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郝梓国
创刊:1953年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3657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167/P
国内邮发代号:2-112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5, 32(1):1-12. DOI: 10.12029/gc20050101
摘要:提要:利用卫星重力异常研究中国西部岩石圈构造,发现中国西部壳内存在规律、清晰的平行线状排列盆山构造。自北而南是:额尔齐斯盆地带、北准噶尔隆升带、天山北盆地带(或天北盆地带)、天山隆升带、淖毛湖—乌力吉盆地带、天山南盆地带(或天南盆地带)、库鲁克塔克—北山隆升带、阿尔金山—祁连山北盆地带(或塔南盆地带)、西昆仑—阿尔金—祁连山隆升带以及柴达木盆地带和藏南盆地带。壳内盆地带主要形成于印支—燕山期强烈的挤压褶皱带内。喜马拉雅期,在印度板块自南西向北东的俯冲作用下,使婆罗科努山—察布查尔山—阿拉沟山—额尔宾山—霍拉山等山系横向隆升,和天山山脉一起,将新疆地区分割成伊宁盆地、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形成当今新疆地貌。研究表明,上述横向隆升山脉和其他北西—南东向新构造,在岩石圈地幔中均有相应的卫星重力异常,推测新构造运动的动力来自岩石圈地幔。对青藏高原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以雅鲁藏布江断裂、班公湖—怒江断裂、澜沧江和金沙江断裂等一系列相互平行的断层和其夹持的条形地块为特征,表层构造与壳内构造不符。这些条形构造和青藏高原地壳向东南的逃逸构造仅发生在上地壳。研究还表明印度板块俯冲到地幔仅发生在西藏西南部。在川西—藏东存在南北向的稳定地块,阻挡了印度板块向青藏高原俯冲的进程。从这项研究中得到启示,西部寻找油气资源应考虑:①不要局限于新生代盆地;②研究盆地的构造背景要考虑深部构造的控制;③基础研究对寻找油气资源能发挥重要的预测作用,可以为寻找古生代、中生代油气田提供线索,为部署工作提供参考。尤其应对天北盆地带、天南盆地带、塔南盆地带、柴达木盆地带,以及藏南盆地带的深部整体面貌及它们对地表构造的控制作系统的调查研究。
2005, 32(1):13-24. DOI: 10.12029/gc20050102
摘要:提要:属于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的滇黔桂盆地,自加里东运动之后,泥盆纪开始拉开,整个晚古生代延续发展。受同生断裂的控制,在深水盆地中发育大小不等的孤立碳酸盐台地,因而在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形成特殊的“台—盆—丘—槽”的古地理格局。对不同古地理背景下的典型剖面进行三级层序划分并对其进行空间追索和对比,在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的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中可以识别出12个三级层序,相当于晚古生代25个三级沉积层序(2~5 Ma;SQ1至SQ25)中的SQ14至SQ25;以地层记录中的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为基本要素,可以建立研究区石炭系和二叠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层序地层格架反映了三级层序的基本特征:空间上相序的有序性和时间上环境变化的同步性。研究区的石炭系和二叠系,主要为一套碳酸盐岩地层,其中在连陆台地上发育3套煤系地层,它们分别组成石炭纪三级层序SQ15、跨系的三级层序SQ19的HST以及二叠纪吴家坪期的三级层序SQ24;而且在连陆台地边缘和孤立台地上,于阳新世的茅口亚世以及乐平世的长兴期发育海绵生物礁,海绵生物礁分别构成了以下二叠系三级层序即阳新世的SQ22和SQ23以及长兴期的SQ25。3套煤系地层和两套海绵生物礁的发育,使研究区的石炭系和二叠系形成了一个与欧美地区完全不同的层序地层序列。在研究区石炭系和二叠系所识别出的12个三级层序中,石炭纪—二叠纪船山世地层可以划分出6个三级层序。这种划分与Busch等对北美相同层位的划分相似,也就是说该6个三级层序的形成时限大于10 Ma;较长的形成时限可能反映了形成在联合古陆汇聚时期即全球构造相对稳定时期三级海平面变化的一个特性。因此,研究区的石炭系和二叠系所识别和划分出的12个三级层序,其数量比Ross和Ross(1985)对欧美地区石炭系和二叠系所划分出的50多个三级层序要少得多。
2005, 32(1):25-32. DOI: 10.12029/gc20050103
摘要:提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根据地球化学块体的概念、利用中国区域化探扫面的成果对中国锡资源潜力评价的方法技术;给出了金属供应量、地球化学块体成矿率、资源量和潜在资源量的计算公式,并引入了校正系数来修正根据水系沉积物计算的地球化学块体中的金属供应量;描述了中国锡地球化学块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这些地球化学块体与地质体和已知锡矿床的空间对应关系;确定了中国锡在8μg/g、10μg/g含量级次的地球化学块体成矿率为0.205%和0.208%。同时根据在中国大陆所圈定的锡地球化学块体的分布及其特征计算出中国锡的潜在资源量为1 609万t和1406万t。
2005, 32(1):33-40. DOI: 10.12029/gc20050104
摘要:提要:通过柴达木盆地西部茫崖—赛什腾山地表地质、航磁、重力、大地电磁测深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夹持在昆北地块与赛什腾构造带之间,其中包括柴达木地块与祁连地块南缘2个一级构造单元和昆北地体北缘,柴达木盆地,赛什腾构造带和祁连地块南部的苏干湖盆地等4个二级构造单元。盆地的总体结构表现为东昆仑山和祁连山相向向盆地挤压对冲,盆地中部沉降的构造格局。盆地内部的构造样式以自盆地边缘至中心以此形成背斜构造为显著特征,背斜两翼多发育逆断层,构成“两断夹一隆”的构造格局。挤压应力主要来自南西方向、北东方向起阻挡作用。在两侧造山带的强烈挤压作用下,侏罗纪时期在祁连造山带南缘形成并不典型的前陆盆地,古近纪至新近纪时期则在祁连造山带与昆仑造山带之间形成双侧前陆盆地,第四纪属挤压坳陷盆地。
2005, 32(1):41-47. DOI: 10.12029/gc20050105
摘要:提要:笔者描述了采集于贵州关岭生物群中4种双壳类化石,即顾氏海燕蛤Halobia kui Chen,平脊海燕蛤Halobia planicosta Yin et Hsü,斜锉蛤未定种Plagiostoma sp.和麻生海扇未定种Asoella sp.。标本保存良好,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早—中期。依据双壳类化石的古生态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指出在卡尼期早—中期,由于大量淡水的注入,关岭地区海水发生间歇性缺氧(或贫氧)事件,从而导致浮游或假浮游类型为主的双壳类化石的灭亡。
2005, 32(1):48-54. DOI: 10.12029/gc20050106
摘要:提要:利用最新的古生物、磁性地层年代资料及高分辨率层序延续时间推算,对鸡西群进行了精细的年代地层划分,确定了鸡西群形成时间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早期—阿尔布中期,其中滴道组形成时间为130.9~128.3 Ma,城子河组形成时间为125.1~116 Ma,穆棱组形成时间为116~106.9 Ma,东山组形成时间为106.9~101.7 Ma。通过鸡西群二级层序湖平面升降曲线与全球海平面升降曲线对比,证实了鸡西盆地、勃利盆地的构造运动、古气候演变与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有着相同的大地构造背景。这一成果对吉林和黑龙江省东部早白垩世高精度地层划分对比及盆地构造作用与海陆变迁机制分析提供了精确的年代依据。
2005, 32(1):55-61. DOI: 10.12029/gc20050107
摘要:提要:大沙河沿岸阶地、山麓地带广泛发育厚度不一的黄土层堆积,笔者对张夏黄土剖面研究后认为,张夏黄土物质来源复杂,既有西风漂流、西北气流、莱州湾气流搬运来的物质,又有近地生成的颗粒,堆积期间又经过明显的水流作用。张夏黄土、古土壤的堆积、发育与晚更新世气候变化相吻合,同时又受到当地微地貌的影响,缺失黑垆土和全新世堆积。张夏、淄博均在山东省中部,其黄土成分较细,使山东黄土在宏观上没有规律可循,更加显示出黄土的复杂多样。
2005, 32(1):62-69. DOI: 10.12029/gc20050108
摘要:提要:湖南石门杨家坪下寒武统杷榔组第三段主要为一套深灰色、灰绿色页状至薄层含粉砂水云母泥(页)岩与泥质粉砂岩夹透镜状、条带状粉砂岩,其沉积环境为斜坡环境。中上部透镜状、条带状粉砂岩中交错层理极为发育,纹层倾向既有沿斜坡向上和向下双向倾斜的,也有沿斜坡向下或沿斜坡向上单向倾斜的,它们不应是等深流沉积或浊流沉积,而应为内波、内潮汐产生的沿斜坡上下交替流动所形成的。笔者对寒武系内波、内潮汐沉积做了首次研究。
2005, 32(1):70-74. DOI: 10.12029/gc20050109
摘要:提要:对杭州湘湖剖面高密度连续采集的样品,分析了Fe2O3、FeO、TiO2、CaCO3、Al2O3及Fe2O3/FeO比值的高分辨记录,发现它们对全新世的重要地层界面都有较清晰的反映,同时揭示了不同沉积环境下地球化学背景值存在显著的差异。运用Fe3+/Fe2+与年平均温度的关系式推算了各样品点的古温度值,并结合多种地球化学指标、14C测年结果以及岩性岩相组合特征,将湘湖地区全新世早、中期(10~3 ka B.P.)初步划分为4个气候发展阶段,并指出7.5~5.1 ka B.P.之间为本区的全新世气候适宜期。
2005, 32(1):75-81. DOI: 10.12029/gc20050110
摘要:提要:湖北红安群的原岩形成时代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笔者对红安群中两个不同类型的花岗质侵入体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在位于红安群之下的双峰尖岩体中获得岩浆侵位年龄为(813±6) Ma,在侵入于红安群中的高格岩体获得岩浆侵位年龄为(638±142) Ma,高压变质年龄为(229±22) Ma。结合目前在扬子板块和大别造山带内部获得的一系列新元古代年代学数据,认为红安群变质杂岩中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应限制在825~630 Ma之间,是扬子大陆基底在新元古代裂解的产物。这套岩石在印支期(约230 Ma)华北与扬子板块碰撞过程中经历了低温高压蓝片岩—榴辉岩相变质作用。
伍光英 , 李金冬 , 唐晓珊 黄建中 肖庆辉 车勤建 , 彭和求
2005, 32(1):82-89. DOI: 10.12029/gc20050111
摘要:提要:通过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在湘东北文家市涧溪冲村原中元古代冷家溪群新发现一套基本无序的变质沉积-火山岩系。根据岩石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涧溪冲变质沉积-火山岩系为变质火山岩夹变质粘土质沉积岩, 属绿片岩—高绿片岩相。变质火山岩的原岩为大洋拉张环境下形成的以低钾拉斑玄武岩为主,低钾玄武安山岩次之的火山-次火山岩系,其物源为亏损地幔。变火山岩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 594±48) Ma,其形成时代可能是新太古代。因此,与传统的中元古代冷家溪群的岩石组合、形成环境、形成时代、变质变形都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原冷家溪群应予以解体。
2005, 32(1):90-99. DOI: 10.12029/gc20050112
摘要:提要:核桃坪铅锌矿区容矿地层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上寒武统核桃坪组下段、沙河厂组下段和保山组上段可能是Cu矿化的矿源层;核桃坪组中段和沙河厂组可能是Zn矿化的矿源层;核桃坪组中段可能是Pb矿化的矿源层。此外,上寒武统整体上以强烈富集(K≥5)Bi、B,富集(K≥1.2)Sb、As、W、Sn为特征;Bi、Sb、As 、B等金属、半金属和非金属矿化剂元素在容矿地层中的普遍富集可能为在后期热液成矿作用过程中捕获成矿元素、导致成矿物质巨量堆积,最终形成工业矿床奠定了基础。基性岩脉以强烈富集(K≥5)Au、Ag、Cu、Pb、Zn、W、As、Sb、Bi、F为特征,富集元素的种类和矿石具有一致性。综合各类控矿因素,并结合稳定同位素和成矿流体特征等认为,矿床是在晚寒武世特定的沉积条件下形成矿源层和矿化剂的基础上,再经后期岩浆热液作用叠加,并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形成的层控型热液矿床;成矿作用具多期、多阶段,成矿物质具多来源的特点。在上述基础上,初步建立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
2005, 32(1):100-106. DOI: 10.12029/gc20050113
摘要:提要: 根据地层地球化学研究,秦岭地区Au背景值为2.9×10-9,从西到东,自礼岷→文康→西成→凤太→板沙→镇旬→柞山地区金含量逐渐降低。凤太盆地、西成盆地、礼岷盆地泥盆系金背景值分别为3.1×10-9、 3.2×10-9、 4.7×10-9,为重要的金多金属地球化学成矿区。金在地层中的分布受岩性和沉积环境的控制,泥盆系是本区金成矿的矿源层,其中千枚岩、板岩、片岩、粉砂岩是金矿的重要源岩。与其他沉积盖层相比,秦岭中上泥盆统富集Au、Ag、Cu、Co、Ni、Cr、Pb、Zn。与上地壳丰度对比,Au、As、Sb、Ag、Co、Ni、Cr、V、Pb、Zn较富集。泥盆系中发育热水沉积岩,含Au较高。研究表明,在热水沉积中Au发生了预富集作用,沿海底同生断裂发育的钠质热水沉积过程中Au富集形成了矿源层。
2005, 32(1):107-114. DOI: 10.12029/gc20050114
摘要:提要:希勒克特哈腊苏铜矿位于阿尔泰铜矿带南缘,即原卡拉先格尔斑岩铜矿带内。初步的研究和钻孔资料表明,铜矿体完全受斑岩体(石英闪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控制,矿石具细脉浸染状构造,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和黄铁矿以及少量的磁铁矿、斑铜矿和镜铁矿。其中磁铁矿形成早于黄铜矿,指示了岩浆具有较高的氧化状态。矿化蚀变分带与斑岩铜矿基本相似,岩体内见钾长石化、黑云母化、硅化和黄铁矿化,接触带见石英绢云母化,围岩见青磐岩化。含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属于埃达克岩(adakite):高SiO2(63%~66%)、高Al2O3(15%~17%)、富集Sr(378×10-6~447×10-6)、无负Eu异常、亏损Y(10×10-6~14×10-6)和Yb(1.3×10-6~1.5×10-6)以及低的Sr同位素初始值(0.70439)、高的(εNd)t (+6.9~+8.2)和低的δ18OV-SMOW (<10‰)。其Rb-Sr等时线年龄为(332.8±8.5)Ma,为早石炭世侵位的产物,其形成与蒙古洋板块向南俯冲造成的洋壳部分熔融有关,因此其成矿地质背景与世界巨型斑岩铜矿十分相似。另外,在希勒克特哈腊苏铜矿外围还有数个与其十分相似的铜矿点,因此该地区展示了良好的找矿前景,同时也是中国又一个潜在的斑岩铜矿带。
2005, 32(1):115-121. DOI: 10.12029/gc20050115
摘要:提要:闽中地区是福建省金银成矿集中区,其上规模成矿主要集中于晚侏罗世次火山活动阶段。次火山-热液金(银)矿床的形成,矿、热、水“三源”是基本必要条件,北西、北东向两组构造带的复合是成矿定位的关键。在断隆带、坳中隆、坳中凹不同构造环境中,相应地递次形成(次)辉绿岩—闪长玢岩、(次)英安斑岩、(次)流纹斑岩等区域次火山-热液金(银)矿床成矿系列的3个亚系列;在垂向空间分布上,自上而下构成(微)细粒浸染型、石英脉型、破碎带蚀变岩型、隐爆角砾岩型、次火山岩型等工业矿床类型分带序列。金矿资源潜力在50 t以上。
2005, 32(1):122-127. DOI: 10.12029/gc20050116
摘要:提要:尼雄岩体分布于西藏自治区措勤县木质顶、尼雄、沙松、日阿一带,出露面积180.14 km2,由4个深成岩体组成,平面形态呈不规则椭圆形、圆形串珠状分布,岩石类型有苏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岩。根据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和室内的岩石学、岩石化学等特征的综合研究成果,发现该岩体各单元之间呈脉动式侵入接触,接触界线清晰,且含有较多暗色闪长质微粒包体;稀土总量较低,K、Rb、Ba、Th元素相对富集,Cr、Ti、Nb、 Sr、Zr、P元素相对亏损。研究显示尼雄岩体形成于活动陆缘火山弧,构造环境,与雅鲁藏布江大洋板块向北俯冲消减作用有关,为大陆弧花岗岩。
2005, 32(1):128-134. DOI: 10.12029/gc20050117
摘要:提要:在对唐古拉山口现代冰川和古冰川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位观测资料和TL、10B-26Al-21Ne及 14C 测年数据,对区内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深入讨论,划分出二次冰期(即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更新世中—晚期的末次冰期)和二次全新世冰进(即新冰期和小冰期)。提出在早更新世时,由于山体未达到当时冰川发育的雪线高度,所以未发育冰川。但在唐古拉山口地区,截止目前还未找到中更新世早期的倒数第三次冰期的冰川遗迹,由于高原隆升的滞后性和冰川发育的延滞效应及“亚洲干极”的耦合,推测仍只发育局部冰川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古今雪线由高原边缘向腹地升高,唐古拉山地区高出边缘1 500 m 左右,生动表现了“亚洲干极”的作用;广泛分布的湖群说明羌塘地区是一个大江大河尚未伸入的内流地区,意味着青藏高原是个年青的高原。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对高原腹地引起的干旱化过程和水分严重不足,使唐古拉山地区的冰川自倒数第二次冰期以来,冰川规模一次比一次明显地减小。
2005, 32(1):135-140. DOI: 10.12029/gc20050118
摘要:提要:不同密度采样是否可以获得稳定的和可追索的地球化学模式是检验采样是否具有代表性,分析技术是否成熟的重要依据。笔者选择新疆哈密大南湖地区约6 400 km2面积,进行了从超低密度(1个样/100 km2),甚低密度(1个样/25 km2)直到低密度(1个样/4 km2)地球化学采样,对比了3种密度地球化学采样所获得的地球化学数据和异常分布模式。得出如下结论:超低密度、甚低密度、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元素含量平均值和背景值非常接近;超低密度、甚低密度、低密度调查所圈定的地球化学省在形态上和变化趋势上非常相似,浓集中心的位置重合,表明不同调查阶段可获得稳定的和可追索的地球化学模式;采样密度越大数据离散程度越高,即最小值更小,最大值更大,表明元素分布的局部不均匀性,正是这种局部的不均匀性才能通过加密采样刻画出地球化学模式的细节变化,为逐步追踪矿化体奠定了基础;超低密度和甚低密度采样可以有效圈定矿集区所形成的大规模地球化学异常,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不仅可以圈定矿集区异常,同时可以圈定分散矿化的小规模局部异常。
2005, 32(1):141-147. DOI: 10.12029/gc20050119
摘要:提要:南京周边地区开展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获取了“双层土壤”各元素的含量,表层土壤的元素含量与其深层土壤元素含量之比值即称之为土壤中该元素的人为活动环境富集系数(简称环境富集系数),笔者介绍了有关环境富集系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比研究区各元素环境富集系数分布特征,发现本区表层土壤中Si、Ti、La、Ce、Y、Sc、Zr、Th、U、W等元素与其自然土壤环境的含量相近,S、N、P、Hg、Pb、Cl、Br、Se等元素及有机碳呈现了显著的人为环境富集,I、Fe、Mg、Mn、Ca、Al、K等元素出现了地表贫化。最后探讨了深入开展土壤中元素环境富集系数研究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2005, 32(1):148-154. DOI: 10.12029/gc20050120
摘要:提要:地质灾害综合调查研究。笔者根据调查所取得的海水化学、海底表层沉积物和海底工程地质条件(包括潜在地质灾害)等方面的资料,结合实测的海底地形地貌背景,对大鹏湾海域的海洋地质环境进行了单因子评价和多因子综合评价,认为大鹏湾的海洋地质环境总体呈良好状况,并对大鹏湾的海洋开发工程建设提出了有益建议。
2005, 32(1):155-161. DOI: 10.12029/gc20050121
摘要:提要: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金沙江干流水电工程区岸坡地质背景和岩体力学环境条件,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采用与三峡工程库区岸坡失稳危险性评价相类比的方法,针对崩滑体失稳按总体积的1/8和1/11入江方量进行了计算和按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涌浪图解计算法计算了入水点及在向家坝坝址、溪洛渡坝址和邻近城镇的涌浪高度,并围绕大坝施工安全、库区周边城镇安全,水库运营安全等方面对岸坡失稳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价预测,提出了岸坡失稳的防治对策。评价结果表明,向家坝库区和溪洛渡库区土质岸坡坍塌及崩滑体入江和涌浪不会影响水库的正常运行及长期效益。
2005, 32(1):162-167. DOI: 10.12029/gc20050122
摘要:提要:由于浅覆盖区的特殊地貌,给区域地质填图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依据不同岩性的磁化率和放射性元素含量差异,讨论了不同填图单元地面磁法测量与地面伽玛能谱测量曲线关系。通过实测剖面的分析,得到大兴安岭火成岩区不同填图单元磁测异常曲线与放射性异常曲线的相关关系,从而用来快速确定浅覆盖区下填图单元边界,以减少槽探工程,减轻地质人员的工作强度。
2005, 32(1):168-175. DOI: 10.12029/gc20050123
摘要:提要:区域地球化学异常评价是勘查地球化学长期以来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通常采用的评价方法基本上包括地球化学异常的不同地质-构造单元评价法和多元素定量化评价指标法等8种方法。这些异常评价方法缺乏从成岩成矿系统的发展演化上去认识异常的表象与本质,关于表生因素对异常的制约和异常形成机制及异常产生的地质-地球化学环境的研究不够,只是提取和利用异常本身的信息。因此,研究成矿及矿化指示元素在原生带和表生带不同介质中的赋存相态、相对比例,总结其在不同景观环境下的迁移聚散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表生异常形成机制,系统剖析控制异常发育的各种内、外因素,进而选择区域异常评价指标,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区域异常评价指标体系,是区域地球化学异常评价的新思路。
主编:郝梓国
创刊:1953年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3657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167/P
国内邮发代号: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