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46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封面

      2019, 46(6):0-0. DOI: 10.12029/gc2019060

      摘要 (952) HTML (0) PDF 1.17 M (24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地质(双月刊)2019年12月第46卷第6期(总第395期)目次

      2019, 46(6):0-0. DOI: 10.12029/gc20190600

      摘要 (885) HTML (0) PDF 504.05 K (2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简讯与热点
    • 《中国地质》(双月刊)栏目设置与稿约

      2019, 46(6):Ⅰ-Ⅱ. DOI: 10.12029/gc20190627

      摘要 (911) HTML (0) PDF 974.81 K (23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地质》2019年总目录

      2019, 46(6):Ⅲ-XVI. DOI: 10.12029/gc20190628

      摘要 (1096) HTML (0) PDF 1.42 M (25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地质调查结硕果 矿产普查谱新篇(201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与找矿成果侧记)

      2019, 46(6):封二-封二. DOI: 10.12029/gc20190625

      摘要 (1043) HTML (236) PDF 850.56 K (34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地质》编辑工作指导委员会、《中国地质》(中文)编辑委员会

      2019, 46(6):封三-封三. DOI: 10.12029/gc20190626

      摘要 (1000) HTML (0) PDF 864.08 K (2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特别关注
    • 论全球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019, 46(6):1253-1258. DOI: 10.12029/gc20190601

      摘要 (2264) HTML (566) PDF 3.29 M (46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少专家学者,对地球上各个大陆形成演化作了多年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认识千差万别。如最早的大陆漂移学说,后来又出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等等。经过多年研究认为,全球7个大陆不会漂移,而且也无充分依据将地球划分成几个板块。因为板块构造学说的运动机制基本是合理的,但是,板块划分依据不足、各板块的界线不明确、各板块的地质差别及特征不清楚等。所以,笔者认为全球各大陆整体是不分的,各个陆块地质时期的变化,是海陆变迁的结果。

    • 西准噶尔克拉赛勒克山和布克河组晚泥盆世化石的发现及其地层归属

      2019, 46(6):1259-1269. DOI: 10.12029/gc20190602

      摘要 (1711) HTML (510) PDF 4.70 M (4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西准噶尔地区广泛分布的和布克河组已被证明是洪古勒楞组的晚出异名,本文在西准噶尔克拉赛勒克山原划为下石炭统“和布克河组”的碎屑岩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包括:三叶虫Phacops sp.,菊石Manticoceras sp.,腕足类Tylothyris sp.,Aulacella sp.,“Mucrospirifer” sp.,Cyrtospirifer sp.,植物Leptophloeum rhombicum,Syringodendron sp.,Knorria sp.,其时代显示为晚泥盆世。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将其厘定为上泥盆统铁列克提组,而非“和布克河组”的替代名称洪古勒楞组。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证明了西准噶尔玛依力山地层小区内没有洪古勒楞组的分布,其晚泥盆世地层仅由铁列克提组组成,洪古勒楞组只分布在沙尔布尔提山地层小区,两个地层小区的界线为孟布拉克北侧至谢米斯台山南坡的深大断裂。晚泥盆世两个地层小区沉积分异明显,直到早石炭世早期才进入统一的盆地演化阶段,地层小区的分区性也随之消失。

    • 滇西南南澜沧江构造岩浆岩带早侏罗世火山岩的发现——兼论云南省境内印支构造旋回的上限

      2019, 46(6):1270-1283. DOI: 10.12029/gc20190603

      摘要 (1575) HTML (446) PDF 3.82 M (4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锆石激光剥蚀法(LA-ICP-MS)对滇西南南澜沧江火山岩带普洱市江桥—那澜一带的流纹岩进行了年代测定,获得了(196.7±2.3)Ma、(198.1±3.5)Ma的同位素年龄;表明该地区的流纹岩形成于早侏罗世,而非前人划分的晚三叠世,填补了该地区早侏罗世的火山-沉积记录。从岩石的主元素、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资料分析,南澜沧江构造岩浆岩带早侏罗世的火山岩形成于碰撞后的伸展构造背景,可能与西侧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盆关闭后,俯冲岩石圈板片或造山带山根的拆沉作用相关,属后碰撞—后造山阶段岩浆活动的产物。具有典型后造山花岗岩或“A”型花岗岩的特征,其指示了印支构造旋回在滇西南地区最终结束的时间上限。

    • >综述论文
    • 页岩气藏数值模拟模型研究进展

      2019, 46(6):1284-1299. DOI: 10.12029/gc20190604

      摘要 (1630) HTML (611) PDF 3.45 M (44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页岩油气为代表的低品位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接替性资源。开展页岩气渗流机理和数值模拟模型研究有助于实现页岩气藏开发的动态变化过程,为认识页岩气渗流规律、优化数学模型、产能评价和预测奠定技术基础。围绕页岩气多尺度多流态多重介质下的运移机理,系统地阐述了页岩气数值模拟模型的研究进展,页岩气数值模拟模型可分为等效连续介质模型、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和混合模型,总结了这3类数值模拟模型的优缺点。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原理简单,追求宏观尺度的等效,忽略了储层内部真实流态,适用于裂缝发育程度低的均质页岩气藏;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准确反映复杂裂缝网络的渗流特征,可以描述高度离散裂缝的形态规律,适用于勘探程度高且裂缝高度发育的页岩气藏;混合模拟模型结合两者的优点,能够准确反映复杂裂缝网络和流体运移规律,在满足计算精度的同时又节约了大量的计算资源,随着计算处理能力的增强,混合模拟模型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最后分析了页岩气藏数值模拟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发展方向。

    • 中国不同类型钨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成果综述

      2019, 46(6):1300-1311. DOI: 10.12029/gc20180605

      摘要 (1583) HTML (517) PDF 4.78 M (44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钨矿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可以反映成矿作用的条件和过程,为矿床成因提供有效的信息。中国钨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硕果累累,从单矿种角度进行全国性的系统总结十分必要。本文统计了1990年至2016年间不同类型钨矿床钨矿石矿物及与成矿有关岩体的稀土元素300多组数据。通过总结可知,不同类型钨矿床钨矿石矿物及与成矿有关花岗岩中稀土元素的总量和稀土配分曲线不同,这与成矿原始物质及成矿时物理化学条件的不同有关。不同类型钨矿床大部分具有Eu负异常的特征,显示成矿条件为较高温的还原环境;黑钨矿及其成矿岩体的稀土分配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依从关系,但是,黑钨矿中的稀土元素并没有随着岩浆-流体的结晶分异而富集。

    • >学术论文
    • 藏南错那洞花岗质片麻岩锆石年龄、Hf同位素及其对原特提斯洋演化的启示

      2019, 46(6):1312-1335. DOI: 10.12029/gc20190606

      摘要 (1906) HTML (504) PDF 9.01 M (4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错那洞穹隆是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新发现的一个片麻岩穹隆构造。穹隆核部发育一套早古生代眼球状片麻岩。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利用LA-(MC)-ICP-MS对花岗质片麻岩2个样品的锆石开展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分析。片麻岩中的锆石发育核-幔-边结构,核部为具溶蚀港湾结构的继承锆石,幔部为具韵律(震荡)环带的岩浆锆石,边部(增生边)为重熔变质成因的黑锆石。岩浆锆石幔部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500.6±2.6)Ma~(501.1±2.5)Ma,代表该片麻岩的早古生代岩浆结晶年龄。边部变质锆石的新生代重熔年龄为(37.7±0.5)Ma,可能代表藏南拆离系的启动时间。早古生代岩浆锆石幔部的εHft)值为-2.1~+5.3(平均值为+2.2),Hf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1~1.6 Ga(平均值为1.3 Ga),表明其源岩起源于高喜马拉雅元古宙地层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内早古生代岩浆活动和新生代穹隆构造变质事件,本文认为错那洞花岗质片麻岩的形成受控于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壳板片向冈瓦纳大陆下俯冲的造山作用,同时记录了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后的变质和深熔事件。

    • 西藏拉萨地体南缘汤白地区始新世辉绿岩脉——新特提斯洋壳断离的证据

      2019, 46(6):1336-1355. DOI: 10.12029/gc20190607

      摘要 (1894) HTML (488) PDF 8.96 M (4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拉萨地体南缘汤白地区广泛分布新生代的辉绿岩脉。为探讨该辉绿岩脉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地质意义,对其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辉绿岩脉的结晶年龄为(54±1)Ma,表明其形成于早始新世。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如Rb、Sr和Ba),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如Nb、Ta和Ti)。与典型的弧岩浆岩、区域上叶巴组和桑日岩群中的玄武岩相比具有较高的Nb、TiO2和Zr含量,在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显示出板内玄武岩地球化学属性。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锆石Hf同位素表明岩浆源区除被俯冲板片释放的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富集地幔外,还有软流圈亏损地幔物质加入。汤白辉绿岩脉侵入年龄与区域上林子宗群火山活动峰期接近(52 Ma)。同时结合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作者认为汤白辉绿岩脉是54~52 Ma新特提斯洋壳断离诱发岩浆作用的产物。根据最新大陆碰撞及板片断离的三维数值模型,暗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起始时间为65 Ma或者更早。

    • 藏北阿翁错地区中基性脉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板内伸展构造作用

      2019, 46(6):1356-1371. DOI: 10.12029/gc20190608

      摘要 (1635) HTML (567) PDF 3.77 M (3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在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演化是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该缝合带南部的北冈底斯地区发育有大量的中生代火山岩及相关岩浆岩,其岩石成因与成岩地球动力学背景长期以来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阿翁错地区的中基性脉岩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广泛发育的脉岩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构造环境以及动力学背景进行了探讨。研究区辉绿岩脉以低硅(SiO2=50.03%~51.13%)、低铝(Al2O3=15.52%~16.03%、低钛(TiO2=1.22%~1.31%)、富镁(MgO=9.19%~10.37%)、富钠(Na2O=3.10%~3.58%,Na2O/K2O=1.73~1.87)为特征;闪长岩脉以相对高硅(SiO2=55.58%~56.22%)、低镁(MgO=4.69%~4.64%)、低钛(TiO2=1.01%~1.06%)、高铝(Al2O3=17.74%~18.72%)、富钠(Na2O=1.55%~5.03%,Na2O/K2O=1.81~3.61)为特征,属于钠质低钾钙碱性系列岩石。二者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均表现为右倾型,具弱的Eu负异常,重稀土元素总体上变化不大。微量元素上均表现出以富集Rb、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LREE)元素,亏损Nb、Ta、Ti高场强元素(HFSE)为特征。年代学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闪长岩脉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99.2±1.2)Ma,辉绿岩脉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08.4±2.9)Ma,属于早白垩世晚期向晚白垩世过渡期间,其岩浆源区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地壳物质的混染,后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铁镁矿物和斜长石的结晶分离作用。构造环境分析显示研究区中基性岩脉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下,其产状受区域应力场控制,其动力学背景可能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南向俯冲消减过程中板片断离导致的软流圈上涌,诱发岛弧和岛弧后方的地幔岩浆发生补充性对流循环而形成的伸展构造背景有关。表明研究区至少在99.2 Ma时,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已经完成,由早期构造挤压环境转向晚期构造伸展环境。

    • 日喀则蛇绿岩中辉长-辉绿岩成因及慢速扩张脊环境

      2019, 46(6):1372-1383. DOI: 10.12029/gc20190609

      摘要 (1616) HTML (505) PDF 11.07 M (40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日喀则蛇绿岩位于雅鲁藏布构造带中段,其成因和构造环境仍存在较大争议。日喀则蛇绿岩下部为蛇纹石化地幔橄榄岩,壳幔过渡带缺失超镁铁质堆晶岩。少量辉长岩脉呈块状或韵律结构并侵入到地幔橄榄岩和辉绿岩中。辉绿岩呈席状岩床侵入到地幔橄榄岩之上,且少量辉绿岩脉侵入到下覆的地幔橄榄岩中。通过野外关系和地球化学研究,日喀则辉长岩可能并不是洋壳中岩浆房原位结晶堆积而成,而是深部位置岩浆囊经过不同程度分异演化形成富晶粥岩浆并向上侵入的结果。而席状辉绿岩床则是基性岩浆沿着构造薄弱面顺层侵入的结果。拆离断层可能导致了岩石圈地幔抬升和剥露,进而引起下覆软流圈地幔减压熔融和岩浆上侵。日喀则辉长-辉绿岩形成于慢速扩张脊较小规模的岩浆供应和不连续的岩浆侵入。

    • 东准噶尔奥依托浪格地区原三塘湖组陆相火山岩地层的重新厘定与解体

      2019, 46(6):1384-1395. DOI: 10.12029/gc20190610

      摘要 (1612) HTML (475) PDF 5.31 M (40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通过岩性组合与岩相组合对比研究、SHRIMP锆石U-Pb测年与化石年代学研究等手段,认为东准噶尔奥依托浪格地区原三塘湖组陆相火山岩应重新厘定为巴塔玛依内山组,并建议将这套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广泛分布的陆相火山岩根据地质时代解体为巴塔玛依内山组与三塘湖组,三塘湖组仅代表早二叠纪陆相火山岩。年代学研究表明:奥依托浪格地区巴塔玛依内山组年龄具有穿时性,下段年龄为(335.6±6.5)Ma,上段年龄为(320.5±7.1)Ma,属早石炭世晚期到晚石炭世,解决了巴塔玛依内山组长久以来的下、上石炭统之争。综合研究认为:这套陆相火山岩属于东准噶尔构造带自西向东链式缝合背景下的构造-岩浆活动,残余洋盆消失至陆相火山活动开启,同时受到西侧拉张环境与东侧岛弧环境的影响。奥依托浪格地区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机构、构造、喷发间歇期发育,具有石油地质意义。

    • 内蒙古锡林浩特北早二叠世花岗岩类定年及成因

      2019, 46(6):1396-1409. DOI: 10.12029/gc20190611

      摘要 (1605) HTML (457) PDF 3.26 M (4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蒙古锡林浩特北部朝克乌拉山附近分布有早二叠世花岗岩类,可作为兴蒙造山带东部构造-岩浆活动的研究载体。本文通过对花岗岩类进行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讨论其岩石成因、构造环境。早二叠世侵入岩岩性主要为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正长斑岩。地球化学上,岩石具有高硅、富碱、贫钙、贫镁的特点,属于偏铝—过铝质碱性花岗岩。轻重稀土元素存在一定程度的分馏,总体表现出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Rb、Th、K、La、Ce、Nd、Zr、Hf、Sm元素明显富集,Ba、Ta、Nb、Sr、P、Ti元素显著亏损。岩石的锆石饱和温度为802℃,具有低Sr高Yb特征,指示岩体形成于高温低压环境,结合岩石地球化学表明岩体属于铝质A型花岗岩,其源岩与岛弧岩浆作用有关。锆石U-Pb测年结果为(275.6±1.3)Ma(正长花岗岩)、(274.2±1.4)Ma(正长斑岩),表明岩体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晚期。结合区域上阿木山组中安山岩夹层的锆石U-Pb年龄,古生物、花岗岩证据表明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晚期,贺根山洋闭合并完成了板块碰撞挤压到碰撞伸展的转换。

    • 内蒙古西乌旗罕乌拉地区白音高老组火山岩特征及其形成构造背景

      2019, 46(6):1410-1432. DOI: 10.12029/gc20190612

      摘要 (1560) HTML (479) PDF 6.08 M (4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的成因和构造背景一直存在争议。内蒙古西乌旗地区发育大面积的晚中生代火山岩,是中国东部巨型火山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西乌旗罕乌拉地区白音高老组火山岩开展了野外地质、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以便对其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给予制约。白音高老组火山岩主要由流纹岩及流纹质火山碎屑岩等一套中酸性火山岩组成。采集其中的球粒流纹岩和英安斑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测年锆石的CL图和Th/U值(0.34~1.25)指示其为岩浆成因锆石,测年结果分别为(140±0.8)Ma和(133±0.7)Ma,表明这套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白音高老组火山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具高硅、富碱、贫镁、钙,高FeOT/MgO比值,低Mg#值、Nb/Ta比值的特征;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大部分样品富集LILE,而亏损Ba、Sr和HFSE,具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为地壳部分熔融的结果。结合区域中生代火山岩的空间展布特征,认为该火山岩形成应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碰撞后伸展和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

    • 内蒙古狼山地区新生代断层活动特征:对正断层生长的限定

      2019, 46(6):1433-1453. DOI: 10.12029/gc20190613

      摘要 (1739) HTML (652) PDF 17.49 M (4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的狼山地区新生代发育有3期构造,分别为中新世NW-SE向挤压形成的逆断层,NNE向挤压形成的左行走滑断层以及晚新生代NW-SE向伸展形成的高角度正断层。结合阿拉善地块东缘的新生代构造,认为狼山地区新生代断层的活动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逐步扩展、应力场逐渐调整有关。狼山山前正断层目前是一条贯通的断层,其演化基本符合恒定长度断层生长模型,断层中间部位滑动速率最大,向断层两侧逐渐递减。从不同方法得出的滑动速率来看,进入全新世以来,断层滑动速率有逐渐变小的趋势。结合阿拉善地块内部及东缘断层震源机制解以及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认为河套—吉兰泰盆地和银川盆地属于两个性质不同的伸展盆地,两者通过构造转换带相连,转换区内断层表现为右行走滑。转换区5级以上地震可能是受区域性NE-SW向挤压,近南北向右行断层活动的表现。

    • 甘肃省滴水山金矿区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

      2019, 46(6):1454-1480. DOI: 10.12029/gc20190614

      摘要 (1696) HTML (510) PDF 13.34 M (4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滴水山金矿床为北祁连造山带西段赋存于火山岩中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滴水山金矿区安山质晶屑凝灰岩年龄为(479.7±6.9)Ma,形成时代为早奥陶世,花岗闪长岩年龄为(426.9±6.7)Ma,时代为中志留世,含金黄铁绢英岩锆石U-Pb年龄(482.7±9.5)Ma,代表了赋矿火山岩的形成年龄,成矿时代应晚于(426.9±6.7)Ma;岩矿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赋矿火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K、Rb、Th),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P、Ti),岩矿石稀土元素配分形式基本一致,呈右缓倾,轻稀土相对富集,具弱的铕负异常,形成于洋壳俯冲的岛弧环境,由俯冲板片脱水产生的流体交代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在岩浆向上运移的过程中遭受了上地壳混染。花岗闪长岩SiO2=67.48%~72.68%,K2O+Na2O=7.15%~7.44%,里特曼指数δ值1.78~2.07,铝质指数A/CNK介于0.95~1.19,富集K、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分配曲线呈右倾,轻稀土相对富集,具中等铕负异常,属钠质钙碱系列、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类,形成于弧-陆碰撞的火山岛弧环境,具壳幔混合成因的特点。综合区域地质资料,滴水山金矿成岩成矿构造背景为早奥陶世北祁连洋盆向阿拉善陆块之下俯冲,形成岛弧火山岩,为矿源层;中志留世,因弧-陆碰撞,形成同碰撞花岗闪长岩,晚志留世后造山作用及造山后的伸展,导致金的富集。

    • 华北克拉通南缘蚌埠隆起古元古代侵入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2019, 46(6):1481-1495. DOI: 10.12029/gc20190615

      摘要 (1444) HTML (486) PDF 5.33 M (4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华北陆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克拉通地块之一。蚌埠隆起作为华北陆块的组成部分,其初始陆壳的形成时限为中太古代晚期,随着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拼接,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化过程。为了深入探讨蚌埠隆起带古元古代岩浆活动,更新补充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数据,本次通过对区内古元古代侵入体的野外观察、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在庄子里岩体和磨盘山岩体中分别获得锆石U-Pb年龄为(2089±44)Ma、(2133±27)Ma。地球化学研究显示两岩体明显富钠贫钾,总体铝碱比偏高,钙碱比偏低,属准铝—铝过饱和类型;轻稀土相对富集,具明显的铕负异常,铈异常不明显或无异常;K、Nb、Sr、P和Ti有较明显的亏损,Rb、Th、U、Nd、Zr和Sm相对富集,成因类型具备造山后A型花岗岩特征。εNdt)值介于-3.87~+3.20,暗示侵入体可能来源于同一源区,Nd两阶段模式年龄(2.37~2.84 Ga)与华北克拉通主体形成于太古宙,并以2.40~2.50 Ga为主体相一致。εHft)值介于-9.77~+9.59,且差别较大,说明其具物质起源的复杂性,古老的两阶段Hf模式年龄(2.27~2.96 Ga)说明其物质起源主要为新太古宙,与蚌埠隆起拉张背景时间上具有一致性。构造环境判别属板内花岗岩范畴,表现为非造山构造环境,暗示其伸展构造背景。

    • 鄂北大洪山晋宁期MORB-like玄武岩的识别与洋内俯冲作用

      2019, 46(6):1496-1511. DOI: 10.12029/gc20190616

      摘要 (1503) HTML (516) PDF 10.43 M (36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鄂北随州大洪山地区出露大量镁铁质岩(如:辉长岩、辉绿岩、(枕状)玄武岩),它们主要以岩块的形式构造混杂在一套碎屑岩中,表现为典型造山带基质-岩块混杂的特征。大洪山镁铁质岩为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石组合,地球化学方面,不相容元素Rb、Ba、K、Th、U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亏损,表现为岛弧玄武岩的特点,而平坦的稀土配分模式(ΣLREE/ΣHREE=1.41~4.48,LaN/YbN=0.76~4.79),Zr/Y=2.65~5.38,Ti/V=29.19~54.97,又可与洋中脊玄武岩对比。因此,我们推测大洪山镁铁质岩属于MORB-like玄武岩(或前弧玄武岩)类岩石组合,其形成于洋内初始俯冲环境,成岩岩浆由俯冲洋板片脱水交代亏损洋中脊地幔减压熔融产生。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分别获得南风垭、绿林寨玄武岩(816.6±7.6)Ma(MSWD=0.47)、(813.1±4.8)Ma(MSWD=0.37)的成岩年龄,结合已经取得的杨家棚辉长岩947 Ma、厂河枕状玄武岩824 Ma、绿林辉绿岩820 Ma的年龄结果,说明大洪山地区的这套前弧镁铁质岩组合大致形成于817~947 Ma,它们可能是多阶段洋内俯冲的产物。大洪山地区这套前弧镁铁质岩的厘定说明扬子地块与桐柏-大别地块之间晋宁期发生过一定规模的洋内-洋陆俯冲和造山运动,二者可能曾在青白口纪晚期拼合到一起。

    • 浙东天台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及暗色包体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及其成因

      2019, 46(6):1512-1529. DOI: 10.12029/gc20190617

      摘要 (1567) HTML (549) PDF 7.81 M (39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华南东部浙闽沿海一带普遍发育有大量晚中生代花岗质岩体及其中的暗色包体,这些岩体被认为是大规模壳幔相互作用和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本文对浙东天台地区白鹤岩体中的寄主花岗岩及其中发育的暗色包体分别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其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0.4±1.2)Ma和(120.6±1.1)Ma,属浙东燕山期侵入活动集中的早白垩世中晚期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寄主花岗岩为高硅、富碱、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具有较强的Eu负异常,富集Rb、Th、U、K,并有Sr、Ba、P、Ti、Nb、Ta等元素的亏损,岩石成因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暗色包体多为低硅、富钠、偏铝质低钾拉斑玄武系列岩石,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并具有弱的Eu正异常。锆石Hf同位素组成表现出不同物质来源(壳幔混源)花岗岩类岩石的特点。综合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浙东地区早白垩世I型花岗岩及其暗色包体是在燕山期弧后碰撞伸展引张的构造背景下,由底侵的幔源岩浆与其诱发熔融的深部壳源岩浆经混合后,经过一定程度的分异演化,最后定位于浅成环境的产物。

    • 浙南龙泉地区晚侏罗世火山岩的厘定及成因探讨

      2019, 46(6):1530-1546. DOI: 10.12029/gc20190618

      摘要 (1667) HTML (468) PDF 6.35 M (4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浙江晚中生代大规模火山活动始于晚侏罗世还是早白垩世,长期以来存在争议。本文对浙南龙泉地区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获得一批高精度的年代学数据,其SHRIMP锆石U-Pb和LA-ICP-MS锆石U-Pb年龄集中于163~145 Ma,确认浙江晚中生代火山活动始于晚侏罗世。地球化学特征和Sr-Nd同位素特征表明这套晚侏罗世火山岩具有高硅、高钾、低磷、贫铁镁的特征,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由于晚中生代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导致了下部地壳物质(基底变质岩)广泛熔融,形成了本区晚侏罗世火山岩浆活动。为了便于表达、对比,笔者建议新建“晚侏罗世黄茅尖群”地层单位。

    • 四川盆地北缘马元铅锌矿床与古油藏关系研究

      2019, 46(6):1547-1555. DOI: 10.12029/gc20190619

      摘要 (1597) HTML (461) PDF 3.33 M (4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马元铅锌矿床是四川盆地北缘重要的铅锌矿床之一,赋矿地层为震旦系灯影组,野外可见大量的沥青与铅锌矿共生/伴生,镜下见早期沥青与闪锌矿、方铅矿共生,沥青的生物标志物与郭家坝组烃源岩极为相似。物质来源方面,铅锌成矿主要的物质来源和两期油气成藏的物质来源均为下寒武统郭家坝组;时间关系方面,铅锌成矿的共生矿物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486.7±3.1)Ma,仅可能与第一期古油藏形成、破坏有关。闪锌矿和重晶石包裹体中含有CH4和少量H2S、沥青,表明铅锌成矿流体中富含有古油藏裂解产物。生烃、排烃、初次运移萃取出“双源层”中的铅锌元素,第一期古油藏裂解和短暂TSR作用产生的还原性硫为铅锌络合物沉淀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一期古油藏最终完全破坏残留下早期沥青。

    • 川西南马头山铜金矿床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因

      2019, 46(6):1556-1572. DOI: 10.12029/gc20190620

      摘要 (1668) HTML (497) PDF 9.79 M (4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马头山铜金矿床位于康定—锦屏山矿集区,处于锦屏山断裂与康定—水城断裂的交汇部位,是川西南地区新发现的中型铜金矿床。矿体呈现为硫化物石英脉状,赋存于泥盆系泥质粉砂质板岩、碳酸盐化泥晶灰岩和二叠系变质玄武岩中,受断裂构造控制,矿石中硫化物矿物多见黄铁矿、斑铜矿、黄铜矿、方铅矿等。矿石中石英原生流体包裹体观测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示,马头山铜金成矿流体为H2O-CO2-NaCl体系,均一温度108.1~439.1℃,盐度3.55%~22.78% NaCleq,密度0.51~1.12 g/cm3,主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具有中低温、中低盐度、低密度、富含CO2的特征。矿石中硫化物矿物δ34SV-CDT=-4.6‰~8.4‰,具有岩浆来源硫的特征,石英脉中原生流体包裹体的δD=-78.8‰~-48.7‰,δ18OH2O=-2.1‰~9.3‰,白云石的δ13CV-PDB=-5.3‰~1.7‰,δ18OV-SMOW=19.4‰~25.9‰,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并有地层流体和大气水加入。综合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和S、C、O、H同位素证据,认为马头山铜金矿床为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铜金矿床。

    • >发现与进展
    • 羌塘盆地东部鄂尔陇巴组上部火山碎屑岩锆石U-Pb年龄

      2019, 46(6):1573-1575. DOI: 10.12029/gc20190621

      摘要 (1307) HTML (443) PDF 1.67 M (4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云南大关地区(云大页1井)龙马溪组获页岩气调查重大发现

      2019, 46(6):1576-1577. DOI: 10.12029/gc20190622

      摘要 (1356) HTML (477) PDF 2.02 M (4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东北三江盆地黑富地1井钻获浅层生物气

      2019, 46(6):1578-1579. DOI: 10.12029/gc20190623

      摘要 (1312) HTML (446) PDF 1.51 M (4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简讯与热点
    • 2018年锂资源供需及未来趋势

      2019, 46(6):1580-1582. DOI: 10.12029/gc20190624

      摘要 (1216) HTML (497) PDF 1.53 M (40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主编:郝梓国

创刊:1953年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3657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167/P

国内邮发代号:2-112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亮点文章推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国新一轮战略找矿行动已全面启动。用什么方法、什么手段实现增储上产是面临的突出问题。本刊登载了几篇基于新技术、新方法实现找矿突破的实例,供大家参阅,助力新一轮战略找矿目标的实现。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找矿预测——以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矿为例. 欧阳渊等,2023, 50(2):303-330.
基于重磁资料在山东齐河—禹城探获矽卡岩型富铁矿:对超深覆盖区找矿的启示. 王润生等,2023, 50(2):331-346.
自然伽马曲线重构波阻抗反演在勘探含铀有利成矿砂体中的尝试. 梁建刚等,2023, 50(2):347-358.
宽频大地电磁法寻找“界面型”隐伏金矿床:以黔西南戈塘地区深部找矿为例. 张伟等,2023, 50(2):359-375.
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钻井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赵洪波等,2023, 50(2):376-39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