继红, 黄冠星, 周冰, 陈玺, 解飞, 李备
DOI: 10.12029/gc20230307003
Abstract:
【研究目的】高原河谷城市因受地形条件限制,生态环境脆弱,强烈的人为活动已对地下水产生剧烈影响。铁锰离子已成为典型高原河谷城市西宁市浅层地下水中超Ⅲ类地下水的主要贡献指标,威胁着当地生态环境安全及居民身体健康。深入探究高原河谷城市浅层地下水中铁、锰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区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的提出及供水水质安全问题的缓解提供技术支持。【研究方法】本文以西宁市144组浅层地下水样品水化学组分测试结果为依据,结合研究区地质、地貌、土地利用类型、水文地质调查资料与人类活动影响,研究了西宁市浅层地下水中Fe、Mn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铁、锰超标率分别为20.98%和9.79%,铁锰离子对超Ⅲ类地下水的贡献率排名较2012年分别上升2名和3名。建设用地中浅层地下水Fe、Mn超标率比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用地分别高出1.4倍和3.47倍;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有36种,建设用地中地下水化学类型多达21种,高Fe、Mn地下水主要富集于HCO3—Ca?Mg型水、HCO3?SO4—Ca型水中。地下水中Fe、Mn离子的迁移和富集,除了与上覆盖层性质、地面污染、地下水径流条件有关外,主要受控于氧化还原环境,与酸碱条件无明显相关。【结论】研究区地下水中Fe、Mn含量升高主要是受原生沉积环境所致,而局部建设用地中浅层地下水Fe、Mn含量升高则是受原生沉积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所致,因此,有必要对建设用地中的地下水Fe、Mn含量进行长期监测,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防止未来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铁锰含量进一步升高。
-
DOI: 10.12029/gc20230104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评估城市深层地下空间地质环境韧性有助于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安全性,减少灾害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研究方法】本文从城市深层地下空间的灾害事件严重度、地质体脆弱性、抵御力、恢复力和适应力等方面出发,建立了城市深层地下空间地质环境韧性多因素综合评估模型,并结合某城市一起突发事件的相关数据对评估模型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评估模型具有较高操作性和可行性,可在各种复杂地质环境的城市中开展深层地下空间韧性评估工作;所评价灾害事件的严重度为5.601,属严重水平,地质体的暴露性为5.735,地质体的灾损敏感性为6.146,地质体脆弱性综合评价结果为35.247,属脆弱地质体;预警能力指数为1.00,防灾能力指数由原来的5.66提高至7.00,故抵御力综合评价结果由5.66 提高至7.00;通过填砂、地下注浆等措施后,恢复力为2.00,且由于地质环境趋于稳定,地质环境适应力综合分析为1.00。【结论】若受灾害影响,地质环境韧性水平的演化可分为正常、受灾、抵御、恢复、适应和新的正常水平6个阶段,韧性水平曲线呈现出先减小再增大后趋于稳定,且在受灾和抵御的节点处达到最小值。
-
DOI: 10.12029/gc20230309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为研究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研究方法】运用水文地球化学、热储温度计算、氢氧同位素等方法分析了分布在三条断裂带上的48处典型温泉(地热井)的水化学组分、水化学过程、热储温度和深度、热水补给来源等特征,并探讨了其形成模式。【研究结果】结果显示:(1)鲜水河断裂带热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Na型为主;龙门山断裂带主要为SO4?Na和Cl?Na型;安宁河断裂带包括HCO3?Cl?Na、HCO3?SO4?Ca?Mg和Cl?SO4?Na型等。(2)三条断裂带地热水组分主要受硅酸盐矿物溶解和离子交换作用控制。(3)鲜水河断裂带热储温度为129.6~210.6℃,深度为2532~4184 m,冷水混入比为66%~82%;安宁河断裂带热储温度为81~121.9℃,深度为2155~3519 m,冷水混入比为52%~95%;龙门山断裂带热储温度为108.2~153℃,深度为3573~5654 m,冷水混入比为68%~89%。(4)三条断裂带的地热水接受大气降雨补给,补给高程分别为鲜水河断裂带2493~5034 m、安宁河断裂带3235~3839 m和龙门山断裂带1628~4574 m。(5)鲜水河断裂带地热水的“氧18漂移”程度强于安宁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部分地热水出现“氧18漂移”和“负向漂移”特征。【结论】基于本次研究得到的三条断裂带地热水成因模式,鲜水河断裂带地热水的开发潜力优于安宁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是四川省中高温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靶区。
-
赵如意, 王登红, 凤永刚, 王成辉, 梁婷, 李凯旋, 代鸿章, 石煜, 高景刚
DOI: 10.12029/gc20230411005
Abstract:
【研究目的】花岗伟晶岩型锂矿是当今世界金属锂供给的主要矿床类型,中国现有经济可采的花岗伟晶岩型锂矿不足,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和战略方针的制定。为明确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的共性,针对性的制定找矿预测工作方案,圈定优质找矿靶区。【研究方法】该文对中国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的时空分布、构造背景、矿床地质、矿体特征、成矿规律和控矿因素等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并对产锂花岗岩的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研究结果】认为中国已发现的花岗伟晶岩型(锂辉石)锂矿主要分布于西部,东部以花岗岩型(锂云母)锂矿占优。古生代以来的后碰撞环境是中国现有伟晶岩型锂矿的主要产出背景,成矿时代可以延续到非造山构造环境,成矿元素组合绝大多数具有LCT型伟晶岩的特征,矿床数量和资源量都以印支晚期最多。产锂花岗岩一般是同期多阶段复式岩体,演化分异程度较高。与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关系最为密切的花岗岩颜色较浅、富含K、Na、P、F、Rb、U、Th ,高氧逸度,高Rb/Sr、低Nb/Ta和Zr/Hf,较花岗伟晶岩脉更易识别。【结论】在“全位成矿,缺位找矿”理念指导下,从寻找目标更大的产锂花岗岩入手,“先找矿、后优化、再填图”,有望在二级构造单元从挤压向舒展转换的“界山”花岗岩,尤其是侵入边界呈波浪状、舌状产出的外接触带,取得找矿突破。
-
DOI: 10.12029/gc20230215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中蒙俄东段地区地质演化历史复杂、成矿作用强烈,加强跨境地区成矿作用的研究,尤其是全区尺度成矿规律的总结,对提升区域基础地质研究水平和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各类地质资料,对成矿地质特征、资源禀赋、矿床时空分布、成矿背景等进行了梳理。【研究结果】研究区已探明或发现的超大型矿床10处、大型矿床33处、中型矿床55处、小型矿床(及矿点)众多。总体上可划分为与前寒武纪构造体系有关的矿床、与古亚洲洋构造体系有关矿床、与蒙古-鄂霍次克构造体系有关的矿床、与蒙古-鄂霍次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叠加的有关的矿床。【结论】区域矿床时空规律明显,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最重要矿产包括:分布在西阿尔丹-苏塔姆地区的太古宙Fe矿床;分布在乌多坎-戴奥斯莱格里尔地区的古元古代Cu、Fe、Ti矿床和贝加尔-木雅构造带的新元古代Pb、Zn矿床;分布在叶尼塞-后贝加尔边构造带的寒武纪-志留纪Fe、Zn、Ti矿床;分布在贝加尔-帕托姆构造带的石炭纪Au矿床;分布在奥洪-色楞格地区的三叠纪Cu、Mo矿床和安加拉河-伊利姆地区的晚二叠-早三叠的Fe矿床;分布在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及其周边地区的中侏罗世-白垩纪的Au、Pb、Zn、W、Mo矿床。
-
DOI: 10.12029/gc20230423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岩溶地下水是北京市重要的供水水源,在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同时又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2021年6月在北京市内系统采集的278件岩溶地下水样化验数据为基础,以岩溶水系统为单元,开展了岩溶水单因子质量评价和多因子综合评价,并首次对有机指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1)北京市岩溶水的pH、TDS和TH分别为7.69、334.77mg?L-1和262.01mg?L-1,具有弱碱性、低盐度和低硬度的特点,地下水质量总体良好。(2)非常规指标的检出率从大到小为:苯并[a]芘(4.32%)、三溴甲烷(3.60%)和二甲苯(总量)(2.52%),分布较分散,应当引起足够重视。(3)北京市岩溶水水质Ⅰ-Ⅲ类总占比为82.01%,Ⅳ和Ⅴ类总占比为17.99%,超标点主要集中在山区与平原分界线处。各系统超标率大小为大兴-通州(75.00%)>北务(60.00%)>昌平(18.18%)>西山(16.94%)>顺平(16.00%)>千家店-九渡河(15.56%)>延庆(11.76%),其中影响北京市地下水质量的指标主要有Fe、TH、NH3-N、Mn、SO42-、F-、NO3-N等。(4)应通过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水源涵养以增加补给量,应严格控制点源和面源污染减少污染物输入,持续优化监测网络进行预警,广泛宣传增强公众生态环保意识,共同保护岩溶水的生态环境。
-
于扬, 王登红, 王伟, 于沨, 高娟琴, 刘善宝, 王成辉, 秦燕
DOI: 10.12029/gc20230316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影响着地质生态有机系统研究理念,了解和掌握不同地质环境中锂的分布特征有助于提升锂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研究方法】围绕地质工作需求,从整体着眼,通过大量调研、野外采样和理化特性测试分析,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最大程度地反映锂在不同地质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与生物健康效应。【研究结果】①阐明了锂在水圈(海洋底部、地下水、河流、湖泊、冰川融水、雪水、雨水)、岩石圈(大陆地壳、岩石、土壤)、大气圈和生物圈中的区域性及多场耦合作用的分布特征,分析了锂在不同地质环境区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区域性差异。②初步总结了各圈层锂元素庞大而复杂的生物、地质和地球化学过程及时空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③充实完善了锂在陆地生物圈关键层中的分布特征,完善了大型锂资源基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系统化、定量化评价模型,评估了人为活动(采矿)影响下地表水、地下水、土壤、优势生物个体(植物、动物骨骼)锂含量的变化特征,揭示了锂的“关键层”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效应,梳理了锂缺乏与过剩的生物健康效应,为关键性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大型资源基地环境安全提供了科学支撑。【结论】不同地质环境中锂的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表明,伟晶岩型锂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整体安全可控,粘土型、卤水型锂资源清洁、高效的开发利用目前仍有一些关键问题亟待解决。随着锂成因机制理论难题的深入研究、交叉学科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模拟技术的应用,将使锂元素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生理量的锂对健康有益,但生物体内锂过剩会引起一定的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因此,有必要持续开展不同类型锂资源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健康效应的系统研究,为我国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安全合理开发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
DOI: 10.12029/gc20230509001
Abstract:
甘肃北山南金山南新发现缓倾厚大隐伏金矿
-
黄滔, 刘岩, 何建华, 叶泰然, 邓虎成, 李瑞雪, 李可赛, 张家维
DOI: 10.12029/gc20230306005
Abstract:
【研究目的】川西坳陷孝泉-丰谷地区须二段砂岩气藏的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该地区埋藏较深且构造复杂、断缝系统多期叠加,使得地应力频繁变化,制约了该区井位轨迹设计与压裂改造的有效实施,故需对该区地应力大小进行精细评价,为工程开发提供建议从而提高产能。【研究方法】基于岩石力学、声发射实验及差应变分析等实验测试方法,并结合常规测井、特殊测井及水力压裂等资料分析,优选了适应于深层块状均质致密砂岩储层的地应力大小实验测试方法,并在单点地应力大小准确评价的基础之上,构建了研究区分构造变形单元分层的单井地应力大小连续测井解释模型,查明了纵向上地应力大小变化结构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差应变分析法计算的地应力大小精确度最高,为更能够准确表征深层均质块状致密砂岩地应力大小的实验方法。测试结果显示须二段属于Ⅲ类地应力类型,处于走滑应力状态,存在部分逆冲挤压应力状态;在井点测试的基础上,形成了基于井壁影像反演的地应力大小评价技术;地应力大小结构变化在纵向上分为5种类型,其中南北向(SN)三级以上断层和南北向(SN)褶皱或北东东向(NEE)褶皱变形的高部位以低低高(LLH)型和低应力(LC)型为主,在小规模断层或平缓构造区以高低高(HLH)型或高低低(HLL)型为主。【结论】建议选择低低高(LLH)型地应力剖面进行工程开发,其纵向上可穿透更多含气层,同时避开底层底水,预防生产早期快速见水,故应选择二-三级南北向断层和南北或北东向纵弯褶皱区须二2中上段进行水力压裂改造。
-
张栋, 李永春, 苏日力格, 王永亮, 邰苏日嘎拉, 袁国礼, 陈国栋, 周文辉, 杜雨春子, 杨建雨
DOI: 10.12029/gc20230420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五原县位于河套平原,为查明该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系统采集了表层土壤样品1985件,农作物样品30件,饮用水样品5件,分析测定As、Cd、Cr、Cu、Hg、Ni、Pb、Zn 8 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研究方法】通过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该区土壤、农作物及饮用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和健康风险等进行评估。【研究结果】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该地区土壤尚清洁,局部地区存在As元素轻污染;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显示,在口和皮肤多重摄入途径下,土壤会对居民造成致癌风险(9.97×10-6),饮用水摄入As(1.62)对居民有一定的健康风险。【结论】Hg 受人为影响较大,在临近五原县环城公路三叉口存在明显的强异常,其余元素主要受成土母质控制,As在建丰农场等地局部含量较高,超出风险筛选值。As 在饮用水健康风险中贡献最大,应引起关注。
-
刘靖宇, 赫银峰, 耿建阳, 胡宏利, 杜古尔·卫卫, 张毅, 陈志超
DOI: 10.12029/gc20230417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为准确分析干旱绿洲区土壤氟(F)的迁移富集规律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研究方法】结合统计学理论与空间分析手段,分析土壤F迁移富集的影响因素,并开展土壤F健康风险评价。【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1)研究区表层土壤F含量平均值为543 mg?kg-1,是绿洲区土壤F背景值的1.28倍,是全国A层土壤F背景值的1.14倍。(2)研究区土壤F含量的垂向变化受到土壤质地、有机碳(Corg)含量等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土壤F含量的水平分布受土壤pH值、强蒸发气候等的影响,并表现出明显“表聚性”。同时,区内土壤F含量与地貌环境“标志性”指标Fe2O3、MgO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Al2O3、K2O、CaO呈正相关关系,与SiO2和Na2O呈负相关关系。(3)成人与儿童的非致癌健康风险HQ指数均小于1。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体重(BW)对成人和儿童非致癌风险的贡献率分别为-49.5%和-50.9%,说明体重越小,非致癌风险越高,且在儿童中表现更明显。【结论】研究区表层土壤F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大,部分区域存在F异常现象;研究区土壤F的主要来源为成土母质,塔里木盆地的“砂源”既是主要的“氟源”;同时,人为因素等外源输入也影响着土壤F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区土壤F健康风险主要暴露途径为经口摄入,且在儿童中表现更明显,但整体危害性较小。
-
DOI: 10.12029/gc20230320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镉、铬、铅、铜和锌等重金属是土壤中的典型有害元素。过量摄入会抑制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其在土壤中的分布受到原生地质背景成因和矿山开采、大气沉降、农药化肥施用等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然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需要进一步识别,对于典型重金属的危害作用需要进行全面的梳理揭示。【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内容,整理典型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特征,总结土壤重金属对生物的影响作用,综述人体暴露在高重金属的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下的毒性作用及针对性修复方式。【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受到原生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下土地利用类型的共同影响,造成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具有显著的空间变异性。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含量不同,会对土壤微生物与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同效应的影响,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累积。当重金属在人体中累积含量过高,会对人体的不同器官和系统产生破坏,威胁人体健康。【结论】应该综合考虑污染方式、污染水平和暴露途径等因素进行针对性的重金属治理。
-
崔晓丹, 任静华, 范健, 徐宏婷, 周强, 汪子意, 朱伯万
DOI: 10.12029/gc20211125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为探明江苏典型耕地Cd污染的健康风险,了解其稻米Cd吸收的主要地球化学控制因素,帮助科学防治耕地Cd污染。【研究方法】系统采集江苏典型Cd污染耕地及其相关地区的水稻籽粒-土壤样品1330套,测定稻米Cd、土壤有效Cd(氯化钙提取法)、Cd、Pb、Hg、As、Cr、Cu、Zn、Sb、pH、TOC、CEC等元素含量,对所获取的土壤有效Cd与稻米Cd等环境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统计归纳、元素相关性分析及R型聚类分析等,确定影响稻米Cd吸收的主要环境因子,评价局地镉污染健康风险。【研究结果】研究区土壤有效Cd含量为0.0018~1.44mg.kg-1、均量0.265mg.kg-1,土壤Cd含量为0.13~30.0mg.kg-1、均量2.11 mg.kg-1,稻米Cd含量为0.0053~2.58mg.kg-1、均量0.478 mg.kg-1。土壤有效Cd是控制稻米Cd的最主要因子,局部Cd污染已扩散到食物链与人发中。【结论】1)稻米Cd与土壤有效Cd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全部样本参与统计所得到的稻米Cd和土壤有效Cd的相关系数r=0.54,当土壤pH=6.5~7.5时、稻米Cd同土壤有效Cd的相关系数(r)拥有最大值、r=0.86。除了有效Cd外,土壤Cd、TOC、CEC、pH等也是影响稻米Cd的环境因子,稻米Cd 同土壤Cd多呈显著或较显著正相关性,同土壤pH、TOC、CEC多呈显著或较显著负相关性,影响稻米Cd的因子排序依次为土壤有效Cd﹥Cd﹥pH﹥TOC≈CEC;2)相比无污染耕地,耕地污染区的Cd致癌健康风险指数CR值增长了85倍多、食用Cd超标稻米的人发样品Cd均量增加了1.09倍、土壤溶液Cd浓度明显偏高,污染耕地的稻米Cd及其健康风险评价对土壤有效Cd依赖程度更高,指示局部耕地Cd污染区存在更高健康风险;3)土壤有效Cd同土壤Cd、pH、TOC、CEC、Se等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或复杂的拮抗作用,综合调控稻米的Cd吸收;4)江苏耕地Cd污染总体轻微,局部的污染风险等级以轻度为主。若能从实情出发,采取合适的修复治理措施(深翻耕等)降低耕地Cd或有效Cd含量,合理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pH等,完全可以阻断耕地土壤Cd向食物链迁移、生产合格稻米,满足社会需求。
-
张晓飞, 张学斌, 张永义, 牛树银, 孙爱群, 王永立, 樊航宇, 李明辰, 韩荣文
DOI: 10.12029/gc20221207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渤海湾西北部是华北平原沉积环境变化较为频繁的地区,也是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沉降区,加强渤海湾西北部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研究,分析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对研究海岸带地区海平面变化及沉降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渤海湾西北岸地区QLT03孔、QEJ01孔和NHG14孔三个全取心钻孔为基础,综合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的方法,采用AMS14C和光释光测年技术,对比分析了邻区收集钻孔,探讨了研究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及对海侵和构造运动的指示作用。【研究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晚更新世早期为三角洲平原和河湖相发育期,中期以漫滩湖泊相和三角洲平原发育为主,晚期为曲流河-河漫滩相发育期,全新世为三角洲平原-洪泛平原发育期。研究区自下向上发育三期海侵地层,分别是晚更新世早期的第三海侵层、晚更新世晚期的第二海侵层和全新世的第一海侵层,海侵规模由古至今呈现逐渐加强的趋势,各期海侵层与全球海平面变化较一致,并自下而上分别与MIS5、MIS3和MIS1阶段的高海面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研究区自晚更新世以来存在差异性沉降运动,且在全新世差异性运动变缓。【结论】在持续的构造沉降背景下,渤海湾沿岸地区大规模海侵均发生在晚更新世以来,这些期次海侵与渤海湾沿岸天津东南部地区长期下沉过程相关,且沉降中心自宝坻八门城镇向汉沽茶淀镇方向移动,进入全新世以后构造活动减弱,差异性沉降运动不明显。渤海湾沿岸地区晚第四纪地层发育和沉积环境演化受到海平面变化的控制。
-
DOI: 10.12029/gc20220930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第四系厚度不仅可以反映物源与沉积特征,也反映构造活动对沉积过程的控制作用。【研究方法】本文以大量单道和多道地震数据为基础,经钻孔验证,首次完整编制了南海第四系厚度分布图。【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南海第四系沉积厚度变化很大,最厚超过2000m,最薄处近乎剥蚀殆尽。【结论】南海西缘的莺歌海盆地、中建南盆地、万安盆地等海域形成沉积沉降中心,表明第四纪时西缘断裂带仍在活动,并控制沉积过程,形成沉降中心;南海西北陆坡发育北东向的沉积沉降中心,表明南海西北部第四纪仍以拉张为主;南海北部的东沙海域第四系基本被剥蚀掉,表明该区第四纪以来持续隆升,并受到强海流的冲刷作用。因此南海北部第四纪表现出西部沉降、东部隆升的格局。南海东缘马尼拉海沟的第四系较厚,主要是由于构造挤压作用,使得沉积层堆叠增厚,同时有来自台湾岛和菲律宾陆地充足的沉积物源供应。
-
王璐晨, 韩海辉, 张俊, 黄姣, 顾小凡, 常亮, 董佳秋, 龙睿, 王倩, 杨炳超
DOI: 10.12029/gc20230209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旱区土地利用对区域水文和生态的影响尤为显著,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对西北干旱内陆生态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基于1980~2018年间共5期遥感影像,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分析塔里木河流域各水资源分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近40年中,塔里木河流域耕地、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分别增加1.58×104 km2、1.2×103 km2和347 km2,而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减少1.33×104 km2、0.32×104 km2和815 km2。各水资源分区中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大,其次为渭干河、阿克苏河和喀什噶尔河流域。 自2000年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建设用地当量面积和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相对较快,特别是2000 ~ 2010年间呈显著增长趋势。【结论】塔里木河流域各水资源分区的人类活动强度呈显著的空间差异性。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的导向性作用是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和人类活动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
付修根, 陈明浩, 王剑, 韦恒叶, 曾胜强, 王忠伟, 沈利军, 周刚
DOI: 10.12029/gc20230307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差异构造演化对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烃源岩发育特征及空间展布的影响及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从沉积演化的角度,讨论了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构造转换的沉积记录。【研究结果】研究表明,晚三叠世,羌塘盆地发生了明显的沉积转换,表现为中三叠世-晚三叠世的海退序列转换为早侏罗世的海侵序列。与此同时,该时期羌塘盆地也发生了重要的古地理反转,表现为北羌塘由中三叠世的海相沉积逐渐转化为晚三叠世的陆相沉积,而南羌塘则由中三叠世的陆相沉积转化为晚三叠世的海相沉积。【结论】羌塘盆地晚三叠世的沉积转换和古地理反转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晚三叠烃源岩主要受前陆盆地控制,发育于北羌塘的深水区,盆地周缘则发育含煤系烃源岩。早侏罗世烃源岩主要受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控制,发育于南羌塘的深水区,在南羌塘北部的潟湖环境发育含油页岩烃源岩。
-
徐磊, 赵萌生, 陈伟志, 巴永, 张亚, 侯青叶, 陆芳芳, 钱坤
DOI: 10.12029/gc20230216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在滇中楚雄地区开展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发现了大面积富锌富铜土壤,为研究西南地区红层山间盆地富锌富铜土壤农耕区土壤—作物系统Zn、Cu等有益元素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方法】本文选取滇中姚安典型农耕区为研究区,依据所获得的表层土壤、农作物籽实-根系土地球化学数据,通过分析表层土壤、作物籽实及根系土中Zn、Cu含量特征,探讨影响水稻和玉米吸收富集Zn、Cu的主控因素,建立作物Zn、Cu生物富集系数预测模型。【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姚安平坝区表层土壤Zn、Cu含量均值为105.40mg/kg和42.67mg/kg,富锌和富铜土地(一等)面积占比分别为84.86%和90.59%,水稻籽实Zn、Cu含量均值为19.28mg/kg和2.92mg/kg,富集率为100%和70%,生物富集系数为0.20和0.07,玉米籽实Zn、Cu含量均值为21.42mg/kg和2.06mg/kg,富集率为80.00%和6.70%,生物富集系数为0.20和0.07。【结论】影响水稻和玉米籽实Zn、Cu富集的因素存在差异,主控水稻Zn、Cu生物富集系数的因素分别为Soil–Zn、N、TFe2O3和Soil-Cu、OM、S,主控玉米Zn生物富集系数的因素为Soil-Zn、SiO2/Al2O3、TFe2O3。建立滇中红层山间盆地典型农耕区水稻和玉米籽实Zn、Cu生物富集系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最优模型决定系数均大于0.495,水稻的预测效果优于玉米,Zn的预测效果优于Cu。预测出姚安县典型农耕区富Zn水稻、富铜水稻、富锌玉米种植面积分别为72.87km2、70.47km2和69.71km2,可优化研究区水稻和玉米种植结构规划,服务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张保民, 田巍, 张国涛, 刘安, 李旭兵, 周鹏, 李培军, 苗凤彬, 李海
DOI: 10.12029/gc20230301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湘中地区二叠系页岩气勘探发现有助于重新评价湘中坳陷页岩气资源潜力,拓展华南地区二叠系页岩气勘探范围。【研究方法】本文基于湘中邵阳地区部署的湘邵地1井,采用全井段取心、气测录井和现场解析实验,查明二叠系主要页岩层系分布、含气性特征。【研究结果】湘邵地1井钻获大隆组硅质页岩含气层88.2m,现场解析总含量为1.29-9.97m3/t,平均4.85m3/t;钻获龙潭组泥岩与粉砂岩互层含气层34.6m,现场解析总含气量0.57-3.42 m3/t,平均1.78 m3/t;泥岩夹泥质粉砂岩含气层111.6m,现场解析总含气量0.90-4.55m3/t,平均2.01 m3/t。【结论】区内二叠系页岩气富集主要受断裂封闭性影响,滑脱断裂下盘是页岩气主要富集区。研究成果对湘中地区二叠系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DOI: 10.12029/gc20220918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地质建造是地质环境的载体,研究地质建造与生态特征的相关性,有助于正确认识生态问题的成因,服务生态环境精准修复。【研究方法】本文选择兼具低山、丘陵、平原的罗山县为研究区域,在罗山县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特征梳理的基础上,划分出13个地质建造类型;基于剖面调查、数据统计、水文参数试验等手段,从岩石、土壤、水文地质、地形坡度四个方面对4个典型地质建造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并对生态特征和地质建造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以水土流失为例,基于地质建造进行了空间分布、成因分析和修复建议。【研究结果】结果表明,从低山丘陵区白垩纪酸性岩浆岩建造到丘陵岗地区白垩纪陆相火山碎屑岩-熔岩建造,其母质层及土壤层厚度总体不断增加,其砾石含量及砂的含量逐渐变少,土壤颗粒粒度变小,因此土壤质地由砾石土(砂质壤土)、砂质壤土、粉质壤土、壤土逐渐变化;植被由天然次生林向人工种植的经济林过渡,植被类型由多样性趋于单一性,但树高胸径不断增大;地质建造与生态特征相关性较强。基于地质建造的成因分析表明,水土流失在不同地质建造发育程度不同,其中白垩纪酸性岩浆岩建造内发育最严重。水土流失问题与不同地质建造内的地形坡度、岩石的矿物组成和粒度有较强的相关性。【结论】以建造为单元分析生态特征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应用前景,能够更多体现地质对生态的约束,研究结果可为罗山县生态保护和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精准修复提供地学依据。
-
姜昕, 马一奇, 涂春霖, 黄安, 胡要君, 叶雷, 和成忠, 李世玉
DOI: 10.12029/gc20230228004
Abstract:
【研究目的】研究区地处滇东重要煤炭和农业产区,弄清煤矿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潜在生态风险和污染来源,对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确保农业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方法】基于网格布点法于2021年6月在典型煤矿区采集土壤样品497件,分析了土壤pH、SOM、As、Cd、Cr、Cu、Hg、Ni、Pb和Zn,运用污染负荷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PMF)模型分析了重金属潜在来源。【研究结果】土壤pH平均值为5.39,以酸性为主,SOM含量平均值是云南省土壤背景值的12.00倍,Cr、Cu、Cd、Ni、Zn和Hg含量平均值和中位数均超过云南省土壤背景值,绝大部分采样点Cd、Cu、Cr、Ni含量超过风险筛选值,分别占94.97%、93.96%、91.35%、79.28%,少部分采样点As、Cd含量超过管制值,分别占0.20%、1.41%。污染负荷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整体呈现轻微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整体呈现中等风险。主成分分析和PMF模型解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地质背景,其次为农业活动和大气沉降。【结论】煤矿区土壤中Cd、Hg潜在生态风险较高,土壤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地质背景,其次是农业活动和大气沉降,建议加强相关污染土地的监测和管理,减少农家肥不合理施用,强化煤炭工业活动污染监管。
-
DOI: 10.12029/gc20220724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为了判别河北省新生代玄武岩地下水中硝酸盐成因及其带来的健康风险。【研究方法】本文选择张北县玄武岩分布区,利用45组地下水水化学及氢氧稳定同位素数据,识别了区内地下水中硝酸盐分布特征及成因,并针对氮污染问题开展了地下水硝酸盐的健康风险评价。【研究结果】研究区地下水中硝酸盐平均浓度为86.08 mg?L-1,26.6%的采样点NO- 3质量浓度超过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中III类地下水硝酸盐限量值(20 mg?L-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城镇区地下水中硝酸盐质量浓度最高,水浇地次之,林草地和旱地最小。区内地下水硝酸盐的主要来源为牲畜粪肥及生活污水混合入渗,其次为农业化肥淋滤。基于健康风险评价模型,成人和儿童通过饮水摄入硝酸盐的健康风险较高,占总健康风险贡献率的99.23%,远大于皮肤接触途径。其中儿童经饮水摄入和皮肤接触两种途径的健康风险均显著高于成人,75.55%的采样点地下水硝酸盐对儿童的健康风险超出了可接受水平。【结论】从供水安全角度,建议对高风险地区增加净水设备降低人体健康风险。
-
冯伟明, 林家善, 李嵘, 赵瞻, 彭军, 余谦, 杨平, 曹竣锋, 翟昆, 刘伟, 叶定南
DOI: 10.12029/gc20221228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上扬子垭紫罗裂陷槽内广泛分布下石炭统旧司组暗色泥页岩,其厚度变化大,该裂陷槽北西段旧司组暗色泥页岩发育特征和生烃中心展布并不清楚。【研究方法】通过对GWD2井旧司组的测录井以及岩芯观察、岩石薄片鉴定、干酪根类型显微鉴定、有机碳含量、镜质体反射率测定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旧司组的地层-沉积相、暗色泥页岩分布和有机地化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①该井下石炭统旧司组地层厚度大,钻厚1148.67m,按照岩石组合特征可细分为2个段以及5个亚段;②泥页岩主要分布在旧一段,以三角洲-浅水陆棚相沉积为主,泥页岩累积厚度525m,TOC≥1%泥页岩累积厚度大,可达425m;③该井旧司组暗色泥页岩TOC值集中在1%~2%区间内,有机质类型为Ⅱ2型和Ⅲ型干酪根,有机质处于过成熟早期阶段;④旧司组沉降中心呈NW-SE向长条状展布,生烃中心与沉降中心分布一致,TOC≥ 1%的泥质岩烃源岩厚度可达300m以上,生烃中心具有泥质烃源岩厚度巨大、有机质类型较好、热演化程度较高的生烃条件。【结论】垭紫罗裂陷槽北西段生烃中心下石炭统旧司组泥页岩的生烃强度和总生烃量相当可观,且具有较好的天然气勘探潜力。
-
刘月高, 张江伟, 冯志兴, 杨顺龙, 王义忠, 李积清, 赵志逸, 王治安, 李树雷, 王厚方
DOI: 10.12029/gc20230128003
Abstract:
【研究目的】为提升我国Cu-Ni-Co资源供应安全,有必要梳理青藏高原东北缘东昆仑造山带的岩浆型铜镍钴硫化物矿床的的成矿规律与找矿标志。【研究方法】本文系统总结了东昆仑地区除蛇绿岩以外的5期基性?超基性侵入杂岩体:晚奥陶世?早志留世、中晚志留世?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中二叠世-早三叠世、中?晚三叠世的矿物学、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征。【研究结果】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本文归纳了岩浆型铜镍矿的源区性质及其与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原?古特提斯演化的关系,分析了地壳硫混染及结晶分异对硫化物饱和影响,提出了矿体优选赋存的位置,对比了成矿岩体与非成矿岩体的代表性差异。【结论】最终本文建立东昆仑造山带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的综合信息勘查模型。
-
王仁琪, 谭科艳, 孙 倩, 李 航, 张隆隆, 袁 欣, 朱晓华, 王 玉, 蔡敬怡
DOI: 10.12029/gc20221228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为研究张家口坝上地区典型粮食作物莜麦产区重金属元素健康风险,以张北县莜麦农田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莜麦籽实及其根系土、地下水和大气沉降样品,分析重金属元素对人体健康风险。【研究方法】采用致癌和非致癌健康风险模型评价研究区地下水、大气沉降和土壤重金属的人体健康风险,采用单一目标危害商数与综合目标危害商数评价研究区莜麦籽实重金属含量的人体健康风险。【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下水中致癌风险元素Cr、非致癌元素Pb和Cu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Pb元素是造成地下水重金属健康风险的主导因素;区内大气重金属不存在非致癌健康风险,Cr、As和Ni元素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研究区莜麦根系土壤对人体健康尚不存在致癌和非致癌风险,部分莜麦籽实样品显示有一定的人体健康风险,其中Cu、Zn、Ni元素在儿童中目标危害商数均大于1,重金属中单一目标危害商数与综合目标危害商数均是儿童大于成人。【结论】通过对张家口坝上典型莜麦产区的重金属元素进行综合健康风险评价,区内重金属元素对人体有的健康风险较小,但需要关注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并对部分重金属元素风险进行监测。
-
包书景, 葛明娜, 徐兴友, 郭天旭, 林燕华, 牟德刚, 梁宏波
DOI: 10.12029/gc20230105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我国页岩油资源丰富且快速发展,但仍存在探明率低、开采难度大、产量低等关键问题,因此需要分析我国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进展与形势,提出页岩油发展建议,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研究方法】通过梳理国内外页岩油发展历程,分析近些年我国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重要进展的方向与领域,总结页岩油储产量增长点。【研究结果】鄂尔多斯盆地探明了国内首个10亿吨页岩油大油田、松辽盆地古龙凹陷新增页岩油预测地质储量12.68亿吨、渤海湾盆地古近系多口探井试获高产工业油流、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页岩油三级地质储量达5亿吨等8项重大进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页岩油富集理论和勘探开发技术;截至2021年底,全国页岩油探明地质储量12.2亿吨,待探明地质资源量271.06亿吨,探明率为4.3%,勘探潜力巨大;八个大中型含油气盆地取得多个层系页岩油调查勘探的重大突破,展示了我国陆相页岩油广阔的发展前景。【结论】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江汉盆地是页岩油未来勘探开发主要地区,有望成为“十四五”油气现实接替领域;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地区古近系、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和伊陕斜坡三叠系、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四川盆地川东地区侏罗系、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为增储上产的有利目标区;大型盆地页岩油资源潜力动态评价、页岩油理论和不同成熟度勘探开发技术攻关、中小型盆地页岩油调查评价是我国陆相页岩油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方向。
-
DOI: 10.12029/gc20220805004
Abstract:
【【研究目的】东江流域上游赣南地区是我国典型的缺水区,酸性地下水的分布加剧了区域生活用水缺乏程度。【研究方法】本文选择东江流域上游的寻乌地区为研究区,系统采集浅层地下水,采用水化学和数理统计学等方法,分析了酸性地下水的pH值、空间分布、水化学类型及作用特征,从物质基础、循环条件和外部因素的角度探讨了水岩作用、包气带介质、酸雨、人为作用等因素对酸性地下水的控制作用成因。【研究结果】区内地下水pH值集中在5.0~7.0之间;空间分布与地貌特征和循环条件相关性明显:中低山<丘陵,补给区<排泄区;不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都以低矿化度、弱酸性中和能力为主,其pH值,HCO3型(6.0)>HCO3-Cl型(5.05)>SO4型(4.8)>Cl型(4.5);不同介质地下水类型pH值中,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变质岩类裂隙水>岩浆岩类裂隙水。【结论】水岩相互作用是pH值形成和演化主要作用,碳酸离解是H+来源的主要物质基础;包气带介质和酸中和能力是影响酸性地下水形成主要的水循环条件;酸雨和人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外部要素。研究结果对认识该区酸性地下水成因、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具有指导作用。
-
DOI: 10.12029/gc20221027003
Abstract:
【研究目的】湖北省宜昌磷矿中伴生有稀土元素,研究其分布规律及赋存状态,对稀土元素的回收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伴生矿产综合利用将成为未来稀土矿的重要来源。【研究方法】本文以含稀土磷块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系统取样的基础上,开展岩矿鉴定、全岩化学分析、XRD衍射分析、SEM观察、LA-ICP-MS测试等工作。【研究结果】结果表明磷块岩中稀土元素总量ΣREY为63.5×10-6~271.8×10-6,不同层位或不同岩性的磷块岩中稀土元素含量有所差异。【结论】稀土元素含量受岩性控制明显,由白云岩→白云质磷块岩→致密块状磷矿石→泥质条带磷块岩→泥岩,含量逐渐升高。微量元素反映出宜昌磷矿的古气候以干热为主,西北部略表现出温暖湿润特点;Ce异常、V/Ni和Y/Ho比值反映海水中EH条件从底部到顶部,即从Ph22成磷期到Ph13成磷期,形成水体环境逐渐氧化。宜昌磷矿中稀土元素总量整体较低,且泥岩较磷块岩中含量高,表明吸附态稀土较类质同象稀土含量高。宜昌伴生稀土磷矿资源丰富,利用合理的技术对稀土元素进行综合回收,对宜昌磷矿资源合理利用和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
苏东, 龚绪龙, 杨磊, 许书刚, 张岩, 吕航, 补建伟, 龚亚兵, 顾春生
DOI: 10.12029/gc20221019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常州市是长三角地区典型的工业化城市,区域地下水经历了超采-禁采的周期性历史过程,地下水动力场发生了较大程度变化,地下水的可更新能力亟待深入研究。【研究方法】在地下水赋存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同位素技术,系统分析了常州市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和地下水年龄特征,评价了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区域浅层地下水的18O和D较深层地下水更为富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蒸发作用影响,深层地下水补给时间较早,赋存环境相对封闭。浅层地下水基本受到了现代水入渗补给的影响,现代水积极循环带的深度达到了40m;深层地下水年龄<2000~25000年不等,以古水为主。【结论】区内浅层地下水更新速率普遍大于0.1%/a,地下水的更新受赋存条件、地表水补给、人类活动等因素控制,地下水更新能力在中等及以上;深层地下水更新速率普遍小于0.05%/a,地下水的更新受古河道展布、人类开采利用等因素控制,地下水更新能力处于较弱和弱的级别。研究成果可为常州市及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DOI: 10.12029/gc20220615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京津冀平原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力度,形成多元供水格局,对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系统开展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供水方向及开发利用模式分类数据统计,依据各省市非常规水资源供水规划及配置目标,分析其开发利用前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该区非常规水资源包括微咸水、再生水、淡化海水、雨洪水,其中微咸水主要分布于中东部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等地,供水前景为5.43×108m3;再生水利用以北京、天津等大中型及工业城市为主,供水前景为34.22×108m3;淡化海水利用以天津等滨海城市为主,供水前景为4.19×108m3;雨洪水利用较分散。【结论】(1)微咸水用于农业灌溉存在土壤盐渍化风险,需配套合理排灌系统并加强水盐调控。(2)再生水用于河流生态补水,沿线地表水富营养化,地下水体未受到污染;地下水浅埋区开展再生水灌溉,会增加硝酸盐污染风险;建议将高风险的新兴污染物纳入再生水利用监控体系。(3)海水淡化尾液浓盐水、冷却热水可能改变天然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构成与多样性,应予以关注。(4)雨洪水利用可降低污水入河水质风险,但过度利用可能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建议城市区适度扩大利用。
-
DOI: 10.12029/gc20221025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 为查明会仙岩溶湿地水体主要离子和溶解无机碳(DIC)的来源及控制因素。[研究方法]:于会仙岩溶湿地采集了地下水和地表水样品,分析了水化学和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DIC)参数特征。[研究结果]:会仙岩溶湿地大部分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为Ca-HCO3。湿地水体Ca2+、Mg2+与HCO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溶蚀;NO3-主要来源为农业化肥和土壤有机氮的硝化;K+、Na+和Cl-主要来源为化肥、粪肥和污水等;SO42-主要来源为酸雨和硫铁矿的氧化。湿地地下水中DIC主要来源于土壤CO2和碳酸盐岩矿物的溶解,据同位素质量平衡,计算结果显示约46%来自于土壤CO2,约54%来源于矿物本身的贡献。会仙岩溶湿地不完全是CO2参与下碳酸盐岩风化的结果,含硫矿物、酸雨和人类活动来源的H2SO4作为侵蚀介质也参与碳酸盐岩的风化,此外,农业输入还原态氮肥的硝化作用不容忽视。湿地地表水中DIC主要来源于地下水。湿地地表水中δ13CDIC值受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CO2脱气的影响,组成较地下水相对富集偏正。[结论]:水化学和δ13CDIC可以帮助理解岩溶湿地的风化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同时还应结合湿地水文地质和人为活动等条件才能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
江海洋, 曹艳玲, 刘连, 康凤新, 崔素, 郭亮亮, 孙哲
DOI: 10.12029/gc20221104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为评估深部花岗岩热储地热资源开采潜力,【研究方法】基于山东半岛文登岩体地质勘查、深井测温、岩石力学及热物性测试等成果,建立了深部花岗岩热储地热资源离散裂缝网络水力压裂模型,模拟了目标储层改造后形成的多种热储规模。基于压裂结果,利用TOUGH2-EOS1-MINC建立了缝网热储渗流-传热耦合数值模型。研究了裂缝间距、布井模式和注水速率对产能动态的影响。【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深部地热开采中,选择具有应力遮挡的天然裂缝储层作为目标储层时,应保持较大井间距,且不宜选择天然裂缝过度发育的储层。对于大规模热储,五井开采模式和三井开采模式的各性能指标变化规律相似,但变化幅度不同;压力指标比温度指标对布井模式更为敏感。同一储层采用五井模式的发电量比三井模式略有提高。【结论】在选择目标储层时,应优选天然裂缝适中、地应力遮挡高的高温储层。然后注入大量压裂液进行压裂改造,使热储尽可能沿水平方向延伸。若改造后热储规模很大,建议采用五井开采模式,但要考虑工程整体的经济效益。
-
DOI: 10.12029/gc20221215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地表沉降是煤矿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严重影响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安全稳定,有必要对矿区地表沉降进行快速高效监测。【研究方法】获取大同煤田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31景Sentinel-1影像,基于短基线集干涉测量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SAR,SBAS-InSAR)对地表沉降进行监测,获取大同煤田地表沉降速率和累计沉降结果,使用已有研究成果验证了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并分析了沉降时空变化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大同煤田地表沉降分布较广,沉降总体分布趋势与大同煤田矿业管理数据的走向基本一致,沉降主要分布在大同市南郊区西部以及大同市、怀仁市和山阴县交界处,其中塔山矿地表沉降最为严重,大同煤田最大沉降速率为168.03mm/y,最大累计沉降量为329.12mm,总沉降面积为270.95km2,且沉降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根据沉降趋势推断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现地表活动相对稳定。【结论】研究表明了InSAR技术在煤矿区沉降监测的可行性,可为矿产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技术方法,研究结果为煤矿区沉降监测预警、灾害防控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
邰苏日嘎拉, 王永亮, 陈国栋, 李永春, 薛羽, 张永健, 杜雨春子, 杜银龙, 杨建雨
DOI: 10.12029/gc20221025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当前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生态脆弱性日益严峻,生态脆弱性评价已成为了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鄂伦春地区从20世纪产业结构从狩猎业转变为农牧业以来,当地生态环境面临脆弱化的风险。本文通过对鄂伦春地区3期生态脆弱性评价,以期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以内蒙古鄂伦春地区为研究区,基于SRP模型,选取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和生态敏感性等三种类型14项指标,利用GIS空间主成分分析(SPCA)和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对鄂伦春地区2000、2010、2020年3期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时空演变和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鄂伦春地区整体处于生态脆弱性整体以良好-轻度脆弱状态,一般性脆弱区在3年的分布面积大致相当,中度和重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阿里河镇南部,乌鲁布铁镇南部、大杨树镇和古里乡,生态环境总体呈现恶化趋势。(2)鄂伦春地区生态脆弱性在2000-2010年间生态环境呈向良好发展趋势,在2010-2020年间生态环境遭受较大破坏,生态脆弱性明显增加,2020年首次出现重度生态脆弱区面积达111.72km2,占研究区面积的0.51%,生态环境形式严峻。(3)鄂伦春地区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主要受生物丰度(D2)、景观多样性指数(D3)、高程(D5)、人口密度(D13)等因素影响,在2020年影响因子呈现更加多元化,蔓延度指数(D4)和年均降水量(D12)两个指标对当地生态脆弱性有较强的驱动作用,q值分别为0.737和0.568。【结论】鄂伦春地区2000、2010、2020年3期生态脆弱性总体呈现西北部低,东南部高的显著特征,在2000到2010年间生态环境向良好发展,在2010到2020年间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鄂伦春地区生态脆弱性受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驱动导致。
-
王高峰, 李刚, 孙向东, 李浩, 田运涛, 董翰川, 高幼龙, 徐友宁, 王洪德, 李瑞冬
DOI: 10.12029/gc20230220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甘肃省是我国地质灾害高发地区之一,科学构建地质灾害风险“点面双控”模式是防灾减灾的关键。【研究方法】以陇南礼县龙林镇为例,在现场精细化勘查测绘、多期遥感数据建模、室内试验测试及数值模拟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以地质灾害风险识别、成灾模式研究、危险性分析、易损性评价、风险评价和风险防控对策建议等6大步骤的典型城镇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技术流程,介绍了城镇风险斜坡半定量风险评价过程,形成了基于动力过程的单体地质灾害定量风险评价方法和地质灾害风险双控模式。【研究结果】(1)研究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泥石流2种,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71处,其中有15处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总结了3类滑坡成灾模式并建立了地质早期识别标志;(2)基于不同降水频率(5%、2%、1%)地质灾害风险区划表明,在不同降水频率下75.23%的区域始终保持低风险,24.38%的区域风险等级随降水频率的降低而增大,0.39%的区域始终保持极高风险;(3)基于风险评价结果,提出了可用于城镇和具体灾害点减灾的风险综合双控建议。【结论】相关研究可为复杂山区城镇防灾减灾、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与用途管制提供技术支撑。
-
魏帅超, 张薇, 付勇, 刘峰, 原若溪, 闫晓雪, 廖煜钟, 王贵玲
DOI: 10.12029/gc20230214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近年来,锂在新兴技术和低碳技术产业需求增长迅速,已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关键矿产。尤其在“双碳”目标下,我国对锂资源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当前锂的安全供应已严重制约了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我国锂资源开发对象以卤水型和伟晶岩型为主,但地热卤水型也具有一定资源潜力,因此需要研究我国地热水锂元素分布特征。【研究方法】文章基于前人对全国范围地热水调查和研究的成果,介绍和讨论我国地热水中锂含量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地热水提锂技术及地热勘查技术。【研究结果】分析了30个省市主要热储中地热水锂含量,实际计算出1989处地热水锂金属年排放量为789t,估算我国地热水锂金属年排放量3233t,显示地热水中锂资源具有一定的潜力。【研究结论】影响地热水锂含量的主要因素为围岩及热储岩石性质、温度、水岩相互作用等,也发现锂同位素在示踪陆区地热系统来源、水岩相互作用及物质来源方面具有良好潜力。我国富锂地热水富集机制主要分为喜马拉雅地热带型和四川盆地型,前者与于上地壳重熔型岩浆上涌有关,后者与地层中膏盐的溶滤有关。此外,提出未来我国富锂地热水找矿方向集中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江汉盆地等及油(气)田水。“热锂兼探”、“热锂兼采”,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多元地热勘查技术也将助力地热产业发展。
-
DOI: 10.12029/gc20220717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2020年,雪峰隆起西南缘下寒武统乌训组首次发现页岩气显示,但其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未知。【研究方法】基于野外地质调查、钻探资料,结合有机地化分析测试等手段,对雪峰西南缘下寒武统乌训组页岩进行综合研究. 【研究结果】研究表明:(1)乌训组沉积于碳酸盐岩外缓坡相,与川中龙王庙组为同时异相。(2)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在乌训组中下部,岩石组合为钙质炭质页岩夹薄层灰岩,厚度30~80m,呈北东-南西狭长分布。(3)页岩有机质含量TOC 平均为 1%,有机质类型为 I 型腐泥型,Ro平均为 2.02%,热演化程度适中。(4)页岩脆性矿物含量在43%~69%,均值为59.2%,粘土矿物含量在16%~37%,均值为28.2%,硅质含量高,脆性较大,易于储层改造。(5)页岩为低孔低渗储层,有机质孔、晶间孔、层间孔、碳酸盐岩矿物溶孔为页岩气富集提供了储集空间,但至少4期构造裂缝以及构造作用造成的页岩劈理域大大改善了页岩储集能力。【结论】综合地化、储层物性及保存条件等评价指标,提出雪峰西南缘山前兴仁向斜东翼可作为页岩气勘探潜力区。
-
DOI: 10.12029/gc20221113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银作为重要的贵金属,兼具工业属性和金融属性,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系统性地分析中国银矿资源特征,研究未来需求趋势,对中国银产业减排布局、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从银产业发展的角度入手,通过分析中国银的应用、地质、供需和市场等特征,总结了中国银矿的资源现状。在此基础上,根据工业银和非工业银的需求驱动差异,运用S-curve和ARIMA模型预测了2022-2035年中国银的需求。【研究结果】根据银矿的资源现状和需求预测结果,得出如下认识:(1)中国银矿具有“四多四少”的地质特征,即总量多,可利用资源少;小矿多、大矿少;贫矿多、富矿少;共伴生矿床多,独立矿床少;(2)随着银应用领域的不断增长,国内的矿山资源和再生资源已经不能满足需求,需进口银矿产品和其他精矿(用于生产副产银,如铅精矿、锌精矿等)来补充缺口;(3)2022-2035年,中国银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从5800t增长到9500t,年均增长率约为3.7%;(4)2022-2035年,中国工业银需求将迎来较快增长,从3800t增长到7000t,年均增长率为4.4%,光伏是拉动工业银需求增长的主要领域;(5)2022-2035年,中国非工业银的需求将缓慢增长,从2000t增长到2500t,年均增长率为1.7%。【结论】基于以上研究,为了更好地促进银产业发展,提出了如下建议:(1)高度重视并提升银在未来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2)多手段保障银矿资源供应能力;(3)加大技术创新,开展深加工,提高工业银的产品附加值,为能源转型和高端制造提供保障;(4)建立国家与民间双重银储备与保障体系,避免银价大起大落。
-
李彤, 俞礽安, 荣辉, 杨桐旭, 朱强, 彭胜龙, 唐永香, 司庆红, 全孝勤
DOI: 10.12029/gc20220718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近年来,北方砂岩型铀矿勘探进展迅速,白彦花铀矿为二连盆地川井坳陷新发现的中型规模砂岩型铀矿产地。通过对白彦花地区砂岩型铀矿系统研究,以期为二连盆地川井坳陷的砂岩型铀矿找矿预测和成矿规律研究提供一定价值的参考。【研究方法】本文在钻孔资料编录、编图研究、系统取样、镜下分析、地化数据整理等基础上,笔者阐述了矿区成矿地质条件、矿体分布、矿石特征以及川井坳陷的构造、沉积充填、流体作用等,讨论本区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研究结果】研究区主要含矿层位为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矿体产状呈西高东低展布,且相对平缓,区域内铀矿化富集程度与隆起带边缘的低洼区域有着紧密的空间关系。铀矿物以铀石为主,主要赋存在灰色、深灰黑色砂砾岩中。区域内,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体系,砂体分布广泛,连通性较好,河道中心发育氧化还原带,成矿流体及还原性气体运移、铀源物质运移等为区域成矿提供有利条件。【结论】白彦花地区铀矿的成矿模式为下白垩统赛汉塔拉组上段沉积间断末期,来自白彦花隆起的富铀流体发生了潜水渗入作用形成了铀矿体,二连组沉积后白彦花凸起被沉积物所覆盖,适时发生了层间氧化成矿作用。
-
刘鹏飞, 张光辉, 崔尚进, 聂振龙, 曹乐, 崔浩浩, 王茜
DOI: 10.12029/gc20220401007
Abstract:
提要:【研究目的】围绕西北内陆流域地下水浅埋区不同季节表层土壤水盐协同变化差异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方法】基于野外地下水调控试验场内原位多要素高频率监测系统获取的数据,综合对比分析了无降水和灌溉入渗直接影响时段表层土壤含水率、土壤孔隙水电导率、地下水位埋深等要素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年内由春末、夏季到秋初,20cm(浅部)和40cm(深部)深度土壤含水率均越来越小, 浅部和深部土壤孔隙水电导率(ECp)均越来越大, 浅部土壤饱和溶液电导率(ECe)越来越小,深部土壤ECe则越来越大。春末浅部土壤含水率、ECp和ECe日际变化相同,深部土壤含水率、ECp和ECe变化趋势各异。夏季浅部土壤含水率和ECe日际变化趋势相同,与土壤ECp变化不同;深部土壤ECp和ECe变化趋势相同,与土壤含水率变化不同。秋初浅部和深部的土壤含水率、ECp和ECe日际变化趋势均各不相同。【研究结论】灌溉是影响表层土壤水盐季节间差别的主导因素;蒸散发是引发表层土壤水盐季节内变化的直接因素,且气温越高,其影响效应越明显;地下水位埋深是影响表层土壤水盐的重要和可调控因素,夏季增大地下水位埋深,表层土壤含盐量明显降低,研究区夏季农田盐渍化防控的临界地下水位埋深位于1.6 m和1.9 m间。
-
刘函, 孙先锋, 郭镜, 张士贞, 苟正彬, 张予杰, 李俊, 王保弟
DOI: 10.12029/gc20220825004
Abstract:
【研究目的】吉隆沟将是今后一段时间西藏穿越喜马拉雅山脉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区段,但是对该区基础地质特征认识仍不够系统,特别是对南北向构造的认识不足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工程建设风险。【研究方法】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节理统计、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地热调查及U系测年方法系统刻画吉隆沟南北向断层与节理构造特征,分析与南北走向构造相关的主要工程地质风险。【研究结果】吉隆沟南北向断层普遍规模较小,少数切穿高喜马拉雅带,同时还是吉隆盆地的控盆断层。吉隆盆地的形成及沉积演化受控于其东界与内部4条南北走向正断层,盆地东界断层附近震积岩及内部大量同沉积断层指示盆地具间歇性活动特征。南北向节理呈区域透入性分布,应力分析显示受控于南北向裂谷相似的应力场。【结论】吉隆沟南北向构造潜在的工程地质风险源包括全新世活动性、对区域地热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提出南北向构造是吉隆沟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的重点关注方向之一。
-
DOI: 10.12029/gc20230413003
Abstract:
由社会资金投入,对额济纳旗七一山钨钼多金属矿投入了勘探工作,新圈定38条萤石矿体,估算了资源量,达到221.4万吨,达到了大型规模,研究了成岩、成矿年代,分析了成矿机理,总结了找矿标志。
-
DOI: 10.12029/gc20230327003
Abstract: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依托“陕西旬阳-镇坪地区铅锌矿产地质调查”项目在南秦岭镇旬盆地开展以金、锑为主的多金属矿产调查。于2020-2022年对小河口幅-双河口幅一带开展了5个标准图幅矿产地质调查,在区内铁山组地层中新发现层间破碎带控制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通过钻探工程控制,推断金资源2.57吨,远景资源具有大型规模。王庄金矿的发现对于拓展南秦岭微细浸染型金矿的含矿层位及金矿床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
刘天航, 高永宝, 刘家军, 魏立勇, 唐卫东, 李宗会, 何佳乐, 李嘉伟
DOI: 10.12029/gc20220816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东七一山萤石矿是北山成矿带东段与碱长花岗岩有关的超大型萤石矿,矿体主要赋存在碱长花岗岩、大理岩及安山岩中,受北东向、近南北向断裂构造控制。【研究方法】本文在对东七一山萤石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开展矿床萤石和围岩的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研究结果】结果显示,萤石微量元素曲线变化趋势一致且相对地壳明显富集Bi、Cd和Mo等高温元素,表明这些萤石样品具有高温成矿及同源性特征。萤石与碱长花岗岩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10件萤石样品的Y/Ho比值范围为21.02~28.52;La/Ho比值为3.58~15.23;样品均落在Tb/La-Tb/Ca图解的热液成因区;萤石的Sm/Nd比值为0.26~0.42,碱长花岗岩的的Sm/Nd比值为0.30~0.33;δEu值为0.60~0.64,平均值为0.62,表现为显著的负异常;δCe值为0.89~0.94,平均值为0.91,显示弱的负异常。【结论】结合矿床地质特征,认为东七一山萤石矿床为中高温岩浆热液脉状萤石矿床,属于区内与碱长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稀有萤石成矿系统的产物,成矿流体以岩浆热液为主,成矿物质F主要来源于深部碱长花岗岩大岩体,Ca主要来源于大理岩地层。
-
DOI: 10.12029/gc20220910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断陷盆地多期断裂叠合发育对油气运移和富集差异至关重要。【研究方法】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老爷庙构造带为例,基于地质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对多期断裂组合样式、成因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老爷庙构造带发育阶梯状、复合”y”型、复合反”y”型等断裂组合,其形成过程与凹陷边界断层的活动性密切相关,其中沙河街期-东营早期受北西-南东、近南北向应力场作用,形成阶梯状断裂组合,东营晚期-明化镇期叠加晚期断裂,形成复合”y”型、复合反”y”型等断裂组合。分期异向伸展的离散元数值模拟结果证实,老爷庙构造带东营组内部大套塑性泥岩层的存在是导致深层与浅层变形差异及断裂垂向叠置的关键物质因素。【结论】多期断裂叠合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其中早期断裂控制凹陷和构造带的形成,晚期断裂控制圈闭发育和油气运移,断裂组合样式的差异决定了油气富集层系差异。
-
DOI: 10.12029/gc20220829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查明重金属分布特征,为当地特色农业开发、全域旅游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管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通过地质调查查明成土母质,采集表层土壤样品,以元素含量分布特征、富集程度为基础,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利用地累积指数法进行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使用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识别研究区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并进一步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定量分析不同重金属主要来源。【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北镇农业区土壤中Cr和Pb的均值低于辽宁省辽河流域背景值,表层土壤重金属富集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Hg>As>Cd>Pb>Zn>Cu>Cr>Ni。研究区土壤质量总体良好,在超标样品中Cd、Cu和Zn含量超过风险筛选值的占比分别为45.56%、29.11%和11.47%,占总超标数的86.12%;As和Cd为轻度污染状态,大部分土壤样品的重金属为无~轻度的污染状态,仅Hg元素个别采样点位为强~极强污染。单指标潜在生态风险由高到低排序为:Hg>Cd>As>Cu>Ni>Pb>Cr>Zn,土壤潜在生态风险综合指数RI分布范围为29.7~2358.16,平均值为141.9,以低度风险为主,其次中度风险。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Ni、Cr、As、Pb主要受母岩自然风化影响,Cu、Zn、Cd、Hg受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甚至建筑活动等多种来源影响。【结论】农用物质的不合理施用、大气沉降、工业生产、生活垃圾和煤炭燃烧等产生的物质在土壤中富集可能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造成污染风险,未来需要加强对Hg、Cd、Cu和Zn元素在不同地块中富集趋势监测和研究。
-
戴建玲, 雷明堂, 蒋小珍, WanFang Zhou, 蒙彦, 吴远斌, 管振德, 贾龙, 殷仁朝, 潘宗源, 尹欧, 陈英姿, 杨涛, 雷柱平, 黄敬军, 杨荣康
DOI: 10.12029/gc20220819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岩溶塌陷是长江经济带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之一,开展长江经济带岩溶塌陷分布、成因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研究,对长江经济带立体综合交通走廊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地质环境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岩溶塌陷研究成果,从岩溶环境特征、岩溶塌陷的成因类型和机制、发育及分布规律、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及防控措施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岩溶塌陷易发区面积约25.4万平方千米,有记录的岩溶塌陷灾害2146处,矿山疏干排水、抽水、工程施工等是这一地区岩溶塌陷的主要诱发因素。长江经济带岩溶塌陷具有以下发育分布规律:一是具有区域性和地带性的分布特征;二是发育地层一般为均匀状纯碳酸盐岩,沿断裂破碎带、褶皱轴部裂隙发育带、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地带等岩溶洞隙密集发育带分布;三是多发生在岩溶地下水强径流带、河流两岸等地下水位变化幅度大、水动力条件易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段;四是多发生在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地区,塌陷的规模取决于人类活动的性质和强度。为了降低岩溶塌陷对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影响,本文同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结论】长江经济带岩溶塌陷分布广、危害大,高易发区内线性工程、重要城市群等规划建设应对这一环境地质问题引起重视,该研究成果可为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支撑和理论依据。
-
DOI: 10.12029/gc20220830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了解深部环境中产甲烷菌群落多样性是探索早期生命起源、极端环境生命和调控甲烷产量的基础。然而,地热区深部碳酸盐岩岩溶-裂隙热水中产甲烷菌群落多样性仍然不清。【研究方法】利用地热科学钻探孔抽水试验,采集深部热水样用于产甲烷菌标记基因mcrA高通量测序,分析冀中地热区深部碳酸盐岩岩溶-裂隙热水中的产甲烷菌群落多样性。【研究结果】结果显示,从冀中地热区深部热水中共检出3个纲、4个目、8个属的产甲烷菌,其中隶属于广古菌门、甲烷杆菌纲和甲烷杆菌目的甲烷热杆菌属Methanothermobacter是产甲烷菌的主要类型,占比99.85%;优势菌种是Methanothermobacter wolfeii (相似性达99%,占比71%),产甲烷菌的主要代谢途径是CO2还原;不同样品产甲烷菌群落多样性不尽相同,但均以甲烷热杆菌属Methanothermobacter为优势菌属,占比均大于99.77%。【结论】本文研究揭示了冀中地热区深部碳酸盐岩岩溶-裂隙热水中含有种类较丰富而组成极不均匀的产甲烷菌群落,拓展了甲烷热杆菌属Methanothermobacter的生境类型,为进一步研究产甲烷菌在地球生态系统的功能奠定了科学基础。
-
郭惠, 赵红格, 陈江萌, 邵晓州, 刘池洋, 王建强, 雷琳琳, 李俊, 汪建, 黄雷
DOI: 10.12029/gc20210802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古峰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属于低渗透储层且天然裂缝较为发育,以往对其裂缝特征研究较少,因此开展天然裂缝特征和形成时期研究对低渗透油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方法】本文通过野外露头、岩心、成像测井、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及断裂活动和构造应力等方法,对古峰庄地区延长组天然裂缝的特征、形成期次与成因进行研究,并探讨了裂缝对低渗透油藏的作用。【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延长组各段天然裂缝均发育,以长7段最为发育,其次为长8、长6段;裂缝以高角度裂缝和垂直裂缝为主,走向以NEE向为主,NE向次之,少量NW和NWW向;裂缝面可见方解石充填和明显过油痕迹。天然裂缝发育特征与岩层厚度、断裂活动密切相关。裂缝形成时期具有多期性,主要为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结论】天然裂缝的发育改善了研究区低渗透储层的孔渗能力和储集空间,为低渗透油藏近源、短距离运移、储集和富集提供了良好条件,其发育程度与形成时期影响着低渗透油藏的成藏和产能。
-
DOI: 10.12029/gc20220906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甘肃省白银地区矿业发达,矿山开采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掌握当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对生态健康风险的影响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甘肃省白银地区四龙镇-北湾镇耕地区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四种方法对区内表层土壤重金属(As、Cd、Cr、Cu、Hg、Ni、Pb、Zn)污染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单因子指数法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污染主要为Cd、As的污染,单因子指数PCd显示89.21%的土壤为一等清洁,8.63%为二等轻微污染,0.72%为三等轻度污染,1.44%为四等中度污染。单因子指数PAs显示94.24%为土壤为一等清洁,5.04%为二等轻微污染,0.72%四等中度污染。内梅罗综合指数Pz介于0.339至2.869之间,均值为0.603,Pz显示85.61%的土壤为清洁,7.91%为轻微污染,5.04%为轻度污染,1.44%为中度污染。地积累指数法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总体处于0-2级,以Cd、Hg、As、Pb污染为主。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结果显示,研究区污染以Cd、Hg污染为主。Cd潜在生态风险最大,10.07%属于中潜在风险,5.04%属于较高潜在风险,1.44%属于很高潜在风险。潜在生态危害综合指数平均值为211.80,表明该地区土壤总体处于中等危害程度。四种方法评价结果总体一致,即研究区以Cd、As、Hg污染为主,应加强监测。【结论】通过以黄河为界对调查区分区研究,结果显示北岸灌淤土区(B区)污染最为严重,与东大沟河交界位置污染程度最高,水体及底泥样品重金属分析结果也证实东大沟河污染也较为明显,进一步证实了研究区北部主要受白银矿山东大沟河流域污染为主,而黄河南岸土壤相对清洁,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近些年,随着引黄灌溉及矿山环境治理等措施,土壤污染有所缓解,但土壤中累积的重金属需要长时间的自然降解或迁移,对高风险区仍应加强监测及治理。
-
DOI: 10.12029/gc20230222001
Abstract:
提要:【研究目的】以观念更新带动煤系气地质调查方案出新,以方案出新带动煤系气地质调查突破。【研究方法】回顾煤系气地质调查历程,辨析煤系气基本概念,概述煤系气研究勘查关键进展,进而提出煤系气地质调查建议。【研究结果】(1)我国煤系气地质调查已经历四个探索阶段,迄今尚无关于煤系气资源的全方位系统认识,开展地质调查以摸清家底势在必行。(2)辨析了五个煤系气地质基本概念,为精准定义地质调查边界条件提供参考。(3)概述了四项煤系气研究勘查关键进展,为选择地质调查依据提供参考。(4)提出了四方面地质调查原则性建议,为确定地质调查重点提供参考。【结论】煤系气地质条件特点鲜明,地质调查方案力求针对性。浅部煤系气地质调查以核查工作为主,深部煤系气资源则是调查工作的重中之重。破除单一储层厚度传统约束,关注以薄互层煤系气为重点的超大规模聚集高渗条件。探索改进煤系储层含气量测试规程方法,扩大高可靠性刻度方法应用范围,促进煤系气地质调查向开发效果靠拢。关注先前某些“漏网”盆地煤系气潜力,强化对盆地深部和含煤性较差盆地的潜力调查。
-
DOI: 10.12029/gc20220401003
Abstract:
【研究目的】北洛河是黄河的重要二级支流,研究该流域典型支流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北洛河流域为主要对象,系统查明流域地下水水质现状,圈定劣质地下水分布区,为饮水安全提供保障。此外,对该区地下水水化学和D-18O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研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机制,揭示水文地质条件及人为因素对区域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控制和影响作用。【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区内地下水水化学成分除受岩石风化和蒸发浓缩作用的共同控制之外,部分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D-18O同位素组成指示了地下水整体上受蒸发浓缩作用影响。【结论】上游碎屑岩中的石膏、盐岩等易溶矿物经溶滤进入地下水,下游松散孔隙水在蒸发浓缩的作用下积聚盐分导致上、下游地下水TDS较高;奥陶系岩溶含水岩组和新生界断陷盆地含水岩组地下水水化学组成主要受蒸发盐岩影响,此外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白垩系和石炭-侏罗系含水岩组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岩石风化区,说明该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且主要受硅酸盐岩和蒸发盐岩风化影响,人类活动影响的扰动相对较小。上、下游地区地下水受工矿活动影响较严重,中游地下水受工矿活动、农业活动、生活污水影响均较小,水质整体较好。
-
马涛, 李文莉, 韩双宝, 张红强, 王文科, 李甫成, 李海学, 贺旭波, 赵梅梅
DOI: 10.12029/gc20220401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陕西省是黄河流经的重要省份,揭示黄河流域陕西省地下水资源禀赋、探究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开发利用潜力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研究方法】本文以黄河流域陕西省为研究区,划分评价单元,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引入泰尔指数从人口和面积两方面评估各区域地下水资源分布差异;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探究地下水资源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利用水资源负载指数和开采潜力指数,定量评价各行政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潜力。【研究结果】黄河流域陕西省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77.59×108m3/a,地下水资源分布差异较大,各评价单元中关中盆地区地下水资源人口和面积分布差异最大,行政区中延安市与西安市地下水资源分布差异最大。降水是全区地下水资源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为人类活动尤其农业灌溉,地表水因素对渭南市、榆林市有较大影响,蒸散发对延安、榆林、宝鸡地下水资源有一定影响。研究区地下水开采潜力指数介于0.8-2.5,地下水资源负载指数呈现上升趋势,较全国属于高负载区,各行政区开发利用潜力差异明显,开发程度较高区域集中在关中城市群,西安市开发程度最高,铜川市开发利用程度最低。【结论】黄河流域陕西省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潜力分布差异大、影响因素多元,应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分区分类调控,构建更加协调的资源发展格局。
-
吴姗姗, 姚维军, 周娟, 贾志杰, 王丹, 朱鹏, 杨彬彬
DOI: 10.12029/gc20220706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大丰区位于苏北盐城市,是地热资源赋存分区的良好区,为了争取早日实现碳达峰这一战略目标、更好开发利用当地的地热资源,对当地典型地热井的地热资源的赋存特征及地热开发利用的节煤和减排潜力等进行系统解剖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方法]通过对大丰区恒北村地热井、荷兰花海地热井和麋鹿小镇地热井三口典型地热井的“热源、通道、储层、盖层”等地热地质条件的对比分析,并对本区地热井水质分析评价,及可采矿量、储量的理论计算研究。[研究结果]研究总结了大丰区地热资源的赋存特征,可得出本区地热井开发利用方向主要为理疗、洗浴和采暖等方面,三口地热井地热资源开采理论上合计每年可节合计每年可节煤量为8884 t,相当节煤量的CO2减排量为21197 t。恒北村地热井、荷兰花海地热井和麋鹿小镇三口地热井单井地热资源开采保护范围储存的地热水量理论上合计可节煤量为18885886 t,相当节煤量的CO2减排量为45061725 t。[结论]本研究结果为大丰区地热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及碳减排潜力分析等提供了基本线索或借鉴。
-
DOI: 10.12029/gc20221025004
Abstract: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对该地区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明确原州区表层土壤重金属累积情况。【研究方法】系统采集研究区表层土壤样品12988件,获取了As、Cd、Cr、Cu、Hg、Ni、Pb和Zn等8种重金属含量,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结果】与宁夏自治区表层土壤元素背景值相比,原州区表层土壤8种重金属富集系数分别为As(1.01)、Cd(1.42)、Cr(1.04)、Cu(0.99)、Hg(1.03)、Ni(0.81)、Pb(1.01)和Zn(1.07)。土壤中8种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相似,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六盘山东西两侧、固原市区、张易镇和黄铎堡镇等人类活动频繁区域,在东北部第四纪黄土覆盖区的炭山乡、寨科乡土壤重金属富集程度较低。单因子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原州区土壤整体清洁,无污染。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各重金属元素污染指数均小于0.7,属清洁水平,污染风险等级为安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析结果显示,Cd和Hg单元素潜在危害指数达到中等风险水平,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为轻微风险。【结论】固原市原州区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较低,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表层土壤重金属存在轻微富集。
-
DOI: 10.12029/gc20220812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系统总结近60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水的调查研究成果,从地下水补给排泄、地下水水质与地下水循环等三个大方面总结主要的成果与认识,指出目前调查研究的不足之处和需要解决的十大问题,展望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与重点任务。【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收集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水相关的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结合国内外其他沙漠区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地下水水量、水质及地下水循环等方面梳理调查研究进展。【研究结果】沙漠地下水的主要来源是绿洲区地下水侧向补给、降水入渗与河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是蒸散发,还有少量的人工开采;地下水贮存量巨大,约有80多万亿立方米;但目前补给量与排泄量的估算均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沙漠地下水的水质较差,除个别地区小于5g/L外,大部分地区在5~10g/L;在垂向上地下水水质具有上咸下淡的特点。地下水的区域运动规律是先从南向北流动,至塔里木河冲积平原后折向东流,地下水平均流速为55.94 m/a。【结论】下一步建议针对本文提出的十大问题,采用定量化的手段,从更长的时间尺度对地下水的补给量、排泄量进行估算;通过分层试验以及监测等技术获取更多的地下水循环信息,系统研究地下水的循环规律,提出沙漠区地下水循环的模式,定量总结各个循环系统的特点;进一步加大对沙漠区淡水寻找和高矿化地下水开发利用技术研发。
-
DOI: 10.12029/gc20220415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基于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与恢复力,构建湖泊流域生态系统退化风险评估体系,从流域尺度为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以坝上高原察汗淖尔流域为例,创建生态系统健康与恢复力交互风险评估矩阵,建立生态退化风险评估体系,开展察汗淖尔流域生态系统退化风险评估。【研究结果】察汗淖尔流域内91.10%的区域生态健康状态处于良好,6.66%为优秀;流域22.76%的区域生态恢复力等级为1-2级,75.00%处于3-4级。交互评估结果表明流域27.51%的区域为低生态退化风险较状态,70.25%的区域处于中等状态。【结论】察汗淖尔流域生态系统总体较好,但局部地区由于恢复力较差,导致生态退化风险处于中等。本次研究所提出的评估方法可精准划分流域尺度生态退化风险等级,为科学制定精准生态保护与退化控制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
DOI: 10.12029/gc20220705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大部分粮食作物锌含量较低,人体难以从正常的膳食结构中获取足够的锌元素。通过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探寻种植富锌作物的适宜区域,是基于自然途径使作物达到富锌标准的最优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宁夏卫宁平原农业用地为研究区,基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所获取的农用地表层土壤、小麦籽实及其根系土中元素地球化学数据,研究了表层土壤、小麦籽实Zn地球化学特征,探究了小麦籽实富集Zn的影响因素;以中国健康膳食营养结构与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为基准,推算出富锌小麦锌含量区间值。【研究结果】研究区表层土壤Zn含量范围25.1102.0 mg·kg-1,背景值61.4 mg·kg-1;研究区小麦籽实Zn含量范围13.3437.78 mg·kg-1,平均值24.72mg·kg-1,生物富集系数(BCF)平均值0.41;富锌小麦Zn含量取值范围为26.550.0 mg·kg-1,研究区小麦籽实的富锌比例为36.7%;基于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出卫宁平原适宜种植富锌小麦的农用地面积为242.86km2。【结论】研究区表层土壤Zn空间分布较为均匀且主要受到成土母质控制;小麦籽实富集Zn的能力为中等,土壤Zn、Fe2O3、K2O、SiO2/Al2O3与小麦籽实Zn具有显著相关关系;神经网络模型能构建出可靠的预测模型,可以作为基于地球化学调查数据探寻有益微量元素富集作物种植适宜区的方法。
-
DOI: 10.12029/gc20221116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栾川县是我国典型钼矿集中开采区,查清钼矿区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对区域环境污染防治、矿山生态修复以及矿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在典型钼矿区周边赤土店镇范围内农田采集表层土壤样品54件,分析其重金属Cd、Cu、Zn、Pb、Hg、As、Cr、Ni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健康风险指数法开展重金属污染评价、生态风险及健康风险评估。【研究结果】研究区农田土壤中Cd、Cu、Zn、Pb含量平均值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是区域农田土壤主要污染重金属元素,As仅个别点位超标,Hg、Cr、Ni未超标;空间分布特征显示:钼矿开采集中区较近的A区是Cd、Cu、Zn、Pb含量高值的主要分布区,随着距离的增大,到B区和C区,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元素超标率A区> B区> C区;以河南省表层土壤背景值为标准,Hg、As、Cr、Ni地累积指数平均值均小于1,表现为无污染至轻污染,Cd、Cu、Zn、Pb污染较为严重,Cd达到中污染至重污染,Cu、Zn、Pb主要为轻污染至重污染水平,污染程度Cd > Pb > Zn > Cu,其中A区污染程度最高,B区次之,C区相对较低;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以轻微生态风险为主,少量为中等生态风险,其中A区潜在生态风险高于B区和C区,以Cd元素最为突出;研究区农田土壤中各元素非致癌健康风险指数均小于1,从大到小依次为Cr > As > Pb > Ni > Cd > Cu > Zn > Hg,致癌健康风险指数均小于1×10-4,从大到小依次为Ni > Cr >As > Cd,属于可接受风险水平,其中儿童的致癌和非致癌健康风险指数均高于成人。【结论】钼矿区周边农田土壤中Cd、Cu、Zn、Pb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达到中污染至重污染水平,但整体生态风险较低,非致癌和致癌健康风险均在合理范围内,人群受土壤中重金属的影响患癌症和非致癌疾病的风险较低,其中儿童对重金属更为敏感,更容易受到重金属危害,因此需要加强保护。
-
DOI: 10.12029/gc20220321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文章对中国铯矿资源特征、铯矿类型、时空分布、成矿谱系进行分析与归纳,初步总结了中国铯矿成矿规律。【研究方法】文章对中国铯矿的资源特征进行了介绍;划分了铯矿类型,对铯矿形成时代和空间分布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将中国铯矿划分为花岗岩型、花岗伟晶岩型、岩浆热液型、盐湖型、卤水型、硅华型、花岗岩风化壳型等7大预测类型,初步总结了各类型铯矿的时空分布特征;将中国铯矿成矿时代总结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3个成矿期,划分了10个铯成矿带;厘定出31个与铯矿有关的成矿系列,建立了中国铯矿成矿谱系。【结论】通过综合研究得到,中国铯矿主要为中生代和新生代北阿尔泰和华北陆块的花岗伟晶岩型、花岗岩型和盐湖型铯矿,青藏高原的盐湖型,长江中下游的花岗伟晶岩、花岗岩铯矿、岩浆热液型铯矿。后期可加强在新疆地区、长江中下游、青藏高原以及潜江盆地的找矿工作。
-
DOI: 10.12029/gc20211224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湖南新田县发现大型富锶矿泉水田,然而锶元素来源及锶矿泉开发利用潜力研究相对薄弱,同时探究富锶岩溶水水化学特征及锶元素来源可为岩溶区寻找富锶地下水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研究方法】通过开展水文地质调查,检测富锶地下水常规水化学指标,利用PHREEQC软件、水化学计量法、端元法、水文地质参数等探究富锶岩溶水矿物饱和指数特征,Sr2+、SO42-来源及富锶地下水开发潜力。【研究结果】方解石在下降泉和机井中均主要处于饱和状态,白云石由下降泉中未饱和状态转变为机井中的饱和状态,菱锶矿在机井中出现了饱和状态,石膏在下降泉和机井中均为未饱和状态。下降泉中矿物饱和指数随泉水总溶解性固体增加而增大,两者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但在机井中两者相关性较差。下降泉SO42-和大气降水SO42-具有较好的拟合关系,根据Ca2+、Mg2+、Sr2+、HCO3-、SO42-化学计量关系,机井中SO42-可能来源于石膏溶解。下降泉中Sr2+主要来源于石灰岩中以类质同像置换钙的锶,机井中Sr2+较大可能来源于含水层中菱锶矿。研究区85.2%的水点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超标水点多为单指标超标。经计算,枯水年富锶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可开采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潜力分别为3.83×107m3/a、1.05×107m3/a、7.28×106m3/a。【结论】新田县富锶地下水中锶主要来源于泥盆系佘田桥组地层含锶矿物(类质同像置换的锶和菱锶矿)的溶解,富锶地下水资源量及资源潜力可观,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与价值。
-
DOI: 10.12029/gc20220327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煤矿“老窑水”以分布范围广、隐蔽性强、污染程度重、自然净化慢、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成为后采煤时代严重威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研究方法】本文以山西省阳泉市山底河流域煤矿“老窑水”为研究对象,通过长系列水质和水量系统性监测,运用统计学方法系统分析了山底河流域老窑水的水量和水质动态特征及其演化机理,评估了“老窑水”对娘子关泉域岩溶水的环境效应。【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山底河“老窑水”总出口pH值平均为3.58,TDS平均为4744 mg/L,SO42-平均为3327 mg/L;雨季地下水位上升后与采空区接触面积或体积增大和降雨量的影响滞后等是造成煤矿“老窑水”的流量与水化学特征指标电导率、SO42-浓度非线性相关的主要原因;煤系地层中黄铁矿的强氧化反应主要发生在地下水位季节变动带、包气带和地表;煤矿采空积水区的一定深度为还原环境,具备开展微生物法治理的条件;山底河煤矿“老窑水”出流后进入下游碳酸盐岩河段渗漏,对娘子关泉域岩溶水的渗漏补给量达7247.08 m3/d,水质差,是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的重要污染源。【结论】山底河流域“老窑水”流量对降雨量的调蓄周期为半年;水化学特征指标与流量呈非线性相关,“老窑水”黄铁矿的强氧化反应主要发生在地下水位季节变动带、包气带和地表;“老窑水”出流后渗漏补给娘子关泉域达7247.08 m3/d,SO42-、Fe和Mn超标严重,对泉域岩溶水污染严重,急需开展煤矿“老窑水”的治理和废弃煤矿生态修复。
-
张海祖, 徐同, 谢亚妮, 张慧芳, 凡闪, 陈常超, 朱传庆
DOI: 10.12029/gc20210830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地层水作为油气运移的载体,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东部侏罗系阿合组油气藏的油水分布关系复杂,地层水特征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缺少系统研究。【研究方法】为了明确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藏之间的关系,在对地层水样品进行筛选的基础上,对库车东部阿合组的地层水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地层水的水型、矿化度、离子比例系数的分布特征及其油气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阿合组的地层水主要为NaHCO3型,其次为CaCl2型和MgCl2型,矿化度相对较低。地层水的矿化度、离子比例系数具有受构造控制的特点:在构造的开启区、地层的尖灭区,地层水主要为低矿化度的NaHCO3型,钠氯系数、脱硫酸系数较高且变质系数为负值,而封闭性的地层中地层水具有相反的化学特征。【结论】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水层的平面分布特征有较好的耦合关系,以迪北油气藏为例,依奇克里克断裂以北虽经历过油气的充注,但已经生成的油气沿着断裂逸散,低矿化度、高钠氯系数、高脱硫酸系数、低变质系数及高高岭石含量可以看出地层受到了沿断裂进入地层的大气降水的影响;而断裂以南相反的地层水化学特征及高岭石含量反映地层封闭性较好,受大气降水影响小,对应了气藏的分布。地层水的化学特征与油气藏的分布关系为后续致密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和评价提供了一定依据。
-
李志忠, 罗腾跃, 张毅, 夏鹏, 穆华一, 孙萍萍, 王建华, 王鑫
DOI: 10.12029/gc20221009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以及铝土矿、铀矿等矿产资源。在盆地周缘铝土矿丰富,但盆地内深部铝土矿研究甚少。油气钻探显示盆地内铝土矿资源丰富,埋深在100~4000m,如果能实现深部铝土矿勘探开采,将极大缓解我国铝土矿资源不足的局面。【研究方法】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铜川地区铝土矿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铝土矿地质特征及岩石物理学特征研究。【研究结果】一是盆地深部铝土矿电性特征明显,具有“四高两低”特征,参考油气测井解释方法,可建立铝土矿识别标准和铝土矿测井解释模型,获取一水硬铝石含量,完成铝土矿的评价;二是盆地铝土矿分布受古生界马家沟组古地貌控制,矿层稳定分布,资源量可观,具有很大勘探潜力;三是铝土矿属于沉积岩,具有一定的孔隙和渗透性,且呈现夹心构造,渗透性较高铝土矿层常被渗透性较低粘土岩包围,满足原位溶浸开采的地质条件;四是根据应力敏感分析,铝土矿具有可压性,在一定应力下会出现新的孔隙或裂缝,可以进一步改善矿层渗透性,增加铝土矿原位溶浸开采可能性。【结论】利用测井技术可以开展鄂尔多斯盆地深部铝土矿资源评价,结合铝土矿的岩石物理特征,铝土矿可以考虑采用原位溶浸开采。
-
汪振立, 张恋, 罗建林, 李福平, 雷天赐, 黄长生, 于东升, 邓通德
DOI: 10.12029/gc20220826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研究贡芋品质与生态地质环境的关系,探究生态地质环境造就贡芋特殊风味的生态地质学作用机理,为芋头种植的生态地质环境选择或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并对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从地质建造控制、土壤母质溯源、土壤物理、土壤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等多角度切入,在贡芋核心区和对照区岩、土、水、植系统采样,矿质元素和有机营养物质系统检测;对农田土壤物理主要指标检测分析;对检测数据用多种方法处理分析,综合研究。【研究结果】结果表明:①体现贡芋独特风味的主要指标蛋白质、能量、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淀粉、氨基酸等均高于对照区;②植物必需元素K、P、Zn、S等对贡芋风味物质的形成、提高起主要作用,其次为Fe、Mg、Cl、Ni、Mn、Ca、Cu和SOM等;③土壤平均粒径偏小,土壤容重、紧实度较低;土壤灼烧减量、pH值适中,土壤水分、土壤Eh值较高,土壤具备良好可耕性。【结论】吉埠贡芋的独特风味是独特的生态地质环境造就优良的土壤物理、土壤地球化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特性叠加效应的产物。
-
金阳, 姜月华, 周权平, 王晓龙, 张鸿, 梅世嘉, 陈孜, 杨海, 吕劲松, 侯莉莉, 齐秋菊, 贾正阳, 杨辉
DOI: 10.12029/gc20220331001
Abstract:
提要:【研究目的】长江下游干流沿岸分布众多取水口,为保障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亟需了解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相关现状。【研究方法】调查过程中自上而下分左右岸共采集沉积物样品85组,利用描述统计分析重金属含量特征,综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重金属来源,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污染负荷法分析重金属污染程度,并评估其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平均含量由高至低为Zn>Cr>Cu>Ni>Pb>As>Cd;上游至下游,Cu、Zn、Cr、Ni呈小幅波动增加趋势,As、Pb呈小幅波动下降趋势,Cd呈较大波动下降趋势;Cd的污染程度最重,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1~4级污染分别占比1.18%、1.18%、18.82%和34.12%,Cr和Ni为无污染,主要是工业生产源和地球化学自然源;中等污染程度(1≤PLI point<2)的样点占比34.18%,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19.48~388.62,轻微潜在生态风险、中等潜在生态风险、强潜在生态风险和极强潜在生态风险占比分别为38.82%、42.35%、17.65%和1.18%。【结论】长江下游干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较低,流域整体处于轻微-中等风险的无污染状态(PLI area<1),右岸重金属平均含量、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均普遍高于左岸。
-
DOI: 10.12029/gc20220306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为探讨龙门山冲断带中—新生代垂向构造隆升与横向构造扩展之间的关系,本文开展了低温热年代学测试及分析工作。【研究方法】通过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测定及结果分析,剖析构造变形演化特征。【研究结果】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介于11.4±2.6~12.2±2.2μm,有效反映本地构造隆升史;热史模拟结果表明本地区样品经历了“构造快速隆升期—构造稳定期—构造快速隆升期”三个阶段,且构造隆升具有北早南晚的特征;研究区内各岩石样品冷却速率介于1.211~6.053℃/Myr,自南东向北西构造隆升速率逐渐增加,构造隆升时间逐渐变晚。【结论】龙门山冲断带在中—新生代(150 Ma)以来表现出后展式扩展,此后分别在晚白垩世—始新世(70~50Ma)和渐新世以来(尤其约20Ma),又再次表现为后展式特征,龙门山冲断带中西部地区具有多期构造隆升叠加的特征。
-
魏浩, 卫晓锋, 王京彬, 朱苏加, 杨帆, 梁钊, 田晓霞, 李炜, 贾文茹, 于开宁
DOI: 10.12029/gc20211017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查明承德地区土壤硒的分布特征及地质成因,为当地土壤硒的勘查及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通过地质调查查明该区成土母质类型,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凯氏定氮法等获取了553个土壤样品及66件岩矿石样品中硒及多个元素的含量,并利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结合地质作用分析地质成因。研究结果:研究区成土母质大致分为九类,表层土壤中硒含量最小值为0.016 mg/kg,最大值为0.743mg/kg,平均值为0.17 mg/kg,土壤平均硒含量仅为全国土壤平均硒含量的1/2,处于缺乏等级。铁矿石、金矿石、铅锌矿石中硒含量均值分别为0.860、1.233、3.365 mg/kg,明显高于各类矿石的尾矿及围岩。结论:承德地区土壤硒整体含量很低,主要决定于成土母质,分布特征受控于地质建造。富硒土壤区域集中在隆化县南部(A区)、承德市南部(B区)(双滦区、双桥区)、宽城县东部(C区)。C区属于“岩石风化型”,与含硒量高的原生碳酸盐岩+炭质泥岩地层组合有关;B区属于“成矿伴生型”,与铅锌矿成矿过程中硒与金属硫化物的伴生关系及硒与硫的替代关系有关;A区属于“河道沉积型”,与河道沉积过程中河湖冲动力驱动、有机质的吸附作用有关。承德南部富硒区域具有发展林果经济的天然优势,围场县处于低硒环境,是引发克山病等地方病流行的因素之一。
-
DOI: 10.12029/gc20220909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铬矿作为我国关键性矿产之一,是支撑我国新兴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矿种。我国铬矿资源匮乏,资源禀赋不佳,产量低,长期以来,铬矿石对外依存度高。研究铬矿未来供需情况,对于铬矿资源产业良性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研究方法】本文对我国铬矿床地质、空间分布和资源储量等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我国铬矿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数据。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我国铬供应量,并进一步利用铬部门消费法、人均不锈钢产量“门消形法、ARIMA模型法(不锈钢)等预测方法,分高、中、低3种情景对我国2021-2035年不锈钢产量和铬需求量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2021-2035年我国矿山铬年预测产量(矿石量)在15~20万t间,二次铬预测产量(铬金属量)在182~284万t内;(2)在中情景下,2021-2035年我国铬需求量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峰值点为2030年。2021-2030年我国人均不锈钢产量呈上升趋势,2030年到达峰值点,届时人均不锈钢产量35kg,不锈钢产量5005万t,折铬总需求量945.39万t;之后逐渐下降,到2035年人均不锈钢产量降至30kg,不锈钢产量4280万t,铬总需求量808.44万t。(3)2021-2035年,我国铬供需形势严峻,矿山铬对外依存度99%以上,若利用二次铬产量,则铬对外依存度降至69%以上。【结论】2021-2035年我国铬供需形势仍将严峻,缺口仍需大量进口矿石来补充。据此,提出加强铬矿地质勘查工作力度、力争实现铬矿找矿突破,重视二次铬回收利用、发展二次铬回收产业,加强铬矿产品储备、保障铬矿产品供应安全,优化铬矿产品结构,利用境外铬矿资源产品等对策结论。本文所形成的认识结论、对策建议对我国编制矿产资源规划、制定铬矿资源管理政策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DOI: 10.12029/gc20221019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紧缺与气候变化的双重驱动下,正逐渐受到各国重视。开发地热资源,成为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以及“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土耳其地热能产业高速发展,截至2021年,地热发电总装机容量约为中国的三十多倍,地热能直接利用则由2005年的1 177 MWth增加到2022年的4 000 MWth,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土耳其与中国共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上,地热资源丰富,土耳其地热能产业发展对于中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分析土耳其地热资源条件,研究地热能产业发展现状,总结其快速发展的原因。结合中国地热资源条件与发展现状,借鉴土耳其经验,剖析影响中国地热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土耳其政府大力支持地热能产业发展,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和主要经验有:(1)政府承担前期勘探工作,有效降低企业开发风险;(2)政策引导、立法补贴,有效提高开发企业积极性,降低投资成本;(3)融资支持,为地热能发展提供资金保障;(4)国际合作、技术引领,有力促进地热能高效开发利用。【结论】借鉴土耳其地热能产业快速发展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以下建议:(1)立法先行,完善管理机制,明确地热开发利用规程;(2)政策激励、补贴支持,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3)科学布局,实现地热产业高效发展;(4)加强国际交流,助力技术进步;(5)增强公众意识,提高地热能认知度。
-
DOI: 10.12029/gc20210602004
Abstract:
研究目的:中上扬子地区在新元古代南华纪中期发育大塘坡组海相黑色含锰碳质页岩,长期以来作为锰矿层被广泛关注,但其油气地质特征研究较少。本文从油气地质角度,对大塘坡组岩相古地理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指示作用进行阐述,以对南方地区油气调查进行指导。 研究方法: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资料收集,采用单井分析、连井对比、岩相古地理图编制等方法,结合烃源岩特征分析、储层分析等实验测试手段,对大塘坡组沉积特征和油气地质条件进行了梳理,并对其烃源岩特征和潜在油气组合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大塘坡组形成于间冰期,沉积过程受拉张裂陷过程控制,可划分出2大类沉积相、7类沉积亚相及若干微相,整个沉积期构成一个完整的海侵—高位—海退沉积旋回;大塘坡组最具有油气资源潜力的相带为局限陆棚亚相和潟湖亚相,主要分布在大塘坡组一段,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特征好,为优质烃源岩。 结论:大塘坡组一段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和页岩气发育潜力,松桃、花垣、秀山、湘潭、鹤峰等地区具有页岩气发育有利条件,为潜在页岩气发育区。以大塘坡组为烃源岩发育多种成藏组合,渝黔湘交界的秀山、松桃、花垣地区,源储配置条件较好,为潜在常规油气发育区。
-
冉涛, 徐如阁, 周洪福, 张景华, 陈浩, 王羽珂, 孙洁, 崔炎宗
DOI: 10.12029/gc20220329004
Abstract:
提要:【研究目的】雅砻江流域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林牧业基地、水电能源基地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流域内的滑坡成因和分布规律研究,对于制定科学的防灾减灾策略、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雅砻江中游深切河谷区子拖西―麻郎错河段为研究区,通过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解译、InSAR分析、结合现场调查获取滑坡基础数据;采用工程地质分析方法总结分析典型的滑坡类型及其成因机制;利用GIS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揭示滑坡的分布规律及发育的优势范围。【研究结果】结果显示:(1)研究区内共查明滑坡606处,其中面积104~105 m2的滑坡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60%;面积103~104 m2和面积105~106 m2的滑坡数量相当,约各占总数的20%;(2)根据主控诱发因素将滑坡划分为降雨诱发型、构造控制型、开挖诱发型、河流侵蚀型和蓄水诱发型5种主要类型;降雨和蓄水对岩土体强度的弱化效应、断裂构造对岩体结构及其力学性质的劣化效应、开挖和河流侵蚀对斜坡前缘抗滑支撑作用的解除效应等是导致滑坡形成的关键机理;(3)海拔高程2500~3500 m、坡度15°~35°、坡向NE―E和S―W是滑坡发育的优势地形范围;(4)由薄层状板岩、粉砂质板岩构成的软变质岩组是滑坡发育的优势岩组,花岗岩、石英闪长岩等坚硬侵入岩构成的岩浆岩组中滑坡最不发育;(5)康都断层、千杯尼玛断层、祝桑断层、唐岗断层、霍泽扎日断层和涅达断层这6条断层对滑坡的影响不显著,研究区下游麻子石断层、程章断层、然公断层、鸡打-米龙-木灰断层两侧及其交汇部位滑坡发育最为密集;(6)滑坡发育分布与河流水系距离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性,距河流水系0~0.5 km是滑坡发育的优势距离,宏观上滑坡沿着河谷成带状集中分布。【结论】研究成果可以为认识雅砻江深切河谷区滑坡的成因和规律,防控流域链式灾害风险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
潘良云, 孟令箭, 孙福利, 杨文军, 张玮, 任路, 薛慧, 周博, 杨慧
DOI: 10.12029/gc20220304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大同盆地为新生代断陷盆地,具有较优越的地热地质条件,但由于盆内地球物理和钻探资料较少,针对盆地结构、沉积地层分布、地热地质特征和资源评价研究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大同盆地地热资源的潜力认识和开发利用。【研究方法】本文综合应用新的二维地震及钻测井等油气和地热勘探资料,开展了大同盆地北部地质结构、断裂、沉积地层、地热地质特征等研究,评价了地热资源潜力,估算了地热资源量,指出了地热资源有利区。【研究结果】将大同盆地划分为怀仁凹陷、桑干河凹陷、应县凹陷和黄花梁低凸起、桑干河西凸起5个二级构造单元;盆地北部(大同市境内)具有较好的地热地质条件及地热资源潜力,主要发育新近系砂岩和太古界基岩两套热储层,并发育较厚的第四纪热盖层,新生代拉张作用和火山活动强烈,总体处于大地热流高值区,具备新近系砂岩和太古界基岩层状地热资源潜力,总静态资源量约68.8Ⅹ1015千焦,折合标煤约23.47亿吨。【结论】综合评价认为大同盆地怀仁凹陷西部和桑干河凹陷北部为水热型地热资源一类区,是地热勘探开发有利目标区,热储埋深大于2000m,预测平均水温大于60℃,单井涌水量可达60m3/h,怀仁凹陷东北部和桑干河凹陷西南部为地热资源二类区,黄花梁低凸起和桑干河西凸起区地热资源相对较差。
-
马剑飞, 李向全, 张春潮, 付昌昌, 谢小国, 王晓刚, 李欣泽, 张登飞, 白占学, 王振兴
DOI: 10.12029/gc20220416004
Abstract:
【研究目的】青藏高原东部分布多处构造岩溶发育区,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复杂,补给来源多样、水量丰富。开展岩溶水补给源的分析研究,总结高原构造岩溶循环规律,对指导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在现场调查、流量统测、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岩溶区地下水补给来源,探讨了补给来源和补给过程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构造岩溶地下水补给模式,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研究结果】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岩溶大泉主要补给源是大气降水,通过裂隙溶隙高位直接补给型、高位湖泊持续补给型、汇水洼地持续渗漏补给型、河水渗漏补给型等4种模式得到补给。【结论】存在补给模式差异的原因在于青藏高原东部长期经受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其中内动力控制因素包括岩溶形成演化历史、地质构造和岩性组合;外动力控制因素主要包括气象、地形地貌和冰川运动。根据岩溶大泉水质和水量特征,提出3种开发利用方式:第一种为水质为Ⅰ~Ⅲ类水的岩溶泉,可直接扩大开发利用程度,第二种为微咸水,可与其他水源混合后适当开发利用,第三种为咸水,可适当改造作为旅游开发使用。
-
卢丽, 樊连杰, 裴丽欣, 邹胜章, 林永生, 邓日欣, 王喆
DOI: 10.12029/gc20220603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既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掌握其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状况有助于推动海南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本文从海南岛的地下水动态特征、地下水资源数量与质量、开发利用现状、环境地质问题等方面,分析了海南岛地下水资源及饮水安全状况,探讨了海南岛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研究结果】海南岛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约为132.05亿m3/a,其中海口市的地下水资源量最大(多年平均值为11.33亿m3/a),昌江县的最小;海南岛地下水水质以IV-V类水为主,整体水质较差,水质影响因子主要为pH、Al、Mn;岛内主要存在着区域性水位下降、海水入侵及土壤盐渍化、土地沙漠化、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等环境地质问题。针对地下水资源状况及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开展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监测,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建议。【研究结论】海南岛地下水资源量较为丰富,但水质较差,环境地质问题突出,研究成果可支撑服务海南岛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DOI: 10.12029/gc20211206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地下水是保障黄淮海平原生产、生活所需的主要水资源之一。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下水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深入探究地下水化学演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可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文将黄淮海平原分为山前平原、中部平原、滨海平原三个水文地质单元,综合运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我国黄淮海平原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结果】结果显示,从山前平原到中部平原再到滨海平原地下水中TDS含量逐渐升高,由淡水逐渐演化为微咸水、咸水、盐水、卤水;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从山前平原的44种增至中部平原的74种,而后下降至滨海平原的22种;其中,山前平原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HCO3-Ca为主,主要受控于一个4因素模式,相比之下,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地下水化学则分别受控于3因素模式。【结论】黄淮海平原地下水化学特征呈明显分带性,从山前平原到中部平原到滨海平原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型逐渐演化为HCO3·SO4型、HCO3·Cl型、SO4型、SO4·Cl 型,最终演化为Cl型水。研究区地下水化学在空间尺度上主要受控于多种自然因素(岩石风化、蒸发浓缩和阳离子交替吸附、海水入侵),其在时间尺度上明显受多种人类活动(地下水超采、土地利用变化、生活污水、化肥、动物粪便)的影响。针对山前平原至滨海平原各区不同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人类活动影响,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管控建议。
-
DOI: 10.12029/gc20211126003
Abstract:
为了了解工业区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采集了100件表层土壤样品,分析测试Pb、Cr、As、Zn、Cd、Cu和Hg等7种重金属元素总量、赋存形态以及黏土矿物含量。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土壤矿物评价法以及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石家庄无极皮革厂、辛集皮革厂,邯郸武安冶金、钢铁,广平化工厂,以及邢台内丘化工厂周边的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稳定性以及健康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无极皮革厂土壤的Cr, 内丘、广平化工厂的Hg和武安冶金的Cd和Hg污染程度高;以残渣态为主的重金属与黏土矿物具有显著相关性;土壤对Cd、Ni、Hg、Cu固持量高,对Pb和As的固持量低。无极两个土壤样品超出了黏土矿物对Cr的容纳能力;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显示,以口和皮肤双重摄入途径下,土壤会对儿童造成非致癌风险(1.02)。但是,以小麦为摄入介质的癌症风险指数超过了成人(5.16× 10?4)和儿童(6.44 × 10?4)的耐受限度(1×10?4)。所以,工业区以小麦为主食的居民对小麦Cd含量应更加关注。
-
DOI: 10.12029/gc20210407003
Abstract:
【研究目的】页岩储层的脆性是反映页岩气储集层压裂品质的参数之一,对压裂难易程度和压裂缝网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方法】为准确评价鄂西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储层脆性特征,对鄂西黄陵背斜南翼五口钻井进行了系统采样和全岩矿物及黏土含量测试、主微量元素含量测试、声学力学联测实验等分析测试,利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页岩脆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矿物与岩石脆性密切相关,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可以定量表征泥页岩中有效脆性矿物成分和非有效脆性矿物成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基于岩石力学、矿物组分和元素成分的脆性指数综合定量评价公式,克服单一方法的局限性,形成鄂西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层段的脆性指数剖面。【结论】微地震监测及压裂施工结果显示,新建立的脆性指数剖面能准确指示页岩的高脆性层段,与压裂结果吻合较好。 【关键词】关键词:页岩脆性;矿物组分;力学参数;元素;统计分析;地质调查工程 【创新点】克服单一方法的局限性,利用多种地质因素数学模型建立脆性指数模型;对页岩脆性进行定量评价并在实践中检验。
-
DOI: 10.12029/gc20220302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氯代烃、苯系物等有机污染物对我国地下水水质造成重要威胁,监控自然衰减技术在场地污染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监控自然衰减技术,有利于推动场地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发展。【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某化工污染场地地下水中1,2,3-三氯丙烷(TCP)和苯3年的长期监测,对地下水污染物浓度、氧化还原电位(ORP)、硝酸盐浓度的变化及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了场地不同含水层TCP和苯的自然衰减特征,并采用一级衰减动力学方程,计算了污染源区TCP和苯自然衰减能力。【研究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存在不同程度的TCP和苯的自然衰减;潜水及承压含水层地下水ORP值分别为-225~-57 mV和-182~-3 mV,为中-强还原环境,具备有机污染物厌氧生物降解基础环境条件;与非污染源区、承压含水层相比,污染源区、潜水含水层地下水微生物自然衰减作用更强,其中,污染源区MMW02监测井潜水含水层地下水TCP和苯的降解率分别为80.00% 和77.88%;潜水含水层TCP和苯的衰减速率分别为0.0018 d-1和0.0016 d-1,承压含水层TCP和苯的衰减速率分别为0.001 d-1和0.0015 d-1。【结论】有机污染场地地下水中存在明显的微生物自然衰减作用,但衰减速率较低,场地单纯依靠监控自然衰减的修复时间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因此需要与其他修复技术相结合建立地下水有机污染修复体系。
-
DOI: 10.12029/gc20201214001
Abstract:
本文报道了那曲地区拉贡塘组深水碎屑流的沉积特征,并进行了控制因素、沉积过程分析,建立了沉积模式,对深化海相碎屑流研究和含油气盆地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碎屑流沉积下部为砾质碎屑流,上部为砂质碎屑流与泥质碎屑流沉积的交替,其内发育不同类型、大小的软沉积变形构造,如软沉积变形褶皱、布丁构造和软双重构造。砾质碎屑流、砂质碎屑流沉积体内可见滑塌、滑动体。研究表明,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后,随着木嘎岗日岩群在中侏罗世逐步暴露地表并遭受剥蚀,很可能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与拉萨地块的过渡部位形成三角洲,为拉贡塘组碎屑流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背驮三角洲向南逆冲,三角洲水道转化为深切河道,陡岸带未固结沉积物脉动式沙崩,崩落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深切河道向盆地方向搬运。流经沟口后,受地形等因素影响,碎屑流发生分流,最后冻结式沉积。
-
孔祥科, 李义, 王平, 韩占涛, 刘圣华, 张兆吉, 王妍妍
DOI: 10.12029/gc20220312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为查明制革污泥渗滤液中特征污染物(Cr(III)、盐分、有机质)对土壤NH4+-N转化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方法】通过土壤培养实验,研究不同污染物影响下土壤中NH4+-N向NO3--N的转化规律,并利用高通量测序对比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与结论】结果表明:制革污泥渗滤液中特征污染组分对土壤中NH4+-N硝化过程的抑制程度排序为:Cr(III)>含盐量>有机质。外源Cr(III)进入对土壤中NH4+-N的转化速率和转化量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土壤中含盐量和有机质主要影响硝化作用的启动时间和降低硝化速率。随着土壤中Cr(III)含量由100 mg/kg增加到250 mg/kg,培养90 d后NH4+-N的转化量由94.23%降低到19.38%。高浓度Cr(III)和含盐量在污染初期对土壤中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影响显著,随土壤老化过程中Cr(III)生物有效性降低及微生物适应性增强,不同污染特征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逐渐趋同,硝化功能菌(Nitrosospira、Nitrosomonas和Nitrosospira)丰度增加明显。冗余(RDA)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制革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演变的主要特征因子是Cr(III)(R2=0.53,P<0.01)、NH4+-N(R2=0.59,P<0.005)和NO3--N(R2=0.53,P<0.01)。
-
孔家豪, 张关龙, 许淑梅, 王金铎, 曾治平, 王千军, 任新成, 武向峰, 舒鹏程, 马慧磊, 崔慧琪
DOI: 10.12029/gc20220322001
Abstract:
准噶尔盆地车-莫同沉积古隆起是影响侏罗系结构样式和储层分布特征的重要地貌单元。当前已对车-莫古隆起的几何形态、分布范围、演化阶段和形成机制有了深入研究。本文基于盆地腹部41口井的测井数据和地震资料,对侏罗系砂体和地层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等时性对比,重点阐述车-莫古隆起阶段性发育与准噶尔盆地周缘造山带,尤其是博格达山的协同演化及这种协同演化对盆地边界和沉积格局等的影响。车-莫古隆起在侏罗纪的形成和演化不仅影响到盆地的沉积地貌,也使盆地边界、物源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并导致沉积体系、地层结构样式和分布规律等的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砂体展布和油藏分布规律等均会产生重要影响。车-莫古隆起的演化可划分为初始发育、快速隆升和隆升后剥蚀等三个阶段。早侏罗世车-莫古隆起的初始发育对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展布和结构样式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研究区由西北部扎伊尔山和东北部克拉美丽山供源,主要形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侏罗世为车-莫古隆起的快速隆升阶段,除了西北部扎伊尔山和东北部克拉美丽山供源之外,博格达山也同步隆出水面开始供源,导致盆地边界、地层分布及结构样式的重大转变,使得西山窑组一段、二段大面积超覆、西山窑组三段沉积缺失或遭受剥蚀,沉积体系也随之发生转变,形成辫状河三角洲和滩坝共存的沉积体系组合;中侏罗世晚期和晚侏罗世车-莫古隆起隆升出水面则导致头屯河组和齐古组的剥蚀缺失,形成了与白垩系的区域不整合面。
-
DOI: 10.12029/gc20220304004
Abstract:
【研究目的】地下水补给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湖泊的常见补给方式,尤其是在沙漠地区,了解该类型湖泊盐类矿物在湖泊中的沉积规律对于重建沙漠地区环境演化过程,探讨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研究方法】本文以巴丹吉林沙漠南部地下水补给型湖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8个不同盐度的湖泊表层沉积物的矿物组合和分布特征。【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对于单个湖泊来说,多数湖泊盐类矿物沉积与具有径流补给的湖泊类似,即湖泊边缘碎屑矿物沉积较多,向湖泊内部盐类矿物沉积逐渐增多,且矿物类型由碳酸盐逐渐转为硫酸盐类和氯化物;2)湖泊边缘沉积物的矿物组成更易受到湖泊水位、面积变化的影响,而靠近湖泊中心的沉积物可能受到水深和地下水补给的影响;3)巴丹吉林沙漠地区浅水湖泊混合充分,不易受到湖水盐度、温度分层和 底部淡水补给的影响,且盐类矿物总含量与湖水盐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结论】沙漠地区地下水补给型湖泊沉积物中的盐类矿物组合和含量的变化能够很好地反映湖泊湖水盐度的变化,可以作为沙漠地区气候环境变化的重建指标。本研究为在我国干旱区利用湖泊盐类沉积重建环境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
郝秀东, 劳月英, 欧阳绪红, 姜兴钰, 王 福, 田立柱, 施佩歆, 陈永胜, 王 宏, 李建芬, 商志文
DOI: 10.12029/gc20210804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海岸带沉积物钻孔的微体古生物化石保存着丰富的地质环境信息,常常作为重建过去植被演替及海平面波动的重要指标。为揭示莱州湾南岸晚上新世以来的古植被演替与海平面波动,本研究拟通过对HLL01钻孔的孢粉、淡水藻类、海相沟鞭藻、有孔虫内衬等微体古生物化石的分析,恢复和重建莱州湾南岸及其附近地区晚上新世以来的古植被演替与海平面波动。 【研究结果和结论】研究发现:(1)在晚上新世-早更新世阶段(约6.8-1.6 Ma),大量的陆生草本花粉(75.13%)指示研究区的植物群落主要以藜科、蒿属及禾本科为主的草原植被,气候温暖偏干。(2)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阶段(约1.6-0.6 Ma),研究区的植物群落开始由草原向森林草原类型过渡;急剧增加的淡水藻类,则指示研究区可能有大的河流注入,或形成较大规模的湖泊;降水量增加,气候变得湿润。(3)在中更新世-晚全新世阶段(约0.6-0.004 Ma),研究区的植物群落已经变成森林草原植被。淡水藻类含量略有降低,指示研究区的河流注入量开始减少,湖泊面积也开始萎缩。同时,海相沟鞭藻和有孔虫内衬等海相化石记录,指示研究区在该阶段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大规模海侵事件。 【创新点】1)系统开展了莱州湾南岸的孢粉、淡水藻类、海相沟鞭藻、有孔虫内衬等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工作;2)依据微体古生物化石记录,揭示了晚上新世以来三次主要的古植被演替与海平面波动事件。
-
龚文强, 苏奎, 张振, 高伟, 魏立勇, 赵超, 王阿特, 何佳乐
DOI: 10.12029/gc20210412001
Abstract:
大草滩组形成时代及物质来源尚有诸多争议,因此本文运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方法,对西秦岭造山带恰盖地区大草滩组碎屑岩进行研究,探讨其形成时代进而推测物质来源。结果表明,碎屑锆石年龄数据可分为以下4组:①太古代-古元古代(2232~3258Ma);②中元古代(1018~1791Ma);③新元古代(544~999Ma);④早古生代(417~519Ma)。其中,早古生代(417~519Ma)的年龄数据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总体的39.6%,且呈现出最强烈的峰值年龄504.4Ma;其次是新元古代(544~999Ma)年龄组分,约占37.3%;其他两组年龄段所占比例则较少。初步物源分析认为,大草滩组沉积物质来源较复杂,具有明显的多元和多期次的特征。物质来源包括西秦岭造山带北缘、祁连造山带东段和华北板块基底三处,其中西秦岭造山带北缘和祁连造山带在加里东期洋壳持续俯冲大陆边缘形成的岩浆岩为主要物质来源。
-
DOI: 10.12029/gc20220426002
Abstract:
提要:【研究目的】不冻泉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多年冻土区,是典型的构造融区上升泉,不冻泉水质状况及形成机理对青藏铁路沿线供水保障及当地小城镇建设至关重要。【研究方法】本文利用单指标评价法筛选出泉水中主要超标组分,基于地质条件分析、环境同位素和水化学方法研究了不冻泉蓄水构造、循环特征和主要化学组分来源。【研究结果】年内不同时期不冻泉水质综合评价结果均为V类水,V类指标为总硬度、SO42?、Cl?,毒理学指标和重金属指标均为I-II类标准,冰川融水和河水均为I-II类水。不冻泉补给水源主要为昆仑山南坡冰川融水、大气降水和地表河水,平均循环时间小于5-10年。地下水径流通道为NE向张性活动断裂形成的构造融区,补给水源沿此通道径流,遇NWW向压性活动断裂时受阻,并上涌至地表形成不冻泉。泉水中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于蒸发盐岩、镁盐和碳酸盐岩的溶滤作用。【研究结论】从饮水健康角度,建议可按照泉水和河水1:2的配比供水。
-
方晶, 王福, 商志文, 严霞, 康钦威, 曲英晖, 王天娇, 刘宇飞
DOI: 10.12029/gc20210725002
Abstract:
【研究目的】为研究硅藻对全新世古海面以及最大海侵范围的指示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渤海湾西岸沧州北部为研究区,通过取自第V道贝壳堤附近的3个30m深钻孔样品的硅藻分析和14C年代学研究,重建了富硅藻层的古环境和相对海面。【研究结果】结果显示,3个钻孔虽硅藻整体稀少,但各存在一层由泥炭及腐殖质灰色粘土组成的富硅藻层,厚10cm至60cm不等,由海向陆方向厚度变薄。其中,DC01孔,7473 cal BP 由海水影响的沼泽环境转为陆相淡水沼泽环境,富硅藻层与下伏沼泽层指示当时的相对海面低于-6.37m;QX02孔,7513 cal BP由盐沼环境(I带)转为受海水影响的沼泽环境(II带)再转为受海水影响的盐沼环境(III带),I带和II带界限处指示相对海平面为-6.68m;QX01孔,7836 cal BP 由淡水沼泽(I带)转为盐沼环境(II带),I带和II带界线指示相对海平面为-7.68m。【结论】海面在7.8-7.4 ka cal BP约350年的时间内上升了近1m,海水影响到第V道贝壳堤以西,盐沼和淡水沼泽环境是全新世海侵达到最大范围时岸线附近的主要环境类型,因此,在现代海面上升背景下,沼泽化是海岸地区面临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
-
DOI: 10.12029/gc20210807001
Abstract: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查明二连盆地额仁淖尔凹陷赛汉组含铀砂(泥)岩的岩石矿物及地球化学特征,探讨铀成矿作用。研究方法包括野外地质编录、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能谱分析、主微元素、环境地球化学及铀的价态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①铀矿物以吸附态和独立铀矿物的形式存在,常与炭屑和黄铁矿共(伴)生并发现闪锌矿。②矿石具有高C有、S、CO2的特征,泥岩U6+/U4+平均为1.01,砂岩U6+/U4+平均为0.57。③砂(泥)岩的CIA值为50.83-66.34,稀土元素特征与蚀源区花岗岩一致,主微量元素特征均显示存在明显的后期沉积-成岩阶段的水岩作用。从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海西期花岗岩是赛汉组砂(泥)岩的主要物源,沉积环境为半干旱-半湿润古气候。②吸附作用和氧化还原作用是研究区铀富集的主要机理,泥岩型铀矿以吸附作用为主,砂岩型铀矿以氧化还原作用为主。③深部流体可能参与了成矿作用。
-
DOI: 10.12029/gc20210816001
Abstract:
在以往湘中坳陷天然气勘探基础上,选择浅层天然气活跃的杨家山背斜开展页岩气调查,结果发现下石炭统天鹅坪组下部页岩厚度大,含气量高,具有重要的页岩气勘探意义。对天鹅坪组富有机质页岩成因和页岩气储层物性的系统研究,结合半封闭条件下中-高成熟度页岩气储层的热演化模拟获得如下认识:(1)下石炭统天鹅坪组富有机质页岩是早石炭世气候剧烈波动引起涟源地区海水分层,海底缺氧的沉积产物,具有分布广,厚度大的特点。(2)湘中地区中生代广泛而强烈的岩浆事件导致岩体附近页岩的成熟度明显升高,改变了页岩有机质成熟度随埋深增大而升高的深沉热演化模式,对涟源地区下石炭统富有机质页岩的生烃演化历程和页岩气储层特征产生重要影响。(3)在半开放体系条件下进行的中低成熟度页岩储层热演化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富有机质页岩受热分解产生的原油充填于页岩储层的各种微观空隙中,使储层的物性变差。但进入生气阶段之后,页岩的层理缝和有机孔随着成熟度的升高而变宽和增大,使储层物性发生明显改善。(4)涟源凹陷下石炭统天鹅坪组富有机质页岩经历了早石炭世-中三叠世的深成热演化阶段,晚三叠世-白垩纪的岩浆热演化阶段以及印支期和燕山早期两次区域褶皱隆升引起的油气调整改造阶段。天鹅坪组页岩气富集是有利相带控储和构造-岩浆控藏的结果,涟源凹陷中部燕山期发育的逆冲推覆断层下盘低幅隐伏构造是页岩气最有利勘探区。
-
陈树旺, 孙守亮, 张涛, Barry P. Kohn, Andrew Gleadow, 刘岩, Ling Chung, 李永飞, 丁秋红
DOI: 10.12029/gc20210407001
Abstract:
【研究目的】松辽外围白垩世断陷盆地群在构造-热演化史的研究方面相对薄弱,秀水盆地作为松辽外围南部潜力较大的勘探新区,对盆地的热史-埋藏史的恢复已然成为该地区油气勘探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秀水盆地辽法地1井5件钻井岩心样品开展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分析,首次厘定了盆地经历的热史-埋藏史及烃源岩成熟演化过程。 【研究结果】结果表明,秀水盆地在早白垩世晚期地层达到最大埋深,而后持续抬升剥蚀近2000m;在初始沉降期大地热流值随时间线性升高,至120Ma左右达到最大值,约为100.5 mW/m2。而后经历了三段式降温过程,即先快速降温,再缓慢降温,最后快速降温的过程。该热流规律与邻区张强凹陷、松辽盆地相似并可对比。 【结论】辽法地1井热史-埋藏史恢复结果表明,义县组三段烃源岩在90Ma左右进入到生油窗阶段,此后由于地层的抬升降温,热成熟度末进一步演化,从而最终定型。 【关键词:】埋藏史;热史;磷灰石裂变径迹;秀水盆地;松辽外围南部;油气地质调查工程 【创新点:】 1、首次厘定了松辽外围南部秀水盆地经历的热史-埋藏史,并据此分析了烃源岩成熟演化过程,为下一步油气勘探奠定了基础。 2、通过邻区对比,表明区域上古热流值整体呈现出松辽盆地最高,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并探讨了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
-
DOI: 10.12029/gc20210923001
Abstract:
摘要: 【研究目的】研究黔东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甩开不利因素,为黔东南地区页岩气勘探提供建议。 【研究方法】通过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氮气吸附等手段,对页岩微纳米孔隙结构进行多尺度表征,并结合研究区牛蹄塘组页岩的生烃及埋藏史,研究构造运动与孔隙结构关系,进而分析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 【研究结果】牛蹄塘组页岩主要发育毫米级微裂缝、微米级黄铁矿晶间孔以及纳米级有机质孔隙,以墨水瓶状孔隙和平板结构的狭缝孔为主,孔隙结构复杂;结合FIB-SEM三维重构结果,有机质在页岩中占比较高,其孔隙度在0.04-2.48%,对总孔隙的贡献率介于14%-96%,与有机质共生的黄铁矿晶间孔是沟通裂缝的主要孔隙类型;该地区页岩气赋存状态以欠饱和的吸附气为主,游离气含量偏低。 【结论】牛蹄塘组页岩大量构造裂缝,沟通了有机质孔及黄铁矿晶间孔,改变了原有孔隙结构,致使原位聚集的页岩气沿裂缝逸散,是牛蹄塘组页岩含气量低的关键因素。热演化程度适中、构造保存好的区域是古隆起周缘下一步页岩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优先出版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与最终印刷版的文章可能在个别编排格式或文字表述上稍有不同,但文章整体内容是完全一致的。其内容的著作权受相关法律法规保护。
-
废弃煤矿山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Abstract:
【研究目的】随着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逐步进行和煤炭去产能政策的实施,近年来关闭/废弃煤矿数量有所增加。常规地热开采面临着【研究目的】随着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逐步进行和煤炭去产能政策的实施,近年来关闭/废弃煤矿数量有所增加。通常情况下,常规地热开采面临着投资成本大、易诱发地质环境灾害等问题,而关闭/废弃煤矿含有丰富的热水以及空间资源,有效降低地热资源开发风险与投资成本。矿山地热不同于常规的浅层地热和中深层水热,也不同于油田地热,有其自身的特征,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地热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总结了中国煤矿山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在分析矿山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将矿山地热能及造成的热害转变为地热资源有效加以利用的方式,论述了矿井地热开发理论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对矿山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多种方式进行可行性的探索分析。【研究结果】(1)矿井水地热资源利用方法大致分为两大类:地热回收闭式系统和地热回收开式系统;(2)我国26个主要产煤省份,高地温矿井分布在河南、江苏、山东等13个省份。主要赋煤区地热资源热储量为1.12×1019kJ,折合标煤3795.39亿t,其中74.66%的煤矿地热资源量位于华北;(3)以山东唐口煤矿为例建立地热资源利用模型,探讨了我国煤矿山地热资源利用的可行性方案;(4)提出了多种矿井水地热发展方向,建立“煤-水-热”的联动联采研究以及智能化的监控系统、探索矿井水中提取锂等价值高的元素、利用地热将废弃煤矿改造成地下农场等。【结论】碳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挑战之一。利用废弃煤矿山中的地热资源,可以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为碳减排目标作出积极贡献。但中国矿山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不可照搬国外典型矿山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经验,应当积极探索适用于中国的废弃矿井地热应用新模式。
-
2019,46(S1):1-10, DOI: 10.12029/gc2019Z101
Abstract:
全国1:200 000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是基于目前中国唯一的、实测的、全国性的1:200 000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由全国多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全国性基础地质学空间数据库之一。数据库在空间上包含1 163幅1:200 000地质图数据,覆盖整个国土范围的72%,包含MapGIS和ArcGIS两种格式,总数据量达到90 GB。数据库主要资料来源于1:20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和地质图及矿产图,原始资料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全国1:200 000数字地质图(公开版)空间数据库通过国家级验收,数据完整性、逻辑一致性、位置精度、属性精度、接缝精度均符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制定的有关技术规定和标准的要求,质量优良可靠。全国1:200 000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是国家空间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提供数字化空间平台,为国家和省级各部门进行区域规划、地质灾害监测、地质调查、找矿勘查、宏观决策等提供信息服务。
-
2012,39(6):1437-1471, DOI:
Abstract:
提要:三叠纪构造演化在中国地质历史过程中具有强度大、影响广泛的特点,然而与三叠纪重大构造事件有关的成矿作用研究明显滞后。本文基于最新研究成果,初步系统论述了中国三叠纪大规模成矿时空分布及基本特点。中国三叠纪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昆仑—秦岭和红河—哀牢山两个三叠纪主造山带及其邻区,另外在华南、东北和新疆三个板内也发育有一系列多金属矿产。三叠纪矿床类型主要包括:①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Cu-Ni硫化物矿;②与中酸性-酸性岩有关的斑岩Cu-Au、Cu-Mo、Mo矿,矽卡岩型Cu-Pb-Zn、Cu-Fe、Sn、W矿和脉状Au矿;③与高温气液-流体有关的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④与造山过程构造-热-流体有关的造山型Au矿;⑤与造山过程盆地流体有关的MVT型Pb-Zn矿;⑥与地幔流体有关的碳酸岩脉型Mo矿。昆仑—秦岭造山带内大多数三叠纪矿产都形成于碰撞造山或后碰撞环境,以前者为主。在东秦岭地区,三叠纪矿床以Mo、Au矿为主,形成时代集中在233~221 Ma;西秦岭地区三叠纪Au矿和Pb-Zn矿广泛分布,其中金矿受北西向脆韧性剪切构造带控制,而Pb-Zn矿集中出现在西成和凤太两大盆地内,成矿时代集中在晚三叠世(232~214 Ma);东昆仑地区新探明的一系列Cu-Mo-Fe多金属矿床,其成矿时代为240~210 Ma。红河—哀牢山造山带受新特提斯构造演化影响,三叠纪矿产呈零星出露,主要出现在中甸古岛弧区、造山带东侧的滇黔川接壤区和滇东南都龙地区。在中甸岛弧区整体表现为中部以斑岩-矽卡岩型Cu矿床为主,向南北两侧变为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Cu-Pb-Zn矿床和Au矿床,成岩成矿年龄集中于228~201 Ma;川滇黔地区近几年的测年结果显示出其主要的Pb-Zn矿都形成于三叠纪;滇东南都龙地区新近发现一组三叠纪W-Sn矿床,成矿时代集中在214~209 Ma。除两条主碰撞带外,三叠纪矿床还有华南稀有、W-Sn矿床,新疆稀有金属、Mo矿和东北及其邻区斑岩Mo矿、Cu-Ni硫化物矿和脉状Au矿等,其与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关系密切。其中,华南大多数三叠纪矿产与东西向构造-岩浆活动有关,来源于加厚地壳重熔形成的过铝质花岗岩上侵定位,而东北及其邻区、新疆及其毗邻的蒙古和俄罗斯阿尔泰及紧邻西伯利亚的三叠纪成矿作用则可能与地幔柱活动有关。
-
2013,40(5):1493-1504, DOI:
Abstract:
提要:采用“从岩相到米级旋回,从沉积相到层序划分”的层序地层研究方法,详细划分和描述了雪峰山西侧地区埃迪卡拉系区域上可以较好对比的2个二级层序和7个三级层序。并从层序格架出发,以储层为中心、重点研究储层和烃源岩的时空分布,综合考虑影响成藏的烃源岩和盖层与储集层的匹配关系,将埃迪卡拉系碳酸盐岩油气生储盖组合划分为界面型、海侵型和高位型3种类型。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受层序界面控制的生储盖组合具备最优越的原始地质条件,高位型组合通常与岩溶或界面型组合共生,也是构成有效性明显的一类生储盖组合。
-
2013,40(5):1409-1420, DOI:
Abstract:
提要:本文对新疆北山盐滩一带的侵入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该区侵入岩主要包括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中细粒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特征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以及较强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表现为富集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Sr、Nb、Ta等明显亏损。本研究采用锆石SHRIMP U-Pb定年,测得闪长岩和中细粒花岗岩年龄分别为(296±4.1) Ma、(294±3.7) Ma,两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早期。分析认为该区侵入岩为幔源物质底侵形成的I型花岗岩类,岩石形成于北山裂谷闭合之后的后碰撞构造环境。由此认为北山裂谷在该区的闭合作用在早二叠世早期已经结束。
-
2013,40(5):1443-1452, DOI:
Abstract:
提要:桂西北变质基底四堡群及上覆地层丹洲群之间存在着角度不整合,而丹洲群与南华纪地层之间为平行不整合,说明它们是隶属三个构造域的产物。其地层时代的定位影响着整个江南古陆变质基底地层的对比,也制约着华南地区沉积盖层的地质关系。根据丹洲群合桐组凝灰岩锆石U-Pb年龄(801±3) Ma、拱洞组锆石U-Pb年龄(786±6) Ma、南华系长安组的底界年龄(778±5) Ma和大塘坡组年龄(661±7) Ma,结合从桂北地区四堡群顶部沉积地层中凝灰砂岩获得的锆石U-Pb年龄(842±13) Ma和侵入四堡群火成岩锆石U-Pb年龄(834±4) Ma,将四堡群变质砂板岩明确定为形成于820 Ma之下的地层。该年龄对南华纪地层的区域对比和构造演化都有着重要意义。
-
杜晓东1, 2 邹和平1, 2 苏章歆1 劳妙姬1 陈诗艾1 丁汝鑫1, 2
2013,40(4):1112-1128, DOI:
Abstract:
提要:大瑶山—大明山地区位于钦杭结合带西南段,是研究华南大地构造问题的关键部位。对区内寒武纪地层中采集的27件砂岩、泥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测试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样品普遍具有较高的Al2O3/TiO2(11.95~36.26,平均20.81)、低Rb/Cs(13.02~68.27,平均32.21,接近上地壳值)和低Cr/Zr(0.14~1.15,平均0.59)比值。在砂岩-泥岩物源判别函数和Ni-TiO2、Th/Sc-La/Sc、La/Th-Hf图解中,投点特征均显示大瑶山—大明山寒武纪沉积岩的物源以上地壳长英质、石英质岩石为主,含有少量的火成物源及古老再循环沉积物。通过微量元素蛛网图、稀土元素配分图和La-Th-Sc、K2O/Na2O-SiO2等图解判别,再根据大部分样品的δEu值(变化于0.47~0.68,平均0.58);δCe(0.61~1.10,平均0.89);Tb/Yb(0.21~0.41,平均0.34);La/Sc(1.45~7.66,平均3.97);Th/U(3.37~11.18,平均5.80)等特征,及其与不同构造环境参数进行对比,并结合浅水沉积标志、沉积古地理及区域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认为研究区寒武纪碎屑岩成分主要代表了被动大陆边缘浅海环境物源,早古生代岩石中不存在反映“华南洋”洋壳成分的地球化学证据。
-
2013,40(5):1453-1465, DOI:
Abstract:
提要:油气成藏年代学是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运用钻井岩心样品的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定年和流体包裹体间接定年方法,探讨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多期次油气成藏的时间和期次。含油气砂岩自生伊利石年龄以较宽的时间域分布在178~108 Ma,测年数据的统计分布特征指示二叠系原生油气成藏时间主要集中在175~155 Ma和145~115 Ma两组主值年龄区间,相应的峰值年龄为165 Ma和130 Ma。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其宿主砂岩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路径的投影关系表明,二叠系不同层段共同经历了与90~78 ℃和125~118 ℃两组统计峰温相应的162~153 Ma和140~128 Ma两期原生油气成藏事件,其中的上二叠统则还经历了统计峰温接近98 ℃、峰值年龄接近30 Ma的一期次生油气成藏事件。由此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不同层段在中生代早—中期的多旋回沉降增温过程至少经历了165~153 Ma和140~128 Ma的两期原生油气成藏作用,上二叠统则在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后期抬升改造阶段的构造动热转换过程经历了接近30 Ma的一期次生油气成藏作用。
-
张万益1,2 聂凤军3 刘树文1 左力艳2 陕 亮2 姚晓峰2
2013,40(5):1583-1599, DOI:
Abstract:
提要:通过对大兴安岭南段西坡典型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等研究,总结了区内金属矿床的成矿规律。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南段西坡不同产状的岩矿石中金属硫化物样品硫同位素δ34S值大部分在+1‰~+8‰,硫主要来源于岩浆硫,有少部分沉积硫参与。硫化物样品206Pb/204Pb、 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变化范围分别为17.949~18.529,15.370~15.691和37.653~38.460,铅同位素主要为幔源。成矿元素以铁、银、铅、锌、金、铜、钼等为主,矿床类型主要有矽卡岩型和中低温热液型两类,均明显受地层、构造和岩浆岩作用控制。一般来说,金属矿床的容矿围岩为奥陶系、泥盆系和石炭系火山-沉积岩,且以泥盆纪地层为主,在碳酸盐岩地段花岗岩类交代围岩形成矽卡岩型矿床,在泥质板岩、砂岩等地段则形成中低温热液矿床。NE向和NW向的张性断裂为重要的导矿通道或容矿构造。矿床在时空分布和成因上与海西期至燕山期花岗岩类侵入岩体有关。
-
孙忠实1 刘四川1,2 郑常青1 谭 亮2 孙 黎1 李 娟1 施 璐1 崔芳华1 范思琦3
2013,40(2):529-537, DOI:
Abstract:
提要:控矿构造一直是热液矿床研究的难点之一,本文以大兴安岭中段为研究对象,通过1∶25万柴河镇幅和蘑菇气幅地质调查,提出:(1)该区主干控矿构造由大黑山—太平岭—鸡冠山北断裂带和扎兰屯市—哈多河断裂带构成,形成时代主要为海西期和燕山期。(2)控矿构造性质主要表现为压性、张性和剪切性质,三者之间分别经历了剪切与拉张,剪切与压扭性质之间的转换,主压应力场依次发生E-W向、SE-NW向、SSE-NNW向三次变化。(3)总结出该区主干构造控矿、分枝构造控矿、平行构造控矿和斜列构造控矿等若干赋矿规律,该赋矿规律与该区导矿构造,导矿构造和矿源与深部板块俯冲产生熔融岩浆密切相关。这些新认识为该区的地质基础、成矿理论深入研究和找矿工作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
2013,40(4):1016-1029, DOI:
Abstract:
提要:对云开地区1∶25万区调中划归前寒武纪或新元古代的(片麻状)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的年龄分别为(443.3±2.6)Ma(样品1009,陆川县陆透水库东南)、(445.7±2.3)Ma(样品1010,陆川县月垌村)、(441.1±2.0) Ma(样品1012,高州市谢鸡镇)和(443.7±1.7)Ma(样品10108,信宜市朱砂镇),表明它们属于加里东期的产物而不是以往认为的前寒武纪基底或新元古代岩石。结合前人的研究表明,这些花岗岩主要由元古宙基底岩石发生深熔作用而成,是华南地区加里东期陆内造山作用的响应。随着云开地区前寒武纪基底中大量加里东期年龄的发现,说明加里东运动对该区的影响非常强烈,1∶25万区调中划归前寒武纪基底或新元古代的部分片麻状花岗岩应归属加里东期。云开地区前寒武纪基底主要是以片麻岩类为代表的高州杂岩和以变沉积岩类为代表的云开群,高州杂岩形成时代为中新元古代,云开群形成时代可能为新元古代。从整个华夏地块来看,存在古—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但出露可能并不像以往认为的那么广泛。
-
2013,40(2):430-438, DOI:
Abstract:
提要:对桂中坳陷泥盆系泥页岩的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区内泥页岩主要发育在中-下泥盆统,该层系泥页岩分布面积广,沉积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泥页岩层段埋藏深度适中,具备页岩气成藏的基本条件。但桂中坳陷历经多期强烈的构造改造,断裂发育,部分地区还伴随岩浆活动,导致桂中坳陷页岩气藏的保存条件较差,而断裂和岩浆活动影响相对较小的中西部地区是桂中坳陷页岩气勘探的有利方向。认为在有机质演化程度高,构造运动复杂的地质背景下,页岩气的勘探必须强调保存条件,保存条件将会是制约中国页岩气藏勘探的关键因素之一。
-
2013,40(5):1379-1391, DOI:
Abstract:
提要:旌德花岗质杂岩体位于安徽南部,由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本研究得到岩体中锆石U-Pb年龄为(141.0±1.0) Ma,认为该年龄代表岩体的侵位年龄。岩体全岩主量元素特征显示出中偏酸性 (SiO2=66.01%~70.87%),富Al (Al2O3=14.91%~16.24%),富碱 (alk = 6.64%~8.01%),K2O/Na2O变化范围在0.78~1.04,镁、铁含量较低,MgO:0.68%~1.06%,TFe2O3 (2.0%~3.34%),以及低磷 (P2O5 =0.10%~0.14%)的特点;微量元素主要富集Sr (189×10-6~452×10-6),贫Nb、Ta、P、Ti、Y、Yb,高Sr/Y比值 (23~66)和 (La/Yb)N (13~58),Eu有轻微的负异常到弱的正异常 (δEu=0.81~1.18)。旌德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埃达克质岩相似。ISr=0.7096~0.7101, εNd(t)=-6.28~-7.32,εHf(t)值变化于-6.5~-1.1,两阶段模式年龄 tDM2=1.4~1.5 Ga。较年轻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较高的εNd(t)值和εHf(t)值,以及岩体中发育有岩浆混合成因的暗色包体,指示源区可能有地幔物质的贡献。幔源岩浆底侵使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并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形成了旌德岩体。
-
2013,40(5):1542-1551, DOI:
Abstract:
提要:本文通过对钻井岩心、野外露头样品及薄片观察描述以及阴极发光、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应用,从矿物组分及成因类型、古水流特征、稀土元素的富集规律等方面对鄂尔多斯延长探区本溪组物源方向进行了综合判定,在此基础上对沉积相分布及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延长探区石炭系本溪组砂岩颗粒自北向南具有粒度由粗变细、磨圆度由低变高的趋势;石英组分阴极发光类型以暗褐色、浅-深棕色为主,具变质岩型成因类型;岩屑组分以变质岩岩屑为主,达85.1%;野外露头古水流方向测量结果显示出其具有北部、东北→南部、西南方向的趋势;稀土元素的分配规律与盆地东北缘大青山古陆类似。综合判定研究区本溪组物源主要来自北部的阴山—阿拉善古陆。晚石炭世本溪组本2期为鄂尔多斯地区上古生界沉积发育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研究区受区域上缓慢沉降海水自东部侵入的影响,形成了浅海泥质陆棚、障壁岛-潟湖及潮坪沉积体系;本1期整体面貌与本2期类似,受进一步海侵影响,泥质陆棚及潟湖面积有所扩大;砂体连通性平行海岸线方向好。
-
2013,40(5):1366-1378, DOI:
Abstract:
提要:锑矿是中国的优势矿种之一,但2011年被英国地质调查局列为全球第一紧缺矿种。本文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资料及III级成矿区带研究成果,简要总结了中国锑矿资源特点,初步将中国锑矿划分为13个矿集区,简单介绍了这些矿集区的基本地质特征,剖析了6个重点锑矿集区的成矿特征。结合近几年锑矿勘查的新进展,对锑矿集区的资源潜力和找矿方向进行了探讨,认为藏南、西昆仑等地尚有一些有待开展工作的空白区,已有老矿山深部及外围仍有找矿潜力,指出了新的找矿方向。
-
陕 亮1,2 许荣科3 郑有业1, 3 张雨莲4 曹 亮5 庞迎春5
2013,40(5):1600-1611, DOI:
Abstract:
提要:北山地区是中国重要成矿区带之一。白山堂铜多金属矿是北山地区最重要的斑岩铜矿之一。本文采用锆石LA-ICP-MS U-Pb定年法测定了白山堂矿区I矿带两类含矿斑岩的同位素年龄。获得的花岗斑岩锆石加权平均年龄(275.0±3.0)Ma(MSWD=1.17),代表了花岗斑岩的结晶年龄(早二叠世)。在流纹斑岩中获得两组年龄,一组系结晶较好的岩浆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371.1±2.8)Ma(MSWD=1.7),表明流纹斑岩的结晶年龄为晚泥盆世;另一组锆石为继承锆石,晶形明显磨圆或包裹于第一组岩浆锆石中,年龄分别为(2627±35)Ma, (2598±35)Ma, (1705±44)Ma, (1722±48)Ma, (1642±51)Ma, (1213±54)Ma,大致分为26亿年、17亿年、12亿年左右的3类。结合地球化学特点,确定流纹斑岩可能与中上地壳在泥盆纪的重熔有关。
-
李 冰1, 2 晁代超3 魏明君2, 4 李永峰2, 5 罗正传2, 5 尚建阁1
2013,40(5):1644-1654, DOI:
Abstract:
提要:本文介绍了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和瞬变电磁测深(TEM)在河南省舞阳王楼、小韩村两个铁山式矿区进行深部铁矿探测试验研究与找矿预测。试验研究表明,CSAMT和TEM电磁方法寻找隐伏沉积变质型铁矿是可行的。在同等地质条件下,线源TEM的有效探测深度最大,CSAMT的有效探测深度居中,中心回线TEM较弱;TEM方法受地表低阻体干扰影响较CSAMT方法大,但垂向分辨率优于CSAMT方法。在干扰较强的铁矿区采用CSAMT预测,以经山寺、小韩村、冷岗一带为中心,可能存在深部隐伏铁矿体,为整装勘查下一步工作部署提供了依据。
-
燕建设1 牛树银2 冯建之3 孙卫志3 孙爱群2 王杏村3 崔燮祥3 陈 超 2
2013,40(2):538-548, DOI:
Abstract:
提要:小秦岭金矿集中区以隆升幅度大、剥蚀程度深、构造活动强烈、构造形迹清楚、矿床分布集中而著称。本文论述了研究区从早到晚,经历了塑性流变褶皱→区域东西向主体褶皱→南北向横跨叠加褶皱→垂向隆升的横弯褶皱等4期褶皱作用,以及塑性流变→脆韧性压扭性→韧脆性张扭性→隆升造成的脆性正向拆离滑脱等4期剪切作用。主期脆韧性剪切作用发育于主体褶皱翼部的薄弱构造带。由于第三期的韧脆性剪切作用的改造为燕山期含矿流体的大规模贯入和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容矿条件。研究认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深源,通过地幔热柱多级演化,贯入到韧脆性剪切带中积聚成矿,而且矿区往往存在着一两条主要矿脉却控制着矿区50%以上的金属储量。
-
牛晓露1 杨经绥1 陈松永1 刘 飞1 熊发挥1 刘 钊1 郭国林2
2013,40(3):756-766, DOI:
Abstract:
提要:东波超镁铁岩体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西段,在中国是一个不多见的面积超过400 km2的大型超镁铁岩体。已有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表明,该岩体与同一带中含有大型铬铁矿的罗布莎岩体可以对比,是一个寻找铬铁矿床的远景区。本文开展了东波超镁铁岩的主要组成岩石类型——方辉橄榄岩的铂族元素(PGE)研究,并结合主量和稀土元素(REE)组成,探讨岩体的成因。东波超镁铁岩中方辉橄榄岩具有相当高的Os含量(3.52×10-9~4.36×10-9),亏损的主量元素组成和低于原始地幔的稀土元素含量(0.89×10-6~1.37×10-6),指示东波超镁铁岩为经历过部分熔融和熔体抽取的亏损残余地幔岩石。东波超镁铁岩的PGE总含量为23.97×10-9~31.98×10-9,高于原始地幔的含量;PGE配分型式为左倾的正斜率型,相对Ir亚组铂族元素(IPGE)亏损钯亚组铂族元素(PPGE),Pd/Ir=1.49~2.65;REE配分型式为中稀土亏损的“V”型或“U”型,原始地幔标准化元素比值(La/Sm)m 为 1.05~3.37,(Gd/Yb)m=0.28~0.64;这些数据揭示东波超镁铁岩经历过交代作用,交代物质应富集不相容元素,高PGE含量,相对IPGE富集PPGE;较低的Cu/Pd比值(1226~3448)要求交代物质还应富含硫化物;推测交代物质可能来源于俯冲带构造环境下所产生岩浆熔离出的富硫化物熔体/流体。
-
徐 通1 裴先治1, 2 李瑞保1, 2 李佐臣1, 2 裴 磊3 刘成军1 陈有炘1 汪晓伟1 杨 杰1 胡 楠1
2013,40(6):1777-1792, DOI:
Abstract:
提要:横现河地区张岩沟双峰式火山岩位于勉略构造带三岔子—略阳段,由紧密共生的变质基性火山岩和变质中酸性火山岩组成,其原岩为亚碱性玄武岩和亚碱性流纹-英安岩。中酸性火山岩稀土元素含量明显低于玄武岩,表明中酸性火山岩为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而非分离结晶成因。玄武岩具有较高的Zr含量与较高的Zr/Y值,表现出板内玄武岩特征,其具有的弧印记应为陆壳物质混染所致。LA-ICP-MS锆石U-Pb测试结果表明,流纹岩成岩年龄为(728±10) Ma (n=4,MSWD =0.14)。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张岩沟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地壳伸展机制下的大陆裂谷环境,预示着该地区新元古代洋盆的打开。这一新成果,对研究勉略带新元古代的构造演化以及探讨扬子地块北缘对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
2013,40(5):1552-1568, DOI:
Abstract:
提要:新疆位于印度板块、塔里木—中朝古板块、哈萨克斯坦—准噶尔古板块和西伯利亚古板块的汇聚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多样。文章以大型变形构造的特征分析为切入点,全面总结和分析了新疆境内主要大型变形构造带的类型、规模、组合型式、物质组成、构造层次、变形期次等特征,探讨了大型变形构造对地层格架、侵入岩浆活动、变质变形作用、区域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的控制作用,并据此划分出了34个大型变形构造。初步探讨了大型变形构造形成演化过程与成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