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45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封面

      2018, 45(4):0-0. DOI: 10.12029/gc2018040

      摘要 (2016) HTML (0) PDF 14.53 M (32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地质(双月刊)2018年8月第45卷第4期(总第387期)目次

      2018, 45(4):0-0. DOI: 10.12029/gc20180400

      摘要 (1788) HTML (0) PDF 403.45 K (34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其他
    • 《中国地质》(双月刊)栏目设置与稿约

      2018, 45(4):Ⅰ-Ⅰ. DOI: 10.12029/gc20180423

      摘要 (1697) HTML (0) PDF 972.39 K (3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创新计划取得丰硕成果

      2018, 45(4):封二-封二. DOI: 10.12029/gc20180421

      摘要 (1816) HTML (0) PDF 7.66 M (3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系列图

      2018, 45(4):封三-封三. DOI: 10.12029/gc20180422

      摘要 (1970) HTML (0) PDF 7.11 M (32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特别关注
    • 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地球科学研究进展

      2018, 45(4):641-657. DOI: 10.12029/gc20180401

      摘要 (4326) HTML (1193) PDF 7.73 M (80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工程"两井四孔"之一的松科二井东孔(简称松科二井),位于黑龙江省安达市境内,于2018年5月26日正式完井。松科二井的科学目标涵盖古气候研究、资源能源探索、基础地质研究和发展深部探测技术四个方面。自2014年正式开钻以来,松科二井科学钻探工程组织实施了钻井取芯、原位测井、岩芯元素化学分析以及井周边深部结构探测等工作,目前已取得初步科研进展:获取长4134.81 m原位岩芯资料,完成了对白垩纪最完整最连续陆相地层厘米级高分辨率的精细刻画,初步建立起陆相地层标准剖面;发现了松辽盆地深部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与盆地型干热岩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首次重建了白垩纪陆相百万年至十万年尺度气候演化历史,并发现白垩纪气候波动重大事件;揭示了古大洋板块俯冲、聚合的深部证据,为松辽盆地成因再认识及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工程的实施,对探索地球奥秘、解决深部能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是"向地球深部进军"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 中国航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2018, 45(4):658-680. DOI: 10.12029/gc20180402

      摘要 (4380) HTML (1050) PDF 15.53 M (77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我国截止到2011年基本覆盖陆域及部分海域的航磁数据编制的全国航磁系列图为基础,以航磁反映的区域磁场和磁性基底起伏特征为依据,汲取主流大地构造观的划分理念,以板块构造理论及大陆动力学思想为指导,以磁场反映的构造特征为切入点,结合重力、遥感、地质资料对中国陆域构造单元进行划分。大地构造单元划分4个级别:一级构造单元为陆块区和造山系,共划分出8个;二级构造单元为陆块、弧盆系和地块,共划分出32个;三级构造单元为盆地、坳陷带(区)和隆起带(区),共划分出85个;四级构造单元为隆起和坳陷,共划分出332个。本划分方案旨在为油气地质构造背景研究及油气勘探提供一份地球物理资料。文中重点讨论了一、二级构造单元界线厘定的磁场依据及与前人划分存在的不同之处,而三、四级构造单元完全依据磁场及磁性基底起伏情况进行划分,并在盆地和坳陷区给出了深度信息,这为油气勘探者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同时,借助丰富的航磁信息提示出一些地质构造方面难解现象,供同行专家参考与讨论。

    • 帕米尔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对塔什库尔干盆地地热控制作用

      2018, 45(4):681-692. DOI: 10.12029/gc20180403

      摘要 (2420) HTML (515) PDF 6.96 M (5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帕米尔东北缘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是新构造运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受控于公格尔拉张断裂作用的塔什库尔干盆地,活动构造强烈,高的大地热流值和丰富的地下水,使其具备地热资源形成的地质构造和水文条件。基于塔什库尔干盆地北部的曲曼地区地质构造、湖相地层年代学调查研究,该地区发育晚更新世的NNE向f1和f2正断层以及第四纪沉积物之下存在隐伏的近EW向的断层f3。这3条断层是塔什库尔干断裂在不同构造演化时期形成的次级断层。结合EH-4电磁成像和钻孔及抽水试验等资料表明NNE向f1和f2正断层是地热系统的导水通道,而近EW向f3断层为导热通道。该地区地热模式是大地热流为热源-地下水深循环逐渐加热-构造控水和控热。

    • >综述论文
    • 海南岛的成因机制研究

      2018, 45(4):693-705. DOI: 10.12029/gc20180404

      摘要 (3060) HTML (645) PDF 9.26 M (59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南岛是位于华南地块南部的一个相对独立地块,其成因机制有多种说法。本文基于地理地貌、地层、断裂带、岩浆岩、矿带分布、地震勘探剖面、古生物,以及环绕海南岛的3个盆地的成因等诸多证据的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是从北部湾旋转分离出去的,从原始位置逆时针旋转了约150°达到当前位置。其分离起始时间大约起始于65 Ma,旋转漂移主期发生在40~24 Ma,目前还在整体向东南方向漂移同时伴随着逆时针旋转。海南岛的成因机制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过程密切相关,动力机制是印支地块的大规模挤出和旋转带动了海南岛从华南的裂离和旋转漂移。本研究为该碰撞过程的构造演化阶段性时限提供了远程约束。同时也对海南岛的成矿区带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学术论文
    • 内蒙古梅劳特乌拉蛇绿岩中早二叠世高镁闪长岩的发现及洋内俯冲作用

      2018, 45(4):706-719. DOI: 10.12029/gc20180405

      摘要 (2619) HTML (442) PDF 6.97 M (5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蒙古梅劳特乌拉SSZ型蛇绿岩中,新发现了早二叠世巴嘎哈尔高镁闪长岩。该闪长岩位于贺根山缝合带内。锆石LA-ICP-MS U-Pb测年表明,巴嘎哈尔闪长岩的侵位年龄为(282±2)Ma,其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该岩石高镁,MgO含量5.00%~10.94%,Mg#值54~74;SiO2含量53.52%~58.64%,Al2O3含量13.48%~14.98%,Na2O含量1.36%~3.59%;贫钾,K2O含量0.48%~1.61%;贫TiO2(0.28%~0.76%)和P2O5(0.080%~0.160%);富Cr(75.00×10-6~555.90×10-6)和Ni(26.20×10-6~228.40×10-6);富集K、Rb和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Zr、Ti和P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总量较低(25.16×10-6~83.57×10-6),稀土曲线为略右倾的平坦型。该岩石具有高镁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赞岐岩相类似,属于俯冲带岛弧型岩浆岩。结合其与梅劳特乌拉SSZ型蛇绿岩中玻安岩和埃达克岩的岩石组合时空分布特征,表明古亚洲洋贺根山洋盆在早二叠世可能仍然处于大洋俯冲消减状态。该高镁闪长岩可能为俯冲洋壳+俯冲深积物来源的硅质熔体交代上覆地幔楔使其部分熔融的产物。

    • 伊犁盆地南缘琼博拉二长花岗岩锆石年代学及形成动力学机制

      2018, 45(4):720-739. DOI: 10.12029/gc20180406

      摘要 (2224) HTML (470) PDF 6.68 M (5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西天山造山带内琼博拉地区的长条状岩体位于伊犁盆地南缘,由二长花岗岩组成。为厘定该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机制,本文对该二长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锆石U-Pb年代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Sr-Nd-Pb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年代学研究揭示出琼博拉地区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330.5±2.2)Ma、(339.7±2.2)Ma、(351.2±3.0)Ma,为早中石炭世花岗岩,比伊犁盆地511矿床含矿砂体的U-Pb同位素等时线年龄(308±26Ma)老,表明该二长花岗岩体可能是该含矿砂体的一部分物质来源。岩石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测试结果揭示该二长花岗岩具有以下特征:(1)SiO2(70.15%~73.38%)含量高,碱质(K2O+Na2O含量为6.32%~7.88%)含量较高,A/CNK(0.82~1.03)较高,表明二长花岗岩为准铝质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2)LREE(50.19×10-6~87.92×10-6)相对富集,HREE(9.44×10-6~12.08×10-6)相对亏损,无明显Eu异常(δEu为0.71~0.97);(3)富集Rb、Th、K、Pb和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Zr、P和Ti等高场强元素;(4)初始锶同位素比值为0.7050~0.7082,143Nd/144Nd值为0.512217~0.512254,εNdt)为0.3~1.0,Nd模式年龄为1010~1098 Ma。二长花岗岩的Sr、Nd、Pb同位素组成表明该岩石是由幔源玄武质岩浆与地壳重熔形成的硅铝质岩浆混染形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本文认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板块的同碰撞构造环境。

    • 阿尔金中段大通沟花岗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2018, 45(4):740-752. DOI: 10.12029/gc20180407

      摘要 (2890) HTML (538) PDF 5.73 M (6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出露于阿尔金中段的大通沟花岗岩体,岩性主要为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53.7±1.1)Ma。SiO2为74.5%~76.2%,Al2O3为12.62%~14.15%,(Na2O+K2O)为7.71%~8.29%,K2O/Na2O为0.9~1.22,A/CNK介于1.0~1.19之间,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的过铝质-强过铝质花岗岩。该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素Ba、Nb、Sr、P、Ti等高场强元素(HFSE);∑REE变化范围大(∑REE=85.7×10-6~153.2×10-6,平均为111×10-6),具有强烈的负Eu异常(δEu=0.03~0.59,平均0.33),LREE/HREE=3.52~11.9,轻稀土相对富集,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源区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壳的变杂砂岩和变泥质岩类。锆石饱和温度计演算结果显示锆石的结晶温度为722~745℃(平均735℃),估算二长花岗岩源区的压力为0.8~1.6 GPa。综合区域地质资料,阿尔金中段大通沟花岗岩体的形成与造山带根部块体的拆沉作用有关。

    • 豫西五里川—寨根一带秦岭岩群碎屑锆石U-Pb年龄研究

      2018, 45(4):753-766. DOI: 10.12029/gc20180408

      摘要 (2430) HTML (462) PDF 3.82 M (5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秦岭岩群为北秦岭微陆块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时代的准确厘定对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本次工作对五里川-寨根一带秦岭岩群雁岭沟岩组钠长二云片岩和郭庄岩组矽线二云二长片麻岩进行碎屑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钠长二云片岩具有岩浆成因特征的碎屑锆石核部年龄主要存在545~551 Ma、754~778 Ma、900~1000 Ma、1340~1830 Ma和2300~2500 Ma 5个年龄段,并以900~1000 Ma段碎屑锆石的峰最明显;部分数据点在锆石U-Pb谐和图上拟合成一条上交点年龄为(2478 ±25)Ma的不一致线。矽线二云二长片麻岩年龄主要集中于1400~1800 Ma,另有4颗锆石年龄为1134~1243 Ma,其中最年轻的1颗碎屑岩浆锆石年龄为(1134±17)Ma。根据分析结果,推断本地区雁岭沟岩组的形成时代应晚于900 Ma,早于438 Ma的五垛山岩体。郭庄岩组的主体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时代应该晚于1122 Ma,老于962 Ma的新元古代花岗岩类。雁岭沟岩组最主要的物质来源为新元古代花岗岩,其次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陆壳,少部分来源于郭庄岩组;郭庄岩组物质来源主要为的古元古代晚期至中元古代早期的花岗岩陆壳。雁岭沟岩组与郭庄岩组形成时代不同,二者之间存在沉积间断,主要物源区也不相同,雁岭沟岩组中甚至有少量郭庄岩组剥蚀后再沉积的物质。因此,二者是不同的构造岩片,本地区雁岭沟岩组应从秦岭岩群中解体出来。

    • 中天山阿拉塔格环状杂岩体中闪长质包体地球化学与岩浆混合作用

      2018, 45(4):767-782. DOI: 10.12029/gc20180409

      摘要 (2303) HTML (460) PDF 7.18 M (50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状杂岩体的岩相分带有多种成因模式。为了查明新疆阿拉塔格环状岩体的成因,本文特就其中暗色包体的成因及其岩浆演化进行探讨。包体分布极不均匀,在酸性岩单元的东南角集中发育,大部分呈浑圆状或次圆状,微细粒结构,部分包体中含有寄主岩石中的长石斑晶。通过对暗色包体主量、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及单颗粒锆石U-Pb年龄测试,认为该环状岩体中的暗色包体主要为闪长质-花岗闪长质岩浆包体,包体SiO2(56.72%~61.80%)低,K2O+Na2O(8.12%~10.55%)高,具有高钾富碱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里特曼指数(σ)为4.59~4.85,稀土元素富集。包体及寄主岩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协变图呈不同程度的线性关系,而且两者稀土、微量元素曲线形态相近,显示出包体和寄主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的特点。这种特征表明,环状花岗岩岩浆的形成至少与两种岩桨的混合有关。包体的(87Sr/86Sr)t较低(0.705204~0.705914)、εNdt)=1.65~2.57,全部为正值,揭示包体的原始岩浆为幔源玄武质岩浆。包体和寄主岩石的关系显示岩浆的混合方式为基性岩浆注入到已经开始结晶的酸性岩浆。本研究为环状杂岩体的多种成因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认为其中的环状花岗岩单元为壳源酸性岩浆与幔源基性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包体和寄主岩石的特征均反映在晚古生代中天山造山带发生过一定程度的后碰撞地壳垂向生长。

    • 北喜马拉雅双穹隆构造的建立:来自藏南错那洞穹隆的厘定

      2018, 45(4):783-802. DOI: 10.12029/gc20180410

      摘要 (3166) HTML (471) PDF 26.70 M (54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错那洞穹隆属于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NHGD)的东南部重要组成部分,是本次研究首次发现并确立的穹隆构造。穹隆位于藏南扎西康矿集区南部,由外向内被两条环形断裂划分为三个岩石-构造单元: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岩系上部单元、中部单元以及核部,其中内侧断裂为下拆离断层,外侧为上拆离断层。上部单元主要由侏罗系日当组的泥质粉砂质板岩和片岩组成,由外向穹隆中心靠近,根据变质矿物组合特征,其岩性呈较明显的渐变过程,即含或者不含变质矿物的泥质粉砂质板岩、含堇青石粉砂质板岩、含石榴石堇青石粉砂质板岩和含石榴石黑云母粉砂质板岩;中部单元从上至下岩石变质程度逐渐加深,构造变形依次增强,岩性依次为日当组低-高变质的片岩(包括含石榴石黑云母石英片岩、含蓝晶石-十字石二云母石英片岩、含矽线石二云母二长片麻岩)、含电气石(化)花岗质黑云母片麻岩、石榴石云母片麻岩和糜棱状石英二云母片麻岩,其典型变质矿物有石榴石、十字石、矽线石和蓝晶石;核部主要由糜棱状花岗质片麻岩夹少量的副片麻岩和错那洞淡色花岗岩组成。错那洞穹隆主要发育四期线理构造:近N-S向逆冲、N-S向伸展线理、近E-W向线理和围绕核部向四周外侧倾伏线理,分别对应了穹隆构造经历的四期主要变形:初期向南逆冲、早期近N-S向伸展、主期近E-W向伸展和晚期滑塌构造运动,其中主期近E-W向伸展对应于错那洞穹隆的形成,其动力学背景可能是印度板块斜向俯冲及由俯冲引起的中地壳向东流动双重作用。错那洞穹隆的发现和确立丰富了NHGD近E-W向伸展构造,进一步将NHGD划分为由近N-S向伸展所形成的穹隆带(简称NS-NHGD)和近E-W向伸展所形成的穹隆带(EW-NHGD)。

    • >简讯与热点
    • 有鳞动物最古老“祖先”认定

      2018, 45(4):802-802. DOI: 10.12029/gc20180420

      摘要 (1836) HTML (467) PDF 944.88 K (50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学术论文
    • 东秦岭南泥湖钼铅锌银多金属矿田地球物理场特征与深部找矿预测

      2018, 45(4):803-818. DOI: 10.12029/gc20180411

      摘要 (2432) HTML (463) PDF 6.62 M (56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南泥湖钼多金属矿田是中国重要的钼(钨)铅锌银多金属矿产地,已探明超大型钼(钨)矿床3处,大型钼(钨)矿床3处,中、大型铅锌银(金)矿床10余处。矿田具有优越的地质成矿条件,深部找矿潜力巨大。现有矿产勘查深度主要是500 m以浅范围,深部(500~2000 m)找矿工作基本为空白,需要使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深部成矿规律,预测新的矿产资源。文章通过研究该区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和典型矿床物探异常特征,取得了有意义的研究成果。(1)确定了与成矿关系密切的隐伏岩体侵入模型:将全区隐伏岩体从南至北分为3个区,Ⅰ区隐伏岩体顶面深度0~800 m,分布面积约125 km2;Ⅱ区隐伏岩体顶面深度0.8~1.5 km,分布面积约158 km2;Ⅲ区隐伏岩体顶面深度1.5~3 km,分布面积约233 km2。(2)建立了立体成矿模型(根据成矿空间位置的不同从地表向下分为4个空间成矿区)和综合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包括隐伏岩体、隐伏岩体顶上带、岩钟和斑岩体、矿体和矿化体的地球物理场标志)。(3)指出隐伏岩体顶上带及其上方的岩钟、岩脉、岩枝和小斑岩体等是成矿有利部位。(4)预测了找矿潜力;总结了寻找钼钨铅锌银金矿产的勘查方法技术组合。研究成果对在该区和类似矿区进行深部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 内蒙古新地沟金矿床黄铁矿热电性特征及深部找矿意义

      2018, 45(4):819-838. DOI: 10.12029/gc20180412

      摘要 (2481) HTML (562) PDF 8.79 M (50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蒙古新地沟金矿是中型绿岩型金矿床,但已属于严重资源危机的矿山,急待寻找接替资源,因此对新地沟金矿床进行深部远景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找矿矿物学和成因矿物学理论,利用显微镜、电子探针及热电仪系统分析新地沟金矿床不同标高和矿段中黄铁矿的热电型标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新地沟金矿床中黄铁矿的晶型以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及聚形为主;热电系数变化主要集中在-331.10~340.20 μV·℃-1范围内,导电型多以N型为主,约占总含量的80%;成矿温度主要集中于250~340℃,属于中温矿床。黄铁矿热电性参数XNP变化范围较大,估算矿体剥蚀率为67.96%~74.31%。通过对黄铁矿导型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矿体剥蚀分析表明:油篓沟矿段位于矿体中底部,向深部可能有小规模延伸,小西沟矿段钻孔ZK106在深部有较大规模的延伸,其矿化前景最好;小西沟矿段钻孔ZK102深部矿化前景次之;大汗青矿段钻孔ZK2802其深部矿化前景较差。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深部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 新疆白杨河铀矿床钻孔岩芯蚀变分带特征及地质意义

      2018, 45(4):839-850. DOI: 10.12029/gc20180413

      摘要 (2441) HTML (493) PDF 5.82 M (55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钻孔岩芯高光谱技术是获取岩芯地学信息与研究的新方向。新疆白杨河铀矿床钻孔岩芯蚀变发育,对其开展蚀变研究有助于对白杨河矿床深部铀矿勘探提出更好的找矿认识。本次研究利用FieldSpec4可见光-短波红外地面非成像光谱仪对新疆白杨河铀矿床8个钻孔进行光谱测试与分析,研究发现钻孔岩芯热液蚀变矿物组合垂向上具有明显的"上低下高中过渡"的三分带特征:即上部为低铝绢云母+少量赤铁矿与少量褐铁矿+少量蒙脱石,中部为中铝绢云母+低铝绢云母+少量蒙脱石+少量碳酸盐、赤铁矿与褐铁矿,下部为高铝绢云母+绿泥石+碳酸盐;绢云母Al-OH吸收峰位置变化规律反映出矿床的热液活动具有深部相对高温、高压、偏酸性,浅部相对低温、低压、偏碱性的特征。蚀变三分带特征以及热液活动特征表明白杨河铀矿床具有明显的热液成矿背景,同时,铀矿化总体处于3分带特征中的中部以中铝绢云母为主的蚀变带与下部以高铝绢云母为主的蚀变带之间的过渡带中,该过渡带是铀成矿的有利部位,同时也是可能的热液/矿化中心;过渡带中发育赤铁矿,中铝绢云母和高铝绢云母,此3种蚀变矿物可能与铀成矿关系密切。这些可以为白杨河铀矿床深部铀矿勘探提供借鉴与参考。

    • >发现与进展
    • 黔北黄平地区黄地1井下寒武统发现海相页岩气

      2018, 45(4):851-852. DOI: 10.12029/gc20180414

      摘要 (2257) HTML (440) PDF 1.42 M (5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西藏伦坡拉盆地中央凹陷带探获油气

      2018, 45(4):853-854. DOI: 10.12029/gc20180415

      摘要 (2247) HTML (434) PDF 1.65 M (52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湖北建始地区志留系钻获致密砂岩气和页岩气

      2018, 45(4):855-856. DOI: 10.12029/gc20180416

      摘要 (2129) HTML (441) PDF 1.06 M (5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阜新盆地油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

      2018, 45(4):857-858. DOI: 10.12029/gc20180417

      摘要 (2305) HTML (471) PDF 1.63 M (55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川南地区海相页岩气中发现微量硫化氢

      2018, 45(4):859-860. DOI: 10.12029/gc20180418

      摘要 (2274) HTML (469) PDF 546.56 K (6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山西保德上二叠统孙家沟组中发现锯齿龙类集群埋藏化石

      2018, 45(4):861-862. DOI: 10.12029/gc20180419

      摘要 (2361) HTML (451) PDF 2.17 M (59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主编:郝梓国

创刊:1953年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3657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167/P

国内邮发代号:2-112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亮点文章推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国新一轮战略找矿行动已全面启动。用什么方法、什么手段实现增储上产是面临的突出问题。本刊登载了几篇基于新技术、新方法实现找矿突破的实例,供大家参阅,助力新一轮战略找矿目标的实现。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找矿预测——以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矿为例. 欧阳渊等,2023, 50(2):303-330.
基于重磁资料在山东齐河—禹城探获矽卡岩型富铁矿:对超深覆盖区找矿的启示. 王润生等,2023, 50(2):331-346.
自然伽马曲线重构波阻抗反演在勘探含铀有利成矿砂体中的尝试. 梁建刚等,2023, 50(2):347-358.
宽频大地电磁法寻找“界面型”隐伏金矿床:以黔西南戈塘地区深部找矿为例. 张伟等,2023, 50(2):359-375.
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钻井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赵洪波等,2023, 50(2):376-39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