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球化学动力学实验室流动反应装置(国家发明专利)探索高温高压下水(卤水)与橄榄岩相互作用产出氢气和甲烷的生成机制。实验发现:400℃反应时释放很高浓度氢气和甲烷等可燃气,同时橄榄岩发生蛇纹石化。实验表明氢和甲烷可能来自地下深处,这是蛇绿岩与油气有关的实验依据。
近年来发现:大西洋中脊的一些水热活动地区,热水与超镁铁岩石反应。喷口流体富含甲烷、氢和CO2,pH为9~11,28~90℃,有60 m高碳酸盐烟囱,这是自然界的费托型反应。大洋中脊科学发现的同时,国外有人使用密封体系实验模拟水(卤水)与橄榄岩形成蛇纹岩化反应,收集到氢气。如最近报道:316℃时H2最高浓度360×10-6。这一实验用以下反应来叙述:
![]() |
(1) |
早在2009年,张雪彤做橄榄石与水反应实验时, 曾经发现橄榄石与水反应蛇纹石化和生成氢气。
2 研究方法(Methods)实验系统设计:包含全混流反应器(搅拌釜,高温合金,内腔有锆薄膜),内腔体积约196 mL(或100 mL),高压平流泵(流速可调,由0.1~8 mL/ min),背压控制器,温度控制器,高温炉,压力表,高压管路等。这是一个连续性流动的开放系统。
实验样品准备:实验样品取自西藏罗布莎地区纯橄榄岩(由白文吉提供)。如选纯橄榄石时,岩石样品要经过破碎,过筛并选择20~40目的颗粒样品,在显微镜下手选纯矿物(无黏连金属矿物或杂质)。矿物颗粒置于丙酮溶液内,经超声波除尘。用去离子去气水冲洗,在80℃下烘干。如果做橄榄岩与水反应, 也要经破碎、过筛、除尘等步骤准备样品。样品一般为5 g,置于钛金属网袋,再放入高压釜内。
实验步骤:实验是在固定压力下,分别改变温度、流速、输入溶液成分的条件下进行的。先设定压力(如23 MPa)。然后,确定在温度175、200、250、300、350、374、400℃下做恒定温度操作。不间断输入反应溶液。在每一个固定温度点下,选择几个不同流速。采集恒压恒温恒流速下稳态溶解反应产物:含气体的液体样品。稳态溶解过程标志是输出流体成分不随累计时间变化。实验过程中不停地输入原始溶液和输出反应后流体。为获得反应后含气体的液体样品,在反应系统的出口软管头连接了针头。使用顶空瓶取样,顶空瓶顶部有硅胶盖,为一个密封瓶。针头插入硅胶盖。反应后含氢和烷的流体通过针头直接进入顶空瓶。反应后携带气体的液体会排除原始密封瓶的气体。第一轮实验方法:让含气体的液相占据原始顶空瓶(25 mL)一半;第二轮实验方法:反应后含气的液体占据顶空瓶(20 mL)90%。生成氢烷气体会被原先瓶内气体稀释。因此,采集含气体的流体尽量多。上述不同温度和不同流速下的反应产物,用气体质谱分析(安捷伦7890A)气体成分和含量(氢检出限30×10-6;甲烷1×10-6)。
3 研究结果(Results)橄榄石与水反应:在20~400℃,23 MPa下流动反应实验。在每一个温度点,不同流速下获取稳态溶解产物。用25 mL顶空瓶取样,对气体和液体分别分析。在300~400℃样品气体分析发现:约十分之一气体样品里含氢气, 最大数值为30×10-6,反应产物在不同温度下不同。350℃输出溶液pH为6.8~ 7.4(室温测量)。原始矿物样品基本是橄榄石,经电子探针分析发现少量斜方辉石包裹体。经扫描电镜观测发现:橄榄石表面发生蛇纹石化。
橄榄岩与水反应:实验在200~400℃,23 MPa下进行。流速0.73~4.2 mL/min。采用20 mL密封顶空瓶,排气取流体方法。收集19 mL流体,留1 mL储存气体。分析结果显示:在各个温度点、不同流速下反应产物不同。在400℃氢气最大浓度约2.5%~14%。实际数值应当高于此数值。因为,使用排气取液时,由于瓶内气体压力过大,有时喷出气体。
橄榄岩与含CO2海水反应:实验在170~400℃,23MPa下进行。反应溶液为NaCl-NaHCO3-HCl-H2O。流速0.77~4 mL/min。取样方法同前。分析发现:400℃时,氢气最大浓度约1%~17%;300℃和175℃时甲烷可达最大值120×10-6~170×10-6。同时乙烯最大浓度78×10-6、乙烷3×10-6、丙烷1.9×10-6、异丁烷6.11×10-6、丙烯2.41×10-6等。
4 结论(Conclusions)本次报道橄榄岩蛇纹石化生成氢、甲烷的流动反应实验方法是一新探索,取得突破性进展。(1)实验温度170~400℃;压力23 MPa。实验温压和流动条件与国外不同(使用封闭体系,温度较低。多数实验温度175℃)。纯水及含CO2的海水实验,其初始pH数值属于中性-酸性(国外多数实验是使用碱性溶液)。(2)获得氢和甲烷实验结果(浓度)高出国外的实验结果两个数量级。(3)揭示出氢(及甲烷)可能来源于地球深部。因400℃氢浓度很高,300~350℃甲烷有高浓度。(4)提供一种新的可能合成可燃气体新途径,一种无机生成油气新条件;为能源探测开辟新前景。
5 致谢(Acknowledgments)本项目得到地球化学动力学实验室专项F0001和地调项目DD20160168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