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中国地质 2017, Vol. 44 Issue (1): 194-195  
0
引用本文
许克民, 旷红伟, 秦杰, 汪又平, 彭楠, 宁振国, 张富中, 柳永清. 2017. 山东胶莱盆地K-Pg界线新发现[J]. 中国地质, 44(1): 194-195. 
XU Kemin, KUANG Hongwei, QIN Jie, WANG Youping, PENG Nan, NING Zhenguo, ZHANG Fuzhong, LIU Yongqing. 2017. New discovery of terrestrial K-Pg boundary from Jiaolai Basin of Shandong Province[J]. Medical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44(1): 194-19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山东胶莱盆地K-Pg界线新发现
许克民1, 旷红伟2, 秦杰1, 汪又平1, 彭楠2, 宁振国1, 张富中1, 柳永清2     
1. 山东省地质调查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37
文献标志码:A             
New discovery of terrestrial K-Pg boundary from Jiaolai Basin of Shandong Province
XU Kemin1, KUANG Hongwei2, QIN Jie1, WANG Youping1, PENG Nan2, NING Zhenguo1, ZHANG Fuzhong1, LIU Yongqing2     
1. Shando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Jinan 250014, Shandong, China;
2.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China
1 研究目的 (Objective)

山东胶莱盆地为晚中生代—新生代叠合盆地, 不仅保存着极为丰富的白垩系恐龙足迹和骨骼化石, 也发育连续的白垩纪至古近纪早期地层层序, 其中极有可能存在K-Pg界线并记录有关重要事件的地层信息。基于部署在胶莱盆地中部的科学钻探JK1井, 本研究拟探索、查验K-Pg界线及其科学证据。

2 研究方法 (Methods)

胶莱盆地中部胶州断块区是潜在的K-Pg界线易于揭露处。山东地质调查院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合作, 在胶莱盆地开展了广泛的野外地质调查, 通过多次考察和论证, 在胶州市东辛置村北确定科研钻探井一口 (JK1井), 完钻井深664.7 m, 全取心, 并进行了自然电位、自然伽玛 (GR)、与普通电阻率测井。在532.5~537.0 m处GR出现全井极大值, 电阻率低值, 岩性为湖相灰绿色钙质泥岩, 遂将该井段定位为潜在K-Pg界线目标层段。在该层段内, 以8~10 cm间距为取样间隔, 采用连续刻槽取样方法, 共采集了孢粉、微体样品100件, 地球化学 (Ir元素及铂族元素、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 等分析测试样品41件。在详细研究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特征及沉积环境与古气候特征基础上, 通过综合研究和多学科证据锁定K-Pg界线, 并提出拟建立的白垩系—古近系 (K-Pg) 界线层型剖面。

3 研究结果 (Results)

(1) 62号样品 (相当于第12层中部 (井深537.3~ 537.4 m, 厚度10 cm) 中Ir、Ru、∑PGE等的异常不受岩性与沉积、成岩环境的控制, 表明其来源的特殊性。62号样品Ir含量0.37 ng/g, 是剖面背景值的10倍, 大陆上地壳平均值的16倍, 同层铂族元素之间的比值 (U/Ir、Pd/Ir、Pd/Ru、Pt/Ir、Pt/Ru) 与CⅠ炭质球粒陨石、已有海相、陆相K-Pg界线黏土层的比值极为相近, 同时, 与北美西部K-Pg界线附近的孢粉植物群较相似, GR测井值出现极高正异常, 推断该Ir异常很可能与白垩纪末期的陨石撞击事件有关, 故暂将此处定义为K-Pg界线。

(2) 在胶州JK1井K-Pg界线黏土层及其上下14.6 m (井深524.8~539.4 m) 厚的湖相泥岩中, 自上而下按厚度0.1~3.0 m不等取得17个孢粉段, 共分析出孢粉84属140种。在K-Pg界线以下的13~17孢粉段 (井深537.4~539.4 m) 总共仅有孢粉32属41种, 而在界线以上的1~12孢粉段 (井深524.8~537.4 m) 孢粉属种呈爆发式增长, 达到82属136种, 新出现52属99种, 新生率达267.57%。说明绝灭现象不明显, 新生现象极为显著。属种分布变化也很截然, 界线下0.1 m中孢粉仅有16属18种, 界线以上0.2 m中猛增至30属40种。

(3) 在K-Pg界线以下, 孢粉组合中蕨类孢子占优势, 界线以上被子植物花粉逐渐占据优势至绝对优势, 种类爆发式增多, 蕨类孢子含量明显减少。

(4) 典型花粉Aquilapollenites界线以下未见踪迹, 界线以上5.4 m (井深532.0 m) 处开始大量出现, 延续至井深524.8 m处略有减少, 未见有晚白垩世绝灭种的出现。Aquilapollenitesspinulosus在胶州K-Pg界线剖面上出现, 证明了胶州K-Pg界线划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图 1 胶州JK1井K-Pg界线附近元素地球化学值的垂向分布 Fig.1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race element values near the K-Pg boundary in Well JK1 in Jiaozhou, Shandong Province

(5) 在界线以下的13~17孢粉段属于Schizaeoisporites-Classopollis-Symplocospollenites组合, 时代属马斯特里赫特期晚期。K-Pg界线以上的1~12孢粉段含有2个孢粉组合, 5~12孢粉段以Schizaeoisporites-Quercoidites-Salixipollenites组合为代表, 时代属早古新世丹尼期, 1~4孢粉段以Ulmipollenites-Ulmoideipites-Aquilapollenites组合为代表, 时代属中古新世赛兰特期。与其他地区也可得到很好的对比。

(6) 在K-Pg界线以下1.3 m处含有介形类Eucypris extend, E. cf. jiangnianensi, E. debiloides, Cypridea cf. cavernos, C. cf. jingshanensis, C. sp., Talicyprideareticulata, Mongolocyprisdistributa, Rhombicyprideasublatiovata, Hetercupriscfhepuensis, 以Eucyprisextenda含量最多, 其中只有2种在界线上有出现, 有8种在界线上再未出现。K-Pg界线以上1.4 m和2.2 m处新出现的介形类有Eucypriscfextenda, Candona cf. hunanensis, Metacypris sp.等3个种。

4 结论 (Conclusions)

经科学钻探和岩心的系统研究证实, 山东胶州K-Pg界线处出现了K-Pg界线的典型特征:明显的自然伽马值与Ir的异常、界线上下孢粉属种的绝灭新生。本研究结果表明, 建议的K-Pg界线证据较充分; 特别是地外元素Ir异常的发现还可能与晚白垩世末期恐龙绝灭的陨石撞击事件关联。

5 致谢 (Acknowledgments)

本文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胶东地区白垩纪区域地质、盆地发育与区域岩石地层系统调查研究” (12120111201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272021, 41372109, 41672111) 共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