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潘桂棠 肖庆辉 陆松年 邓晋福 冯益民 张克信 张智勇 王方国 邢光福 郝国杰 冯艳芳
    2009, 36(1):1-28.
    [摘要](27155) [HTML](0) [PDF 16.00 M](17005)
    摘要:
    提要: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整体论述中国构造分区,都以不同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的不同认识论和方法论,有不同的方案。以黄汲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造观和李春昱先生等板块构造观的“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为指导思想的大地构造划分方案,是集中国地质构造之大成,在全国起指导作用,影响既广泛且深远。板块构造单元划分是当前板块构造细结构研究的关键问题。它既是板块构造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区域地质研究和成矿预测评价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的大地构造分区图的编制是以地层划分和对比、沉积建造、火山岩建造、侵入岩浆活动、变质变形等地质记录为基础,承接融合中国“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的经典划分理念,在板块构造—地球动力学理论指导下,以成矿规律和矿产能源预测的需求为基点,以不同规模相对稳定的古老陆块区和不同时期的造山系大地构造相环境时空结构分析为主线,以特定区域主构造事件形成的优势大地构造相的时空结构组成和存在状态为划分构造单元的基本原则,划分出中国的大地构造环境主要由陆块区和造山系组成为9个一级构造单元,以及相应的56个二级构造单元。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还存在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较准确地划分尚需很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2  初论中国三叠纪大规模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背景
    毛景文 周振华 丰成友 王义天 张长青 彭惠娟 于 淼
    2012, 39(6):1437-1471.
    [摘要](14658) [HTML](0) [PDF 18.37 M](54851)
    摘要:
    提要:三叠纪构造演化在中国地质历史过程中具有强度大、影响广泛的特点,然而与三叠纪重大构造事件有关的成矿作用研究明显滞后。本文基于最新研究成果,初步系统论述了中国三叠纪大规模成矿时空分布及基本特点。中国三叠纪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昆仑—秦岭和红河—哀牢山两个三叠纪主造山带及其邻区,另外在华南、东北和新疆三个板内也发育有一系列多金属矿产。三叠纪矿床类型主要包括:①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Cu-Ni硫化物矿;②与中酸性-酸性岩有关的斑岩Cu-Au、Cu-Mo、Mo矿,矽卡岩型Cu-Pb-Zn、Cu-Fe、Sn、W矿和脉状Au矿;③与高温气液-流体有关的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④与造山过程构造-热-流体有关的造山型Au矿;⑤与造山过程盆地流体有关的MVT型Pb-Zn矿;⑥与地幔流体有关的碳酸岩脉型Mo矿。昆仑—秦岭造山带内大多数三叠纪矿产都形成于碰撞造山或后碰撞环境,以前者为主。在东秦岭地区,三叠纪矿床以Mo、Au矿为主,形成时代集中在233~221 Ma;西秦岭地区三叠纪Au矿和Pb-Zn矿广泛分布,其中金矿受北西向脆韧性剪切构造带控制,而Pb-Zn矿集中出现在西成和凤太两大盆地内,成矿时代集中在晚三叠世(232~214 Ma);东昆仑地区新探明的一系列Cu-Mo-Fe多金属矿床,其成矿时代为240~210 Ma。红河—哀牢山造山带受新特提斯构造演化影响,三叠纪矿产呈零星出露,主要出现在中甸古岛弧区、造山带东侧的滇黔川接壤区和滇东南都龙地区。在中甸岛弧区整体表现为中部以斑岩-矽卡岩型Cu矿床为主,向南北两侧变为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Cu-Pb-Zn矿床和Au矿床,成岩成矿年龄集中于228~201 Ma;川滇黔地区近几年的测年结果显示出其主要的Pb-Zn矿都形成于三叠纪;滇东南都龙地区新近发现一组三叠纪W-Sn矿床,成矿时代集中在214~209 Ma。除两条主碰撞带外,三叠纪矿床还有华南稀有、W-Sn矿床,新疆稀有金属、Mo矿和东北及其邻区斑岩Mo矿、Cu-Ni硫化物矿和脉状Au矿等,其与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关系密切。其中,华南大多数三叠纪矿产与东西向构造-岩浆活动有关,来源于加厚地壳重熔形成的过铝质花岗岩上侵定位,而东北及其邻区、新疆及其毗邻的蒙古和俄罗斯阿尔泰及紧邻西伯利亚的三叠纪成矿作用则可能与地幔柱活动有关。
    3  造山型矿床、成矿模式及找矿潜力
    陈衍景,
    2006, 33(6):1181-1196.
    [摘要](13866) [HTML](0) [PDF 1.64 M](13237)
    摘要:
    提要:矿床新类型的识别往往导致大批矿床和成矿省的发现,预测和识别矿床新类型是矿床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造山型金矿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已被世界范围的大量研究所证明,但其他矿种的造山型矿床却很少被涉及。笔者提出了造山型矿床的概念及其变质流体成矿的实质,建立了矿床、矿田和成矿省等不同尺度的造山型矿床成矿模式及其随时间演化的3阶段模式,强调会聚造山作用的挤压伸展转变期是大规模成矿时间,同造山成矿系统的特点是成矿年龄滞后于造山作用时间。通过矿床实例研究证明了造山型银矿床、铅锌矿床、铜矿床和钼矿床的客观存在,阐明了中国巨大的造山型矿床的勘查潜力,例证了运用矿田尺度成矿模式进行成矿预测的有效性和重要意义。
    4  中国金矿集区及其资源潜力探讨
    王成辉 王登红 黄 凡 徐 珏 陈郑辉 应立娟 刘善宝
    2012, 39(5):1125-1142.
    [摘要](12034) [HTML](0) [PDF 6.04 M](8728)
    摘要:
    提要:金矿是中国重要的战略矿种之一。由于其产出对时代、地层、构造甚至岩浆岩都没有特别的选择性而在中国广泛分布,但又具有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通常某一种类型主要集中在某一区域,如花岗-绿岩型金矿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台周缘,而卡林型金矿集中在滇黔桂和陕甘川两大金三角。根据这一特点,通过综合研究,本文在III级成矿区带的基础上,重点考虑金矿类型、典型矿床成矿条件及其区域分布特征,参照区域成矿要素,初步划分出阿尔泰、准噶尔、东天山—北山等32个金矿集区,总结了各金矿集区的基本地质特征,重点分析了胶东、小秦岭、燕辽、滇黔桂4个金矿集区的成矿条件,总结了其成矿规律并探讨了各自的成矿潜力和找矿方向,并根据近年来金矿勘查的新进展,对今后找矿工作提出了建议。
    5  无机生油假说在第聂伯—顿涅茨盆地的应用及其对中国找寻油气的启示
    袁学诚
    2012, 39(5):1117-1124.
    [摘要](11354) [HTML](0) [PDF 4.04 M](6895)
    摘要:
    提要:本文是在第聂伯—顿涅茨盆地北肩利用现代无机生油假说寻找油气田的一个成功范例。第聂伯—顿涅茨盆地是一个晚泥盆世裂谷盆地,堆积石炭纪到早二叠世裂谷后沉积。在第聂伯—顿涅茨盆地内可识别包含整个连续沉积在内的一套完整的石油岩系。但其北肩长达45年的研究,都认为无论从沉积、变质及岩浆岩对找油都是不利的。它缺乏“源岩”,并出现活动的强对流承压水。用深部源无机生油的观点重新研究获得了数十个油气田。本文还讨论了这个实例对中国利用无机生油假说寻找油气田的启示。
    6  中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数据质量控制及方法技术
    左群超 杨东来 宋 越 马 娟 肖志坚
    2013, 40(4):1314-1328.
    [摘要](10833) [HTML](0) [PDF 1.34 M](10076)
    摘要:
    提要:本文以中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专项成果数据质量控制工作为依托,系统地阐述了应用于中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专项成果数据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及方法技术。通过实际应用证实了该质量控制方法技术的有效性、可行性、实用性和代表性,有一定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该方法技术具有很好的示范效果和推广应用前景,适用于各类地质空间数据项目成果数据质量控制工作。
    7  高喜马拉雅的三维挤出模式
    许志琴 王 勤 曾令森 梁凤华 李化启 戚学祥 蔡志慧 李忠海 曹 汇
    2013, 40(3):671-680.
    [摘要](10822) [HTML](0) [PDF 2.71 M](20876)
    摘要:
    提要:作为喜马拉雅造山带变质核的高喜马拉雅杂岩带,是以高级变质岩石、普遍的深熔反应以及高温韧性变形为主要特征的热碰撞造山带。在高喜马拉雅平行造山的韧性伸展构造发现的基础上,建立高喜马拉雅挤出的3-D 构造模式,并提出了挤出的动力学过程: (1)造成高喜马拉雅中弱和热物质产生的局部熔融阶段 (46~35 Ma),(2) 平行造山的韧性伸展和重力裂陷阶段(28~26 Ma开始),(3)韧性逆冲型剪切带形成阶段(>626~23 Ma), (4) MCT 和STD的形成造成的高喜马拉雅挤出阶段(23~17 Ma)。
    8  广西大瑶山—大明山地区寒武纪砂岩-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构造环境分析
    杜晓东 邹和平 苏章歆 劳妙姬 陈诗艾 丁汝鑫
    2013, 40(4):1112-1128.
    [摘要](10710) [HTML](0) [PDF 12.36 M](36284)
    摘要:
    提要:大瑶山—大明山地区位于钦杭结合带西南段,是研究华南大地构造问题的关键部位。对区内寒武纪地层中采集的27件砂岩、泥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测试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样品普遍具有较高的Al2O3/TiO2(11.95~36.26,平均20.81)、低Rb/Cs(13.02~68.27,平均32.21,接近上地壳值)和低Cr/Zr(0.14~1.15,平均0.59)比值。在砂岩-泥岩物源判别函数和Ni-TiO2、Th/Sc-La/Sc、La/Th-Hf图解中,投点特征均显示大瑶山—大明山寒武纪沉积岩的物源以上地壳长英质、石英质岩石为主,含有少量的火成物源及古老再循环沉积物。通过微量元素蛛网图、稀土元素配分图和La-Th-Sc、K2O/Na2O-SiO2等图解判别,再根据大部分样品的δEu值(变化于0.47~0.68,平均0.58);δCe(0.61~1.10,平均0.89);Tb/Yb(0.21~0.41,平均0.34);La/Sc(1.45~7.66,平均3.97);Th/U(3.37~11.18,平均5.80)等特征,及其与不同构造环境参数进行对比,并结合浅水沉积标志、沉积古地理及区域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认为研究区寒武纪碎屑岩成分主要代表了被动大陆边缘浅海环境物源,早古生代岩石中不存在反映“华南洋”洋壳成分的地球化学证据。
    9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基性岩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特征:新特提斯洋内俯冲的证据
    刘 飞, 杨经绥 陈松永 李兆丽 连东洋 周文达 张 岚
    2013, 40(3):742-755.
    [摘要](10148) [HTML](0) [PDF 10.59 M](14364)
    摘要:
    提要:普兰蛇绿岩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面积约650 km2,主要由方辉橄榄岩、含单辉方辉橄榄岩和透镜状纯橄岩组成,缺失堆晶岩和枕状熔岩等洋壳端元。方辉橄榄岩中普遍发育辉绿岩和辉石岩脉,地幔橄榄岩上部被块状玄武岩、玄武质火山碎屑岩、粉砂质泥岩、硅质岩和硅质灰岩覆盖。辉绿岩低K、Ti,球粒陨石标准化REE配分曲线具有N-MORB特征,富集LILE(K、Sr、Rb),亏损HFSE(U、Th、Nb),(143Nd/144Nd)t=0.512904~0.512909,εNd(t)=+8.6~+8.7,(87Sr/86Sr)t=0.704893~0.705310,显示俯冲带弧后盆地环境的特征。对比前人研究,认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普遍存在洋内俯冲作用,但开始俯冲的时间不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西段开始于早白垩世,而东段开始于中侏罗世。
    10  闽西南地区紫金山岩体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赵希林 毛建仁 陈 荣 许乃政
    2008, 35(4):590-597.
    [摘要](10097) [HTML](0) [PDF 1.80 M](13234)
    摘要:
    提要:笔者通过锆石SHRIMP定年,精确厘定了紫金山岩体的成岩成矿时代。紫金山黑云母花岗岩中锆石CL图像显示锆石分为3种形态,定年结果显示这3种锆石有不同的年龄,具有不同的地质意义。第一种锆石晶形发育、具有核-边双层结构,核部的锆石呈磨圆状,这类锆石为继承性锆石,年龄为1000 Ma左右;第二种锆石晶形发育良好,但是呈不完整形态,有不清晰的生长环带或者无生长环带,呈现岩浆锆石的特征,年龄为168±4 Ma(n=13, MSWD=0.97),这一年龄应代表了岩石的结晶年龄,属于中侏罗世;第三种锆石晶形发育良好,有清晰的生长环带,这种锆石受后期改造作用,年龄为(119±15)Ma,属于早白垩世。(168±4) Ma时本区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成矿事件,因此紫金山岩体主体并非含矿岩体,仅有轻微的锡矿化。紫金山花岗岩锆石SHRIMP定年的第三组年龄为(119±15)Ma是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记录,可能正是这一期的热液作用开始了本区大规模的长时期的多期次的岩浆热液作用的序幕,从而为本区铜金成矿作用奠定了基础。
    11  雪峰造山带中段地质构造特征
    柏道远 熊雄 杨俊 钟响 贾朋远 黄文义
    2014, 41(2):399-418.
    [摘要](9572) [HTML](0) [PDF 10.55 M](13306)
    摘要:
    雪峰造山带的地质构造特征认识尚存在较多分歧。通过构造剖面测制并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对雪峰造山带中段东部怀化—两丫坪地区的形变类型、变形时代、变形强度、剖面结构以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成因机制和构造体制等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和进展:(1)雪峰造山带中段形变类型主要有板劈理、折劈理、褶皱及与褶皱同走向的大型膝褶带、逆断裂、正断裂、右行走滑断裂等;(2)加里东运动和早中生代构造运动(印支运动与早燕山运动)中均存在明显的挤压变形,构造体制均为NW—NWW向挤压,形成NE—NNE向褶皱和逆断裂,加里东运动尚形成了板劈理和大型膝褶带;(3)雪峰造山带中段以溆浦—靖州断裂为界分为东带和西带,分别为加里东期区域雪峰逆冲推覆构造的根带和中带。东带板劈理发育,西带板劈理不发育且上古生界与下伏地层产状相近,表明加里东运动中东带变形强度明显大于西带,不整合特征、抬升幅度、逆冲断裂的发育特征等表明早中生代构造运动中东带变形较强,而西带变形较弱;(4)劈理优势倾向以及褶皱轴面和逆断裂的倾向,反映雪峰造山带东带加里东运动和早中生代构造运动中均具有背冲构造样式,但早中生代背冲构造的中轴相对加里东期向西迁移25 km以上;(5)南华纪早期溆浦—靖州断裂以东大幅伸展断陷并接受巨厚沉积,晚古生代期间断裂东侧大幅伸展沉降而构成湘中沉积盆地的西边界,反映雪峰造山带东带为一块体强度低的构造薄弱带,这是其变形强度大于西带及成为雪峰推覆构造根带的主要原因。
    12  中国锑矿主要矿集区及其资源潜力探讨
    王永磊 陈毓川 王登红 徐 珏 陈郑辉 梁 婷
    2013, 40(5):1366-1378.
    [摘要](9307) [HTML](0) [PDF 4.74 M](29655)
    摘要:
    提要:锑矿是中国的优势矿种之一,但2011年被英国地质调查局列为全球第一紧缺矿种。本文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资料及III级成矿区带研究成果,简要总结了中国锑矿资源特点,初步将中国锑矿划分为13个矿集区,简单介绍了这些矿集区的基本地质特征,剖析了6个重点锑矿集区的成矿特征。结合近几年锑矿勘查的新进展,对锑矿集区的资源潜力和找矿方向进行了探讨,认为藏南、西昆仑等地尚有一些有待开展工作的空白区,已有老矿山深部及外围仍有找矿潜力,指出了新的找矿方向。
    13  云开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王 磊 龙文国 周 岱
    2013, 40(4):1016-1029.
    [摘要](9300) [HTML](0) [PDF 5.41 M](31718)
    摘要:
    提要:对云开地区1∶25万区调中划归前寒武纪或新元古代的(片麻状)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的年龄分别为(443.3±2.6)Ma(样品1009,陆川县陆透水库东南)、(445.7±2.3)Ma(样品1010,陆川县月垌村)、(441.1±2.0) Ma(样品1012,高州市谢鸡镇)和(443.7±1.7)Ma(样品10108,信宜市朱砂镇),表明它们属于加里东期的产物而不是以往认为的前寒武纪基底或新元古代岩石。结合前人的研究表明,这些花岗岩主要由元古宙基底岩石发生深熔作用而成,是华南地区加里东期陆内造山作用的响应。随着云开地区前寒武纪基底中大量加里东期年龄的发现,说明加里东运动对该区的影响非常强烈,1∶25万区调中划归前寒武纪基底或新元古代的部分片麻状花岗岩应归属加里东期。云开地区前寒武纪基底主要是以片麻岩类为代表的高州杂岩和以变沉积岩类为代表的云开群,高州杂岩形成时代为中新元古代,云开群形成时代可能为新元古代。从整个华夏地块来看,存在古—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但出露可能并不像以往认为的那么广泛。
    14  勉略构造带横现河地区张岩沟双峰式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徐 通 裴先治 李瑞保 李佐臣 裴 磊 刘成军 陈有炘 汪晓伟 杨 杰 胡 楠
    2013, 40(6):1777-1792.
    [摘要](9040) [HTML](0) [PDF 0.00 Byte](23966)
    摘要:
    提要:横现河地区张岩沟双峰式火山岩位于勉略构造带三岔子—略阳段,由紧密共生的变质基性火山岩和变质中酸性火山岩组成,其原岩为亚碱性玄武岩和亚碱性流纹-英安岩。中酸性火山岩稀土元素含量明显低于玄武岩,表明中酸性火山岩为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而非分离结晶成因。玄武岩具有较高的Zr含量与较高的Zr/Y值,表现出板内玄武岩特征,其具有的弧印记应为陆壳物质混染所致。LA-ICP-MS锆石U-Pb测试结果表明,流纹岩成岩年龄为(728±10) Ma (n=4,MSWD =0.14)。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张岩沟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地壳伸展机制下的大陆裂谷环境,预示着该地区新元古代洋盆的打开。这一新成果,对研究勉略带新元古代的构造演化以及探讨扬子地块北缘对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15  桂北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凝灰岩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高林志 陆济璞 丁孝忠 王汉荣 刘燕学 李 江
    2013, 40(5):1443-1452.
    [摘要](8912) [HTML](0) [PDF 9.21 M](41265)
    摘要:
    提要:桂西北变质基底四堡群及上覆地层丹洲群之间存在着角度不整合,而丹洲群与南华纪地层之间为平行不整合,说明它们是隶属三个构造域的产物。其地层时代的定位影响着整个江南古陆变质基底地层的对比,也制约着华南地区沉积盖层的地质关系。根据丹洲群合桐组凝灰岩锆石U-Pb年龄(801±3) Ma、拱洞组锆石U-Pb年龄(786±6) Ma、南华系长安组的底界年龄(778±5) Ma和大塘坡组年龄(661±7) Ma,结合从桂北地区四堡群顶部沉积地层中凝灰砂岩获得的锆石U-Pb年龄(842±13) Ma和侵入四堡群火成岩锆石U-Pb年龄(834±4) Ma,将四堡群变质砂板岩明确定为形成于820 Ma之下的地层。该年龄对南华纪地层的区域对比和构造演化都有着重要意义。
    16  腾冲地块内早印支期构造事件的厘定:来自那邦闪长岩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证据
    黄志英 戚学祥 唐贯宗 刘金科 朱路华 胡兆初 赵宇浩 张 超
    2013, 40(3):730-741.
    [摘要](8851) [HTML](0) [PDF 2.16 M](15901)
    摘要:
    提要:腾冲地块是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与拉萨地块相对应。近年来,松多榴辉岩带的发现揭示拉萨地块内存在晚二叠—早三叠世的俯冲-碰撞事件,与其相对应的腾冲地块是否也经历了相应的构造事件随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早印支期那邦闪长岩为偏铝质、富钾、钙碱性岩浆岩。锆石LA-ICP-MS U-Pb 定年结果表明闪长岩侵位于(245.0±2.9)Ma。锆石εHf(t)值变化于+7.8~+14.9,在εHf(t)-U-Pb年龄图解上所有样品都落在球粒陨石线和亏损地幔线之间、较小的单阶段模式年龄和地壳模式年龄,在Th/Yb-Ba/La图解上分布于俯冲板片流体区和Yb/Hf(<1.2)比值,以及较高的Mg#值和Th、U负异常,说明其来源于幔源物质部分熔融,并有部分壳源物质加入的混合岩浆。LREE和LILE强烈富集、Th、U、Nb、Ta、Ti明显负异常,以及La/Yb-Sc/Ni和La/Yb-Th/Yb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揭示其岛弧型岩浆岩的性质。形成时代与松多榴辉岩带相近、形成于俯冲-碰撞构造环境及腾冲地块内存在类似于拉萨地块内缺失晚二叠—早三叠世地层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说明腾冲地块内也存在与拉萨地块和澳大利亚陆块北部边缘发生俯冲-碰撞相对应的构造事件,早印支期那邦闪长岩是腾冲地块内对这一事件的响应。
    17  新疆大型变形构造特征与成矿关系研究
    董连慧 王克卓 朱志新 赵同阳 郑加行 徐仕琪
    2013, 40(5):1552-1568.
    [摘要](8788) [HTML](0) [PDF 3.22 M](22869)
    摘要:
    提要:新疆位于印度板块、塔里木—中朝古板块、哈萨克斯坦—准噶尔古板块和西伯利亚古板块的汇聚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多样。文章以大型变形构造的特征分析为切入点,全面总结和分析了新疆境内主要大型变形构造带的类型、规模、组合型式、物质组成、构造层次、变形期次等特征,探讨了大型变形构造对地层格架、侵入岩浆活动、变质变形作用、区域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的控制作用,并据此划分出了34个大型变形构造。初步探讨了大型变形构造形成演化过程与成矿的关系。
    18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构造背景、时空分布和主要类型
    侯增谦 莫宣学 杨志明 王安建 潘桂棠 曲晓明 聂凤军
    2006, 33(2):340-351. DOI: 10.12029/gc20060213
    [摘要](8690) [HTML](0) [PDF 1.42 M](7762)
    摘要:
    提要:大陆成矿作用是当代区域成矿学研究的重大前沿,增进对大陆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的理解和认识是孕育和建立大陆成矿理论框架的核心和关键。长期以来,由于对系统完整地记录大陆碰撞过程的典型造山带的成矿作用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对碰撞造山过程及壳/幔相互作用与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和成因联系缺乏深刻的理解,导致了对碰撞成矿阶段以及各阶段动力学过程认识不清,引发了较多争议。青藏高原造山带,成矿规模大、形成时代新、矿床类型多、保存条件好,为系统地研究大陆成矿作用、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天然实验室。“印度—亚洲主碰撞带成矿作用”973项目组通过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历时3年的系统研究,建立了青藏高原重要成矿事件的时空坐标,初步建立了成矿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模型或构造控制模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大陆碰撞带成矿理论新框架,包括三大成矿作用和12种矿床类型:同碰撞造山成矿作用(65~41 Ma,4种矿床类型),晚碰撞转换成矿作用(40~26Ma,4种矿床类型),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25~0 Ma,4种矿床类型)。其主控因素分别为:碰撞造山背景、壳源岩浆活动和大规模剪切变形;陆内转换背景、幔源岩浆活动和大规模走滑-推覆-剪切作用;后碰撞伸展环境、壳/幔岩浆作用和热液对流系统。
    19  地球化学块体——概念和方法学的发展
    谢学锦 刘大文 向运川 严光生
    2002(3):225-233. DOI: 10.12029/gc20020301
    [摘要](8550) [HTML](0) [PDF 1.08 M](6760)
    摘要:
    提要:中国的全国区域化探扫面计划(RGNR)迄今已进行了24年,已经覆盖了全国600余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获得了高质量元素分析的海量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的综合研究,笔者发现了比传统意义的分散晕分散流更为宽广的地球化学模式:区域异常、地球化学省、地球化学巨省和地球化学域。这种更为宽广的所谓套合着的地球化学模式谱系实际上是地球上富含各种金属的巨大岩块的内部结构特征在地表的表现,这种“地球化学块体”是原始地球的不均一性以及地球从起始演化到现在的过程中元素的分布再分配的最终结果的体现,笔者从中得到了这种大的地球化学块体能够为大型巨型矿床的形成提供其所必需的足够的物质供应量的新认识。而追索某元素地球化学块体的内部结构则可揭示该元素在地球化学块体中逐步浓集成矿的轨迹。尽管地球化学块体的理论与方法学研究虽然尚在初期阶段,但已为勘查地球化学、矿床学与成矿学开拓了眼界,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20  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若干进展
    许志琴 杨经绥 侯增谦 张泽明 曾令森 李海兵 张建新 李忠海 马绪宣
    2016, 43(1):1-42. DOI: 10.12029/gc20160101
    [摘要](8275) [HTML](1573) [PDF 22.13 M](19442)
    摘要:
    近10年来,"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实验室"在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尤其在特提斯演化和青藏高原生长方面取得若干进展,包括(1)"青藏高原——造山的高原"理念的提出;(2)青藏高原特提斯体制和构造格架的再造;(3)新特提斯蛇绿岩中原位金刚石和深地幔矿物群的重大发现;(4)新特提斯洋盆俯冲新机制的揭示;(5)印度/亚洲碰撞的早期岩浆和喜马拉雅折返中的作用;(6)喜马拉雅三维碰撞造山机制和折返全过程的初步建立;(7)青藏高原东南缘物质逃逸的新机制——"弯曲与地壳解耦"的提出;(8)青藏高原俯冲型、碰撞型及陆内型片麻岩穹窿;(9)青藏高原东缘汶川强震的构造背景和强震机制;(10)青藏高原碰撞造山成矿模式;(11)印度/亚洲碰撞过程的数值模拟。综述和集成上述成果是为了与同行们交流磋商,进一步共同发展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理论,向国际地学前沿的冲刺。
    21  新疆北山盐滩一带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时代及地质意义
    屈翠侠 杨兴科 何虎军 高 萍 宋宏业
    2013, 40(5):1409-1420.
    [摘要](8269) [HTML](0) [PDF 8.78 M](43911)
    摘要:
    提要:本文对新疆北山盐滩一带的侵入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该区侵入岩主要包括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中细粒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特征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以及较强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表现为富集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Sr、Nb、Ta等明显亏损。本研究采用锆石SHRIMP U-Pb定年,测得闪长岩和中细粒花岗岩年龄分别为(296±4.1) Ma、(294±3.7) Ma,两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早期。分析认为该区侵入岩为幔源物质底侵形成的I型花岗岩类,岩石形成于北山裂谷闭合之后的后碰撞构造环境。由此认为北山裂谷在该区的闭合作用在早二叠世早期已经结束。
    22  雪峰山西侧地区埃迪卡拉系层序格架下的生储盖组合特征
    李旭兵 赵 灿 刘 安 危 凯 李继涛
    2013, 40(5):1493-1504.
    [摘要](7933) [HTML](0) [PDF 11.16 M](53358)
    摘要:
    提要:采用“从岩相到米级旋回,从沉积相到层序划分”的层序地层研究方法,详细划分和描述了雪峰山西侧地区埃迪卡拉系区域上可以较好对比的2个二级层序和7个三级层序。并从层序格架出发,以储层为中心、重点研究储层和烃源岩的时空分布,综合考虑影响成藏的烃源岩和盖层与储集层的匹配关系,将埃迪卡拉系碳酸盐岩油气生储盖组合划分为界面型、海侵型和高位型3种类型。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受层序界面控制的生储盖组合具备最优越的原始地质条件,高位型组合通常与岩溶或界面型组合共生,也是构成有效性明显的一类生储盖组合。
    23  大兴安岭南段西坡金属矿床特征及成矿规律
    张万益, 聂凤军 刘树文 左力艳 陕 亮 姚晓峰
    2013, 40(5):1583-1599.
    [摘要](7874) [HTML](0) [PDF 6.12 M](34580)
    摘要:
    提要:通过对大兴安岭南段西坡典型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等研究,总结了区内金属矿床的成矿规律。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南段西坡不同产状的岩矿石中金属硫化物样品硫同位素δ34S值大部分在+1‰~+8‰,硫主要来源于岩浆硫,有少部分沉积硫参与。硫化物样品206Pb/204Pb、 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变化范围分别为17.949~18.529,15.370~15.691和37.653~38.460,铅同位素主要为幔源。成矿元素以铁、银、铅、锌、金、铜、钼等为主,矿床类型主要有矽卡岩型和中低温热液型两类,均明显受地层、构造和岩浆岩作用控制。一般来说,金属矿床的容矿围岩为奥陶系、泥盆系和石炭系火山-沉积岩,且以泥盆纪地层为主,在碳酸盐岩地段花岗岩类交代围岩形成矽卡岩型矿床,在泥质板岩、砂岩等地段则形成中低温热液矿床。NE向和NW向的张性断裂为重要的导矿通道或容矿构造。矿床在时空分布和成因上与海西期至燕山期花岗岩类侵入岩体有关。
    24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油气成藏的时间和期次
    陈 刚 李书恒 章辉若 丁 超 杨 甫 雷盼盼
    2013, 40(5):1453-1465.
    [摘要](7851) [HTML](0) [PDF 6.42 M](34752)
    摘要:
    提要:油气成藏年代学是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运用钻井岩心样品的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定年和流体包裹体间接定年方法,探讨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多期次油气成藏的时间和期次。含油气砂岩自生伊利石年龄以较宽的时间域分布在178~108 Ma,测年数据的统计分布特征指示二叠系原生油气成藏时间主要集中在175~155 Ma和145~115 Ma两组主值年龄区间,相应的峰值年龄为165 Ma和130 Ma。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其宿主砂岩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路径的投影关系表明,二叠系不同层段共同经历了与90~78 ℃和125~118 ℃两组统计峰温相应的162~153 Ma和140~128 Ma两期原生油气成藏事件,其中的上二叠统则还经历了统计峰温接近98 ℃、峰值年龄接近30 Ma的一期次生油气成藏事件。由此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不同层段在中生代早—中期的多旋回沉降增温过程至少经历了165~153 Ma和140~128 Ma的两期原生油气成藏作用,上二叠统则在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后期抬升改造阶段的构造动热转换过程经历了接近30 Ma的一期次生油气成藏作用。
    25  新疆经济发展与资源、灾害和构筑西亚—西欧海陆大通道的思考
    滕吉文 张永谦 司 芗 马学英 闫雅芬
    2013, 40(5):1329-1350.
    [摘要](7844) [HTML](0) [PDF 11.74 M](17692)
    摘要:
    提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中国西部边陲,地域广阔,少数民族众多且聚居,金属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等能源矿产十分丰富,在经济与文化上相对欠发达。其经济发展和建设在中国新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有着极大的潜力。目前,应当清晰地看到新疆的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尚处在一片混乱与无序之中,基础设施和研究、整体发展方针和科学布局尚十分不足。由于目前资源、能源勘探和开采进程仍属初期阶段,涉及的探查深度还很浅(即第一深度空间:0~500 m),而第二深度空间(500~2000 m)的金属矿产资源尚有待勘探与探查环境的改善。当今在先进技术引进、应用和高新科技人才凝集力度上还急待增强和迅速发展与改善。还应当指出,新疆、特别是天山地震带具有发生大地震的潜在危险性。这充分表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已具备了必要条件,但尚不具备可实施的充分条件。当然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则必须具备必要和充分条件及二者有机的耦合和不断完善。为此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已为必然,且必将成为建设新疆的动力源泉。在这样的前提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国家战略需求和自主创新的方针指导下,新疆应当怎样发展,本文简要讨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1)中国西域安全、稳定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轨迹与资源战略后备基地;(2)加强自治区与周边地带地震活动监测与抗震及预测;(3)打造喀什大商埠、构筑西亚—西欧海陆科技、商贸与文化交流大通道的思考;(4)强化自治区内一体化信息与传媒体系的一元化和和谐文化建设。
    26  雅鲁藏布江西段东波超镁铁岩体经历了俯冲带流体的改造:来自铂族元素的证据
    牛晓露 杨经绥 陈松永 刘 飞 熊发挥 刘 钊 郭国林
    2013, 40(3):756-766.
    [摘要](7586) [HTML](0) [PDF 5.19 M](24445)
    摘要:
    提要:东波超镁铁岩体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西段,在中国是一个不多见的面积超过400 km2的大型超镁铁岩体。已有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表明,该岩体与同一带中含有大型铬铁矿的罗布莎岩体可以对比,是一个寻找铬铁矿床的远景区。本文开展了东波超镁铁岩的主要组成岩石类型——方辉橄榄岩的铂族元素(PGE)研究,并结合主量和稀土元素(REE)组成,探讨岩体的成因。东波超镁铁岩中方辉橄榄岩具有相当高的Os含量(3.52×10-9~4.36×10-9),亏损的主量元素组成和低于原始地幔的稀土元素含量(0.89×10-6~1.37×10-6),指示东波超镁铁岩为经历过部分熔融和熔体抽取的亏损残余地幔岩石。东波超镁铁岩的PGE总含量为23.97×10-9~31.98×10-9,高于原始地幔的含量;PGE配分型式为左倾的正斜率型,相对Ir亚组铂族元素(IPGE)亏损钯亚组铂族元素(PPGE),Pd/Ir=1.49~2.65;REE配分型式为中稀土亏损的“V”型或“U”型,原始地幔标准化元素比值(La/Sm)m 为 1.05~3.37,(Gd/Yb)m=0.28~0.64;这些数据揭示东波超镁铁岩经历过交代作用,交代物质应富集不相容元素,高PGE含量,相对IPGE富集PPGE;较低的Cu/Pd比值(1226~3448)要求交代物质还应富含硫化物;推测交代物质可能来源于俯冲带构造环境下所产生岩浆熔离出的富硫化物熔体/流体。
    27  桂中坳陷泥盆系页岩气成藏条件浅析
    汪凯明
    2013, 40(2):430-438.
    [摘要](7524) [HTML](0) [PDF 5.34 M](30967)
    摘要:
    提要:对桂中坳陷泥盆系泥页岩的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区内泥页岩主要发育在中-下泥盆统,该层系泥页岩分布面积广,沉积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泥页岩层段埋藏深度适中,具备页岩气成藏的基本条件。但桂中坳陷历经多期强烈的构造改造,断裂发育,部分地区还伴随岩浆活动,导致桂中坳陷页岩气藏的保存条件较差,而断裂和岩浆活动影响相对较小的中西部地区是桂中坳陷页岩气勘探的有利方向。认为在有机质演化程度高,构造运动复杂的地质背景下,页岩气的勘探必须强调保存条件,保存条件将会是制约中国页岩气藏勘探的关键因素之一。
    28  大兴安岭柴—蘑地区控矿构造特征及赋矿规律
    孙忠实 刘四川, 郑常青 谭 亮 孙 黎 李 娟 施 璐 崔芳华 范思琦
    2013, 40(2):529-537.
    [摘要](7522) [HTML](0) [PDF 5.75 M](31872)
    摘要:
    提要:控矿构造一直是热液矿床研究的难点之一,本文以大兴安岭中段为研究对象,通过1∶25万柴河镇幅和蘑菇气幅地质调查,提出:(1)该区主干控矿构造由大黑山—太平岭—鸡冠山北断裂带和扎兰屯市—哈多河断裂带构成,形成时代主要为海西期和燕山期。(2)控矿构造性质主要表现为压性、张性和剪切性质,三者之间分别经历了剪切与拉张,剪切与压扭性质之间的转换,主压应力场依次发生E-W向、SE-NW向、SSE-NNW向三次变化。(3)总结出该区主干构造控矿、分枝构造控矿、平行构造控矿和斜列构造控矿等若干赋矿规律,该赋矿规律与该区导矿构造,导矿构造和矿源与深部板块俯冲产生熔融岩浆密切相关。这些新认识为该区的地质基础、成矿理论深入研究和找矿工作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29  西准包古图含铜斑岩的埃达克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张连昌 万 博 焦学军 张 锐
    2006, 33(3):626-631. DOI: 10.12029/gc20060320
    [摘要](7501) [HTML](0) [PDF 675.34 K](6594)
    摘要:
    提要:西准达尔布特—包古图地区出露两类中酸性侵入岩,一类为海西晚期(<270 Ma)花岗岩基,另一类为海西中晚期(330~320 Ma)中酸性小斑岩体,包古图斑岩铜矿赋存于后者。岩石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表明,包古图含矿小斑岩基本满足埃达克岩的条件,即SiO2>56 %, Al2O3>15 %, MgO<3 %,贫Y和Yb(Y<18×10-6,Yb<1.9×10-6),高Sr (>400×10-6),HREE明显亏损,其Nd和Sr同位素组成与洋中脊玄武岩(MORB)组成接近。但部分样品MgO含量较高(>3 %),轻稀土元素丰度较低,偏离埃达克岩的组成范围。根据斑岩的地球化学组成并结合区域地质特征,笔者认为包古图含矿斑岩形成于与洋内俯冲有关的岛弧环境,但洋壳板片的初始熔体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了地幔橄榄岩的不均匀混染。
    30  北山地区白山堂铜多金属矿区岩浆岩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陕 亮, 许荣科 郑有业 张雨莲 曹 亮 庞迎春
    2013, 40(5):1600-1611.
    [摘要](7280) [HTML](0) [PDF 5.04 M](29534)
    摘要:
    提要:北山地区是中国重要成矿区带之一。白山堂铜多金属矿是北山地区最重要的斑岩铜矿之一。本文采用锆石LA-ICP-MS U-Pb定年法测定了白山堂矿区I矿带两类含矿斑岩的同位素年龄。获得的花岗斑岩锆石加权平均年龄(275.0±3.0)Ma(MSWD=1.17),代表了花岗斑岩的结晶年龄(早二叠世)。在流纹斑岩中获得两组年龄,一组系结晶较好的岩浆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371.1±2.8)Ma(MSWD=1.7),表明流纹斑岩的结晶年龄为晚泥盆世;另一组锆石为继承锆石,晶形明显磨圆或包裹于第一组岩浆锆石中,年龄分别为(2627±35)Ma, (2598±35)Ma, (1705±44)Ma, (1722±48)Ma, (1642±51)Ma, (1213±54)Ma,大致分为26亿年、17亿年、12亿年左右的3类。结合地球化学特点,确定流纹斑岩可能与中上地壳在泥盆纪的重熔有关。
    31  云南腾冲火山构造区的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谭捍东 姜 枚 林昌洪 彭 淼 吴良士 马 欢 王忠凯 李晋津 谭嘉言
    2013, 40(3):800-805.
    [摘要](7050) [HTML](0) [PDF 3.24 M](15889)
    摘要:
    提要:为配合科学钻探选址,在云南腾冲县城以北至固东镇之间沿东西向布设了4条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和2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 对6条剖面的电磁测深资料进行了预处理和二维反演,获得了6条剖面的电阻率模型。这些剖面具有的主要电性结构特征为:盆地地壳内存在2套低阻, 其中浅部的低阻层沿南北向稳定存在,由含水(热水)的火山岩下部、花岗岩上部与花岗砂砾岩组成, 构成了腾冲盆地的地热资源的热储层, 其主要层位在300~1500 m范围内;深部的低阻体是作为热源的岩浆囊, 位于马站—曲石乡之间的部分深12~30 km, 东西宽25 km以上。以上电性特征为研究云南腾冲火山构造区岩浆和火山活动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
    32  小秦岭地区构造控矿作用分析
    燕建设 牛树银 冯建之 孙卫志 孙爱群 王杏村 崔燮祥 陈 超
    2013, 40(2):538-548.
    [摘要](6976) [HTML](0) [PDF 4.22 M](26205)
    摘要:
    提要:小秦岭金矿集中区以隆升幅度大、剥蚀程度深、构造活动强烈、构造形迹清楚、矿床分布集中而著称。本文论述了研究区从早到晚,经历了塑性流变褶皱→区域东西向主体褶皱→南北向横跨叠加褶皱→垂向隆升的横弯褶皱等4期褶皱作用,以及塑性流变→脆韧性压扭性→韧脆性张扭性→隆升造成的脆性正向拆离滑脱等4期剪切作用。主期脆韧性剪切作用发育于主体褶皱翼部的薄弱构造带。由于第三期的韧脆性剪切作用的改造为燕山期含矿流体的大规模贯入和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容矿条件。研究认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深源,通过地幔热柱多级演化,贯入到韧脆性剪切带中积聚成矿,而且矿区往往存在着一两条主要矿脉却控制着矿区50%以上的金属储量。
    33  江南造山带东段旌德岩体锆石LA-ICPMS年龄和Nd-Sr-Hf同位素地球化学
    周 洁 姜耀辉 曾 勇 葛伟亚
    2013, 40(5):1379-1391.
    [摘要](6884) [HTML](0) [PDF 4.86 M](30319)
    摘要:
    提要:旌德花岗质杂岩体位于安徽南部,由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本研究得到岩体中锆石U-Pb年龄为(141.0±1.0) Ma,认为该年龄代表岩体的侵位年龄。岩体全岩主量元素特征显示出中偏酸性 (SiO2=66.01%~70.87%),富Al (Al2O3=14.91%~16.24%),富碱 (alk = 6.64%~8.01%),K2O/Na2O变化范围在0.78~1.04,镁、铁含量较低,MgO:0.68%~1.06%,TFe2O3 (2.0%~3.34%),以及低磷 (P2O5 =0.10%~0.14%)的特点;微量元素主要富集Sr (189×10-6~452×10-6),贫Nb、Ta、P、Ti、Y、Yb,高Sr/Y比值 (23~66)和 (La/Yb)N (13~58),Eu有轻微的负异常到弱的正异常 (δEu=0.81~1.18)。旌德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埃达克质岩相似。ISr=0.7096~0.7101, εNd(t)=-6.28~-7.32,εHf(t)值变化于-6.5~-1.1,两阶段模式年龄 tDM2=1.4~1.5 Ga。较年轻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较高的εNd(t)值和εHf(t)值,以及岩体中发育有岩浆混合成因的暗色包体,指示源区可能有地幔物质的贡献。幔源岩浆底侵使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并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形成了旌德岩体。
    34  中国三稀矿产资源战略调查研究进展综述
    王登红 王瑞江 李建康 赵 芝 于 扬 代晶晶 陈郑辉 李德先 屈文俊 邓茂春 付小方 孙 艳 郑国栋
    2013, 40(2):361-370.
    [摘要](6867) [HTML](0) [PDF 7.59 M](7939)
    摘要:
    提要:三稀资源是稀土、稀有和稀散资源的统称。“三稀矿产资源战略调查研究”项目启动以来,研究了全球三稀资源的分布、产出特征及其开发现状、选冶技术与市场供需状况;发现中国重稀土资源消耗过快,关键性稀散金属的利用水平有待提高,部分稀有金属亟待发现新的矿产地;同时,中国三稀资源利用的质量不高,高附加值产品少,采选回收率低;现场实地调研也表明中国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还存在证外采矿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地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成矿规律研究发现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母岩体可以扩展到燕山晚期花岗岩以外的地区,内生稀有稀土资源的形成具有时空分离的趋势。在技术方面,项目组把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应用到三稀资源的监管工作,并全面更新了三稀元素的分析测试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所提出的分单矿种评价、管理稀土资源、修改三稀资源勘查规范、设立复合型三稀资源矿种以及水化学技术调查监测三稀矿山的生产状况和环境污染等建议和新思路,都具有现实意义。在找矿部署方面,项目组根据三稀资源的综合特点,认为应建立稀有资源的整装勘查区、稀土资源的规划区、稀散资源的综合利用示范区,甘肃、四川、福建等地已取得初步找矿进展。
    35  塔里木盆地地震剖面地质解释及其构造演化
    戴福贵 杨克绳 刘东燕
    2009, 36(4):747-760.
    [摘要](6836) [HTML](0) [PDF 13.39 M](15212)
    摘要:
    提要:从地震剖面显示塔里木盆地发育为手风琴式演化史,大体上形成三层“断-坳”结构:(l)震旦系的“断”,古生界—三叠系的“坳”;(2)侏罗系的“断”,白垩系的“坳”;(3)古近系的“断”,新近系的“坳”。断陷与坳陷分别由拉张与挤压应力场所致,这种应力场的变化是由相邻洋壳板块俯冲倾角由小到大的变化所引起的。由于地壳的多旋回运动,多次发生构造沉积演变,构成了多套生储盖组合,多领域、多种圈闭类型的油气藏,从震旦系—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各断陷-坳陷结构的盆地都具有可能形成油气藏的地质条件。
    36  电磁测深技术在深部铁矿探测中的应用研究——以河南舞阳铁矿区为例
    李 冰 晁代超 魏明君 李永峰 罗正传 尚建阁
    2013, 40(5):1644-1654.
    [摘要](6528) [HTML](0) [PDF 4.27 M](26658)
    摘要:
    提要:本文介绍了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和瞬变电磁测深(TEM)在河南省舞阳王楼、小韩村两个铁山式矿区进行深部铁矿探测试验研究与找矿预测。试验研究表明,CSAMT和TEM电磁方法寻找隐伏沉积变质型铁矿是可行的。在同等地质条件下,线源TEM的有效探测深度最大,CSAMT的有效探测深度居中,中心回线TEM较弱;TEM方法受地表低阻体干扰影响较CSAMT方法大,但垂向分辨率优于CSAMT方法。在干扰较强的铁矿区采用CSAMT预测,以经山寺、小韩村、冷岗一带为中心,可能存在深部隐伏铁矿体,为整装勘查下一步工作部署提供了依据。
    37  南秦岭造山带安康石梯—旬阳神河早古生代热水沉积盆地构造-沉积相与热水聚矿特征
    唐永忠 杨兴科 张宝荣 高荣虎 吴 昊 李晓聪
    2012, 39(5):1261-1270.
    [摘要](6495) [HTML](0) [PDF 1.88 M](5831)
    摘要:
    提要:南秦岭造山带安康石梯—旬阳神河一带早古生代为裂陷沉积盆地区,发育一套深水相“硅、灰、泥”沉积建造,伸展构造体制下形成的裂陷型盆地中,具有典型的深水沉积、火山喷流沉积与热水沉积同盆共存,形成规模巨大独具特色的以重晶石、磁铁矿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带。热水沉积成矿盆地构造-沉积相反映了不同的构造变形-岩石组合-地球化学-沉积岩相的多维组合。南秦岭带三级热水沉积盆地发育的构造-沉积相,可初步划分为3种类型:(火山)热水沉积成矿盆地构造-沉积相、深水缺氧环境中裂陷沉积成矿盆地的构造-沉积相、碳酸盐岩台地浅水沉积盆地的构造-沉积相。(火山)热水沉积成矿盆地构造沉积相主要表现为火山沉积、热水沉积、深水化学沉积、热水沉积成矿四位一体。裂陷沉积成矿盆地的构造沉积相主要表现为热水沉积、深水化学沉积、热水沉积成矿三位一体。碳酸盐岩浅水沉积盆地的构造沉积相主要表现为正常浅水沉积、热水沉积、热水沉积成矿三位一体。通过对区内沉积成矿盆地的识别分析,三级构造热水沉积成矿盆地受控于盆地中的同生断裂和火山活动,具有沉积岩相、热水沉积岩组合、火山喷流沉积组合、显著成矿作用及物化探异常分布。三级构造热水沉积成矿盆地是矿床定位的构造空间,四级热水沉积洼地为矿体(矿层)的容纳空间。区内热水沉积岩主要为重晶石(毒重石)岩、硅质岩、磁铁钠长石岩和铁碳酸盐岩类,重晶石、磁铁矿等矿产多产于热水沉积岩中或火山(喷流)沉积岩的上盘。
    38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万象省赛宋文县爬立山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邹光富 吴振波 高建华 范文玉 吴文贤 刘增铁 焦彦杰 杨 剑 邓 柯
    2012, 39(5):1375-1386.
    [摘要](6452) [HTML](0) [PDF 8.92 M](5266)
    摘要:
    提要:本文以笔者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万象省赛宋文县爬立山铁矿区开展铁矿产资源勘查评价项目成果为基础,对爬立山铁矿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矿床成因、找矿前景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华力西期为老挝川圹—长山构造带重要的富铁矿成矿期。爬立山铁矿产于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与中—上泥盆统灰岩接触带矽卡岩中。矿区矽卡岩发育,已发现的10个原生铁矿体均赋存于花岗闪长岩体与灰岩接触交代形成的矽卡岩带中。矿体形态、产状的变化受矽卡岩体控制。爬立山铁矿为产于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围岩接触带中的中高温热液矽卡岩型矿床。该矿为产于花岗闪长岩围岩接触带的矽卡岩、矽卡岩化砂岩和大理岩中的大型铁矿床。在矿区外围找矿潜力巨大。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似层状。矿体产出部位严格受矿区泥盆系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岩、钙质砂岩层位及北东、北北西向及北西向断层破碎带的控制。容矿岩石主要为中—上泥盆统矽卡岩、矽卡岩化灰岩、大理岩和钙质砂岩。矿石矿物主要以磁铁矿、赤铁矿为主,次为褐铁矿及少量黄铜矿、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石英、透辉石、透闪石、石榴子石、绿泥石、绿帘石等。研究表明碳酸盐岩地层、花岗闪长岩的侵入、北西向老挝川圹—长山构造带断层的多期次活动及其后期构造作用形成的北东向断层和东西向断层是区内矽卡岩型铁矿形成的重要控制因素。在综合研究成矿地质条件和磁异常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主要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提出矿区磁异常深部及外围尚有矽卡型铁矿找矿潜力。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区内找矿突破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资料。为老挝川圹—长山成矿带富铁矿找矿突破奠定了基础。
    39  鄂尔多斯延长探区本溪组物源及沉积体系分析
    林 进, 李 云, 何 剑
    2013, 40(5):1542-1551.
    [摘要](6430) [HTML](0) [PDF 5.02 M](30202)
    摘要:
    提要:本文通过对钻井岩心、野外露头样品及薄片观察描述以及阴极发光、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应用,从矿物组分及成因类型、古水流特征、稀土元素的富集规律等方面对鄂尔多斯延长探区本溪组物源方向进行了综合判定,在此基础上对沉积相分布及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延长探区石炭系本溪组砂岩颗粒自北向南具有粒度由粗变细、磨圆度由低变高的趋势;石英组分阴极发光类型以暗褐色、浅-深棕色为主,具变质岩型成因类型;岩屑组分以变质岩岩屑为主,达85.1%;野外露头古水流方向测量结果显示出其具有北部、东北→南部、西南方向的趋势;稀土元素的分配规律与盆地东北缘大青山古陆类似。综合判定研究区本溪组物源主要来自北部的阴山—阿拉善古陆。晚石炭世本溪组本2期为鄂尔多斯地区上古生界沉积发育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研究区受区域上缓慢沉降海水自东部侵入的影响,形成了浅海泥质陆棚、障壁岛-潟湖及潮坪沉积体系;本1期整体面貌与本2期类似,受进一步海侵影响,泥质陆棚及潟湖面积有所扩大;砂体连通性平行海岸线方向好。
    40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一号孔ASR法地应力测量
    孙东生 林为人 王连捷 崔军文 王 薇 黄 尧
    2013, 40(3):840-845.
    [摘要](6387) [HTML](0) [PDF 1.96 M](15224)
    摘要:
    提要:大地震后发震断裂附近的应力状态是认识和理解地震机理的重要参数。5.12汶川地震后,我国开展了基于地震机理研究的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Wenchuan Earthquake Fault Scientific Drilling Project,简称WFSD),为研究震后龙门山断裂带附近深部应力状态提供了条件。本文主要介绍适合深部应力测量的非弹性应变恢复法 (Anelastic strain recovery method,简称ASR法) 的测试设备和流程,并利用ASR法对WFSD-1号钻孔岩心进行了原地应力测量,取得了该钻孔424~1173 m深度范围内7个岩心样品的非弹性应变恢复实测数据,并根据成像测井对岩心进行了定向,确定了原地应力方向,估算了原地应力的大小。WFSD-1钻孔最大主应力的方位为NW69°~NW35°,主应力的大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1  湖南骑田岭地区锡矿床特征及找矿前景
    魏绍六 曾钦旺 许以明 蓝晓明 康卫清 廖兴钰
    2002(1):67-75. DOI: 10.12029/gc20020111
    [摘要](6340) [HTML](0) [PDF 416.19 K](7304)
    摘要:
    提要:骑田岭地区锡矿找矿的突破,是近两年国土资源大调查取得的重大成果。区内锡矿产于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南部以及接触带,多呈脉状产出。锡矿类型以云英岩化花岗岩型、蚀变斑状花岗岩型、蚀变构造带型为主,具有矿体厚度大、蚀变强、品位较高、矿石利用性能好的特点。现已估算锡资源量约60万吨,还有成矿条件类似的北部及同一构造岩浆岩带的其他地区,进一步开展该地区国土资源大调查将会扩大现有找矿成果。
    42  前言
    2014, 41(4).
    [摘要](6255) [HTML](0) [PDF 39.96 M](13127)
    摘要:
    43  基于结构体的峨眉山玄武岩风化程度评价(Ⅲ)——既有风化指数评价
    徐则民 黄润秋
    2013, 40(5):1655-1665.
    [摘要](6200) [HTML](0) [PDF 5.56 M](14493)
    摘要:
    提要:以峨眉山玄武岩核心区7个区域的13个具有壳核结构的玄武岩结构体为基础,对主要风化指数的适宜性进行了研究。18个风化指数均不适合于风化初期的峨眉山玄武岩风化程度评价。能够指示风化中后期峨眉山玄武岩风化程度的指数包括Parker指数、BA1、BA、BA3、BA2、碱/铝指数、碱/倍半氧化物指数、WPI、SA、SF、Kr、硅/倍半氧化物、CIW、CIA及LOI,其中更为合理的是碱/铝指数、碱/倍半氧化物指数和硅/倍半氧化物。17个风化指数中,指示性最差的是A、B和B1。Fe2O3控制着风化初期峨眉山玄武岩碱/倍半氧化物指数、SF、Kr及硅/倍半氧化物的变化,应成为风化程度评价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44  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旋转变形分析:以四川盐源盆地古地磁研究为例
    卢海建 王二七 李仕虎 李海兵
    2015, 42(5):1188-1201.
    [摘要](6009) [HTML](0) [PDF 10.31 M](11000)
    摘要:
    提要:探究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旋转变形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向东南方向的挤出过程。目前,有关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构造旋转研究主要针对于两套地层:侏罗系—始新统和中新统—第四系。对侏罗系—始新统研究表明了大范围的顺时针旋转变形的存在,而对中新统—第四系的研究则表明该区域可能同时存在逆时针旋转变形。然而,对这两种构造旋转变形的时间和幅度仍缺乏充分的制约。位于川滇地块的四川盐源盆地同时出露这两套地层。磁性地层研究表明,上新统—中更新统的时代为>3.6~0.6 Ma。磁偏角数据揭示上新统—中更新统经历了逆时针旋转变形(-14.4°±2.7°),而古新统—始新统经历了明显的顺时针旋转 (10°~21.5°),两套地层间的旋转幅度高达36.6°。鉴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发生大规模顺时针旋转变形的最年轻地层为始新统地层,因此顺时针旋转变形可能发生在始新世—中新世某个时间段。这个时间与红河—哀牢山走滑断裂带的活动时间基本一致,因此顺时针旋转变形可能与该大型断裂带的活动直接相关。盐源盆地记录到的逆时针旋转变形发生于至少3.6 Ma以来,平均旋转速率为4°/Ma。由于磁组构数据表明上新世—中更新世地层并未受到挤压变形作用,因此其逆时针旋转变形可能受周围走滑断裂带的控制。
    45  什么是“五个一工程”
    1994(06).
    [摘要](6003) [HTML](0) [PDF 163.92 K](771)
    摘要:
    “五个一工程”是中宣部1991年倡导并开始组织实施的一项精神产品生产工程.为了带动和促进全社会精神产品生产繁荣与健康地发展,中宣部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要像抓物质生产重点工程那样,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精神产品生产工程,力争每年度拿出一本好书、一台好戏、一部优秀电视剧、一部优秀电影、一篇有创见有说服力的文章.这一工程简称“五个一工程”.
    46  湖南骑田岭岩体东缘菜岭岩体的锆石SHRIMP定年及其意义
    付建明, 马昌前 谢才富 张业明 彭松柏
    2004, 31(1):96-100. DOI: 10.12029/gc20040115
    [摘要](6002) [HTML](0) [PDF 866.64 K](6978)
    摘要:
    提要:应用锆石SHRIMP方法对湖南骑田岭岩体东缘的“印支期”菜岭岩体进行了精确的SHRIMP定年研究。结果表明菜岭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160±2)Ma,从而确证它是燕山期花岗岩,且属于骑田岭岩体主侵入阶段的范畴。少量继承锆石核记录了中元古代的年龄信息,表明前寒武纪岩石可能是区内花岗岩浆熔融源区的重要组成之一 。
    47  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床LA-ICP-MS锆石U-Pb和辉钼矿Re-Os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王 磊 胡明安 屈文俊 陈开旭 龙文国 杨 振
    2012, 39(1):29-42.
    [摘要](5997) [HTML](0) [PDF 3.95 M](4762)
    摘要:
    提要:对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床次英安斑岩(样品ZK5803)中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为(174.6±1.5) Ma (MSWD=0.7),与矿区花岗闪长斑岩的形成年龄基本一致;3个斑岩型和矽卡岩型钼钨矿石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163.2±2.3) Ma(样品CD-30)、(165.2±2.4) Ma (样品DB-18) 和(163.4±2.4) Ma (样品CD-38),与层状铜铅锌矿中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164.7±3.0) Ma基本一致;上述4个样品给出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64.0±2.5) Ma (MSWD= 0.16);该成矿年龄与南岭地区其他钼多金属矿床形成时间一致,同属于华南地区中生代第二阶段成矿作用。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 (δ18O =-3.75‰~7.0 ‰, δD =-50.7‰~-56.1‰)和矿石硫化物硫同位素(δ34S =-2.00‰~3.00‰)资料表明,该矿床为与矿区次英安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有成因联系的岩浆期后热液矿床。矿区各类矿床应为同一期成矿事件的产物,不同于前人认为的存在加里东期海底喷流沉积和燕山期叠加成矿,或燕山期两期成岩成矿的观点。结合岩石微量元素图解和前人研究结果,推测其成矿动力学背景为南岭地区后造山伸展环境。
    48  从生物化石组合特征剖析黑色页岩的沉积环境——以鄂西长阳地区寒武系牛蹄塘组为例
    赵明胜 王 约 田景春 雷灵芳 杜兵盈
    2013, 40(5):1484-1492.
    [摘要](5948) [HTML](0) [PDF 2.26 M](11437)
    摘要:
    提要:寒武系地层在鄂西地区广泛分布,湖北省长阳县天柱山以黑色炭质页岩为主要特征的寒武系牛蹄塘组下部黑色页岩中保存有丰富的高肌虫(Sunella)、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Perspicaris)、宏体藻类、软舌螺类和可疑的海绵类((?)Sinospongia),同时,见有零星分布的黄铁矿。通过对生物化石古生态及保存情况的研究,认为鄂西长阳牛蹄塘组沉积早期宏体生物生活于海底表层贫氧、水体上层充氧、透光性较好的、较为平静的浅海环境,且海底处于氧化-还原界面附近。由于页(泥)岩沉积时具有较高水分,在快速沉积背景下将死亡生物躯体埋藏,伴随着沉积的不断进行,沉积水与外界水体交换量逐渐减少,加之生物腐烂产生的H2S气体,形成了沉积物内部的强还原环境,有机质得以保存,最终形成黑色页(泥)岩。
    49  胶东尚家庄钼矿床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李 杰 宋明春 王美云 李世勇 周明岭 倪师军 张成江 丁正江 岳跃破
    2013, 40(5):1612-1621.
    [摘要](5935) [HTML](0) [PDF 5.25 M](14958)
    摘要:
    提要:尚家庄钼矿床产于燕山晚期伟德山超单元斑状花岗闪长岩中,受岩体内部裂隙构造控制,呈NW走向,主矿体呈似层状、大脉状产出,具分支复合、膨胀夹缩等特点。3件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模式年龄为(115.5±1.6)Ma~(117.6±1.6)Ma,平均年龄为(116.4±1.6)Ma,与胶东金矿大规模成矿的时代和赋矿围岩——伟德山超单元营盘单元的成岩时代一致,说明胶东地区存在与金成矿同期的钼矿成矿作用。
    50  西藏甲玛矿床硅钙界面对矽卡岩成岩及多金属成矿的影响
    姚晓峰, 叶天竺 唐菊兴 郑文宝 丁 帅 李永胜 甄世民
    2014, 41(5):1577-1593.
    [摘要](5893) [HTML](0) [PDF 10.22 M](11310)
    摘要:
    提要: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为冈底斯成矿带的超大型矿床之一, 其矽卡岩型主矿体受林布宗组砂板岩、角岩(硅铝质岩石)和多底沟组大理岩(钙质岩石)的岩性界面所控制。基于岩、矿心地质编录, 开展矽卡岩岩石、矿物分带及矽卡岩地球化学、矿物化学研究, 探讨硅钙岩性界面对矽卡岩及多金属矿体形成的影响。从顶板至底板由石榴子石矽卡岩、硅灰石石榴子石矽卡岩至硅灰石矽卡岩表现出SiO2、CaO逐渐增加和Al2O3、Fe2O3+FeO逐渐减少的趋势, 石榴子石矽卡岩、硅灰石矽卡岩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对顶板、底板岩石表现出明显的继承性。靠近顶板的矽卡岩中石榴子石属于钙铝-钙铁过渡系列, 由石榴石核部向外环带具有Al含量减少、Fe含量增加的特点; 靠近底板矽卡岩相对于靠近顶板具有钙铁榴石比例增加、钙铝榴石比例减少特征, 由核部向外围未见明显的环带成分演变特征。矽卡岩是流体与硅铝质、钙质岩石水岩反应的产物, 沿硅钙界面流体减压沸腾、地下水混合作用和界面内垂向的流体地球化学障是主要的致矿机制。硅、铝质岩石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差异是界面控矿的主要因素, 硅钙面复合张性构造带、岩浆热事件增加界面渗透率差异有利于矿体规模的增加和品位提高。
    51  河南嵩县大石门沟钼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及地质意义
    李靖辉
    2014, 41(4):1364-1374.
    [摘要](5856) [HTML](0) [PDF 11.17 M](14991)
    摘要:
    提要:河南省嵩县大石门沟钼矿床是近年来在豫西地区新发现的大型钼矿床,采用辉钼矿Re-Os精细测年技术,对与成矿相关的5个含辉钼矿角砾岩样品、3个含辉钼矿的破碎石英样品进行同位素年代学测定,获得了模式年龄:模式年龄变化范围(156.1±3.4)~(228.0±4.1)Ma,模式年龄明显分为2组:一组为(208.4±3.1)~(228.0±4.1)Ma,平均年龄(218.07±4.3)Ma,加权平均年龄(217.1±8.5)Ma,另一组为(156.1±3.4)~(160.9±3.3)Ma,平均年龄(158.6±3.35)Ma,加权平均年龄(158.6±4.7)Ma。结果表明,大石门沟钼矿成矿时代为印支期、燕山晚期。2个期次的成矿作用又与该区隐爆角砾岩的两次隐爆有关。印支期的成岩成矿发生在东秦岭钼矿带碰撞造山后的构造体制从挤压到伸展的转折期,上地幔、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产物上涌在地壳薄弱的NW向与NE向构造交叉部位隐爆产生。燕山晚期成矿作用继承、改造和叠加印支期成矿作用,两者一起构成东秦岭钼矿带中生代成矿作用大爆发的完整旋回。
    52  中国地热资源及其潜力评估
    蔺文静 刘志明 王婉丽 王贵玲
    2013, 40(1):312-321.
    [摘要](5778) [HTML](0) [PDF 2.47 M](9364)
    摘要:
    提要:笔者在阐述中国地热资源特征的基础上,针对中国不同类型的地热资源,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对浅层地热能、水热型地热资源和干热岩地热资源进行了潜力评估。结果表明,中国287个地级以上重点城市浅层地热能为2.78×1020 J,每年浅层地热能可利用资源量为2.89×1012 kWh;中国主要平原(盆地)沉积盆地地热资源储量为2.5×1022 J,可开采资源量为7.5×1021 J;中国温泉区放热量共计1.32×1017 J,可采资源为6.6×1017 J/年;中国大陆3.0~5.0 km深处干热岩资源总计为2.5×1025 J,是中国目前年度能源消耗总量的2.6×105倍。
    53  川南界市场—黄家场地区须家河组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模式
    王文之 田景春 张 翔 罗 洋 林小兵 李中超
    2013, 40(2):469-476.
    [摘要](5778) [HTML](0) [PDF 2.45 M](15870)
    摘要:
    提要:四川盆地南部界市场—黄家场地区须家河组总体为一套三角洲→湖泊沉积,研究区内砂体十分发育,但砂体非均质性强、成因复杂。本文以3条野外剖面、12口钻井岩心观察、83张薄片鉴定以及扫描电镜和岩心物性等资料分析为基础,结合最新资料和认识,通过精细的沉积微相分析和储集砂体的剖面结构解剖,探讨川南须家河组储集矿体的成因及模式。砂体成因类型主要包括: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单一河口坝砂体、滨湖砂坝砂体、浅湖砂坝砂体、叠置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叠置型河口坝砂体、河口坝与水下分流河道组合类型(包括“坝上河”和“河上坝”)。系统研究了形成于不同的水动力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岩性结构特征的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的储集性能。基于以上研究认识,建立了研究区砂体进积式和砂体退积式2种砂体成因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最有利储层发育的位置为河道的中下部,河口坝砂体的中上部;最为有利的储集砂体为砂体进积式下形成的叠置型水下分流河道和“坝上河”,也是研究区今后主要的勘探目标。
    54  东濮凹陷北部地区古近系烃源岩热演化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刘景东 蒋有录
    2013, 40(2):498-507.
    [摘要](5766) [HTML](0) [PDF 2.99 M](18156)
    摘要:
    提要:依据可溶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物和镜质体反射率资料,结合EASY% Ro法数值模拟,综合分析了东濮凹陷北部地区不同洼陷古近系烃源岩的热演化特征及其差异性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前梨园洼陷和海通集洼陷进入高、过成熟阶段,濮卫次洼进入成熟阶段,前梨园洼陷和濮卫次洼相对海通集洼陷具有较宽的生烃窗范围,对应的生烃门限深度较浅,而高成熟门限深度较深。沙三段为各洼陷主力生烃层系,东营沉积末期为主要生烃期,明化镇期—现今出现二次生烃。烃源岩热演化差异的主控因素为地温,其次为异常高压,有机质类型影响较小。
    55  成都粘土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和风化强度的指示
    应立朝 梁 斌 王全伟 朱 兵 郝雪峰 刘 亮 文 龙 燕钟林 付小方
    2013, 40(5):1666-1674.
    [摘要](5550) [HTML](0) [PDF 1.25 M](13641)
    摘要:
    提要:成都平原晚更新世成都粘土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不同剖面样品的化学组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以SiO2(平均75.24%)、Al2O3(平均14.12%)、Fe2O3(平均5.81%)为主,地球化学特征与UCC基本相似。与北方黄土相比,成都粘土具有较高的TiO2/Al2O3、Zr/Al、Zr/Ti和Y/Al以及较低的Eu/Eu?鄢、LaN/SmN和LaN/YbN比值,这些特征与成都平原第四系深层土壤样品组成一致,表明成都粘土来源于当地,与北方黄土物源不同。成都粘土CIA平均值为78.59,高于北方黄土平均值(69.34),经历了中期的K迁移阶段,在风化过程中Ca、Na、Mg和K是主要的活动性元素。与北方黄土相比,成都粘土Na、Mg、K和Ca亏损较大,表明经历了更强的化学风化。
    56  川西中段地区砂岩碎屑组分变化记录的沉积转型事件
    钱利军 张成弓 陈洪德 林良彪 徐胜林 欧莉华 张玺华
    2013, 40(2):517-528.
    [摘要](5530) [HTML](0) [PDF 2.86 M](12376)
    摘要:
    提要:砂岩作为山脉隆升过程中在盆地内的直接记录,其碎屑组分在分析造山带及沉积物源区构造背景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文应用砂岩碎屑组分特征对比、单井碎屑组分垂向演化特征、Dickinson图解及砂岩的成分成熟度Q/(F+L)与F/L的演变特征四种方法,对川西中段地区侏罗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砂岩碎屑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认为研究区中侏罗世沙溪庙组受到了来自西部龙门山造山带和北部米仓山—大巴山造山带的复合造山运动的共同影响;(2)通过对川西地区单井碎屑组分垂向对比及砂岩成分成熟度分析,发现在千佛崖组与沙溪庙组界线附近,沉积物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暗示川西地区此时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沉积转型事件,这与米仓山—大巴山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3)砂岩碎屑组分的变化反应盆地周缘造山带的活动: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构造相对稳定,砂岩成分成熟度高;中侏罗世中晚期,在米仓山—大巴山逆冲推覆作用的影响下,砂岩成分成熟度低,且具有火山岩岩屑增多的特征;晚侏罗世早期,构造相对稳定,砂岩成分成熟度增高,至晚侏罗世晚期川西地区主要受龙门山造山带的影响,其砂岩特征与龙门山前缘砂岩特征趋于一致。
    57  中国的板块构造区划
    刘 训 游国庆
    2015, 42(1):1-17. DOI: 10.12029/gc20150101
    [摘要](5446) [HTML](0) [PDF 4.85 M](11832)
    摘要:
    提要: 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传入中国,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并应用于相关的地质工作中。在新一代地质志的研究中,以板块学说为主导,已经成为共识。从板块构造来认识,板块的组成包括其核心及边缘。其核心为克拉通,由稳定的陆块组成;边缘包含了不同的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边缘在后期板块汇聚的过程中,常由汇聚或碰撞等不同方式而成为不同的造山带。板块之间具有不同形式的汇聚带,其中主要是地壳对接消减带。在地球发展历史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板块构造格局常有很大的变化。因此,本文以古生代的构造格架为主,探讨对中国大陆进行板块构造区划中的一些相关问题,并对全国的区划提出了一个初步方案。此方案将全国划分为7个I级单元(板块),30个II级单元(克拉通和造山带)以及103个III级单元。
    58  中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研制流程及方法技术
    左群超 杨东来 叶天竺
    2012, 39(4):1049-1061.
    [摘要](5442) [HTML](0) [PDF 3.12 M](6060)
    摘要:
    提要:本文以中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专项的成果数据建模为实例,提出了复杂问题域数据模型的研制流程和实施策略,系统阐述了研制流程和实施策略的基本内容,简要介绍了设计思想、采用的方法技术以及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实践验证了研制流程和实施策略及方法技术的有效性、可行性、实用性和代表性,有一定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特别适合以超大型、多专业、工程性以及面向空间数据为主要特征的大型地质项目数据资源建设。
    59  宁芜北部脉状铜矿床地质与成矿流体特征研究
    周小栋, 郭坤一 陈国光 曾 勇 宋世明 申金超
    2013, 40(5):1622-1633.
    [摘要](5414) [HTML](0) [PDF 5.78 M](14921)
    摘要:
    提要:宁芜北部地区分布众多热液成因的脉状铜矿床。本文对区内的谷里铜矿和南门头铜矿进行了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二者石英-金属硫化物期石英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202.9~299.4℃、166.7~355.4℃;盐度分别为4.5 wt% NaCl eqv.~11.1 wt% NaCl eqv.、3.5 wt% NaCl eqv.~12.0 wt% NaCl eqv.;密度分别为0.75~1.01 g/cm3 、0.80~0.89 g/cm3;估算二者的成矿压力和深度分别为18.2~30.4 MPa、0.69~1.15 km和12.8~35.1 MPa、0.48~1.32 km。谷里和南门头铜矿(体)成矿流体均具有中低盐度、低密度和浅成条件等共同点,但前者为中温流体,后者为中高-中低温流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示二者的包裹体气相组成有明显区别,南门头的包裹体气相成分组合为H2O+CO2±N2,而谷里铜矿包裹体气相组分仅见H2O。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如矿物组合、赋矿围岩、矿化蚀变、成矿岩体等方面的差异,推测宁芜北部可能存在两期铜成矿,早期与大王山旋回的辉石闪长玢岩有关(以谷里铜矿为代表);晚期与姑山—娘娘山旋回的花岗岩类有关(以南门头为代表)。
    60  南秦岭下地壳组成及岩石圈的拆离俯冲作用
    路凤香 王春阳 胡宝群 吴其反, 郑建平
    2003, 30(2):113-119. DOI: 10.12029/gc20030201
    [摘要](5394) [HTML](0) [PDF 809.06 K](17318)
    摘要:
    提要:根据新提供的Pb同位素组成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成果,本文进一步证实了位于北秦岭北界的明港地区发育的早中生代安山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岩筒所携带的下地壳捕虏体属于南秦岭。所恢复的南秦岭下地壳剖面自下而上为:底侵成因的变辉长岩—基性麻粒岩(其中含有榴辉岩及辉石岩的透镜体)— 酸性麻粒岩。秦岭造山带总体的岩石圈模型为:南秦岭(扬子块体)向北拆离俯冲,北秦岭地壳向华北仰冲,华北岩石圈呈楔状插入秦岭造山带,拆离面约在中、下地壳之间。南秦岭俯冲岩片延伸的范围在平面上有可能达到400km。
    61  重庆主城区浅层地温能资源量评价研究
    张甫仁 彭清元 朱方圆 张华民 杨新杰 陶嘉祥
    2013, 40(3):974-980.
    [摘要](5383) [HTML](0) [PDF 1.75 M](13442)
    摘要:
    提要:基于重庆地区浅层地温能的调查和主城区浅层地温能适宜性分区评价结果,结合校正后的岩土热物性数值,进行了重庆主城区浅层地温能资源量评价,包括适宜区浅层地温能热容量和可利用资源量统计,并得到了重庆市主城九区浅层地温能的资源量分布情况,从而有效评价了重庆主城区地下浅部空间热能的调蓄能力,为开发与保护浅层地温能资源提供了可靠依据。
    62  西藏定结盆地第四纪湖相地层的厘定、划分和定结群的建立
    邵兆刚 朱大岗 孟宪刚 杨朝斌 韩建恩 王 津 余 佳 吕荣平 王 艳 贺承广
    2013, 40(2):449-459.
    [摘要](5289) [HTML](0) [PDF 2.65 M](17516)
    摘要:
    提要:通过对西藏定结盆地湖相沉积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测剖面,对分布于盆地内的第四纪湖相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重新厘定了该区中更新世—晚更新世的岩石地层单元,确立了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序列。首次建立了该区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湖相地层单位——定结群(Qp2-3D)。定结群是由中更新统叶如藏布组(Qp2ly)和上更新统麻加组(Qp3lm)2个组组成。为青藏高原湖泊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变迁的研究,以及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等都提供了新资料。
    63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
    葛肖虹 刘俊来 任收麦 袁四化
    2014, 41(1):19-38.
    [摘要](5275) [HTML](0) [PDF 1.56 M](14839)
    摘要:
    20 世纪60 年代提出的“威尔逊旋回”以关闭洋盆两侧板块的碰撞作为板块运动旋回的终结,然而板块构造学说“登陆”20 多年来的实践说明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大陆弥散而宽广的陆内变形说明洋盆闭合两侧板块的碰撞并未终止板内构造作用?古亚洲大陆形成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广泛发育的板内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克拉通内盆地的形成都和古亚洲大陆南?北,印度洋和北冰洋洋脊的持续扩张?西太平洋和菲律宾洋壳的俯冲相关?本文拟厘清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陆构造形成与演化的重大事件?构造性质?形成背景及其时空展布:(1)晚海西—印支期古特提斯洋关闭陆块拼合碰撞古亚洲大陆雏形形成;(2)晚侏罗—早白垩世蒙古—鄂霍茨克海闭合,陆-陆碰撞古亚洲大陆形成,挤压逆冲推覆构造在陆内变形中形成高潮,西太平洋伊佐奈岐洋壳板块的斜俯冲叠加了自东而西的影响;(3)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加厚地壳-岩石圈减薄?转型,陆内伸展变形达到高潮,大陆克拉通泛盆地?准平原化;(4)始新世晚期—早中新世(40~23 Ma)太平洋板块运动转向对东亚大陆NWW向的挤压和印度洋脊扩张印—澳板块对古亚洲南部陆-陆碰撞挤压的叠加,形成中国东部新生的构造地貌;(5)中-上新世—早更新世受东亚—西太平洋巨型裂谷系和印度洋中脊扩张的叠加影响,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隆升?地壳减薄,陆缘?陆内伸展变形相继形成边缘海?岛弧?裂谷型盆地和剥蚀高原地貌;(6)早更新世晚期(0.9~0.8 Ma)—晚更新世末(0.01 Ma)中国东部大陆构造地貌基本形成?
    64  秦岭地区印支期钼矿化特征及找矿前景
    胡海珠 李 诺 邓小华 陈衍景 李 毅
    2013, 40(2):549-565.
    [摘要](5227) [HTML](0) [PDF 5.52 M](12200)
    摘要:
    提要:秦岭地区印支期钼矿床包括3种类型:碳酸岩脉型、断控石英脉型及斑岩型。碳酸岩脉型钼矿床与火成碳酸岩密切相关,矿体以含钼碳酸岩脉形式产出,成矿元素出现特殊的Mo+U+REE组合,以黄龙铺和黄水庵钼矿为典型代表。断控石
    65  全国1:200 000数字地质图(公开版)空间数据库
    李晨阳 王新春 何春珍 吴轩 孔昭煜 李晓蕾
    2019, 46(S1):1-10. DOI: 10.12029/gc2019Z101
    [摘要](4989) [HTML](2261) [PDF 1.47 M](59562)
    摘要:
    全国1:200 000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是基于目前中国唯一的、实测的、全国性的1:200 000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由全国多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全国性基础地质学空间数据库之一。数据库在空间上包含1 163幅1:200 000地质图数据,覆盖整个国土范围的72%,包含MapGIS和ArcGIS两种格式,总数据量达到90 GB。数据库主要资料来源于1:20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和地质图及矿产图,原始资料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全国1:200 000数字地质图(公开版)空间数据库通过国家级验收,数据完整性、逻辑一致性、位置精度、属性精度、接缝精度均符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制定的有关技术规定和标准的要求,质量优良可靠。全国1:200 000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是国家空间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提供数字化空间平台,为国家和省级各部门进行区域规划、地质灾害监测、地质调查、找矿勘查、宏观决策等提供信息服务。
    66  小秦岭金矿区水系沉积物重金属特征研究
    张江华 王葵颖 赵阿宁 陈华清 柯海玲 刘瑞平
    2013, 40(2):602-611.
    [摘要](4982) [HTML](0) [PDF 1.36 M](12161)
    摘要:
    提要:在划分小秦岭金矿区水系流域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水系沉积物中Hg、Pb、Cd、Cr、As、Cu、Zn七种重金属的含量水平、分布特征;从各个元素的主要来源出发,分析了重金属含量水平高低不同的原因,探讨了金矿开发对重金属含量变异的影响,提出影响水系沉积物重金属赋存、迁移的相关因素。结果发现:①从地域上看,小秦岭北麓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普遍高于南麓,而在北麓表现出“中间高、两侧低”的特点;②从元素含量差异看,小秦岭金矿区水系沉积物中Pb含量最高且偏离背景值的程度最大,其次是Hg,而Cr、As继续保持了低背景值的趋势。
    67  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及编图——以映秀震中区为例
    葛 华 陈启国 王德伟
    2013, 40(2):644-652.
    [摘要](4873) [HTML](0) [PDF 2.22 M](11708)
    摘要:
    提要:虽然宣称地球已进入地震多发期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不少争议,但不得不承认近期的破坏性强震发生的频率较以往高。强震诱发的滑坡灾害也越来越成为了地质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在对一个地区发出中长期地震预报之后,如果也能相应地对该地区的斜坡稳定性进行评价,从而预测地震时滑坡最可能发生的地段,这对于减轻震区人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目前常用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以“5.12”汶川地震映秀震中区为例,运用Newmark方法对该区进行了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和编图示范,探讨了目前常用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及今后区域性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的发展方向。
    68  吐哈盆地西南缘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周巧生 李占游
    2003, 30(2):186-191. DOI: 10.12029/gc20030212
    [摘要](4869) [HTML](0) [PDF 745.20 K](6406)
    摘要:
    提要:通过对近几年来十红滩地区铀矿勘查资料及找矿成果的综合研究,系统阐述了吐哈盆地西南缘十红滩矿床的地质构造、含矿岩系沉积环境、砂体分布、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等铀成矿条件,对矿区南、北矿带控矿层间氧化带分带性、矿体形态、规模、空间展布、铀存在形式、成矿年龄及铀成矿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进一步总结了区域砂岩型铀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指出吐哈盆地西南缘随着找矿工作进展可望成为大型地浸砂岩型铀资源基地,并对指导天山造山带及类似地区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69  皖赣相邻鄣公山地区变泥砂质岩石元素组成特征及源区分析
    张彦杰 廖圣兵 周效华 姜 杨余明刚 蒋 仁 赵希林 陈志洪 赵 玲 黄文成
    2012, 39(5):1183-1198.
    [摘要](4816) [HTML](0) [PDF 4.38 M](4708)
    摘要:
    提要:皖赣相邻的鄣公山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北缘,区内广布一套厚度巨大、低绿片岩相变质的以泥砂质细碎屑岩为主含少量火山物质的复理石建造体,大量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显示,其形成于822~850 Ma的新元古代。其以斜切本区的景德镇—江潭构造带为界,南部为溪口岩群,北部属双桥山群,二者REE、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Zr、Hf及Nd同位素等具有相似的变化特征,显示区内浅变质碎屑岩具相同或相近的“原始”地壳物质组成特征;(La/Yb)N=4.66~13.63,δEu=0.09~0.3,(Gd/Yb)N=1.22~1.66,表明区内浅变质碎屑岩物源主要来自长英质岩石组成的后太古宙上地壳。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集中在826~2600 Ma,并出现显著的5个峰值,大致为2500 Ma,2000~2200 Ma,1800 Ma,960 Ma,827~841 Ma,其中以年轻碎屑锆石占绝对多数,大量的年轻碎屑锆石U-Pb年龄与碎屑岩密切共生的火山岩夹层年龄相近,反映浅变质碎屑岩物质主要来源于同时代火成岩类。溪口岩群和双桥山群浅变质碎屑岩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Cs、Sr、Ba、Th等含量及其相关比值、Sr同位素特征等存在一定差异,可能意味着溪口岩群和双桥山群碎屑岩在成岩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地质构造演化。区内浅变质火山-陆缘细碎屑岩形成于与板块构造体制相关构造-沉积环境,溪口岩群显示大陆边缘拉张构造背景下的沉积作用特征,而双桥山群原岩沉积构造环境与大陆岛弧关系较密切,显示板块俯冲阶段的沉积特征。
    70  中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集成数据库模型
    左群超 叶亚琴 文 辉 宋 越 葛 佐 王英超 左泽均 杨东来
    2013, 40(6):1968-1981.
    [摘要](4787) [HTML](0) [PDF 0.00 Byte](7157)
    摘要:
    提要:中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专项研究范围涵盖成矿地质背景、成矿规律、矿产预测、重力、磁测、化探、遥感、自然重砂等专业领域,已形成了海量成果,数据量达TB级。研制与实现中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集成数据库模型,用于集成和管理这个国家基础性数据资源,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是构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技术平台的基础工作,用以整合基础数据与高层应用、贯通省级-大区-全国层次以及支撑不同尺度规模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常态化工作。对开展国家基础性数据资源建设有指导作用和实际意义。
    71  
    .
    [摘要](474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72  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与鄂尔多斯盆地改造
    张岳桥 廖昌珍
    2006, 33(1):28-40. DOI: 10.12029/gc20060103
    [摘要](4652) [HTML](0) [PDF 1.63 M](6098)
    摘要:
    提要:鄂尔多斯盆地是叠加在华北古生代克拉通台地之上的中生代大型陆内盆地。晚中生代—新生代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改造阶段,区域构造体制经历了重大转换,在盆地周缘形成不同方向和不同样式的构造带。其中发生在中、晚侏罗世时期的燕山运动主幕,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定型和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这期构造变动导致鄂尔多斯盆地周缘挤压逆冲构造带的形成。早白垩世时期,对区域构造应力体制转换的响应,鄂尔多斯盆地处于弱引张构造环境,引张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盆地西南缘地带,六盘山古地堑发育。新生代时期,构造变形主要发生在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形成一系列地堑盆地。晚中新世或上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时期,受到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和向东构造挤出作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六盘山褶皱带快速崛起,而在盆地的其他周边地带则发生引张变形和地块差异性升降。最后,笔者论述了不同构造应力体制下盆地的改造作用,讨论了鄂尔多斯盆地研究中的一些基础地质构造问题。
    73  青海赛什塘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何 鹏 严光生 祝新友 张忠义 王艳丽 程细音 李永胜 甄世民 杜泽忠 贾德龙 巩小栋
    2013, 40(2):580-593.
    [摘要](4624) [HTML](0) [PDF 5.97 M](10973)
    摘要:
    提要:对青海赛什塘铜矿床内与成矿有关的矽卡岩中石榴子石、透辉石及硫化物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有富液相、富气相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3种类型;早期矽卡岩阶段均一温度436~562℃,盐度为34 wt %~45wt%NaCl eqv.,代表了高温、高盐度岩浆流体;退变质阶段均一温度322~419℃,盐度为15wt %~39 wt%NaCl eqv.;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235~366℃,盐度5wt%~36wt%NaCl eqv.。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包裹体中气相成分以CH4、H2S、CO2和H2O为主。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高盐度的NaCl-H2O-CO2-CH4体系,在290~360℃之间发生了强烈的流体沸腾作用,导致大量的金属硫化物沉淀,成矿流体的沸腾作用是导致铜矿床形成的重要因素。
    74  昆仑山深部结构与造山机制
    赵文津 吴珍汉 史大年 薛光琪 宿和平 Karplus M S Mechie J 宋洋 杨宏伟 刘志伟
    2014, 41(1):1-18.
    [摘要](4532) [HTML](0) [PDF 2.43 M](10105)
    摘要:
    本文根据INDEPTH-Ⅳ剖面所做的地质?地球物理探测所取得的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昆仑山造山模式,论述了:(1)在早二叠世松潘—甘孜洋向昆仑—柴达木地块下俯冲使地块南缘形成陆缘弧和弧后拉张区,使昆仑—柴达木地块在持续碰撞挤压过程中,分别形成了造山带与古近—新近纪盆地的不同构造演化特征;(2)昆仑地段老结晶基底在地块对挤中不断向上抬升成山,同时又受到强烈剥蚀,使老结晶基底及深成岩呈现在地表;南昆仑地块则沿昆仑地块中央断裂向北逆冲到北昆仑地块之上,断裂深10 km;昆仑地块没有发生向北逆冲推覆到柴达木地块上;(3)昆仑地块地壳增厚主要发生在中地壳(6.2~6.6 km/s),是中基性岩石层的增厚;(4)柴达木盆地作为昆仑弧弧后拉张地带,随昆仑造山隆升而下沉,新生界陆相沉积达12~14 km厚,由“沉积”与“挤入”两个作用造成了地壳增厚;结晶基底发生断陷形成新裂谷,裂谷宽度约12 km,深度约4 km,导电带显示裂谷通过断裂与深部发生热流体联系;(5)再次确定了,柴达木盆地莫霍界面深52 km,昆仑山的莫霍界面深65~70 km,莫霍界面台阶位于格尔木附近(185 km距离处);(6)松潘—甘孜地体复理石层厚度为10~14 km,其下面的6.2~6.3 km/s 均匀速度层(同时有高导电性显示)是本地块所特有,推测为残留洋壳的堆积,约15 km厚;浅层通过古近—新近系风火山推覆系增厚,另在中地壳部位挤入了15 km厚岩层;(7)否定了亚洲岩石圈地幔向柴达木地块地幔岩石圈之下俯冲的模式,提出印度大陆地幔岩石圈从高喜马拉雅下拆离成两层,并沿高原地壳底部向北伸展,直到中祁连山之下,成为高原南北对挤过程中岩石圈地幔长度调节的新方式?
    75  青藏高原东缘斑岩铜钼金成矿带的构造模式
    侯增谦 钟大赉 邓万明
    2004, 31(1):1-14. DOI: 10.12029/gc20040101
    [摘要](4497) [HTML](0) [PDF 1.31 M](6265)
    摘要:
    提要: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形成的青藏高原东缘, 伴随着高钾富碱斑岩的浅成侵位, 发育 “成对”出现的、受大规模走滑断裂控制的新生代陆内斑岩铜钼金成矿带, 其中西带为江达—芒康—祥云铜钼金成矿带, 东带为中甸—盐源—姚安斑岩铜金铅银成矿带。含矿斑岩岩石类型为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二长斑岩和少量正长斑岩, 以较高的SiO2(>63%)和较低的Y(<20×10-6)区别于非含矿斑岩, 并具有似埃达克岩(adakite-like)岩浆亲合性。富碱斑岩相对富集LILE (K、Rb、Ba) 、亏损HFSE (Nb、Ta、Ti、P), Nb/Y比值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 REE分馏强烈但不出现明显的负Eu异常, 反映岩浆源区曾经历过古俯冲洋壳板片流体的交代富集作用和软流圈小股熔融体的注入。含矿的似埃达克斑岩可能源于玄武质下地壳, 后者经历高压(>40 km)下角闪岩-榴辉岩相变质和板片流体交代, 并作为下地壳角闪岩包体在富碱斑岩中出现;不含矿的正长斑岩可能起源于含水的金云母橄榄岩富集地幔。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系统反映, 该源区遭受了更强烈的板片流体交代和软流圈物质混染。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表明, 50 Ma以来的扬子大陆板片向西俯冲, 并与印度大陆俯冲板片对挤, 诱发了软流圈上涌热蚀及其熔融体的底侵注入, 引起了壳幔过渡带的部分熔融。似埃达克斑岩岩浆以相对富水、富S和高氧逸度(fo2)特征, 成为成矿金属和硫的重要载体, 并在浅位封闭系统形成斑岩铜钼金矿床。
    76  黑龙江鹿鸣钼矿区花岗岩锆石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马顺清 陈 静
    2012, 39(5):1162-1171.
    [摘要](4488) [HTML](0) [PDF 2.29 M](4691)
    摘要:
    提要:鹿鸣钼矿床位于伊春—延寿多金属成矿带中南段,是近年新发现的斑岩型钼矿床。矿区内成矿主岩为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本文采用LA-ICP-MS微区原位同位素分析技术,测得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95.4±1.4)Ma和(197.6±1.3) Ma,形成于印支晚期—燕山早期。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表明花岗岩SiO2质量分数为70.74%~75.80%、K2O和Na2O质量分数分别为3.85%~7.02%和0.93%~2.95%,里特曼指数为0.9~3.1,分析显示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体;稀土总量(ΣREE)偏低、有较强烈的轻重稀土元素分馏(LaN/YbN=7.76~26.47),Eu负异常明显(Eu/Eu?鄢=0.34~0.62);微量元素富集Rb、Th、U、K,亏损Nb、Ta、Ti、Y和Yb等元素,这或者暗示其岩浆源区相对富水,或者反映岩浆源区可能遭受过俯冲带流体的交代作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该矿床的形成与早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有关。
    77  《中国地质》编辑委员会
    2014, 41(5).
    [摘要](4487) [HTML](0) [PDF 212.17 K](4044)
    摘要:
    78  华南燕山早期晚阶段两类花岗质岩体与成矿作用:以赣南—闽西南地区为例
    赵希林 刘 凯 毛建仁 叶海敏
    2012, 39(4):871-886.
    [摘要](4478) [HTML](0) [PDF 3.38 M](9811)
    摘要:
    提要:华南燕山早期晚阶段花岗岩(170~150 Ma)分布广泛,且与成矿关系密切。该时期的花岗岩具有两种不同的分布格局:在南岭东段地区以东西向分布,在武夷山地区呈北东向分布,这些花岗质岩石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赣南地区出露的小岩株与钨锡成矿关系密切,具有钨锡找矿潜力,在地球化学特征上明显不同于同时代出露的大岩基。东西向展布的小岩株与同时代的大岩基可能是由时代相当于元古宙中等成熟度的陆壳富泥砂质变质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小岩株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流体相参与的高程度的分异作用,是岩浆演化到晚期阶段的产物;而北东向分布的岩体可能是由中元古代泥质变质沉积岩部分熔融所形成。该时期南岭及邻区大陆岩石圈以伸展背景为主,而整体上中国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已处于东亚活动大陆边缘构造体制作用下,古太平洋板块朝东亚陆缘的北西向碰撞挤压作用已经显现。
    79  晚期成藏对大气田形成的重大作用
    戴金星 卫延召 赵靖舟,
    2003, 30(1):10-19. DOI: 10.12029/gc20030102
    [摘要](4455) [HTML](0) [PDF 1.01 M](5693)
    摘要:
    提要:截至2001年底,中国发现21个大气田,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17953×108m3,占全国天然气总储量的59.80%。天然气的分子小、重量小、难被吸附而易扩散。成藏早的大气田,若无继续获得气源,随扩散时间增长损失气量不断增加,使大气田演变为中、小型气田,甚至散失殆尽。因此,晚期成藏是大气田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中国盆地具有多旋回性,多旋回性往往是后续的旋回损害和降低前旋回聚集气藏的保存条件和储量,故晚期成藏就避免此弊,有利于大气田的形成。晚期成藏的大气田的生气高峰期既可是与成藏期同步或基本同步,以及储集层与气源岩的层位较新,也可以是成气高峰期比成藏期早,储集层和气源岩层位老。
    80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区域构造演化
    刘永江 张兴洲 金 巍 迟效国 王成文 马志红 韩国卿 温泉波 赵英利 王文弟 赵喜峰
    2010, 37(4):943-951.
    [摘要](4433) [HTML](0) [PDF 1.99 M](7185)
    摘要:
    提要:东北地区主要由东部佳木斯地块、中部兴安—松嫩地块和西部额尔古纳地块构成,各地块之间主要构造带拼合时代的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之前各地块之间已经完成拼合,形成了统一的佳—蒙地块。晚古生代开始东北地区进入统一的盖层演化阶段,在佳—蒙地块南缘发育了晚古生代具有大陆边缘沉积特征的盖层建造。晚古生代早期佳—蒙地块南缘为活动陆缘,在~320 Ma向北的俯冲过程中古亚洲洋板块发生断离,形成火山弧,同时导致其北侧“贺根山”弧后洋的拉开,持续的向北俯冲导致弧-陆碰撞,并于~280 Ma贺根山洋已经完全闭合。佳—蒙地块南缘开始由活动陆缘向被动陆缘环境转化,最后在晚二叠世末期古亚洲洋完全闭合转入内陆环境。
    81  中国航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熊盛青 杨海 丁燕云 李占奎
    2018, 45(4):658-680. DOI: 10.12029/gc20180402
    [摘要](4377) [HTML](1022) [PDF 15.53 M](7688)
    摘要:
    本文以我国截止到2011年基本覆盖陆域及部分海域的航磁数据编制的全国航磁系列图为基础,以航磁反映的区域磁场和磁性基底起伏特征为依据,汲取主流大地构造观的划分理念,以板块构造理论及大陆动力学思想为指导,以磁场反映的构造特征为切入点,结合重力、遥感、地质资料对中国陆域构造单元进行划分。大地构造单元划分4个级别:一级构造单元为陆块区和造山系,共划分出8个;二级构造单元为陆块、弧盆系和地块,共划分出32个;三级构造单元为盆地、坳陷带(区)和隆起带(区),共划分出85个;四级构造单元为隆起和坳陷,共划分出332个。本划分方案旨在为油气地质构造背景研究及油气勘探提供一份地球物理资料。文中重点讨论了一、二级构造单元界线厘定的磁场依据及与前人划分存在的不同之处,而三、四级构造单元完全依据磁场及磁性基底起伏情况进行划分,并在盆地和坳陷区给出了深度信息,这为油气勘探者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同时,借助丰富的航磁信息提示出一些地质构造方面难解现象,供同行专家参考与讨论。
    82  中国页岩气成藏和潜在产能与对环境的污染分析
    滕吉文 刘有山
    2013, 40(1):1-30.
    [摘要](4359) [HTML](0) [PDF 15.50 M](4685)
    摘要:
    提要:基于当今化石能源的需求还在扩展,它的紧缺势态波及全球,而中国的确需要更多的页岩气。为此,非常规油、气能源,特别是页岩油、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就必然地提上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议程上,并得到世界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页岩油、气现已成为中国能源界和科技界及政府部门的热门话题。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热炒”和依据尚不充分的评估后,本文通过对中外有关资料的分析和讨论认为,(1)必须在了解世界各国、特别是北美页岩油、气赋存与开发的条件下,独立自主地、依据充分地认识中国页岩的分布状态和页岩气的潜能;(2)在理解其他国家页岩属性、页岩气前景和勘查及储存背景下,在中国必须较全面的进行页岩和页岩气存储的地球物理勘探,并选择远景好的典型地区进行示范性研究与探索;(3)厘定页岩气的开采过程与条件及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和多个国家对开发页岩气质疑的核心;(4)集理念与实践认识综合制定研究中国页岩气切实可行的方案与怎样发展的路线图;(5)中国目前尚不宜大力投入和急于实施对页岩气的开采,其前景不容过于乐观。
    83  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地球科学研究进展
    侯贺晟 王成善 张交东 马峰 符伟 王璞珺 黄永建 邹长春 高有峰 高远 张来明 杨瑨 国瑞
    2018, 45(4):641-657. DOI: 10.12029/gc20180401
    [摘要](4322) [HTML](1162) [PDF 7.73 M](8013)
    摘要:
    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工程"两井四孔"之一的松科二井东孔(简称松科二井),位于黑龙江省安达市境内,于2018年5月26日正式完井。松科二井的科学目标涵盖古气候研究、资源能源探索、基础地质研究和发展深部探测技术四个方面。自2014年正式开钻以来,松科二井科学钻探工程组织实施了钻井取芯、原位测井、岩芯元素化学分析以及井周边深部结构探测等工作,目前已取得初步科研进展:获取长4134.81 m原位岩芯资料,完成了对白垩纪最完整最连续陆相地层厘米级高分辨率的精细刻画,初步建立起陆相地层标准剖面;发现了松辽盆地深部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与盆地型干热岩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首次重建了白垩纪陆相百万年至十万年尺度气候演化历史,并发现白垩纪气候波动重大事件;揭示了古大洋板块俯冲、聚合的深部证据,为松辽盆地成因再认识及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工程的实施,对探索地球奥秘、解决深部能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是"向地球深部进军"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84  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干热岩体地热地质特征
    张森琦 严维德 黎敦朋 贾小丰 张盛生 李胜涛 付雷 吴海东 曾昭发 李志伟 穆建强 程正璞 胡丽莎
    2018, 45(6):1087-1102. DOI: 10.12029/gc20180601
    [摘要](4318) [HTML](1076) [PDF 11.69 M](7639)
    摘要:
    基于地热地质、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成果等布孔依据,实施的GR1干热岩勘探孔位于共和县恰卜恰干热岩体中南部,是迄今我国钻遇地层温度最高的干热岩勘探孔,为我国首个EGS示范工程与科研试验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GR1孔测温结果表明,2500 m深处温度为150℃,进入干热岩段;终孔深度3705 m处的井底温度为236℃。2500~3705 m井段平均地温梯度为71.4℃/km,高于另3眼干热岩勘探孔;2800~3705 m井段地温梯度大于80℃/km,属中等品质以上干热岩。综合地球物理勘查与4眼干热岩勘探孔钻探结果表明,该干热岩体埋深2104.31~2500 m,面积246.90 km2;干热岩资源评价结果表明,3~5 km深度范围,100年内的潜在发电装机容量为3805.74 MW,以2%的采收率计,装机容量为76.11 MW;3~6 km潜在装机容量为7788.26 MW,以2%的采收率计,装机容量为155.77MW;3~7 km潜在装机容量为13639.25 MW,以2%的采收率计,装机容量为272.79 MW。
    85  豆荚状铬铁矿多阶段形成过程的讨论
    熊发挥 杨经绥 刘 钊
    2013, 40(3):820-839.
    [摘要](4315) [HTML](0) [PDF 4.06 M](6546)
    摘要:
    提要:豆荚状铬铁矿是铬的主要来源,是中国的紧缺矿种,因此,寻找一批大型铬铁矿矿床已成为解决我国对铬铁矿长期依赖进口的途经。然而对于豆荚状铬铁矿的成因,一直以来都有较大分歧。豆荚状铬铁矿及其围岩地幔橄榄岩中大量异常地幔矿物的发现,引起了各国地质学家对豆荚状铬铁矿成因的新一轮思考。本文着重讨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豆荚状铬铁矿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包括豆荚状铬铁矿的形态特征、产出规律、矿物化学、铂族元素(PGE)的分布模式,铬铁矿矿石中出现的超高压矿物,以及围岩地幔橄榄岩的演化过程等等。豆荚状铬铁矿中的铬来源于两种辉石的不一致熔融与副矿物铬尖晶石,其形成环境可能在下地幔或者是过渡带的位置。豆荚状中含铂族元素矿物呈包裹体状和裂隙状分布,铂族元素含量与铬铁矿形成过程中的S饱和程度有关,具有多期性的特征。进而初步地拟定了豆荚状铬铁矿形成过程存在四个阶段,分别为铬的来源阶段、铬尖晶石及超高压矿物的结晶阶段、铬铁矿的成矿阶段、铬铁矿的就位阶段,而每一阶段的特征还需进一步细化与翔实,并且需要对不同岩体不同产出的豆荚状铬铁矿矿床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
    86  江南造山带东段桃岭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周 洁 葛伟亚 姜耀辉
    2014, 41(3):838-850.
    [摘要](4309) [HTML](0) [PDF 95.22 M](11420)
    摘要:
    提要: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赣东北地区的桃岭岩体地球化学特征总体表现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弱过铝质-强过铝质,高Mg#值。桃岭岩体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弱的Eu负异常(δEu=0.62~0.81)(样品TL-1除外δEu=0.47)。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桃岭岩体的成岩年龄为早白垩世(140±1) Ma。岩体初始87Sr/86Sr为0.7131~0.7141,εNd(t)值为-7.43~ -6.71。结合前人研究,笔者认为早白垩世(约140 Ma)交代的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幔源岩浆底侵,使地壳深处(至少40 km)的变质沉积岩发生部分熔融,并且与少量的幔源岩浆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形成了桃岭岩体。
    87  新编亚洲大地构造区划图
    万天丰
    2013, 40(5):1351-1365.
    [摘要](4290) [HTML](0) [PDF 3.31 M](11113)
    摘要:
    提要:在大量综合亚洲地质、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笔者新编了亚洲大地构造区划图,确定了划分原则,将亚洲大陆划分为六大构造域,以及67个板块(或地块)、碰撞带或增生碰撞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图件的编制。组成亚洲大陆的板块或地块主要形成于1800 Ma、800 Ma、 500 Ma 和400 Ma前后,上述时期即各地块形成统一结晶基底的时期。碰撞带或增生碰撞带形成时期较多,为800 Ma、397 Ma、345~260 Ma、200 Ma、135 Ma、52 Ma和23 Ma等,还有23 Ma以来形成俯冲带。对于资料比较充实的、古生代以后的板块运移、板内变形与碰撞带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概略的讨论。本文还关注了在地块形成之后的板内变形。正是板内变形阶段,可能对成矿作用及其类型、过程与赋存部位产生重要的影响。
    88  华南早中生代大地构造过程
    徐先兵 张岳桥 贾 东 舒良树 王瑞瑞
    2009, 36(3):573-593.
    [摘要](4259) [HTML](0) [PDF 8.23 M](7493)
    摘要:
    提要:华南地区早中生代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构造动力体制发生了重大的转换。这个时期大地构造过程及其发生的构造动力学背景一直是地学界争议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系统总结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华南早中生代构造变形样式和岩浆活动序列,区分了印支构造事件和早燕山构造事件及其产生的地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印支构造事件发生于中、晚三叠世(245~225 Ma),构造运动产生的变形形迹主要表现为近东西向褶皱和冲断-推覆构造以及NE-NNE向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其动力与华南-华北板块沿秦岭—大别造山带的陆-陆碰撞和华南地块南缘古特提斯洋的俯冲增生作用有关。这次挤压构造事件导致华南东部加里东褶皱基底强烈复活,地壳重熔型花岗岩沿十万大山—云开大山—武夷山构造带和雪峰山地区分布。早侏罗世早期(205~190 Ma)在华南存在一个岩浆活动沉寂期,早侏罗世晚期(190~180 Ma)沿南岭构造带发育具有伸展特征的A型花岗岩和双峰式火山岩。起始于中侏罗世晚期(~170 Ma)的早燕山构造事件,在华南形成了宽1300 km、NE-NNE向褶皱逆冲构造系统,地壳增厚作用和壳幔相互作用导致了软弱的华夏加里东褶皱基底的再次强烈复活,诱发了强烈的岩浆活动,东南沿海地区火山弧相继出现。这期构造事件记录了东部大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之下低角度俯冲作用过程,并主导了华南晚中生代一系列陆内构造和岩浆活动。
    89  中国铁矿成矿规律及重点矿集区资源潜力分析
    李厚民 王登红 李立兴 陈 靖 杨秀清 刘明军
    2012, 39(3):559-580.
    [摘要](4247) [HTML](0) [PDF 9.00 M](6749)
    摘要:
    提要:铁矿是中国重要的大宗金属矿产资源,对其进行成矿规律总结和潜力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总结了中国铁矿资源的禀赋特征;将中国铁矿床分为沉积变质型、岩浆型、接触交代-热液型、火山岩型、沉积型和风化淋滤型6种成因类型和40个矿床式,并建立了鞍山式沉积变质型、大庙式岩浆型、蒙库式海相火山岩型、大西沟式沉积型铁矿床的成矿模式;划分了36个中国铁矿成矿区带,编制了成矿区带图,总结了不同类型铁矿和不同时代铁矿的空间分布规律;总结了矿床类型、矿床规模和矿石类型的时间分布规律;最后,探讨了7个重点成矿区带的资源潜力。
    90  关岭生物群——世界上罕见的化石库
    汪啸风 陈孝红 陈立德 徐光洪 王传尚 程 龙
    2003, 30(1):20-35. DOI: 10.12029/gc20030103
    [摘要](4190) [HTML](0) [PDF 2.27 M](4392)
    摘要:
    提要: 以产保存完美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为特色, 多门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共同繁盛,且夹带有少许古植物化石的关岭生物群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珍稀古生物组合。其化石保存之完美,类型之多样,数量之丰富,堪称世界上少有的晚三叠世“化石库”。 在该“化石库”中,海生爬行动物主要有鱼龙类(ichthyosaurs): Qianichthyosaurus zhoui Li (1999), Cymbospondylus asiaticus Li et You (2002), Panjiangsaurus epicharis Chen et Cheng gen. et sp. nov.; 海龙类(thalattosaurs): Anshunsaurus huangguoshuensis (Liu, 1999), Xinpusaurus suni (Yin et al., 2000), X. bamaolinensis Cheng et Liu sp. nov. 楯齿龙类(placodonts): Sinocymodus xinpuensis Li (2000) 以及某些尚待研究的类型。 在所储藏的海百合化石中, 以重新厘定的许氏创口海百合Traumatocrinus hsui (Mu) [ ?=T. caudes (Dittmar,1866); ? = T. guanlingensis Yu et al.]为主,新的发现说明,此类海百合营假浮游生活方式,它们通过其网状或铰接状根簇附着在漂浮树干上而广泛分布。共存的化石还有:新近发现和重新厘定的Metapolygnathus nodosus带的牙形石,少量鱼类(Asialepidotus sp. nov.),大量软骨鱼类(elasmobranch ichthyoliths)鳞片和牙齿化石的新类型,Trachyceras multituberculatus带的菊石,Halobia-“Daonella” bifurcata 组合带的双壳类,以及腕足类:Koninckina guizhouensis, K. zhengfengensis等以及古植物化石:Equisetites arennaceus, Ctenozamites sarrani等。系统调查、科学发掘和对上述各门类化石时代综合分析后指出,这个珍稀生物群形成于晚三叠世卡尼期早-中期,主要产在新铺乡黄土塘、小凹、毛凹、巴毛林和岗乌乡白岩一带小凹组下段,距底5~11m的地层间隔中,其分布面积约200km2。构造古地理及层序、生态、化学地层的综合研究说明, 关岭生物群可能是伴随晚三叠世卡尼期早中期的海侵在南盘江裂陷槽盆西北角活动外陆棚边缘所形成的“避难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海侵的扩大,海水的加深和有机质的过盛贮存所诱发的缺氧和海水的咸化事件,可能是导致该生物群的集群绝灭,并形成完好保存埋藏群落的主要原因。
    91  非洲优势矿产资源分布图
    2018, 45(5):封三-封三. DOI: 10.12029/gc20180522
    [摘要](4163) [HTML](824) [PDF 12.07 M](5833)
    摘要:
    92  中国东南陆区岩石圈结构与大规模成矿作用
    杨明桂 黄水保 楼法生 唐维新 毛素斌
    2009, 36(3):528-543.
    [摘要](4138) [HTML](0) [PDF 3.32 M](6410)
    摘要:
    提要:本文以区域地质、矿产地质为基础,与地球物理和岩石圈深部地质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对中国东南陆区的地块、造山带、古板块结合带、隆起带、坳陷带和断陷盆地的地壳厚度变化与物质结构、莫霍面形态、岩石圈地幔的厚度变化与结构进行了研究与构造区划。论述了燕山期陆内造山与喜马拉雅期大陆伸展及其导致的岩石圈物质结构调整作用,建立了隆坳构造分异与壳幔物质结构调整模式,探讨了本区地壳减薄的深部地质过程,分析了燕山期陆内造山的动力机制以及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岩石圈物质结构构造的相关关系。
    93  大南海地区新生代板块构造活动
    姚伯初 万 玲 吴能友
    2004, 31(2):113-122. DOI: 10.12029/gc20040201
    [摘要](4115) [HTML](0) [PDF 1.04 M](7399)
    摘要:
    提要:在新生代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大洋中,存在一些地块(微板块);同时,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缘的一些地块先后和澳大利亚板块分离,向北运动,与一些和欧亚板块分离出来的地块先后发生碰撞缝合。在此期间,由于地块分离而发生海底扩张,产生许多小洋盆,如南海、苏录海、苏拉威西海、安达曼海等,最后形成了东南亚地区今日的构造景观。笔者从大南海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史之框架来研究南海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认为南海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活动既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也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活动有联系;同时,还受到澳大利亚板块向北运动之影响。南海地区在新生代发生过两次海底扩张,第一次海底扩张发生在42~35 Ma前,是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而引起欧亚大陆之下向东南方向之地幔流的影响而发生的,其海底扩张方向为NW-SE,产生了南海西南海盆;第二次海底扩张发生于32~17 Ma前。由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俯冲的大洋岩石圈已达700 km深处,阻挡了欧亚大陆的上地幔向东南方向之流动,从而转向南流动,引起南海地区南北向海底扩张,即新生代第二次海底扩张,产生了南海中央海盆。南海新生代洋盆诞生之后,由于大南海地区继续有地块碰撞和边缘海海底扩张,对南海南部地区产生挤压,从而使这里的沉积发生变形,这就引起万安运动(南海南部)。
    94  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构造层序与构造事件
    李 勇 侯中健 司光影 A.L.Densmore 周荣军 M.A.Ellis4 李永昭 梁兴中
    2002(1):30-36. DOI: 10.12029/gc20020105
    [摘要](4114) [HTML](0) [PDF 155.93 K](6779)
    摘要:
    提要:新生代龙门山前陆盆地和盐源盆地是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锦屏山冲断带内及前缘地区发育和保存最好的新生代沉积盆地,本次以地层不整合面和ESR测年资料为主要依据,将该区新生代构造地层序列划分为5个构造层序,即TS1(65~55Ma)、TS2(40~50Ma)、TS3(23~16Ma)、TS4(4.7~1.6Ma)和TS5(0.74~0Ma),据此将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构造变形和隆升事件划分为5期,其中TS1与喜马拉雅地体和拉萨地体拼合事件相关,TS2与印亚碰撞事件相关,TS3与青藏高原第一次隆升事件相关,TS4与青藏高原第二次隆升事件相关,TS5与青藏高原第三次隆升事件相关。
    95  新疆西准包古图地区斑岩铜矿找矿的重大突破及意义
    张 锐 张云孝 佟更生 汪 疆 李龙乾
    2006, 33(6):1354-1360.
    [摘要](4107) [HTML](0) [PDF 827.57 K](4919)
    摘要:
    提要:新疆西准托里成矿带过去是以金矿、铬铁矿为主的找矿区,2001—2004年包古图地区铜矿找矿获重大突破。包古图铜矿与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金属矿物成分简单,矿石构造为细粒浸染状和细脉浸染状。矿石品位低、矿化均匀,矿床蚀变组合和分带特征明显,属典型斑岩型铜钼矿。包古图斑岩型铜矿的发现,在西准是首次,并且证明了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斑岩铜矿带东延至中国境内。对西准地区今后的找矿工作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96  桂北元宝山花岗岩体中电英岩包体的应变测量和分析
    周守余, 张桂林 于凯朋 尹 诚 郑小东
    2012, 39(5):1236-1246.
    [摘要](4076) [HTML](0) [PDF 2.90 M](5069)
    摘要:
    提要:在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对元宝山花岗岩体地质特征的分析,运用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应变分析等方法,着重分析了元宝山花岗岩体中电英岩包体的应变特征,确定了电英岩包体的变形时代和原因。系统地开展了元宝山花岗岩体中电英岩包体的三维有限应变测量和应变分析。结果表明:电英岩包体的应变型式可分为3种:平面型应变(K=1)、压扁型应变(0<K<1)和收缩型应变(1<K<∞),且以平面型应变为主,有少量的压扁型应变和收缩型应变。
    97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成藏的若干特征
    秦胜飞 贾承造 陶士振
    2002(1):103-108. DOI: 10.12029/gc20020116
    [摘要](4074) [HTML](0) [PDF 207.98 K](6828)
    摘要:
    提要:库车坳陷发育2大类6套烃源岩,生气强度大,为库车坳陷天然气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气源;构造运动派生出的一系列断裂,沟通了深部的气源岩,为天然气往储集层运移提供了有力的通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库车坳陷油气相态的分布很不均一;库车坳陷发生过多期成藏,但最重要的是最后一期成藏,气藏的形成均比较晚;库车坳陷以生气为主,部分油藏或油气藏是残余油藏或油气藏,是天然气大量散失的结果;库车坳陷和吐哈盆地保存条件的差别导致吐哈盆地倾油,库车坳陷倾气。
    98  云南普朗斑岩铜矿床地质特征
    范玉华 李文昌
    2006, 33(2):352-362. DOI: 10.12029/gc20060214
    [摘要](4068) [HTML](0) [PDF 1.26 M](7304)
    摘要:
    提要:普朗斑岩铜矿地处甘孜—理塘结合带西侧德格—中甸陆块东缘,印支期义敦—中甸岛弧带南段。矿区地层为上三叠统图姆沟组,主要出露普朗印支期复式中酸性斑(玢)岩体,构造裂隙发育,岩石蚀变强烈,具典型的“斑岩型”蚀变分带:由中心向外依次为强硅化带→硅化钾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岩浆岩、岩浆侵位的地层、热液蚀变作用、热液运移和矿质沉淀的构造空间控制了本矿床的产出。其成矿作用发生于普朗复式斑岩体内,矿化与蚀变相伴进行,在岩体中心形成由细脉浸染状矿石组成的筒状矿体,岩体边部产出脉状矿体。成矿元素以铜为主,伴有金、银、钼、钯、硫等多种有用组分。矿床规模达到超大型。
    99  湖南金船塘锡铋矿床矿物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刘晓菲 袁顺达 吴胜华 郭 硕 原垭斌
    2012, 39(6):1759-1777.
    [摘要](4063) [HTML](0) [PDF 13.17 M](10346)
    摘要:
    提要:金船塘锡铋矿床是东坡矿田内一以锡铋为主的大型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迄今为止对其矽卡岩矿物学特征的系统研究较少。本文以金船塘锡铋矿床主要矽卡岩矿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探针技术对该矿矽卡岩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金船塘锡铋矿床的矽卡岩中的石榴子石主要为钙铝榴石-钙铁榴石系列,含少量的锰铝榴石,辉石为透辉石-钙铁辉石系列,角闪石主要为铁镁钙闪石,其次为钙镁闪石、阳起石和透闪石,表明该区的矽卡岩为钙质矽卡岩,含少量的锰质矽卡岩。同时,根据矽卡岩矿物学特征的研究,笔者进一步探讨了该矿床锡石的沉淀机制:早期矽卡岩阶段的氧逸度较高,Sn主要以Sn4+的形式替代Fe3+存在于石榴子石中,而在晚期矽卡岩阶段由于氧逸度的降低,Sn主要以Sn2+的形式呈氯的络合物在流体中迁移,由于流体的温度、盐度、pH和氧逸度的变化,Sn2+被氧化成Sn4+,导致锡石沉淀。
    100  新疆“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问题及其解体方案
    朱永峰 周 晶 宋 彪 张立飞 郭 璇
    2006, 33(3):487-497. DOI: 10.12029/gc20060305
    [摘要](4039) [HTML](0) [PDF 1.18 M](5316)
    摘要:
    提要:基于前人的资料和本文获得的锆石SHRIMP数据,故建议解体“大哈拉军山组”。西天山东段拉尔敦达坂一带出露的火山岩是晚石炭世火山作用的产物,建议创名“拉尔敦达坂组”。新源城南的早石炭世火山-沉积岩依然使用“大哈拉军山组”。西天山西段大面积出露的“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比较复杂,原始创名剖面(特克斯南大哈拉军山一带)分布的早石炭世火山-沉积岩暂时继续使用“大哈拉军山组”的名称,但其北部大面积分布(昭苏北—特克斯—巩留-阿希金矿地区)的火山岩形成于晚泥盆世(而不是以前认为的早石炭世),建议用“特克斯达坂组”表述这套晚泥盆世火山—沉积地层。

    主编:郝梓国

    创刊:1953年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3657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167/P

    国内邮发代号:2-112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亮点文章推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国新一轮战略找矿行动已全面启动。用什么方法、什么手段实现增储上产是面临的突出问题。本刊登载了几篇基于新技术、新方法实现找矿突破的实例,供大家参阅,助力新一轮战略找矿目标的实现。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找矿预测——以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矿为例. 欧阳渊等,2023, 50(2):303-330.
    基于重磁资料在山东齐河—禹城探获矽卡岩型富铁矿:对超深覆盖区找矿的启示. 王润生等,2023, 50(2):331-346.
    自然伽马曲线重构波阻抗反演在勘探含铀有利成矿砂体中的尝试. 梁建刚等,2023, 50(2):347-358.
    宽频大地电磁法寻找“界面型”隐伏金矿床:以黔西南戈塘地区深部找矿为例. 张伟等,2023, 50(2):359-375.
    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钻井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赵洪波等,2023, 50(2):376-39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