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46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封面

      2019, 46(5):0-0. DOI: 10.12029/gc2019050

      摘要 (1181) HTML (0) PDF 1.34 M (2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地质(双月刊)2019年10月第46卷第5期(总第394期)目次

      2019, 46(5):0-0. DOI: 10.12029/gc20190500

      摘要 (1160) HTML (0) PDF 465.00 K (2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简讯与热点
    • 《中国地质》(双月刊)栏目设置与稿约

      2019, 46(5):Ⅰ-Ⅱ. DOI: 10.12029/gc20190533

      摘要 (1046) HTML (0) PDF 974.81 K (24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运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指导地质填图(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成果简介)

      2019, 46(5):封二-封二. DOI: 10.12029/gc20190531

      摘要 (1060) HTML (249) PDF 8.51 M (3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地质》编辑工作指导委员会、《中国地质》(中文)编辑委员会

      2019, 46(5):封三-封三. DOI: 10.12029/gc20190532

      摘要 (1165) HTML (0) PDF 4.80 M (2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特别关注
    • 松科二井轻烃组分垂向分布特征及其对深部油气的指示

      2019, 46(5):943-953. DOI: 10.12029/gc20190501

      摘要 (1904) HTML (454) PDF 4.01 M (48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松辽盆地深部油气已成为今后油气战略性接替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松科二井连续取样的6042组103种单体的轻烃组分数据显示,轻烃组分垂向分布特征呈现明显的分段性,整体可划分为6个区段:I段(井段470~1000 m)罐顶气峰面积小,出峰个数少,主要以甲烷为主,重烃较低,为浅层低熟油气段。II段(井段1000~2800 m)罐顶气峰面积小,出峰个数多;甲烷含量中等,重烃含量普遍较高;有机质类型以I型为主,处于成熟阶段,为常规油气段。III段(井段2800~3320 m)罐顶气峰面积小,出峰个数较少、零散;甲烷含量整体较高,重烃含量与IV段相似,表明该段气源可能来源于IV段。IV段(井段3320~5940 m)罐顶气峰面积大,集中分布在3400~3800 m和5200~5400 m井段,明显高于III段和V段;为III型烃源岩,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V段(井段5940~6200 m)罐顶气峰面积、出峰个数低;甲烷和重烃含量较低。VI段(井段6200~7018 m)出峰个数、罐顶气峰面积低;甲烷含量较高,重烃含量中等,其总体特征与IV和V段不同,推测深部可能存在气源。上述垂向分布特征反映了白垩系、侏罗系和前侏罗系在油气成因类型、成熟度和含气性及其油气来源等具有不同的特征,为松辽盆地深部非常规天然气探索拓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 东天山北部古生代重大构造事件及其对中亚造山带演化的启示:基于1:5万板房沟幅和小柳沟幅地质调查新证据

      2019, 46(5):954-976. DOI: 10.12029/gc20190502

      摘要 (2377) HTML (514) PDF 24.16 M (4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基于新疆哈密地区1:5万板房沟幅和小柳沟幅区域地质调查新成果,对东天山北部古生代的重大构造事件以及演化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基于下志留统与奥陶系之间角度不整合、下石炭统与泥盆系之间平行不整合以及上石炭统二道沟组与下伏岩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的确定,揭示奥陶纪与志留纪之交、泥盆纪与石炭纪之交以及晚石炭世期间存在几次重大构造事件。结合古生代不同时期沉积大地构造背景转换、岩浆活动构造环境转换以及构造变形格式转换的地质新纪录,提出奥陶纪与志留纪之交的造山事件为北部阿尔曼太洋闭合导致准噶尔-吐哈地块与阿尔泰地块碰撞的响应;泥盆纪与早石炭世之间的造陆构造事件可能是北部卡拉麦里洋盆初始汇拢碰撞的响应,其平行不整合以及下伏的志留纪-泥盆纪较稳定环境的沉积序列预示着介于卡拉麦里洋盆与南部北天山洋盆之间的准噶尔-吐哈地块为古亚洲洋盆体系中相对刚性的稳定陆块区,研究区作为准噶尔-吐哈地块的北部被动陆缘受卡拉麦里洋盆汇聚的影响较小;晚石炭世的造山事件则表现为响应卡拉麦里洋盆闭合后周缘前陆盆地的演化,是早石炭世沿卡拉麦里缝合带发生陆块碰撞以来挤压构造作用峰期的产物,其奠定了东天山北部北西-南东向构造基本格局。本文还重新界定莫钦乌拉断裂为北天山构造带(准噶尔-吐哈地块)与东准噶尔构造带的构造-地层分区界线,推断其为卡拉麦里缝合带向南东的延伸,并讨论了早石炭世受控不同构造体制的沉积和岩浆纪录的空间差异性,认为早石炭世北部莫钦乌拉山区域为与北侧卡拉麦里洋盆闭合后周缘挤压前陆盆地的发育过程,而南部博格达-哈尔里克山则总体呈现为响应南侧北天山洋盆闭合后的碰撞后伸展裂谷发育过程。

    • 内蒙古北山地区百合山蛇绿混杂岩带的厘定及其洋盆俯冲极性——基于1:5万清河沟幅地质图的新认识

      2019, 46(5):977-994. DOI: 10.12029/gc20190503

      摘要 (2136) HTML (482) PDF 11.98 M (41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造山带内蛇绿混杂岩带结构与组成的精细研究可为古板块构造格局重建和古洋盆演化提供最直接证据。北山造山带内存在多条蛇绿混杂岩带,记录了古亚洲洋古生代以来的俯冲和闭合过程,然而其大地构造演化长期存在争议。红石山-百合山蛇绿混杂岩带位于北山造山带北部,主要由蛇绿(混杂)岩和增生杂岩组成,具典型的"块体裹夹于基质"的混杂岩结构特征,发育紧闭褶皱、无根褶皱、透入性面理和双重逆冲构造。蛇绿混杂岩带中岩块主要由超镁铁质-镁铁质岩(变质橄榄岩、辉石橄榄岩、异剥辉石岩、蛇纹岩)、辉长岩、玄武岩、斜长花岗岩、硅质岩等洋壳残块以及奥陶纪火山岩、灰岩等外来岩块组成,基质则主要为蛇纹岩、砂板岩及少量的绿帘绿泥片岩;在蛇绿混杂岩带北侧发育有台地相灰岩与深水浊积岩组成的沉积混杂块体,具滑塌堆积特征。蛇绿混杂岩带内发育三期构造变形,前两期为中深构造层次下形成的透入性变形,第三期为浅表层次的脆性变形,未形成区域性面理。空间上,由增生杂岩和蛇绿(混杂)岩组成的百合山蛇绿混杂岩带共同仰冲于绿条山组浊积岩之上,具有与红石山地区蛇绿混杂岩带相似的岩石组成、构造变形和时空结构特征。百合山蛇绿混杂岩带南侧发育同期的明水岩浆弧,由晚石炭世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以及白山组岛弧火山岩组成,其与百合山蛇绿混杂岩带共同构成了北山造山带北部石炭-二叠纪的沟-弧体系,指示了红石山-百合山洋盆向南俯冲的极性。

    • >综述论文
    • 祁连造山带断裂构造体系、深部结构与构造演化

      2019, 46(5):995-1020. DOI: 10.12029/gc20190504

      摘要 (2327) HTML (483) PDF 23.63 M (5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祁连造山带处在特提斯构造域的北缘,经历了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发育以来的构造演化,是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原隆升与扩展的关键构造带。本文依据区域地质调查与构造地质填图,结合前人地球物理场资料,阐述了中国西北和祁连造山带断裂构造体系特征。通过超宽频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数据采集处理,以及浅、中-深层电性剖面反演与构造解释,分析了祁连造山带全地壳深部结构特征与盆山耦合关系,揭示了原特提斯洋构造域北祁连洋板块向南和向北进行双向俯冲的化石俯冲带深部结构特征;俯冲消减的北祁连洋板块的宽度约在600 km以上。其中,北祁连洋向南在柴达木-祁连地块之下的俯冲作用角度较缓,俯冲带向南延伸的距离较远,其俯冲断离的板片可以达到现今柴达木盆地的北缘;北祁连洋向北的俯冲作用产状较陡,其俯冲断离的板片具有向南陡倾的产状倒转特征,可能与中生代以来、特别是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引起的挤压构造变形有关。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浅层反演与构造解释,验证了祁连山北缘断裂以北发育的榆木山逆冲推覆构造,榆木山构成飞来峰构造,将早白垩世酒泉盆地的一个分支掩盖在外来的逆冲推覆体之下;飞来峰之下具有油气勘查前景。根据早白垩世晚期普遍发育的伸展作用,限定榆木山逆冲推覆构造发育的时间在早白垩世早期,从而提供了青藏高原北缘早白垩世早期高原隆升与扩展的证据。综合前人资料和本研究成果,建立了祁连造山带自新元古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概念模型。

    • 印支运动在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启动时间的讨论:来自生长地层的证据

      2019, 46(5):1021-1038. DOI: 10.12029/gc20190505

      摘要 (1995) HTML (446) PDF 20.48 M (45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造山带的形成、演化与周缘盆地受统一构造事件影响,"盆"与"山"在构造和沉积方面相互耦合,沉积盆地存在造山事件的响应,如生长地层、包卷层理等。生长地层为同构造或同变形阶段沉积,其沉积时代可以有效约束构造事件时代。中央造山带近东西向展布,北侧为鄂尔多斯地块,南侧为扬子地块。中央造山带的形成主要源于原-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原特提斯洋在早古生代闭合,古特提斯洋在中生代闭合,后者改造前者并响应全球印支运动。印支运动的启动,一方面促使现今中国大陆雏形的形成,另一方面响应Pangea超大陆的最终汇聚,具有重要的大地构造意义。古特提斯洋闭合,华南地块和华北地块汇聚拼贴,并在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沉积地层中保留了很好的记录。笔者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上三叠统识别出一套生长地层,通过最年轻碎屑锆石与区内相同地层凝灰岩锆石对比,限定印支运动启动时间为233 Ma左右;在四川盆地北缘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识别出一套生长地层,通过对比分析,推测印支运动启动时间为216 Ma左右。

    • >学术论文
    • 榆木山构造带深部结构及隆升成因

      2019, 46(5):1039-1051. DOI: 10.12029/gc20190506

      摘要 (1962) HTML (441) PDF 9.31 M (40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生代以来,欧亚与印度两大板块间的碰撞拼合及后续的汇聚挤压塑造了现今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形地貌和巨厚地壳。位于青藏高原最北缘的榆木山构造带,其内部构造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记录了地球最新演化历史过程中,构造、剥蚀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长期以来,其构造成因和属性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最近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初步处理,其反射剖面初步揭示了榆木山构造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榆木山构造带之下莫霍面深度为45~48 km,整体由北向南加深;同时,深部反射和地表层析速度成像结果显示榆木山下方存在明显的反射透明区、高速异常体,结合地表地质调查,推测其可能为花岗岩体,同早古生代祁连洋的闭合有关;在榆木山构造带之下存在明显的壳内滑脱面,推测其隆升受控于两条背向逆冲断裂带的控制。本文同时结合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初步提出了青藏高原北缘的演化模型,为青藏高原北缘的向北扩展、盆山耦合及块体间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 松科二井邻域沙河子组含油气地层结构特征——基于测井和地震数据的分析

      2019, 46(5):1052-1060. DOI: 10.12029/gc20190507

      摘要 (1757) HTML (456) PDF 6.00 M (46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获得了最完整的沙河子组地层岩心,初步识别出深部页岩气气测异常43层,累计厚度102 m,显示出沙河子组地层具有良好的深部能源前景。为进一步分析松辽盆地沙河子组地层油气资源潜力,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松科二井测井、岩心数据和地震数据,分析松科二井邻域沙河子组地层的层序特征和空间展布,同时以随钻录井记录到的气测异常为出发点,分析沙河子组地层的测井和地震响应。结果显示:松科二井邻域沙河子组地层具有厚度大、横向延续小的地层展布特点,根据测井、岩心及地震数据,将沙河子组地层分为4个三级层序:SQ1、SQ2、SQ3和SQ4,其中顶部SQ4层序具有较好的油气前景,其岩性以泥岩为主,并具有相对较高孔隙度、低波阻抗的测井曲线特征,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连续强振幅,阻抗反演剖面上存在局部低波阻抗特征,揭示了该区沙河子组深层天然气资源的赋存条件。

    • 西准噶尔地区洋陆转换时代:来自锆石U-Pb定年与Lu-Hf同位素的约束

      2019, 46(5):1061-1078. DOI: 10.12029/gc20190508

      摘要 (1709) HTML (456) PDF 8.42 M (40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亚造山带西部的西准噶尔地区是古生代洋陆构造转换最显著的地区之一,但是关于该地区洋陆转换的具体时间和地壳演化至今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以西准噶尔地区的庙尔沟岩体及其西北侧新发现的柱状节理流纹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锆石U-Pb定年的方法,判断庙尔沟岩体的年龄为302.8~308.8 Ma,柱状节理流纹岩的年龄为303.6~294.5 Ma。锆石Lu-Hf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庙尔沟岩体和柱状节理流纹岩都具有相似的高176Hf/177Hf值和高正εHft)值,具有亏损地幔的源区属性,可能来源于下地壳底部残余洋壳或火山岛弧等新生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将西准噶尔地区由大洋俯冲向陆内环境转变的时间限定为晚石炭-早二叠世,其基底可能是以新元古代晚期-晚古生代形成的年轻洋壳和岛弧为主,不存在古老的结晶基底。

    • 河西走廊平山湖盆地早白垩世构造变形期次及其碎屑锆石U-Pb年龄约束

      2019, 46(5):1079-1093. DOI: 10.12029/gc20190509

      摘要 (2059) HTML (469) PDF 10.35 M (40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西走廊北部的平山湖盆地,被围限于龙首山、北大山和合黎山之间,是一个在早白垩世受南北两侧逆冲断层共同控制形成并发展的盆地。笔者通过研究盆地内下白垩统沉积特征、构造变形、生长地层以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划分了平山湖盆地在早白垩世的构造演化期次,并恢复其形成演化过程。盆地内发育一套由下向上总体变细的下白垩统庙沟群沉积序列,盆地内构造变形以NE-SW向挤压和近E-W向伸展为主,庙沟群上岩组的碎屑锆石最小年龄为(129.3±1.8)Ma,可能代表了地层沉积和同期地堑发育的最早时间。由此得出,在早白垩世早期发育挤压构造盆地,同构造生长地层为挤压盆地的形成与构造演化提供了时代约束;在早白垩世晚期发育伸展断陷盆地,由挤压到伸展的转换时间晚于129.3 Ma。

    • 甘肃合黎山古元古代正长岩的发现及其对阿拉善地块大地构造属性的启示

      2019, 46(5):1094-1104. DOI: 10.12029/gc20190510

      摘要 (1723) HTML (464) PDF 4.19 M (39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阿拉善地块的大地构造属性是近年来地质界激烈争论的科学问题:是华北克拉通的一部分,还是在前寒武纪尚未与华北克拉通拼合?研究阿拉善地块的基底并与华北克拉通主体进行对比,对探讨这一问题具有重要启示。阿拉善地块的基底仅在其东部和西南缘零星出露,且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块东部。在阿拉善地块西部的合黎山地区,有正长岩侵入龙首山群,并被震旦系不整合覆盖。该正长岩强烈富钾(K2O=13.77%),轻、重稀土明显分异((La/Yb)N=46.62),显示Nb-Ta负异常和Pb-Zr-Hf正异常,并具有高Sr低Nd的同位素特征(εNdt)=-5.05),表明该岩体源于玄武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该正长岩形成于(1872 ±12)Ma,即古元古代,并记录了~2.7 Ga的地壳生长以及~2.5 Ga和~1.95 Ga的岩浆活动。合黎山古元古代正长岩的发现补充了阿拉善地块前寒武纪基底的组成,进一步完善了阿拉善地块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基底和构造热事件的时代格架,且与华北克拉通主体十分相似,指示二者具有明显的亲缘性。

    • 西藏阿翁错地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班公湖-怒江洋壳南向俯冲消减证据

      2019, 46(5):1105-1115. DOI: 10.12029/gc20190511

      摘要 (2041) HTML (462) PDF 2.77 M (40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拉萨地块北部阿翁错地区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年龄分析、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锆石LA-ICP-MS定年测得花岗闪长岩U-Pb年龄为(114.4±1.9)Ma,属于早白垩世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具有典型镁安山岩/闪长岩(MA)的地球化学特征,所有样品均具有较高Mg#值(45.42~54.29),低的TFeO*/MgO值(1.58~2.26);所有样品都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研究表明,阿翁错花岗闪长岩是班公湖-怒江洋壳在俯冲消减背景下,由俯冲洋壳脱水熔融产生的溶体与地幔橄榄岩发生交代作用的产物,为晚中生代班公湖-怒江洋盆的南向俯冲消减提供了直接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证据。

    • 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纪地层厚度:来自深反射地震的证据

      2019, 46(5):1116-1125. DOI: 10.12029/gc20190512

      摘要 (1664) HTML (424) PDF 9.45 M (4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松Ⅰ~松Ⅵ 6条深反射地震剖面上依据震相特征并结合地质演化过程分析识别石炭-二叠系,分析其层位反射特征及同相轴特征,建立松辽盆地北部地区石炭-二叠系地震震相特征识别标志。主要震相特征为中-强反射能量,局部存在高值,整体同相轴连续-较连续,由南到北、由西向东规律变化。利用已有的钻遇石炭-二叠系的探井资料和地震波传播速度,得到研究区时间-深度转换关系。由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相位追踪对比后的反射时间分布,计算石炭-二叠纪地层顶界面与底界面在深反射地震时间剖面上的走时之差,通过时深转换得出研究区基底石炭-二叠纪地层厚度和分布。全区地层分布不很均匀,主要在中央隆起带以东地区及西部断陷区出现2个厚度高值区;地层整体由浅到深大致可分为上、中、下3层,且地震震相特征互不相同。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分布对东北地区主力油层之下的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 综合物探剖面揭示松辽盆地基底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以过松科二井剖面为例

      2019, 46(5):1126-1136. DOI: 10.12029/gc20190513

      摘要 (1704) HTML (469) PDF 10.99 M (4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部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本文在深入分析东北地区古生代地层特征、沉积环境及构造演化基础之上,以过松科二井地区综合地球物理资料解译为基础,开展基底的属性和地球物理特征研究。松科二井南北剖面发现:布格重力异常具有中间高两边低的特点;磁异常呈现出与重力异常负相关的趋势;电性表现为浅部分层、高-低阻交叉重叠和深部分区的特征。东西剖面发现:布格重力异常具有西高东低的趋势;磁异常形态呈"碗状";电性结构与南北剖面相比深部出现了高阻异常。结合地球物理特征与岩相古地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上古生界晚石炭世至晚二叠世期间,具有浅海相、陆相、河湖相多种沉积环境,相应岩性组合具有不同的物性特征;(2)重磁电地球物理特征揭示了研究区基底主要由泥砂岩、大理岩和侵入岩组成,基底顶面埋深位于7 km左右,上古生界和侵入岩共同组成了研究区基底;(3)识别出了滨州断裂带、孙吴-双辽断裂带、海伦-任民断裂带以及深层次断裂体系的位置和走向,断裂构造主要以SN和EW向为主,它们作为构成古生代构造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着深部油气运移和贮藏。

    • 松科二井深地震反射数据Q值分析及其对含气层位的确定

      2019, 46(5):1137-1145. DOI: 10.12029/gc20190514

      摘要 (1640) HTML (479) PDF 4.22 M (44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地震波能量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衰减,品质因子Q作为衡量地下岩石吸收衰减属性的重要参数,对描述岩性特征以及预测油气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深地震反射数据,利用基于S变换谱比法的Q值分析技术,获得了更加准确的Q值。以松辽盆地沙河子组为主要目标层,对穿过松科二井的叠后深地震反射剖面进行Q值计算,生成Q值剖面,总结出沙河子组Q值分布特征,同时结合松科二井测井、分层和气测异常资料进行分析,推断沙河子组为含气储层,为下一步深部储层预测提供思路,为东北地区深地勘查工程提供服务。

    • 花海盆地深地震反射剖面的最佳采集参数实验和分析

      2019, 46(5):1146-1160. DOI: 10.12029/gc20190515

      摘要 (1390) HTML (448) PDF 16.50 M (40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深地震反射方法是探测地壳深部结构的先锋技术,能获取到莫霍面和上地幔的反射图像,成为揭示岩石圈结构、解决深部地质构造问题的有效手段。花海盆地位于河西走廊盆地群西部,处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地层发育较全,但出露和发育程度差异较大,除白垩系为大面积连续分布外,其他各时代的地层均出露不全,常表现为被侵入岩分割破坏的残块状,为了确定深地震反射在花海盆地适合的采集参数,在采集前开展点试验,进行小、中、大炮炸药井炮激发参数对比优选,最终得到最优化的采集参数。在小炮实验中,36 kg药量取得的反射信息没有48 kg和60 kg的丰富,而且在MOHO反射的清晰度上48 kg和60 kg药量更为清晰,单井激发比组合井激发效果好;在中炮和大炮实验中,不同组合井对比差异不大,随着药量增大,激发能量增大,面波、折射波等干扰波能量也在增大,小炮干扰波能量最弱,反射信息最丰富的,中炮和大炮干扰波较发育,但通过后期去噪处理,也能得到中浅层反射信息。

    • 松科二井火石岭组地层岩石物理学特征研究

      2019, 46(5):1161-1173. DOI: 10.12029/gc20190516

      摘要 (1809) HTML (427) PDF 5.64 M (4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松辽盆地资源与环境深部钻探工程是针对白垩纪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地球深部资源调查以及基础地质研究等一系列科学问题而实施的科学钻探。松科二井是松辽盆地科学钻探工程的主体钻孔,设计的测井项目齐全,采集了丰富、连续、原位的地球物理测井资料。本文主要利用该孔的测井资料研究深部火石岭组地层岩石物理学特征;结合实验室岩心核磁共振测试结果,分析不同岩性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研究表明,火石岭组地层主要发育安山岩、凝灰岩、复成分砾岩和凝灰质泥岩,其中火成岩岩相以爆发相和喷溢相为主,安山岩和复成分砾岩表现为高电阻率、低声波时差特征,凝灰岩为低电阻率、高声波时差特征,凝灰质泥岩电阻率最低;储层整体上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但凝灰岩储层小孔和中孔发育,物性相对较好,是较为有利的储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评价松辽盆地深部油气资源和地层结构提供了有力支持。

    • 松科二井东孔营城组火山岩测井响应特征及岩性评价

      2019, 46(5):1174-1183. DOI: 10.12029/gc20190517

      摘要 (2043) HTML (449) PDF 4.75 M (37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开展松辽盆地深部长期观测、流体实验和探索白垩纪火山事件,利用松科二井东孔丰富、齐全的测井资料,对营城组火山岩岩性进行评价。通过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发现,松科二井东孔营城组凝灰岩具有最强的放射性和导电性,高孔隙度的集块熔岩密度为低值,流纹岩表现出高密度和低导电性。利用测井交会图和成像识别模式,识别出松科二井东孔营城组火山岩以流纹岩、凝灰熔岩和集块熔岩为主,少量的凝灰岩。结合凝灰岩处测井曲线变化特点,证明了火山喷发间断的存在。流纹岩具有高碱、高Si、低Fe和低黏土矿物特征。T2谱分析认为流纹岩有利于后期深部长期观测和流体实验的开展。研究成果对松科二井东孔后续火石岭组火成岩及整个松辽盆地火山岩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松科二井取心钻进高温钻井液技术

      2019, 46(5):1184-1192. DOI: 10.12029/gc20190518

      摘要 (1694) HTML (470) PDF 3.17 M (45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松科二井完钻井深为7108.88 m;完钻时停止钻井液循环后38 h,实测井底温度241℃。针对地层和温度情况,研究出了3种高温水基钻井液:抗温180℃的氯化钾聚磺钻井液;抗温230℃的高温聚合物钻井液;抗温250℃超高温的甲酸盐聚合物钻井液。其中,250℃钻井液以新型高温稳定剂为核心处理剂,凹凸棒土与钠膨润土黏土相,形成了新型甲酸盐聚合物体系。数据表明这几种钻井液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和较低的高温高压滤失量。工程现场的钻井液实验室结合取心作业特点,实时测试评价现场井浆的常规性能,同时监测井浆的抗温能力和高温流变性,根据实验数据和现场工况针对性的对井浆进行维护、调整,确保高温井段取心作业期间钻井液具有良好的性能。且在长时间裸眼、多次起下钻的工况下井壁稳定,测井、固井作业均得以顺利进行。各体系钻井液在转换时实现了安全平稳的过渡,极大的节约了成本。

    • 松科二井高温高压随钻测温技术的应用研究

      2019, 46(5):1193-1199. DOI: 10.12029/gc20190519

      摘要 (1693) HTML (451) PDF 2.05 M (50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松科二井是亚洲国家组织实施的最深大陆科学钻井。松科二井完钻后38 h测井温度为241℃,创造了我国钻井工程最高井温应用记录。松科二井井内参数测试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综合物探测井,在下套管前进行综合测井;另一种是不影响正常钻进工作,随钻进行井下参数测试。及时掌握井下随钻温度等信息,对高温泥浆性能的调整和动力机具应用起着关键性的支撑作用。本文针对松科二井科学钻探高温难点问题展开系列研究,研制了一种存储式井下高温测试仪器。该仪器经过多轮攻关改进设计,成功应用于松科二井现场,在现场应用的最高随钻测试温度为222℃。

    • 深井复合钻柱技术在特深科学钻探中的应用探讨

      2019, 46(5):1200-1208. DOI: 10.12029/gc20190520

      摘要 (1717) HTML (474) PDF 2.00 M (4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深井复合钻柱技术是解决特深科学钻探超长钻杆柱可靠性问题的重要途径,其与设备能力、材料性能、钻进条件及管柱力学等息息相关。本文系统总结了复合钻柱技术在我国深部钻探中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在复合钻柱强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复合钻柱的组合方案及其极限下深。研究结果表明,若以φ 216 mm直径终孔,仅依靠钢质钻柱已无法满足特深钻探13000 m的下深要求,而采用V150钢级φ 127 mm钻杆配合φ 127 mm钛合金钻杆及S135钢级φ 127 mm钻杆配合φ 129 mm铝合金钻杆可分别满足最大13484 m和18783 m的下深要求,钻柱总重分别仅有360.5 t和324.3 t,均具备可靠的安全性保障。本文对特深科学钻探用复合钻柱的设计和选择具有参考意义。

    • 西准噶尔地区多源遥感信息的线性构造提取与定量分析

      2019, 46(5):1209-1223. DOI: 10.12029/gc20190521

      摘要 (1655) HTML (458) PDF 23.69 M (4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夹持在近东西向额尔齐斯断裂和天山走滑断裂系统之间的西准噶尔地区,经历了自晚古生代晚期以来长期复杂的陆内构造变形历史。线性构造的长度、方向以及空间分布能够反映构造变形的强度和样式,指示应力作用的方式。本文选取新疆西准噶尔地区为研究区,利用ASTER、Landsat等多源遥感数据通过彩色合成、主成分分析、波段比值和Sobel滤波等增强显示断裂构造在遥感影像上的空间分布和光谱信息,并利用Canny边缘检测与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提取研究区内线性构造;运用地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提取出的线性构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依长度优选方位确定的主断裂走向为N50°~60°E,代表了区域一级构造即达拉布特断裂展布的方位;依线性构造数量优选方位确定的次级断裂走向为80°~90°(近东西向),代表了区域三级构造的方位;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线性构造,即数量与长度均适中的线性构造,代表了区域二级构造的方位。线性构造的区域分布,揭示了在南北向主压应力作用下,西准噶尔地区构造体系的组成与构造变形特征。由此说明,多源遥感信息提取的线性构造定量分析,对于区域断裂构造体系的厘定具有重要意义。

    • 关中盆地南部山前中深层地热资源赋存特征及应用

      2019, 46(5):1224-1235. DOI: 10.12029/gc20190522

      摘要 (1687) HTML (518) PDF 4.14 M (5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热资源的广泛利用有助于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雾霾污染。关中盆地南部山前地区的地热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但研究程度较低。本文概述了关中盆地南部山前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分析了该区域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区域地热载体特征和构造单元特征,划分了区域内近地表处(20 m)、深层(1500 m)处、地温梯度以及大地热流值分布情况。按赋存条件的不同,将地热流体分为四个地段,并详细论述每段的地质特征和成因模式。认为研究区地热资源主要来源于地球的内部热能,其次为地壳中放射性元素衰变、矿物转化过程中产生的热能以及少量生物降解产生的能量,将地热资源的形成模式分为热传导型和热对流型两类,热传导型地热资源广泛分布,热对流型地热资源分布在导通深部高温部位的断裂带附近。采用体积法计算了关中盆地南部山前地区地热单元储存的总热量,4000 m以深暂难利用的地热资源量及4000 m以浅能利用的地热资源量。采用热流量法计算了宝鸡温水沟、眉县汤浴、蓝田汤浴、华清池和西安东大等高地温异常区的地热流体资源量。根据研究区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划分了地热资源的鼓励开采区和保持开采区,指明了地热资源的利用方向。本文旨在适时推动陕西省关中盆地南部山前地区的清洁能源事业,为区域地热资源的科学、长期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 >发现与进展
    • 四川南江地区发现始新世50Ma岩浆活动报道

      2019, 46(5):1236-1237. DOI: 10.12029/gc20190523

      摘要 (1326) HTML (420) PDF 1.61 M (4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发现晚三叠世斑岩型铜矿

      2019, 46(5):1238-1240. DOI: 10.12029/gc20190524

      摘要 (1443) HTML (413) PDF 1.42 M (4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贵州威宁地区贵威地1井钻获石炭系页岩气和致密砂岩气

      2019, 46(5):1241-1242. DOI: 10.12029/gc20190525

      摘要 (1320) HTML (423) PDF 1.33 M (4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青海乌丽地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重要证据

      2019, 46(5):1243-1244. DOI: 10.12029/gc20190526

      摘要 (1359) HTML (414) PDF 1.60 M (4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松科二井早白垩世沙河子组上部孢粉组合特征

      2019, 46(5):1245-1246. DOI: 10.12029/gc20190527

      摘要 (1256) HTML (391) PDF 1.42 M (42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新疆库车蒸发岩盆地两种不同类型卤水的发现及其对铜富集的意义

      2019, 46(5):1247-1248. DOI: 10.12029/gc20190528

      摘要 (1601) HTML (455) PDF 3.41 M (4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青海湖滨岸带湖滩岩胶结物中发现微生物

      2019, 46(5):1249-1250. DOI: 10.12029/gc20190529

      摘要 (1378) HTML (409) PDF 4.99 M (45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简讯与热点
    • 日本公布第五次能源基本计划

      2019, 46(5):1251-1252. DOI: 10.12029/gc20190530

      摘要 (1129) HTML (491) PDF 263.24 K (39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主编:郝梓国

创刊:1953年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3657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167/P

国内邮发代号:2-112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亮点文章推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国新一轮战略找矿行动已全面启动。用什么方法、什么手段实现增储上产是面临的突出问题。本刊登载了几篇基于新技术、新方法实现找矿突破的实例,供大家参阅,助力新一轮战略找矿目标的实现。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找矿预测——以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矿为例. 欧阳渊等,2023, 50(2):303-330.
基于重磁资料在山东齐河—禹城探获矽卡岩型富铁矿:对超深覆盖区找矿的启示. 王润生等,2023, 50(2):331-346.
自然伽马曲线重构波阻抗反演在勘探含铀有利成矿砂体中的尝试. 梁建刚等,2023, 50(2):347-358.
宽频大地电磁法寻找“界面型”隐伏金矿床:以黔西南戈塘地区深部找矿为例. 张伟等,2023, 50(2):359-375.
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钻井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赵洪波等,2023, 50(2):376-39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