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48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封面(共和盆地干热岩压裂与定向钻探现场)

      2021, 48(1):0-0. DOI: 10.12029/gc2021010

      摘要 (1059) HTML (0) PDF 3.61 M (30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地质(双月刊)2021年02月第48卷第1期(总第402期)目次

      2021, 48(1):0-0. DOI: 10.12029/gc20210100

      摘要 (769) HTML (0) PDF 473.87 K (29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特别关注
    • 近40年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格局变化分析与地质工作建议

      2021, 48(1):1-20. DOI: 10.12029/gc20210101

      摘要 (2582) HTML (626) PDF 17.02 M (5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然演变与强烈的人类活动叠加,致使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影响其开发利用布局,面临诸多资源短缺、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问题,急需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视角深入研究流域资源环境的格局变化特点,识别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和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利用多源多时相调查研究数据,分析黄河流域1970-2015年近40年气候、山区、水文等十一大类资源环境格局变化及区域分异规律,识别重大地质资源环境问题,提出地质工作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气候整体暖干化趋势明显,局部出现暖湿现象;山区生态系统脆弱、逐步恢复,局部人类活动影响剧烈;水体与湿地面积总体减少,近年呈增加趋势,径流量呈减少趋势,部分干支流污染严重,水生生物多样性减少;农田面积呈下降趋势,下游地区农田生产潜力增加明显;植被覆盖呈现整体缓慢升高、局部退化趋势;草地面积持续减少,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明显;荒漠化扩展态势得到遏制,总体形势依然严峻;自然灾害频发,水害严重,地质灾害聚集分布,形成陇中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两个高发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持续上升,由下游地区向中上游扩散,中上游呈现出由轴线连接的多个核心的组团分布特征;人口分布重心进一步向东偏离,沿中心城市、干流、交通干线增加;GDP整体呈现上涨趋势,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由干流或主支流沿岸向两边递减、由中心城市向周围递减。为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解决黄河流域面临的复杂多样的地质资源环境问题,建议地质工作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对黄河流域重大地质资源环境问题进行系统调查研究;以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方法为框架,进行跨学科协作,整合区域性地质调查工作。

    • 中国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及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影响研究

      2021, 48(1):21-39. DOI: 10.12029/gc20210102

      摘要 (1343) HTML (521) PDF 11.77 M (4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滑坡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考虑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河流、地震动参数等6类影响因素,针对50年超越概率10%的抗震设防水准,分别开展了基于信息量模型和Newmark模型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基于最不利原则对两项结果进行地震滑坡危险性综合分区,揭示了中国地震滑坡高危险区集中在南北构造带、青藏高原周缘、鄂尔多斯周缘、天山山脉、台湾山脉等5个活动地块边界或地貌过渡带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地震滑坡危险对主要山区城市的影响分析,显示:34个省级行政单元中的云南、四川、甘肃、台湾4省区受影响严重; 370个主要城市中的48个城市受影响严重,其中44个城市有活动断裂穿越;9类主体功能规划区中,国家和省级优化开发区域总体较适于城市开发建设;25个经济区与城市群中,总体较适于开发建设,但是滇中、关天、成渝、兰西等4个经济区与城市群受影响严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滇西边境、乌蒙、秦巴、六盘等4个地区受影响严重,深度贫困区的"三州"受影响严重。这些区域需要在地质灾害防治和国土空间规划中予以特别关注。

    • 古潜山热储开发对地面沉降的影响机制研究

      2021, 48(1):40-51. DOI: 10.12029/gc20210103

      摘要 (1254) HTML (499) PDF 4.09 M (4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古潜山是中国水热型地热的主要富集区,具有分布广、潜力大、开发利用条件好等特点,同时也是中国地面沉降相对严重的地区。廓清古潜山区地面沉降的影响机制是区域地下水资源以及地热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开发利用的基础。本文从地面沉降的机理出发,以雄安新区为例,从第四系厚度、黏性土含量、水位变化、土体固结性、地下水的越流补给以及地下水开采量6个方面分析了对地面沉降的影响,认为雄安新区地面沉降的发生主要受第四纪地层中地下水的超采和砂岩热储的采灌不均衡两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地下水超采是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砂岩热储层的无序开发是诱发地面沉降的次要因素,碳酸盐岩热储的开发尽管会造成热储压力的下降,但受碳酸盐岩压缩性能的影响储层不会产生明显的压缩变形。研究结果可以为新区地面沉降的防治及能源规划提供支撑。

    • >综述性论文
    • 基于地质大数据的中国锑矿空间分布规律定量研究

      2021, 48(1):52-67. DOI: 10.12029/gc20210104

      摘要 (1474) HTML (592) PDF 12.16 M (4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数据正在开创地学研究新途径,将传统的定性地质研究方法推向定量研究的高度。锑矿是中国的传统优势矿产,但目前已有赖于进口,成为典型的关键金属(Critical Metal)。文章基于锑矿地质大数据,系统展示中国锑矿在Ⅰ、Ⅱ、Ⅲ级成矿区带的空间分布特征,总结中国锑矿的空间分布规律,定量分析中国省、市、县级及Ⅲ级成矿区带的锑矿成矿密度、成矿强度。研究表明,中国锑矿在各成矿域中均有分布,华南成矿省集中了全世界59%以上的资源储量,是中国锑矿最重要的成矿区域。中国锑矿以湖南省数量最多、成矿强度最大;按地级市统计,以广西河池市锑矿床数量最多,以湖南娄底市锑矿成矿强度最大;按县级统计,以河池市南丹县锑矿床数量最多,娄底市泠水江市锑矿成矿强度最大,达3330 t/km2;按成矿区带统计,江南隆起西段成矿带(Ⅲ-78)锑矿产地数量最多、成矿密度最大,湘中-桂中北成矿带(Ⅲ-86)成矿强度最强。随着勘查工作的进展,新增资源量不断向湖南板溪、龙山等危机矿山深部及西藏等西部地区转移,今后锑矿地质找矿和矿业开发的重点也将向重要矿区深部及中国西部地区转移。

    • 铝土矿分布特点、主要类型与勘查开发现状

      2021, 48(1):68-81. DOI: 10.12029/gc20210105

      摘要 (1687) HTML (702) PDF 7.15 M (7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铝土矿是金属铝的主要来源,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逐步推进,中国铝需求量逐年走高。文章简要概括了铝土矿的分布特点、主要类型及主要资源国的铝土矿分布情况,着重介绍了最近几年铝土矿勘查开发的新进展,以深化对铝土矿空间分布、地质特征的认识,把握铝土矿的勘查开发趋势。根据矿石成因,铝土矿主要分为红土型和岩溶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非洲西部、南美洲北部、印度、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北部和西南部,后者主要分布在南欧、加勒比海地区、亚洲西部和中国。铝土矿勘查方面,在铝土矿储量大国中,几内亚、俄罗斯、澳大利亚主要以对大型成熟铝土矿山的扩边增储工作为主,巴西、加纳、牙买加等国则主要以勘探新区为主。铝土矿开发方面,目前全球铝土矿主要生产国为澳大利亚、几内亚和中国,2019年三国合计铝土矿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主要金属价格出现恐慌性大幅下跌。虽然近期主要金属价格有震荡反弹趋势,但以美国、巴西、印度等为代表的世界主要经济体仍深陷疫情泥潭,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盟国家仍面临较大防控压力,全球也存在爆发第二波疫情的可能,在此背景下,铝土矿勘查开发形势仍存在很大变数。

    • 磷矿的分布、特征与开发现状

      2021, 48(1):82-101. DOI: 10.12029/gc20210106

      摘要 (2610) HTML (720) PDF 11.65 M (57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世界磷矿储量近695亿t(2019年),但分布不均,磷矿储量最为丰富的北非地区集中了全球80%以上的磷矿资源。该区域的摩洛哥和西撒哈拉是世界磷矿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2019年其磷矿储量达500亿t,占世界的近72%。目前世界上主要利用的磷矿类型为沉积型磷块岩矿,其最主要的成矿时代为震旦-寒武纪和中生代-新生代,前者以中国西南部大量产出的海相磷矿床为代表,后者以从摩洛哥和西撒哈拉到埃及一带的北非磷矿成矿省最为典型。2019年排名世界前10位的产磷国为中国、摩洛哥和西撒哈拉、美国、俄罗斯、约旦、沙特阿拉伯、越南、巴西、埃及和秘鲁,磷矿总产量逾2亿t,占世界总产量的89.29%。传统上美国、俄罗斯、摩洛哥和中国等是世界磷矿的主要出口地区,但随着北非和中东地区磷矿开发的不断深入和传统供给区资源的消耗,近年来磷矿供应中心向北非、中东地区转移。2018年世界磷矿粉出口前10位的国家有5个位于北非和中东地区,且北非的摩洛哥是第一大磷矿出口国。在磷肥的进出口方面,近年世界磷肥进口国主要有印尼、巴西、美国、马来西亚、法国、澳大利亚、孟加拉国、罗马尼亚、巴拉圭和荷兰等,出口国有中国、埃及、摩洛哥、以色列、澳大利亚、荷兰、黎巴嫩、墨西哥、秘鲁、阿根廷等。其中,曾经的磷肥出口大国美国,在2006年后逐渐转为磷肥进口国;磷矿进口大国印度的磷肥近年来基本实现自给。中国以不占优势的磷矿储量(2019年为32亿t,占世界储量的4.61%),在磷肥生产上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保持世界第一的磷肥出口,近10年来的磷肥出口量都占世界的18%以上,磷矿资源消耗速度快,资源形势严峻。

    • 锰矿主要类型、分布特点及开发现状

      2021, 48(1):102-119. DOI: 10.12029/gc20210107

      摘要 (2570) HTML (634) PDF 6.20 M (5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锰的用途非常广泛,世界上90%~95%的锰应用于冶金工业,其余应用于电池工业、陶瓷工业、化学工业等。根据成矿作用过程中的含矿岩系特征,将世界锰矿划分为海相沉积型、火山(热液)-沉积型、变质型、热液型和表生型5类,以海相沉积型、变质型和表生型为主。截至2019年,世界锰的储量达8.12亿t,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南非、巴西、乌克兰、澳大利亚、加蓬、中国、印度、加纳等国,而优质锰矿石主要分布在南非、澳大利亚、加蓬、加纳。时间上,将锰的成矿作用分为7期,其中元古宙和新生代是主要的成矿期。空间上,锰矿床主要分布在南非德兰士瓦群、乌克兰尼科波尔盆地、澳大利亚格鲁特岛和皮尔巴拉克拉通、中国泛扬子区、西非克拉通等。目前,锰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南非的卡拉哈里和波斯特马斯堡锰矿田、澳大利亚的格鲁特岛、加蓬的莫安达锰矿、加纳的恩苏塔锰矿等地。

    • >学术论文
    • 南大西洋西非岸盆地群构造、沉积演化对比

      2021, 48(1):120-128. DOI: 10.12029/gc20210108

      摘要 (3474) HTML (521) PDF 4.62 M (5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非洲西部海岸盆地群经历了裂谷期、同裂谷期和漂移期构造演化阶段,构造演化和沉积充填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后期局部构造和差异沉积的影响,现今盆地发育的构造样式和沉积建造有一定区别,导致勘探效果有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比南大西洋赤道段转换型、中段含泥型、中段含盐型和南段火山型盆地的综合柱状图,加上对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和下刚果盆地进行平衡剖面恢复,探讨西非岸三段四类盆地的特征,以求对盆地的勘探工作有所帮助。赤道段转换型盆地在阿普特期和阿尔比期的裂谷阶段完成了湖泊、河流等陆相沉积到浅海碳酸盐岩沉积的转换,未发育盐岩。中段含泥盆地巨厚的新生代阿卡塔组泥岩为滑脱层,在差异负载作用下,泥岩层发生变形。中段含盐盆地在阿普特期,由陆相沉积过渡为浅海碳酸盐岩沉积。阿普特期盐岩层在差异负载和重力滑脱作用下流动变形,形成了伸展、底辟和挤压构造带。南段火山型盆地以裂谷期发育的溢流相玄武岩和凝灰岩为特征,发育典型的向海倾斜反射体。

    • 新疆库车西部古近系奥奇克盐底辟地质地貌特征及构造形成模式

      2021, 48(1):129-138. DOI: 10.12029/gc20210109

      摘要 (1400) HTML (468) PDF 8.48 M (49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库车前陆冲断带西部古近系奥奇克盐底辟是中国最典型的盐底辟构造,可作为盐构造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野外填图,同时辅以遥感解译、地震解释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探讨了奥奇克盐底辟盐喀斯特地貌特征,并分析了其形成机制及流变模式。奥奇克盐底辟表面盐喀斯特构造发育,在风化面上可见大量的溶洞、溶蚀冲沟构造,在新鲜面上可见梳状溶痕、微型峰丛等构造样式,此外,溶蚀坍塌等机械侵蚀构造也是本区常见的盐喀斯特构造类型。奥奇克盐底辟在形成过程中受逆冲断层、盐上地层的剥蚀作用、差异负载作用及盐岩自身的浮力作用的控制,共经历了逆冲盐底辟、侵蚀盐底辟、主动盐底辟和被动盐底辟4个主要阶段。盐岩喷出地表后,在重力作用下由核部向四周流动形成盐冰川,季节性河流的存在限制了盐底辟向东侧、东北侧及北侧传播,导致盐底辟呈现单侧增生的流变模式。

    • 大别山南麓阳逻组砾石层砾石形貌学研究

      2021, 48(1):139-148. DOI: 10.12029/gc20210110

      摘要 (1361) HTML (491) PDF 4.61 M (48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阳逻组砾石层分布于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地区,是长江中游地区一个重要的第四纪地层单位。其成因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阳逻组砾石层为古长江冲积物,后期经过构造抬升而在长江北岸形成阶地;另一种观点认为其为大别山南麓河流冲积扇。砾石层中的砾石形貌记录了砾石的演化历史,对砾石进行形貌学研究可以用来进行古环境重建。文章选取武汉地区黄陂区横店镇、新洲区阳逻镇附近的25个砾石剖面中的2693颗砾石的外形参数进行测量。其中横店14个剖面中1377颗砾石、阳逻11个剖面中1316颗砾石。Zingg分类显示砾石以扁长形为主,砾石层在Sneed-Folk三角图中的主要分布于过渡相和河流相,砾石层中存在的大量片岩。这些特征均指示阳逻组砾石层是的物源区为大别山地区,它是大别山南麓河流形成的冲洪积扇堆积物。

    • 青藏高原东北缘宗务隆韧性剪切带40Ar/39Ar年代学及对印支期造山时限的制约

      2021, 48(1):149-160. DOI: 10.12029/gc20210111

      摘要 (1192) HTML (537) PDF 10.40 M (3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宗务隆构造带位于柴达木地块与南祁连地块之间,位置极为重要,其中发育的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和形成时代对于理解该构造带的构造属性具有重要的制约意义。详细的野外构造解析,显微构造解析与年代学研究表明,宗务隆剪切带发育走向NWW-SEE向糜棱面理,其上发育NWW-SEE向缓倾的拉伸线理,指示该剪切带逆冲-走滑剪切的特征。宏观尺度上可见由于剪切作用形成的不对称褶皱、旋转碎斑、构造透镜体及褶劈理等变形形迹;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云母鱼、S-C组构、σ型残斑及石英动态重结晶、拔丝构造等变形现象,指示该韧性剪切变形的温度在300~400℃。对剪切带同构造变形的白云母和黑云母进行了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分析,2个样品的坪年龄分别为(245.8±1.7)Ma、(238.5±2.6)Ma,指示了该剪切变形发生在早-中三叠世期间。结合对区域地质、岩石学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该期韧性剪切变形年龄代表了宗务隆构造带印支期造山作用的时间,这期造山活动可能与宗务隆有限洋盆闭合后,南祁连地块与欧龙布鲁克地块的斜向碰撞有关。

    • 广州增城地质公园安山质-流纹质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Rb-Sr年龄测定

      2021, 48(1):161-172. DOI: 10.12029/gc20210112

      摘要 (1416) HTML (497) PDF 5.06 M (5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广州市增城地质公园发育有大量的燕山期安山岩和流纹岩,由于缺少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这些火山岩的成因和所代表的大地构造意义一直未明确。文章对上述火山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全岩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安山岩具有安第斯型火山岩特点,显示Nb、Ta、Sr和Ti的亏损,Isr值介于0.70332~0.7144,平均值0.7092,岩石稀土总量较低(ΣREE=158.9×10-6~215.0×10-6),平均值186.8×10-6,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较弱((La/Yb)N5.06~9.87),平均值7.01,Eu负异常不明显(δEu=0.80~1.38),平均值δEu=0.94。流纹岩具有高钾特点,有明显的Ba、Sr、P、Eu、Ti负异常和Pb、Yb正异常,其Isr值介于0.71393~0.73650,平均值0.72615,岩石稀土总量较低(ΣREE=93.4×10-6~481.5×10-6),平均值285.7×10-6,轻重稀土元素分异弱((La/Yb)N=0.65~9.51),平均值4.35,Eu负异常很明显(δEu=0.01~0.03),平均值δEu=0.02,全岩Rb-Sr同位素年龄为(112±12)Ma。综合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增城地质公园安山质-流纹质火山岩均属壳幔混合成因,其中安山岩以幔源为主,而流纹岩则以壳源为主,分别形成于早侏罗世和早白垩世太平洋板块俯冲碰撞挤压的构造背景下。这对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的深入认识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 东昆仑希望沟橄榄辉长岩的岩石成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与Hf同位素制约

      2021, 48(1):173-188. DOI: 10.12029/gc20210113

      摘要 (1401) HTML (488) PDF 7.47 M (46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昆仑古特提斯域镁铁-超镁铁质岩石的研究极为薄弱,文章报道了青海东昆仑东段希望沟橄榄辉长岩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资料,以确定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为东昆仑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提供新的约束。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希望沟橄榄辉长岩具有低SiO2(40.91%~42.14%)、低TiO2(0.29%~0.39%)、高MgO(28.18%~30.66%)、贫碱(K2O+Na2O=1.09%~1.36%)的特征,属亚碱性系列岩石,m/f比值介于5.03~5.39,属于铁质超基性岩类。岩石微量元素总体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和Pb,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P、Ti),ΣREE为28.1710-6~30.9510-6,(La/Yb)N为3.77~4.98,显示轻稀土富集的特征,δEu=0.80~0.95,具有弱的Eu负异常。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技术,获得橄榄辉长岩加权平均年龄为(264.9±1.2)Ma(n=26,MSWD=0.71),属中二叠世。锆石176Hf/177Hf比值为0.282709~0.283152,对应的εHft)=3.7~19.3,锆石单阶段Hf模式年龄TDM为135~753 Ma,平均为414 Ma,大于锆石U-Pb年龄。研究认为,橄榄辉长岩的岩浆源区主要为亏损地幔,可能有早期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组分的加入,并经历了地壳物质的混染。结合东昆仑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希望沟橄榄辉长岩是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俯冲阶段的产物,说明古特提斯洋在中二叠世已北向俯冲。

    • 内蒙古西部苦楚乌拉—英巴地区花岗岩锆石U-Pb定年及地球化学特征

      2021, 48(1):189-206. DOI: 10.12029/gc20210114

      摘要 (1397) HTML (499) PDF 7.14 M (45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内蒙古西部苦楚乌拉-英巴地区花岗岩包括晚泥盆世二长花岗岩((371±2)Ma)、中二叠世钾长花岗岩((271±1)~(270±1)Ma)和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133±1)Ma)。结合前人资料,将研究区晚古生代以来的酸性岩浆活动分为4期:晚泥盆世(~371 Ma)、晚石炭世(313~311 Ma)、早-中二叠世(282~270 Ma)和早白垩世(133~130 Ma)。地球化学组成上,晚泥盆世二长花岗岩属于非典型的S型花岗岩,反映了一种后碰撞的构造背景,一方面说明珠斯楞-杭乌苏构造带在石炭纪之前已经开始出现岩浆活动,另一方面可能也恰好反映了哈萨克斯坦+塔里木+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拼合时间的下限;中二叠世钾长花岗岩则属A型花岗岩,反映了地壳伸展减薄的构造背景,与同时期区域强烈的拉张构造背景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与晚泥盆世二长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样反映了一种后碰撞的构造背景,与同时期区域后碰撞的拉张构造背景一致。

    • 闽西南宣和加里东期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华南造山的启示

      2021, 48(1):207-228. DOI: 10.12029/gc20210115

      摘要 (1480) HTML (536) PDF 9.90 M (3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龙岩宣和岩体是闽西南地区呈北东向弧形出露,最大的燕山期-加里东期复式岩体,但是有关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及成岩环境的认识仍存在分歧,进而制约了对闽西南地区构造环境的探讨。文章以出露于闽西南地区的宣和正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开展了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测试等工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宣和岩体的岩石类型、岩浆来源和成岩构造环境。宣和岩体主要由含斑细粒、少斑中细粒、似斑状中粒、似斑状中粗粒及斑状细粒正长花岗岩等组成,4个样品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424.6±2.8)Ma、(426.7±2.6)Ma、(435.5±2.4)Ma及(447±3.6)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不是原来认为的印支期,而是加里东期。地球化学特征上,具高硅、高钾(K2O>Na2O),低TiO2、FeO、MgO的特征,A/CNK平均值1.23,属高钾钙碱性过铝质系列岩石;稀土元素含量高,稀土配分曲线右陡倾,轻重稀土分馏明显,Eu中等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Pb、Nd及高场强元素Th、U,相对亏损Sr、Ba、Nb、Ce,显示高分异的S型花岗岩的特征。其Sr同位素初始比值介于0.71291~0.71399,εNdt)值变化于-9.1~-13.4,对应的二阶段Nd模式年龄为1.91~2.27 Ga,推测宣和岩体是由与麻源群变质岩相当的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为华南加里东期板内造山作用的产物。

    •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长岭子斜长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成因与碰撞造山作用

      2021, 48(1):229-246. DOI: 10.12029/gc20210116

      摘要 (1386) HTML (489) PDF 10.70 M (42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长岭子斜长花岗斑岩位于大兴安岭锡林浩特增生杂岩带内。本文对长岭子斜长花岗斑岩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长岭子斜长花岗斑岩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48.1±4.7)Ma,是早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继承锆石除外,样品中锆石具有正的εHf(t)值(5.78~12.41),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914~488 Ma。长岭子斜长花岗斑岩具有较高的SiO2、Na2O和Al2O3含量以及较低的Fe2O3、MgO和CaO含量,属于偏铝质-过铝质的低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富集Rb、K、U、Th、P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d、Ta、Ti等高场强元素。同时,斜长花岗斑岩具有高Sr低Y以及高Sr/Y比等特点,具有典型的埃达克质岩石特征,形成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综合上述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长岭子斜长花岗斑岩来源于加厚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表明早三叠世兴蒙地区并非岛弧的环境,而是处于碰撞造山环境,古亚洲洋在该时期已经闭合。

    • 内蒙古莫古吐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与地壳伸展-减薄作用

      2021, 48(1):247-263. DOI: 10.12029/gc20210117

      摘要 (2081) HTML (483) PDF 10.55 M (4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莫古吐花岗岩体位于大兴安岭南段黄岗梁-甘珠尔庙锡多金属成矿带西南端,其岩性主要以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为主。文章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分析,探讨莫古吐花岗岩的成因类型、岩浆源区及成岩构造背景。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莫古吐岩体形成于148.8~152.7 Ma,属晚侏罗世岩浆产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莫古吐花岗岩属于碱性-弱过铝质系列,具有富SiO2(73.64%~80.86%),富K2O(2.6%~6.0%),贫Al2O3(10.57%~13.88%)的特点,富集Rb、U、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P、Ti、Ba、Sr等元素,稀土配分型式呈燕式分布,δEu值为0.10~0.27,负Eu异常明显,锆石饱和温度较高,为795~911℃,属于高演化A型花岗岩。结合年代学、地球化学数据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莫古吐花岗岩体的岩浆源区较浅,成岩物质主要以壳源物质为主,岩体形成于地壳伸展-减薄的构造环境中,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体制的关系更为密切。

    • 内蒙古扎木廷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与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

      2021, 48(1):264-283. DOI: 10.12029/gc20210118

      摘要 (1189) HTML (457) PDF 9.05 M (46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兴安岭火山带晚中生代火山岩的起源、演化及形成的构造背景一直存在争议。文章对出露于扎木廷地区白音高老组火山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流纹岩及粗面岩分别形成于(131.6±1.2)Ma和(126.9±1.5)Ma,与白音高老组第二段火山沉积夹层中动植物化石鉴定结果一致,表明形成于早白垩世早期。流纹岩及粗面岩属碱性系列火山岩,具高硅、富碱、低铝、贫镁、钙和高FeOT/(FeOT+MgO)比值特征;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Pb,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和Ba、Sr,流纹岩具A型花岗岩特征。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特征表明流纹岩及粗面岩均来自于地壳的熔融,二者具有相同的岩浆来源。白音高老组火山岩形成于造山后的伸展构造背景,反映了蒙古鄂霍茨克洋向南俯冲与额尔古纳-兴安陆块碰撞拼合后,大兴安岭地区开始由挤压向伸展构造体制转换,软流圈地幔上涌底侵使下地壳发生了部分熔融,导致流纹岩喷发,残留相进一步熔融继而导致大规模粗面岩喷发。

    •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中、上侏罗统沉积演化及控制因素分析

      2021, 48(1):284-296. DOI: 10.12029/gc20210119

      摘要 (1354) HTML (503) PDF 12.77 M (3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上侏罗统沉积体系演化控制因素不清、沉积模式不明等问题,通过对多条露头剖面精细解剖、详尽写实沉积特征描述等手段,分析了其垂向序列、砂体叠置方式、水动力条件、沉积体系演化及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准南中、上侏罗统自下而上分别发育辫状河沉积、曲流河沉积和扇三角洲沉积,古气候与构造造成的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是控制这种沉积演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头屯河组底部发育辫状河沉积,古气候温暖湿润,形成堆叠型砂体叠置方式;中部发育辫-曲转换沉积,古气候开始初步干旱,形成紧密叠置型砂体;上部发育曲流河沉积,降雨量较少古气候干旱,形成孤立河道型砂体。齐古组发育季节性曲流河沉积,古气候较为干旱,在湿润期降雨量较充足时发育侧向迁移型砂体,干旱期则发育侧向连片型砂体。喀拉扎组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古气候整体炎热干旱,构造活动剧烈,碎屑水道在扇三角洲平原构成垂向切割型砂体,而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则构成侧向切割型砂体。

    • 滇东北DD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地层界线划分及沉积环境演变

      2021, 48(1):297-308. DOI: 10.12029/gc20210120

      摘要 (2065) HTML (464) PDF 4.09 M (43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DD1井上奥陶统临湘组泥灰岩之上发育大套粉砂质泥岩,笔石化石缺乏,也未发现观音桥段含赫南特贝灰岩标志层,O-S界线通过生物地层和岩石地层方法难以确定。微量、稀土元素分析表明,粉砂质泥岩中部(1288.3 m)的Th、Sr、Y、Th/U以及Cen、EunδCe、δEu曲线均呈现尖锐的异常峰,该处∑REE含量显著高于上下地层,REE分布曲线右倾斜率更大。将DD1井与扬子地区其他O-S界线剖面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可判断DD1井存在五峰组观音桥段,该标志层的厚度也小于1 m。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氧化-还原判别图还表明,五峰期-龙马溪期早期沉积水介质主要处于弱氧化环境,观音桥期氧化性达到最强;根据沉积学标志分析,O-S之交沉积相演变过程为:潮下→潮间→潮上→潮间,在观音桥期水体最浅,为潮上带沉积。

    • 华北北部中元古界洪水庄组物源和沉积环境分析

      2021, 48(1):309-321. DOI: 10.12029/gc20210121

      摘要 (1116) HTML (475) PDF 5.69 M (39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华北地区中元古界洪水庄组黑色泥页岩物源和沉积环境,采集了燕辽地区清河剖面洪水庄组样品,进行元素地球化学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洪水庄组沉积物来源不仅有陆源碎屑物质,还有海水沉积物贡献。Y/Ho和ΣREE交会图版分析认为海水沉积物来源占比为10%~20%。此外,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以及Ce和Eu异常表明沉积物来源有火山热液活动的参与。Mo-EF/U-EF分析结果表明洪水庄为海洋非滞留海盆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在沉积期发生了演变:在洪一段沉积时期,水体还原程度强,为厌氧-硫化环境;洪二段沉积时期,水体还原程度降低,为贫氧-厌氧环境。分析认为洪水庄组物源组成和沉积环境演变与沉积构造背景密切相关。

    • 龙门山区北川甘溪剖面泥盆系养马坝组铁质鲕粒成因及其古环境讨论

      2021, 48(1):322-331. DOI: 10.12029/gc20210122

      摘要 (1264) HTML (437) PDF 9.40 M (39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龙门山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底部发育丰富的铁质鲕粒。为分析该铁质鲕粒成因,本文以甘溪石沟里剖面精细实测为基础,通过详细的薄片和扫描电镜等分析,对铁质鲕粒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龙门山区北川甘溪泥盆系养马坝组鲕粒类型多样,鲕粒核心包括石英碎屑颗粒、海百合碎片、黑色赤铁矿和方解石等4种类型,鲕粒圈层可分为明暗相间圈层、颜色均匀圈层和绿泥石圈层等3种类型。根据鲕粒核心和外部圈层的组合,可将甘溪泥盆系养马坝组的铁质鲕粒划分为粉砂质鲕粒、铁化鲕粒和绿泥石薄皮鲕粒等3种类型。龙门山区北川甘溪泥盆系养马坝组铁质鲕粒对古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粉砂质鲕粒形成于开放近岸浅海氧化环境,而铁化鲕粒和绿泥石薄皮鲕粒则指示浅海滨岸中相对封闭的泻湖与残积鲕粒滩环境。

    • >发现与进展
    • 35年来东北松辽平原耕地土壤全氮时空变化

      2021, 48(1):332-333. DOI: 10.12029/gc20210123

      摘要 (1059) HTML (472) PDF 1.83 M (40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鲁西归来庄金矿床矿化闪长玢岩锆石U-Pb年龄

      2021, 48(1):334-336. DOI: 10.12029/gc20210124

      摘要 (3248) HTML (447) PDF 1.56 M (4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陕西南郑地区第一口参数井钻获牛蹄塘组页岩气

      2021, 48(1):337-338. DOI: 10.12029/gc20210125

      摘要 (1250) HTML (463) PDF 1.02 M (40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贵州晴隆丁头山铅锌矿床发现硒超常富集

      2021, 48(1):339-340. DOI: 10.12029/gc20210126

      摘要 (1120) HTML (435) PDF 622.96 K (40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陕西镇安太平沟发现类铜镍硫化物矿化

      2021, 48(1):341-342. DOI: 10.12029/gc20210127

      摘要 (1124) HTML (457) PDF 3.70 M (39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川宣地1井发现厚层海相可溶性“新型杂卤石钾盐”工业矿层

      2021, 48(1):343-344. DOI: 10.12029/gc20210128

      摘要 (1151) HTML (449) PDF 1.58 M (45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简讯与热点
    •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岩溶石漠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介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李文莉、蒋忠诚、张冉 供稿

      2021, 48(1):345-346. DOI: 10.12029/gc20210129

      摘要 (1029) HTML (442) PDF 948.91 K (44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科学院2020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2020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

      2021, 48(1):347. DOI: 10.12029/gc20210130

      摘要 (986) HTML (250) PDF 887.56 K (4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地质》编辑工作指导委员会、《中国地质》(中文)编辑委员会

      2021, 48(1):348. DOI: 10.12029/gc20210131

      摘要 (886) HTML (232) PDF 871.91 K (3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地质》(双月刊)栏目设置与稿约

      2021, 48(1):349. DOI: 10.12029/gc20210132

      摘要 (1529) HTML (0) PDF 977.25 K (2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主编:郝梓国

创刊:1953年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3657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167/P

国内邮发代号:2-112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亮点文章推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国新一轮战略找矿行动已全面启动。用什么方法、什么手段实现增储上产是面临的突出问题。本刊登载了几篇基于新技术、新方法实现找矿突破的实例,供大家参阅,助力新一轮战略找矿目标的实现。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找矿预测——以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矿为例. 欧阳渊等,2023, 50(2):303-330.
基于重磁资料在山东齐河—禹城探获矽卡岩型富铁矿:对超深覆盖区找矿的启示. 王润生等,2023, 50(2):331-346.
自然伽马曲线重构波阻抗反演在勘探含铀有利成矿砂体中的尝试. 梁建刚等,2023, 50(2):347-358.
宽频大地电磁法寻找“界面型”隐伏金矿床:以黔西南戈塘地区深部找矿为例. 张伟等,2023, 50(2):359-375.
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钻井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赵洪波等,2023, 50(2):376-39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