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郝梓国
创刊:1953年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3657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167/P
国内邮发代号:2-112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4, 31(3):225-239. DOI: 10.12029/gc20040301
摘要:提要: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德尔尼蛇绿岩由变质橄榄岩、基性超基性堆晶岩、辉绿岩墙群和基性喷出岩组成。变质橄榄岩主要为纯橄岩、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含长二辉橄榄岩和含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岩石中残余尖晶石的Cr’值 (=100×Cr/(Cr+Al)) 为30~57,Mg’ 值(= 100×Mg/(Mg+Fe2+)) 为50~75,指示一个富Al和Mg成分系列。变质橄榄岩有一个相对窄的成分,其Mg’ 值为89.1~91.3,Al2O3含量1%~4%,REE轻度亏损,表明其为经历了中、低程度部分熔融的残余地幔物质。含石榴石二辉橄榄岩中的石榴石为钙铁榴石,富Ca和Fe,贫Mg和Al (And 95%~97%, Pyr 0.27%~5.06%,Gro 0~2.62%),为变质成因。堆晶岩包括纯橄岩、异剥橄榄岩、(石榴石)辉石岩和辉长岩。堆晶纯橄岩与层状杂岩伴生,偶含少量斜长石。异剥橄榄岩由橄榄石、透辉石和少量斜长石组成。层状辉长岩-辉石岩杂岩由透辉石和斜长石组成,两种矿物交替形成层状堆积层理。石榴石辉石岩或异剥钙榴岩呈团块状产于变质橄榄岩中,其中的石榴石为钙铝榴石(Gro 69.19%~89.93%;And 9.12%~18.84%;Br 0.73%~11.63%),也属变质成因。辉绿岩墙显示LREE亏损,(La/Sm)N =0.5~0.8,HREE呈近平坦型分布,Eu正异常(δEu 1.2~1.6)。玄武岩的REE模式与MORB类似, (La/Sm)N=0.5~0.9,显示不同程度的Eu负异常。熔岩的成分尤其一致的REE模式说明结晶过程中未发生明显的分异作用以及外来成分的混染。熔岩中的锆石SHRIMP U-Pb测年获得206Pb/238U年龄为(276~319) Ma,平均(308.2±4.9) Ma,认为代表蛇绿岩洋壳形成时代。强烈的蛇纹石化和碳酸岩化反映了海底热液蚀变作用并伴随德尔尼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德尔尼蛇绿岩是一个被构造肢解的古洋壳,可能形成于一个快速扩张的洋脊,在古特提斯洋盆关闭时侵位,标志来自冈瓦纳大陆的陆块与原欧亚大陆的缝合带。
2004, 31(3):240-253. DOI: 10.12029/gc20040302
摘要:提要:辽宁东部古元古界底部地层(南辽河群)中赋存着大型的硼酸盐矿床,含矿层位中广泛分布含电气石的变粒岩和电英岩。空间上这些含电气石的岩石与硼酸盐有着密切的联系,电气石可以作为区域硼矿找矿的标志。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硼酸盐矿床是变质蒸发岩成因。本研究对该区不同产状的电气石和硼酸盐的地质特征,全岩和矿物成分、硼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本区的电气石包括层状和脉状两大类,而电气石的富集与硼酸盐关系密切,电英岩往往分布在硼酸盐矿体的上盘。而矿体的下盘一般不产出富电气石的岩石。当长英质脉体穿过硼酸盐矿体时,脉体中往往会富集电气石。含电气石岩石的全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REE及其他微量元素特征以及相关性关系与周围不含电气石的同类岩石十分相似,反映出一种成因上的联系。本区电气石主要属于镁电气石—铁电气石系列,靠近硼矿体的电气石比远离硼矿体的电气石更加富镁,有着更高的Mg/Fe比值。电气石和硼酸盐的硼同位素成分分析显示出二者在同位素组成上的相似性,前者比后者的δ1 lB稍低,这可能是由于热液活动过程中同位素分馏的结果。电气石的硼同位素组成在空间上显示出变化规律:远离硼酸盐矿体的电气石的δ1 lB值(-5.2 ‰~ +3.6 ‰)比矿体附近的电气石低(平均 +10.5 ‰)。以上空间和成分上的关系表明硼酸盐可能是形成电气石主要的硼来源,电气石是在热液过程中通过淋滤下伏含硼蒸发岩中的硼形成含硼热液,在与上覆沉积物交代过程中形成含电气石岩石。电气石的条带是热液顺层选择交代的结果。本区电气石与硼酸盐的关系表明,层状电气石可以通过含硼热液交代的方式形成。变质地体中的层状电气石岩石的出现可能与变质蒸发岩有关。这一认识对区域硼矿勘查工作和变质地体的沉积环境分析有借鉴意义。
2004, 31(3):254-261. DOI: 10.12029/gc20040303
摘要:提要:伸展系统中的基性、超基性岩与铜镍硫化物矿床密切相关。本文研究了塔里木板块东北边缘(可追溯到中元古代)的基性、超基性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构造环境,认为该区的基性、超基性杂岩可分为两类:一类形成于裂谷作用早期(中元古代),另一类形成于裂谷作用鼎盛时期或弧后盆地阶段(早古生代)。后者可归入蛇绿杂岩中;前者与镍铜成矿系统密切相关,但很难完全归入已有的基性、超基性岩分类之中,属于一种新类型,建议将其命名为大陆边缘裂谷型基性超基性岩。研究区大陆边缘裂谷型基性超基性岩Sm-Nd模式年龄为1 026~1 749 Ma,其深成岩(黑山岩体)岩石组合为:石英正长岩-辉长岩-角闪辉长岩-含云母斜长角闪辉橄岩-含云母角闪辉橄岩-含云母斜长角闪橄榄岩-辉石岩,超基性岩m/f平均值为5.5,∑REE为20.9×10-6~64.71×10-6,平均29.91, LREE略富集,辉长岩TiO2为0.92%;浅成岩(黑山北岩体)岩石组合为:灰黑色细粒角闪辉长(玢)岩-暗绿黑色细粒绿泥石化辉长苏长岩-深黑色中粒橄榄二辉岩,TiO2强烈富集,其中辉长(玢)岩TiO2为1.32%~3.32%,MgO、 CaO亏损,Rb、Sr、Y、Zr、Nb、Ba、Cs、Hf、Ta、Th、U强烈富集,Sc、V、Cu较富集,Cr、Co、Zn亏损,LREE略富集。表明中元古代塔里木板块东北边缘已经出现活动大陆边缘后方伸展体制,在该体制下岩浆多期次脱离地幔而上侵。
2004, 31(3):262-268. DOI: 10.12029/gc20040304
摘要:提要:对班公湖—怒江西段舍马拉沟蛇绿岩中层状辉长岩的Sm-Nd、K-Ar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 Sm-Nd内部等时线年龄为(191±22) Ma, K-Ar年龄为(140±4.07) Ma和(152.30±3.60) Ma, 结合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前者代表了洋盆张开年龄为早侏罗世,后者代表受到洋壳俯冲影响的时间; 根据中段、东段蛇绿岩带已有的资料, 讨论了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的洋盆张开时代、俯冲时间及闭合时代, 认为班公湖―怒江洋盆可能在早侏罗世自东向西同时张开, 中侏罗世开始极性向南的俯冲, 洋盆最终在早侏罗世末封闭。
朱大岗 孟宪刚 赵希涛 邵兆刚 杨朝斌 马志邦 吴中海 王建平
2004, 31(3):269-277. DOI: 10.12029/gc20040305
摘要:提要: 根据野外水准测量与室内实验分析,本文探讨了西藏纳木错和藏北高原古大湖晚更新世以来的湖泊演化和气候变迁。在纳木错沿岸拔湖48 m以下,发育了6级湖岸阶地,拔湖48~139.2 m发育有高位湖相沉积。研究表明,纳木错湖泊发育与藏北高原东南部古大湖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①116~37 ka B.P.间的古大湖期;②37~30 ka B.P.间的外流湖期;③30 kaB.P.以来的纳木错期。在古大湖阶段,包括纳木错、色林错和扎日南木错、当惹雍错等藏北高原东南部的一大批现代大、中、小型湖泊,都是互相连通的一个古大湖,其范围可能超过了现代的藏北内、外流(怒江)水系的分水岭。它或许还与藏北高原南部和西部的其他古湖相连,成为统一的藏北高原“古大湖”。通过对纳木错湖相沉积形成时代与深海氧同位素对比,易溶盐、pH值、地球化学、介形类和孢粉分析等的综合研究发现,湖相沉积记录了自晚更新世以来的湖泊演化和气候变迁信息。资料显示古大湖期湖面最高,气候温和清爽;外流湖期湖面急剧下降,气温和湿度较现今略高;纳木错期以来气候经历了全新世最宜期的暖湿后日益干旱化,气温波动,湖面持续下降。表明自晚更新世以来该区气候在逐渐变干的总趋势的基础上,经历了多次明显的冷暖与干湿波动。
2004, 31(3):278-283. DOI: 10.12029/gc20040306
摘要:提要:浙江省老虎洞组、黄龙组生物地层的研究较薄弱,尤其是 化石带的建立不够系统,使地层的正确划分和对比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通过精测浙江省桐庐县杨家老虎洞组、黄龙组地层剖面,系统采集了 化石样品,经 薄片研究,自下而上新建2个 化石带:Profusulinella simplex 带和Fusulinella bocki-Fusulina mayiensis带(二带化石归属达拉阶)。并与浙江长兴、杭州、常山地区的老虎洞组、黄龙组剖面进行了生物地层和岩石地层的划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Profusulinella simplex 带上延至黄龙组中—下部。
2004, 31(3):284-288. DOI: 10.12029/gc20040307
摘要:提要: 本文认为白马庙气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的主要沉积相类型为湖成三角洲和湖泊沉积。通常有2~3条主分流河道自北西方向进入研究区,三角洲属河控型鸟足状三角洲;滨、浅湖相构成了湖泊相的主要亚相类型。三角洲前缘为该区的优势亚相,砂体展布明显受控于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远砂坝等微相,指状砂坝、复合式砂坝是该区蓬莱镇组Ⅲ、Ⅳ段 (主力产气层段)的有利储集体。今后,基于沉积微相研究的砂体展布精细研究始终是该气田地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张光辉 刘少玉 张翠云 陈宗宇 聂振龙 申建梅 王金哲 王 昭
2004, 31(3):289-293. DOI: 10.12029/gc20040308
摘要:提要:大量野外调查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黑河流域地下水循环和更新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主要是现代水补给,35%来自祁连山区基岩裂隙水通过地表径流转化补给,其他是降水和冰雪融水在山前戈壁带入渗补给,具有较强的更新能力;深层承压水主要形成于地质历史时期区域性补给,与现代水循环有联系;中游区人类活动是造成下游区地下水补给能力减弱、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和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强化中游区人类活动的科学调控,是实现黑河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和下游区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的关键。
2004, 31(3):294-300. DOI: 10.12029/gc20040309
摘要:提要:盐湖/湖泊是气候变化的一面镜子。本文以国内外典型盐湖区地质灾害为案例,说明自然引起的盐湖地质灾害,人类在事先监测而掌握其变化趋势情况下,可趋利避害,减少损失程度。文中分析在中国西部气候可能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情势下,中国盐湖的变化趋势,并就其近期湖水涨缩特点划分3种类型(湖水上涨型区、湖水下降型区和湖水上涨不稳区)。为了适应中国盐湖区气候—湖泊变化,提出在重要盐湖区增建和完善水文、气象观察站,并与遥感监测相结合;建立多学科、跨部门的近期西部盐湖区环境变化的重大基础项目。同时需在重点盐湖区增设防洪防旱水利设施工程、制定湖区生态保护措施等,在筑建盐田和基建工程时应充分考虑洪水泛滥的影响。
2004, 31(3):301-307. DOI: 10.12029/gc20040310
摘要:提要:在对祁连成矿带内钨的区域成矿地质和地球化学背景,钨及钨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等综合分析基础上,将本区钨及钨多金属矿床初步划分为夕卡岩型、石英脉型、云英岩型以及海相火山岩型等4种类型,指出元古代及早古生代,特别是元古宙各时代的含钨中基性火山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地层、与造山构造作用(俯冲造山和/或碰撞造山)有关具有多阶段侵入的以偏碱性和钙碱性成分为主的复式中酸性岩浆侵入体以及多组构造系统复合是本成矿带钨矿床,特别是大型钨矿床的主导控制因素。进一步总结了本区钨矿区域找矿标志。
2004, 31(3):308-314. DOI: 10.12029/gc20040311
摘要:提要:本文采用四极等离子质谱仪(ICP-MS)方法测定了可可塔勒铅锌矿矿物流体包裹体的稀土元素含量。研究表明,成矿流体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为轻稀土富集 ,Eu具有明显正异常。矿石硫化物流体包裹体稀土特征具有3种稀土配分模式,即平滑右倾型、平坦型、倒“V”字型,矿体下盘围岩的稀土总量明显高于上盘围岩的稀土总量,具有明显的Eu的负异常,成矿流体具有多来源、成矿具有多阶段叠加特点,具有双淋滤模式特征。
2004, 31(3):315-319. DOI: 10.12029/gc20040312
摘要:提要:对鄂西仁和坪向斜二叠系梁山组煤系高岭岩成矿地质特征及矿石组分的研究表明,该地区高岭岩矿床属碎屑沉积型,以硬质高岭岩为主,矿层层位稳定,矿石中高岭石多呈隐晶至微晶片状结构,且纯度高(高岭石含量90%~95%),具有低Mn(<30×10-6)高Ti(>0.5%)的特点,矿石中Fe、Mg、Ca、Na、K、Mn、S、As及重金属元素Cu、Pb、Zn、Cd、Tl等有害组分含量普遍较低。综合分析认为本区高岭岩属功能化极强的优质高岭石原料,在橡胶、塑料、涂料、药用包装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04, 31(3):320-324. DOI: 10.12029/gc20040313
摘要:提要:针对礼乐盆地含油气组合静态地质要素的分析表明,盆地内主要发育中生界、古新统—中始新统和下渐新统3套烃源岩,并以中、下两套源岩生烃潜力最好;砂岩、碳酸盐岩和生物礁是盆地的主要储层类型,砂岩储层在中、新生界内广泛发育,而碳酸盐岩和生物礁储层则主要发育于上渐新统—第四系;盆地总体上缺少广泛发育、封盖性能良好的区域性盖层,但局部性盖层发育,且封闭性能良好。盆地主要存在3套含油气组合:中生界含油气组合,这是盆地内较有远景的一套含油气组合;古近系含油气组合,这是盆地最主要的勘探目的层系;新近系含油气组合,该套组合在盆地中部隆起难以形成良好的油气组合关系,而在盆地坳陷区,尤其是南部坳陷则可形成良好的油气组合关系。
2004, 31(3):325-331. DOI: 10.12029/gc20040314
摘要:提要:对中国大洋矿产资源开发研究协会DY851和DY853航次获得的东太平洋晚新生代沉积物(包括6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16个沉积物柱状岩芯)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和数理统计分析,揭示了东太平洋海盆CC区晚新生代沉积环境地球化学演化的一些特征。认为洋底扩张、沉积区离东太平洋洋脊的距离、海底的地热强度及地热活动频率影响了研究区CCD的深度和CCD波动的频率及幅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区的沉积环境。
2004, 31(3):332-336. DOI: 10.12029/gc20040315
摘要:提要:本文以福建省九龙江下游的长泰、漳州、龙海三市县为实例,利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资料,探讨了土壤地球化学分类的方法,提出了分类命名方案和诊断标准,将本区土壤划分为铁铝土、硅铝土、铝硅土、硅土4个大类,其中硅铝土又分为一般硅铝土、铁质硅铝土、钾质硅铝土、硫铁质硅铝土4个亚类,调查了各类(硅土除外)的52种元素平均含量和农业利用情况。
主编:郝梓国
创刊:1953年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3657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167/P
国内邮发代号: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