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郝梓国
创刊:1953年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3657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167/P
国内邮发代号:2-112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9, 36(6):1195-1207.
摘要:提要:综合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早期记录的研究进展和典型盆地地层、沉积、古生物、古环境研究的系统成果,扎达盆地香孜组上部冻融层的出现代表了区域的古海拔达到了高原冰缘的高度,即3 500 m以上。这一段地层的时代可能从2.3 Ma前后开始,并与贡巴砾石层下部冰水沉积层的时代基本一致。卓奥友冰期和希夏邦马冰期的时代与扎达盆地沉积结束后,直接覆盖其上的终碛垄和冰碛垄的时代大致相当,展现了这一时期喜马拉雅山脉的山岳冰川进一步发育,也说明喜马拉雅山脉作为青藏高原海拔最高的地区开始冰冻圈的环境很可能在早更新世早中期。川西地区的早更新世的冰川沉积说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附近地区这一时期已经抬升至冰冻圈高度,但是,海拨高度与气候环境与喜马拉雅山脉应有不同。具体的时代仍需要深入工作。青藏高原普遍开始冰冻圈记录是在中更新世早期。伴随着全球冰期的到来,这一时期的冰川作用在青藏高原最为发育和广泛。这些暗示着青藏高原在中更新世早期整体性地较快速抬升进入冰冻圈,即海拔3 500 m以上。详细的过程仍有待深入研究。
2009, 36(6):1208-1217.
摘要:提要:本文概述了对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流域酒房台剖面更新统上部年代地层-萨拉乌苏阶初步研究的成果。萨拉乌苏阶底部为黄棕色砂层,底界年龄暂定为150 ka,顶界年龄约10 ka,萨拉乌苏阶上部与下部界线年龄约75 ka。萨拉乌苏阶下部以湖沼相沉积为主,夹风、河流堆积物;上部以风成砂为主,夹湖沼相沉积物。150 ka以来该区经受3次水体扩张3次风砂侵入。阶内代表性的古脊椎动物化石,下部是:鄂尔多斯人(即河套人)、王氏水牛、诺氏象、河套大角鹿、哈克图转角羊等;上部是:披毛犀和野驴等。古气候特征是:150~75 ka期间,以温湿为主,但中间曾夹有多次气候波动。75~60 ka时期气候转为干冷、多风,60~20 ka间气候明显暖湿。20~10 ka气候又转温。
朱大岗 孟宪刚 邵兆刚 韩建恩 王 津 余 佳 吕荣平 钱 程
2009, 36(6):1218-1232.
摘要:提要:通过对扎陵湖和鄂陵湖沿岸的湖积阶地中湖相沉积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测剖面,对分布于盆地内的第四纪早更新世—全新世湖相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重新厘定了该区第四纪岩石地层单元,确立了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序列。建立了青海东南部地区第四纪早更新世—全新世湖相地层单位—黄河源群(QH),黄河源群是由第四系下更新统野牛沟组(Qp1y)、中更新统鄂陵湖组(Qp2e)、上更新统大野马岭组(Qp3d)和全新统黑河乡组(Qhh)等4个组组成。为青藏高原湖泊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变迁研究,以及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等提供了新资料。
2009, 36(6):1233-1244.
摘要:提要:野外地质调查表明,鲁西隆起的伸展断裂十分发育,其构造样式复杂,主要形式为陡倾斜的伸展断裂和缓倾斜的滑脱断层组成的复合伸展断裂系统。陡倾斜的伸展断裂构成鲁西伸展断裂系的主体,是控制其南部凹陷沉积的边界断裂。断裂带中构造角砾岩、断层泥发育,并有小褶皱、擦痕等显示断裂活动的标志。缓倾斜的滑脱断层在鲁西隆起区广泛发育,分为深、浅两个层次,浅层次中最具规模的位于下寒武统与太古宇之间。滑脱面上盘的寒武系底部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褶皱和破碎带发育,下盘构造相对简单,仅挤压破碎。深层次滑脱断层发育在中地壳低速层处,控制着浅层次滑脱断层的形成与分布。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鲁西隆起的伸展断裂系统是由晚中生代以来两次大规模的伸展运动形成的,形成机制上,与中、新生代郯庐断裂的走滑活动、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以及岩浆上涌密切相关。
2009, 36(6):1245-1250.
摘要:提要:近些年来一些地震表明,强震不仅发生在地表出露的活动断裂上,还发育在一些隐伏的未出露地表的构造上。大陆内部块体间的变形带不只是一条活动断裂,而是具有很大宽度的构造变形带,这已被大量的地震活动性资料所证实。因此,要正确评估地震危险性,就要研究构造带上地层变形的模型,而不仅是单条断裂的变形。湟水河隐伏断裂为一条隐伏在西宁市的断裂,位于西宁盆地中部,长12 km,走向EW,浅层地震探测结果表明该断裂由两条正断层组成地堑式构造,横跨西宁地区的地层剖面研究结果指出湟水河隐伏断裂发育在宽缓背斜的核部,而宽缓的背斜和向斜由新近系红色泥岩组成。根据褶皱与断裂的关系认为,湟水河隐伏断裂为在北东向的区域主压应力作用下,褶皱变形过程中,在背斜的核部伴生形成的次级张性地堑式正断层。该褶皱及相关断裂发育在西宁盆地滑脱面之上,属于浅表性的断层,活动性不显著。
2009, 36(6):1251-1256.
摘要:提要:根据新编制的重磁图发现,在龙门山的武都—文县—理县一线存在着一条分割性极强的重磁场分界线,其两侧重磁场面貌完全不同,它可能构成扬子地台与松潘—甘孜造山带的界线,其规模和活动强度远大于龙门山断裂,命名为武都—文县断裂。从区域上分析,该断裂兼具走滑-挤压特征,使断裂东南侧地块向南西,西北侧地块向北东发生走滑而显示右旋走滑性质。因此,在地质构造上它不仅是一条区划性断裂,而且可能还是一条与阿尔金断裂同等重要的走滑断裂。推测青藏高原东缘沿此断裂向北移动时,断裂发生了右旋走滑。根据东昆仑磁异常带向北推移的距离估算,推移距离200~300 km。
高玉飞 钟建华, 艾合买提江 黄 磊 侯 峰 李 旭 王明鹏
2009, 36(6):1257-1267.
摘要:提要:塔河油田四区以缝洞型油藏为主,裂缝是该区主要的油气疏导体系和储集空间,通过20余口井的岩心、薄片观察,结合FMI等各种分析化验资料,研究了裂缝的倾角、走向、长度、体积密度等几何参数,分析了裂缝的充填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控制裂缝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构造作用、岩性、先期断裂、岩层结构等;探讨了裂缝形成的期次,将裂缝划分为四期:I.前加里东期,II.加里东期、III.海西早期、IV.海西晚期—喜山期;进一步分析了裂缝形成的动力学过程。
朱传庆 , 徐 明 , 单竞男 , 袁玉松 赵永庆 胡圣标
2009, 36(6):1268-1277.
摘要:提要:地层剥蚀量是沉积盆地埋藏史和热史重建中一个关键的参数。本文利用石油钻井的系统古温标(Ro)资料,并结合多种恢复方法,得出四川盆地主要构造运动时期的剥蚀量。研究表明:加里东期,川东南剥蚀量较大,达2000 m。东吴运动时期,川西南、川东南等距二叠纪玄武岩喷发区较近地区的剥蚀量较大,分别在260~450 m和800~900 m;印支早期盆地整体遭受了抬升剥蚀作用,剥蚀厚度为100~500 m。印支中、晚期龙门山地区褶皱剥蚀,H1、Y1等钻井该时期的地层剥蚀量超过2000 m。燕山期周缘山系的继续隆升造成山前大范围地区的剥蚀;喜山期盆地周缘钻井的剥蚀量较大,在2000 m左右,而早期古隆起上的钻井如GJ、J13、Z12等钻井的地层剥蚀量则较小,在1000 m左右。可见,四川盆地不同地质时期及不同构造区位的剥蚀厚度都不尽相同,这一时空差异反映了构造运动对该区的差异影响。这一研究也表明,以系统的古温标资料(Ro)为基础,针对不同地质情况选用适当的反演方法并结合多种反演方法,能有效地恢复钻井在不同时期的剥蚀量。上述四川盆地各时期剥蚀地层厚度的恢复,对研究该区的构造、沉积和油气演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2009, 36(6):1278-1288.
摘要:提要:大宁岩体位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结合带,岩性组合为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岩体中广泛存在壳幔混合包体。本文利用锆石SHRIMPU-Pb法,获得大宁岩体成岩年龄上限为(419.1±6.4) Ma(MSWD=1.03),属加里东晚期。岩体的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大宁岩体属弱过铝高钾钙碱性岩石,富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显Nb、Ba、Sr、Eu组合异常。岩石具有较高的ISr值(0.7112~0.7196),较低的εNd(t)值(-6.77~-7.53)和TDM值(1.40~1.71Ga)。结合邻区加里东花岗岩壳幔混合特征,本文认为,大宁岩体为幔源岩浆底侵诱发的下地壳变砂屑岩部分熔融形成,形成过程中有显著的幔源组分加入。
2009, 36(6):1289-1301.
摘要:提要:羌塘东部治多县直根尕卡一带二叠纪栖霞期火山岩主要由中基性火山碎屑岩及熔岩组成,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主元素表现为高TiO2和低TiO2两种特征,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模式为LREE富集型,MORB标准化的微量元素配分型式为大洋隆起型,显示岩浆形成于板内裂谷构造环境。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火山岩显示明显的亏损地幔源区特征。综合研究表明直根尕卡一带二叠纪栖霞期火山岩形成于大陆边缘拉张构造(或陆缘始裂谷)环境,岩浆起源于地幔,属地幔柱作用的产物。
2009, 36(6):1302-1311.
摘要:提要:元古宇卡穷岩群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变粒岩,花岗片麻岩、大理岩及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片麻岩中具铁铝榴石、矽线石、蓝晶石组合。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1334 Ma,花岗片麻岩锆石U-Pb年龄(507±10) Ma(SHRIMP),后者可能属稍晚期变形变质的花岗岩侵入体。卡穷岩群属冈瓦纳大陆北缘裂离出来的微陆块。黑云斜长片麻岩中首次发现石榴辉石岩、榴闪岩包体。较新鲜的石榴辉石岩由角闪石、透辉石、石榴石及少量石英、金红石组成,无长石。包体岩石化学成分中SiO2 48.65%~51.18%,K2O<1%,稀土配分形式为平坦型,无明显的Eu异常。微量元素Rb、Ba、Th富集,低Sr,具洋脊玄武岩特征。石榴石端元组分中铁铝榴石51.44%、镁铝榴石26.73%、钙铝榴石17.29%。透辉石端元组分中,硬玉分子平均为6.40%。镜下常见石榴石、辉石退变为角闪石和斜长石,包体岩石应为榴辉岩退变的产物。
2009, 36(6):1312-1321.
摘要:提要:古岩溶作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以岩石学、地球物理资料及测试分析资料为基础,将塔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划分为准同生岩溶、埋藏岩溶、风化壳岩溶三大类及若干亚类。准同生岩溶作用控制早期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与分布,埋藏岩溶作用一般沿原有的孔缝系统进行,是碳酸盐岩储层优化改造的关键因素之一,风化壳岩溶作用是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关键作用。塔里木叠合盆地的多旋回构造演化特点,形成了塔北奥陶纪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碳酸盐岩6期古岩溶作用的叠加、改造关系,其中对于塔北地区奥陶系古岩溶储层起重要作用的为早加里东期Ⅱ幕,加里东中期Ⅰ幕、Ⅱ幕和海西早期。塔北地区奥陶系各类岩溶具有复杂而显著的叠合关系,准同生期岩溶为后期的埋藏岩溶提供了成岩介质通道,随后发育的埋藏及风化壳岩溶则是继承并叠加早期准同生岩溶通道的发育,最终成为潜在的优质储层。
2009, 36(6):1322-1330.
摘要:提要:中三叠世安尼期个旧组卡房段变火山岩恢复为一套碱性基性-超基性岩组合,火山岩-沉积岩岩相组合包括爆发相、喷溢相、火山沉积相、潮坪相、后期盆地流体叠加相、矽卡岩相。垂向相序表现为爆发相→喷溢相→火山沉积相→潮坪相,属于弧后裂谷盆地背景下形成的岩相组合与相序结构。在研究区卡房段可划分为3个期次,进而组成一个旋回,垂直相序特征表明火山活动的多期次性、火山活动由强到弱的变化规律。后期盆地流体叠加相、矽卡岩相作为主要含矿岩相,可以作为今后的找矿指标。
2009, 36(6):1331-1339.
摘要:提要:粤北连平地区钨锡多金属矿床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采用云母Ar-Ar法和石英包裹体Rb-Sr法,分别获得:锯板坑含钨锡石英脉中的云母Ar-Ar坪年龄为(139.2 ±1.5) Ma(等时线年龄为143.6 ±3.9 Ma,MSWD=0.30);鸡啼石含钨石英脉中石英包裹体Rb-Sr等时线年龄为(155.4±5.1)Ma (MSWD=2.1)。结果表明该区存在燕山早期和燕山早晚过渡期两期钨锡多金属成矿作用,并且认为:(1)鸡啼石钨矿为南岭地区中生代大规模成岩成矿作用高峰期(150~160 Ma)的产物;(2)南岭地区140 Ma左右也有大型钨锡多金属矿的形成。这一成果为研究区域成矿规律,指导区域找矿提供了重要同位素年代学依据。
2009, 36(6):1340-1349.
摘要:提要:石湖金矿101、116矿脉深部延伸稳定,品位有所提高,产状变化不大,由于深部探矿进展较好,而使其成为太行山中段大型金矿。石湖金矿的矿脉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总体属岩浆期后热液石英脉-断裂构造蚀变岩型矿床。本文采用幔枝构造新视角开展研究,通过对地质背景研究及铅、硫、硅、碳、氢、氧同位素的分析表明:石湖金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球深部,成矿溶液主要为岩浆水,混有部分大气水。进而探讨了其成矿作用,建立了成矿模式,提出了具体找矿建议。
2009, 36(6):1350-1358.
摘要:提要:呼和湖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一个重要的二级凹陷,其中存在2套主力烃源岩系(大磨拐河组和南屯组),均含有煤层,且煤层生烃条件优越,可以作为煤成气的有效源岩。基于对该凹陷中煤系源岩综合评价,笔者采用三维建模与构造模拟系统(TSM)对该凹陷进行盆地模拟,计算出了该区煤系源岩的生气潜量。研究表明,呼和湖凹陷中部和南部的煤层分布比较广泛,平均厚度为120 m左右;煤系源岩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Ⅲ型,属于倾气型烃源岩;该凹陷以未成熟-低成熟阶段的煤系源岩为主,Ro大部分在0.3%~0.9%;凹陷煤成气总量为1.6897×1012 m3,具有很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陈会军 刘招君, 朱建伟, 孟庆涛 柳 蓉, 许圣传 付占荣
2009, 36(6):1359-1365.
摘要:提要:油页岩资源开发目标优选是根据一系列参数,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确定未来油页岩资源开发利用的顺序,为制定油页岩资源战略发展规划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实现最优决策。油页岩含矿区开发优选的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由一系列递进的参数构成,包括2个制约方面、3项制约条件、9个制约因素。指标权重的确定根据德尔菲法和专家问卷调查法确定,制约油页岩开发的资源条件权重占0.45。其中加权平均含油率占0.15,油页岩探明控制资源占0.15,油页岩资源丰度占0.10,伴生可利用矿产占0.05。开采条件占0.35,其中加权平均技术可采系数占0.15,矿层平均厚度占0.12,平均埋深占0.08。开发条件占 0.2,其中勘查程度占0.15,地理环境占0.05。优选参数的等级划分采用四分法,赋予参数分值均采用中位值方法。
2009, 36(6):1366-1374.
摘要:提要:本文概要介绍了中国航空物探(航磁、航空电磁、航空重力、航空伽马能谱)技术现状,近年来在仪器研制、测量技术、数据处理、解释方法与软件研发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分析了中国航空物探技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中国航空物探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预测航空物探技术将向提高对探测目标的分辨能力和探测深度的方向发展,航空重力测量技术将得到广泛的应用。提出了以国家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航磁多参数测量方法技术、航空重力测量和重力梯度测量技术、大探测深度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技术,突破高温超导探测器研制的关键技术,发展航空重、磁、电的各种反演技术与三维可视化技术,建立物探仪器重点实验室,完善航空物探动态试验场,加快标准化建设,加快发展与航空物探相关行业(如通用航空)等建议。
2009, 36(6):1375-1381.
摘要:提要:EH-4电磁成像系统具有勘探深度大、反映成果直观、轻便高效等优点。本文介绍了EH-4电磁成像系统的基本原理、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在云南西部探测构造深部延伸情况的应用。实践证明,EH-4技术在探测构造深部延伸的应用方面是有效的。
2009, 36(6):1382-1394.
摘要:提要:在赣南稀土高背景区和稀土低背景区不同地质环境脐橙果园,系统采集岩、土、脐橙植物样,用ICP-MS法测定样品中15种稀土元素的含量,并对稀土元素在岩石、土壤和脐橙植物体内的分布、迁移、累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基岩的稀土元素含量影响(决定)土壤各层位的稀土元素含量;b.土壤环境中稀土元素含量高低直接影响脐橙植物体稀土元素含量,但不完全成正比;c.基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基本上贯穿土壤各层位、脐橙植物体各器官;d.岩、土、脐橙三大环节稀土元素的百分含量,总的趋势是轻稀土比重逐渐增高,重稀土比重逐渐降低,但重稀土在脐橙植物体末稍器官比例有所增加;e. 岩土脐橙生态系统立体剖面中,稀土元素的垂直方向运动呈向量关系;f.由于土壤-植物壁垒作用和脐橙植物体自身的选择性吸收、控制性积累功能,高、低稀土背景区脐橙果肉的稀土含量均低于国家食品卫生限量标准。
刘长礼 张 云 宋 超 侯宏冰 王秀艳 姜建梅 王晶晶 裴丽欣
2009, 36(6):1395-1404.
摘要:提要:土壤下伏碳酸盐岩溶蚀作用研究对岩溶区成土作用及大气中CO2影响意义重大。施肥改变了土壤的生物地球化学场,进而会影响岩溶区的岩溶动力学过程及碳循环。本文在贵州贵阳碳酸盐岩土壤剖面不同深度,埋设白云石、石灰石试片,进行了野外溶蚀试验,观测了试片溶蚀量、土壤CO2、土壤pH及其他如土壤含水量、土壤矿物与化学成分、土壤水化学成分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施用农家肥降低了碳酸盐岩的溶蚀速率:石灰石的溶蚀速率降低了10.48%~53.90%,平均25.51%;白云石的溶蚀速率降低了25.0%~65.69%,平均39.45%。同样条件下土壤中石灰石溶蚀量比白云石大。(2)施用农家肥降低了当地的碳酸盐岩成土速度,降低了35.77%~37.27%。 (3)施肥土壤更利于CO2的产生:施肥剖面土壤中CO2浓度比空白剖面CO2浓度高22.52%~198.87%,平均高93.94%;施肥剖面地面CO2通量比空白剖面地面CO2通量高67.64%。(4)施用农家肥减少了土壤对大气CO2的沉降量,在贵州贵阳地区,减少的大气CO2沉降量为25.50%~39.45%;间接地对岩溶水CO2汇的作用产生了抵消作用,在贵州贵阳地区,抵消作用为59.41%~62.73%。
2009, 36(6):1405-1412.
摘要:提要:深井水温观测在中国已经开展了20多年,但目前对于水温响应机理的研究还不充分。而且利用温泉水对水温响应机理研究甚少。本文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后,即2008年5月1日至7月4日,对重庆北温泉水(距震中约400 km)进行采样监测,发现泉水水温水量发生较大变化:震后水温下降了1℃;海拔相对较高的BWQ-2、BWQ-3、BWQ-4相继断流,监测点BWQ-1的水量增加了15 L/s;与此同时,各泉点 Fe3+、Mn2+浓度于地震当日成倍增长,随后逐渐减小,7月4日时浓度与5月1日相当。重庆北温泉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地带,受汶川地震强烈影响导致冷水下渗作用,海拔相对较高而温度较低的温泉水改道,并有其他来自裂隙或者地表的低温水汇入温泉含水层, Fe3+、Mn2+浓度的变化从水化学上印证了冷水下渗学说。
2009, 36(6):1413-1418.
摘要:提要:采用连续形态分析方法研究了重庆市城乡交错区土壤中Cd的形态分布及其与莴笋吸收Cd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和莴笋中Cd污染严重,土壤各形态Cd总体分布特征为:残渣态Cd > 有机质结合态Cd> 离子交换态Cd > 碳酸盐结合态Cd > 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 水溶态Cd,其中活性较强的交换态Cd(包括水溶态Cd和离子交换态Cd)比重较大。Cd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中的物理性粘粒及粉粒含量密切相关。而在土壤各形态Cd中,离子交换态Cd具有较高的生物有效性。研究区土壤和蔬菜中Cd污染已经较严重,建议加强城乡交错区的环境综合管理。
2009, 36(6):1419-1424.
摘要:提要:本文围绕着巢北地区中下志留统的岩性、沉积构造、生物化石、地层旋回以及大地构造特征等五方面,结合国内外前人研究成果,对巢北地区中下志留统“等深积岩”的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通过反证与新近发现的大量新证据,得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认识——巢北中下志留统是与潮汐作用有关的浅海陆棚沉积,而不是早期认为的半深海等深流沉积。这一结论将有助于统一巢北地区早古生代的古地理格局,进一步理清对该区志留纪大地构造背景和构造沉积演化的认识。
2009, 36(6):1425-1432.
摘要:提要:钦州湾是广西最大的海湾,有丰富的港口资源,是广西海洋产业发展主要支柱区域之一。近年来的开发建设活动,加强了人为地质作用,地质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发展给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2006—201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北部湾广西沿海执行“北部湾广西近岸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项目,对研究区进行了地质环境及人类活动影响的调查研究。论文根据海底表层沉积物和柱状样品测试资料,分析了钦州湾海底沉积物中有害元素Hg的平面分布和垂向分布特征,表明Hg污染主要来自于船舶影响。钦州湾口门内的Hg污染小于口门外,向外海则污染逐渐降低;Hg含量愈近海底,其值愈高。通过分析,认为Hg值在海底70 cm以下趋于稳定,确认约700年前开始,钦州湾受人类活动影响增加;约130年前,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总体上,Hg测量值均低于标准值,说明钦州湾环境目前尚好,但环境已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防止污染程度加深。
2009, 36(6):1433-1441.
摘要:提要:中国生活垃圾填埋场以简易填埋场为主,已对环境造成了一定污染,垃圾填埋场地的适宜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在对河北省县级以上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调查的基础上,首次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地质环境条件、垃圾填埋场自身条件、环境保护条件、经济条件、场地条件五大因素,对河北省垃圾填埋场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提出了一套评价标准。通过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选取的评价因素较全面,客观反映了河北平原垃圾填埋场的实际情况,取得了较满意的评价结果。
主编:郝梓国
创刊:1953年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3657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167/P
国内邮发代号: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