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49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封面(山东省招远市水旺庄超大型金矿区勘探施工现场)

      2022, 49(1):0-0.

      摘要 (830) HTML (0) PDF 2.92 M (2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地质(双月刊)2022年02月第49卷第1期(总第408期)

      2022, 49(1):0-0.

      摘要 (540) HTML (0) PDF 453.59 K (19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特别关注
    • 深部矿阶梯找矿方法:以胶东金矿集区深部找矿为例

      2022, 49(1):1-15. DOI: 10.12029/gc20220101

      摘要 (957) HTML (1067) PDF 6.66 M (3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胶东是中国率先开展深部找矿并取得重大突破的地区,阶梯找矿方法在深部勘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深部找矿方法,有利于推动为中国"攻深找盲"找矿战略实施。【研究方法】本文基于胶东深部金矿找矿工作,研究了深部金矿成矿模式,分析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频谱激电测量(SIP)、大地电磁测深(MT)和反射地震等方法在深部找矿中的作用和效果。【研究结果】深部矿体常赋存于控矿断裂沿倾向的倾角变缓段,构成阶梯成矿模式,这一模式是地质构造作用与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多种因素耦合的结果。深部矿阶梯找矿方法的要点是:在地表通过高精度地球物理探测,查明控矿断裂的深部结构和倾角变化,根据阶梯成矿模式预测深部矿的位置、规模。【结论】阶梯成矿模式为深部找矿提供了核心技术前提和可以识别的探测目标,CSAMT、SIP、MT和反射地震等方法能够探测控矿断裂的深部特征,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组合是阶梯找矿方法的有效技术手段。
      创新点:采用高精度地球物理方法探测控矿断裂的深部结构和倾角变化,依据阶梯成矿模式预测深部矿的位置、规模。

    • 新疆西天山萨瓦亚尔顿金成矿过程:来自硫化物矿物世代及其EMPA、LA-ICP-MS和FESEM分析的约束

      2022, 49(1):16-35. DOI: 10.12029/gc20220102

      摘要 (814) HTML (1076) PDF 9.05 M (3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为确定硫化物中金的赋存状态及元素含量特征。【研究方法】本文选取西天山萨瓦亚尔顿造山型金矿床(探明金储量127 t,远景资源量350 t),针对矿石矿物黄铁矿、毒砂开展系统显微岩/矿相学观测、电子探针、LA-ICP-MS和扫描电镜分析。【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萨瓦亚尔顿矿石中除可见金外,还有"不可见金"主要以固溶体(Au+)形式赋存于黄铁矿、毒砂中。矿石中载金黄铁矿发育3期:球丛状黄铁矿(Py0)呈浸染状分布于围岩中,局部富含金,同时富集Ag、As、Bi、Ni、Cu、Pb、Sb等微量元素;他形黄铁矿(Py1),分布于硅化围岩及强烈变形石英脉中,与他形毒砂(Apy1)伴生,电子探针得到的平均金含量为0.050%,富集Co、Mn、Zn等微量元素;自形-半自形黄铁矿(Py2),在矿体中分布最为广泛,与未变形石英脉密切共生,伴生自形毒砂(Apy2),电子探针分析得到的平均金含量为0.052%,微量元素相对Py1、Py2较为亏损。【结论】推测Py0形成于沉积成岩期;Py1形成于同碰撞期,与塔里木板块与中天山地块在晚石炭世碰撞事件有关;Py2形成于晚/后碰撞阶段。赋矿地层可能是金的初始矿源层,同时提供了部分微量元素,地层变质脱水作用形成的变质流体是主要的成矿流体。研究表明萨瓦亚尔顿金矿发育多期成矿作用,相似成矿过程在西天山同类型矿床中可能也有发生。
      创新点:识别出三期载金黄铁矿(Py0、Py1、Py2);查明硫化物含金型及微量元素含量特征;探讨硫化物形成与大地构造背景的关系。

    • 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制探讨及其对古氧化-还原环境的反演

      2022, 49(1):36-50. DOI: 10.12029/gc20220103

      摘要 (934) HTML (1216) PDF 3.47 M (43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草莓状黄铁矿广泛存在于现代沉积物和沉积岩中,其成因机制总体上分为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两种,尽管两种机制均有理论与实验的支撑,但尚未建立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形成机制。【研究方法】本文对目前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理、氧化还原环境的应用及后期环境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结果】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下形成的草莓状黄铁矿在粒径、形态以及硫同位素之间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可做为反演古氧化-还原环境的指标。草莓状黄铁矿的微晶尽管与粒径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是两者在形态演化序列、生长模式、聚集因素等方面与古氧化-还原环境的关系尚不清楚。仅凭草莓状黄铁矿粒径与铬还原法测定的硫同位素反演古氧化-还原环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其他指标综合判定,尚需进一步开展草莓状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值与粒径对古氧化-还原环境反演的研究。后期氧化可使草莓状黄铁矿表面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但粒径分布依然具有古氧化-还原环境的指示意义。【结论】草莓状黄铁矿的实验模拟、理论体系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创新点:草莓状黄铁矿粒径与岩石中总硫同位素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草莓状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与粒径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 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湖相页岩油气基本特征及勘探方向

      2022, 49(1):51-65. DOI: 10.12029/gc20220104

      摘要 (917) HTML (1191) PDF 8.26 M (3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证实四川盆地中部地区大安寨段具备良好的页岩油气勘探潜力。【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全岩X射线衍射、有机地球化学、三轴应力实验、核磁共振测试等方法分析了大一三亚段页岩油气形成条件及富集因素。【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大一三亚段泥页岩具湖相混合层系、分布广、厚度大、储集空间类型多、物性条件较好、生烃潜力较高、高杨氏模量、低泊松比、脆性矿物含量高的特点,有利于页岩油气的富集和压裂改造。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认为,高TOC与II型有机质的叠加是页岩油气富集的基础;有利的混合沉积层系是页岩油气富集的关键;(微)裂缝控制页岩油气高产。【结论】结合以上认识,选定了龙岗区块、西充-莲池区块作为四川盆地大安寨段湖相页岩油气有利勘探区之一,为下一步川中地区湖相页岩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指导作用。
      创新点:提出了泥页岩夹薄层介壳灰岩混合层系具有最好的勘探开发价值;建立了四川盆地页岩油气评价标准。

    •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侏罗纪含铀岩系三维地质结构与铀成矿规律浅析

      2022, 49(1):66-80. DOI: 10.12029/gc20220105

      摘要 (781) HTML (1031) PDF 13.35 M (29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为了更加直观、准确地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侏罗纪含铀岩系直罗组三维空间展布规律,开展铀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预测工作。【研究方法】本文利用首次建立的钻孔-测井综合数据库,精细构建了东胜铀矿集区多尺度、多类型的三维地质模型并实现其可视化功能。【研究结果及结论】综合地质建模研究发现本区铀成矿具有以下特征:(1)受直罗组沉积期"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古地貌格局的影响,纳岭沟-大营地区直罗组下段存在区域性沉积相变,由北部呼斯梁-唐公梁古隆起区向西、向南方向,沉积体系由冲积扇-砾质辫状河向砂质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有序转变,大营铀矿化集中产于辫状河向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过渡部位的分流河道一侧,纳岭沟铀矿化主要产于砾质辫状河之上的砂质辫状河道中;(2)自东部呼斯梁向西部大营地区,直罗组下段铀储层的非均质性增强,具体表现为砂体厚度明显减薄、含砂率降低、泥岩层数量和厚度均显著增加、内部开始发育薄层煤线。这种组合的出现在大营西侧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横向泥质隔挡层和垂向还原层,在后期成矿过程中极大地抑制了层间氧化带向西推进的速率和里程,从而在大营一带形成稳定的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和持续的铀矿化;(3)矿床尺度的三维地质建模显示,大营弧形展布的铀矿化体与东部相邻的纳岭沟-塔然高勒铀矿化几乎相连,且两矿床之间的伽马三维属性模块亦有较强的放射性异常显示,指示着大营与纳岭沟之间的塔然高勒-乌定布拉格地区具有很好的找矿潜力。
      创新点:利用煤-铀钻孔数据库“大数据”优势,开展多尺度、多类型三维地质建模,更加直观、客观、准确地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北缘含铀岩系的空间展布规律;基于对三维地质模型的信息挖掘,开展了铀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预测工作。

    • >综述性论文
    • 非洲锰矿床成因类型、地质特征及表生富集作用

      2022, 49(1):81-102. DOI: 10.12029/gc20220106

      摘要 (958) HTML (1435) PDF 17.05 M (30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非洲锰矿资源丰富,储量3.1亿t、资源量6.6亿t排名在世界上均列第一,加强非洲锰矿床的研究和认识对推动锰矿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方法】通过对重要成矿带典型矿床的解剖总结了非洲锰矿床的成因类型、地质特征。【研究结果】非洲锰矿成因类型主要有前寒武系条带状铁建造(BIF)型、海相沉积型、陆相(三角洲湖相)沉积型、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热液型锰矿床等,其中以前寒武系条带状铁建造(BIF)型和海相沉积型最为重要。【结论】非洲锰矿资源具有矿床规模大(以大型、超大型为主)、品位高(30%~50%)、分布相对集中的总体特征;锰矿床的成锰时代较早,以前寒武纪为主;多数锰矿床都遭受2.0 Ga的不整合侵蚀及新生代表生氧化两期风化淋滤作用改造。
      创新点:非洲锰矿成因类型以前寒武系条带状铁建造(BIF)型和海相沉积型最为重要;规模大、品位高的锰矿床多数遭受2.0 Ga的不整合侵蚀及新生代表生氧化两期风化淋滤作用改造。

    • 中非铜钴成矿带地质特征与找矿前景分析

      2022, 49(1):103-120. DOI: 10.12029/gc20220107

      摘要 (1083) HTML (1313) PDF 6.00 M (3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横跨刚果(金)和赞比亚边境地区的中非铜钴成矿带是世界上著名的沉积岩层控型铜钴成矿带,是全球第三大铜产地和第一大钴产地,然而其成矿规律和成矿潜力仍不明朗。【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中非铜钴成矿带地质背景、构造演化与成矿、矿床时空分布规律、矿床模型等方面的研究,选择地层、构造、地球化学、遥感蚀变等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地质要素图层,采用模糊证据权法圈出32个铜(钴)远景区。依据成矿后验概率计算了在不同概率下每个远景区未发现矿床数量。【研究结果】结合吨位-品位模型所开展的蒙特卡洛模拟表明,该地区未发现的铜资源量平均估计为2.88亿t,钴资源量平均估计为1992万t。【结论】中非铜钴成矿带复杂的演化历史形成了该地区沉积成矿、热液成矿、表生富集等多种成矿作用的叠加,铜(钴)成矿作用贯穿成矿带演化过程,成矿作用与地层和构造密切相关。其中,刚果(金)利卡西-科卢韦齐地区可能存在很好的找矿前景。
      创新点:中非铜钴成矿带铜钴成矿作用与地层和构造密切相关;利用模糊证据权法和蒙特卡洛模拟定量计算了铜钴资源潜力。

    • 中国高岭土矿成矿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评价

      2022, 49(1):121-134. DOI: 10.12029/gc20220108

      摘要 (934) HTML (1501) PDF 4.11 M (4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本文主要对中国高岭土矿开展资源潜力定量评价,指导后期勘查找矿与开发。【研究方法】首先是对中国高岭土矿成矿规律进行研究,按地质成因中国高岭土矿可以分为3种类型:风化型、热液蚀变型和沉积型。然后对中国高岭土矿划分预测类型、总结成矿模式、归纳预测要素,最后对高岭土矿远景区进行划分并估算资源潜力。【研究结果】风化型和热液蚀变型高岭土矿远景区69个,预测资源量72.22亿t,主要分布在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沉积型高岭土远景区109个,预测资源量608亿t,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西北等主要产煤区。【结论】中国高岭土矿资源潜力巨大,其中煤系高岭土是中国特有高岭土资源,但是由于技术利用和环境原因,开发利用率很低,建议今后开展应用开发技术的研发和政策支持,对于中国煤系高岭土的规模化加工利用具有重大的社会与经济意义。
      创新点:首次对中国高岭土资源开展潜力评价;对中国高岭土矿成矿模式预测模型进行了系统总结,编制了中国高岭土矿产资源的系列图件。

    • 石墨矿床分布特征、成因类型及勘查进展

      2022, 49(1):135-150. DOI: 10.12029/gc20220109

      摘要 (1180) HTML (1346) PDF 4.16 M (4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石墨已成为新兴技术产业的重要原材料,也是未来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关键性矿产资源。中国既是石墨资源大国,也是生产消费大国,摸清石墨矿产资源分布现状,总结不同成因类型石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对保障石墨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搜集已公开发表或出版的石墨矿产资料,对石墨矿床地质特征、物质来源及成因等内容进行系统总结。【研究结果】石墨矿集区主要分布于东亚-南亚、东非、东欧-中欧、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各矿集区资源禀赋、矿床成因及成矿地质特征各具特色。中国和东非的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等国,近几年找矿成果显著,探获多处资源量达亿t级的石墨矿床;中国、莫桑比克、巴西为石墨矿主要生产国,2020年3国石墨产量约占总产量的80%。【结论】重新划分为区域变质型、热液型、岩浆型和接触变质型四大类石墨矿床,其中区域变质型、接触变质型、岩浆热液型及深成岩型石墨矿的碳质来源主要为有机质,而变质热液型和火成碳酸岩型石墨矿则以幔源岩浆碳为主。
      创新点:基本摸清主要石墨矿集区石墨资源分布、成矿潜力和勘查找矿现状;重新划分石墨矿床成因类型,总结各成因类型石墨矿床碳质来源及成矿规律。

    • 湖南省成矿地质事件纲要

      2022, 49(1):151-180. DOI: 10.12029/gc20220110

      摘要 (851) HTML (1089) PDF 8.61 M (34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湖南省矿产资源丰富,矿种及成因类型繁多,但对各类矿产形成的时代和构造背景尚缺乏系统归纳和总结。【研究方法】本文在既有区域矿产资料基础上,结合近些年区域构造演化、成岩成矿年龄、矿床成因机制等研究成果,对湖南省成矿地质事件及各期成矿事件的构造背景、矿床成因、矿产发育和分布特征等进行了系统探讨和总结。【研究结果】湖南省自早至晚发生过22期主要成矿地质事件,具体包括:雪峰期(板溪期)马底驿期沉积型锰矿,早南华世富禄期沉积型铁矿(叠加后期改造),中南华世大塘坡期沉积型锰矿,早震旦世陡山沱期磷矿,早寒武世牛蹄塘期钒多金属矿、重晶石矿、石煤矿,中-晚奥陶世沉积型锰矿,震旦纪-奥陶纪灰岩矿、白云岩矿、玉石矿等非金属矿产,志留纪内生热液矿床,中泥盆世棋梓桥期沉积型(叠加后期改造)锰矿,晚泥盆世宁乡式铁矿,早石炭世测水期煤矿,早石炭世梓门桥期膏盐矿,中二叠世梁山期煤矿,中二叠世孤峰期(茅口晚期)沉积型锰矿,晚二叠世龙潭期煤矿,泥盆纪-早三叠世灰岩、白云岩、砂岩、黏土等非金属矿,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煤矿,晚三叠世内生热液矿床,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内生热液及岩浆矿床,晚白垩世沉积-改造型铜矿,古近纪膏盐矿,第四纪黏土矿、稀土矿、砂锡矿、独居石多金属矿、金刚石矿。【结论】志留纪(加里东期)内生热液成矿、晚三叠世(印支晚期)内生热液成矿、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中晚燕山期)内生热液及岩浆成矿等3期主要内生成矿事件的矿床分布明显受同期构造格局控制;南华纪铁锰沉积成矿、震旦纪-早奥陶世多矿种沉积成矿、泥盆纪-早三叠世多矿种沉积成矿、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煤层沉积成矿、白垩纪-古近纪铜和膏盐沉积成矿等外生成矿事件的矿床分布受同期构造古地理控制。本文以成矿地质事件为线索,较全面反映了湖南省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成矿地质规律,对区域地质找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创新点:厘定了湖南省22期主要成矿地质事件,分析总结了各期成矿事件的构造背景、矿床成因、矿产发育和分布特征等。

    • 西南天山萨瓦亚尔顿金矿床构造-流体控矿作用研究

      2022, 49(1):181-200. DOI: 10.12029/gc20220111

      摘要 (777) HTML (1057) PDF 14.50 M (2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构造-流体与成矿的耦合关系属于目前矿床学研究的前沿问题,造山型金矿作为典型受构造变形控制的热液矿床,是窥探构造-流体与成矿作用内在联系的理想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萨瓦亚尔顿金矿床是西南天山地区规模最大的造山型金矿,通过野外构造解析,流体包裹体和C-H-O-S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研究矿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分析成矿流体性质及其成矿物质来源。【研究结果】矿区变形可分3期:早期为韧性变形、中期为脆-韧性变形、晚期为脆性变形。根据脉体穿切关系和变形特征,识别出3期与构造相对应的石英脉(Qz1,Qz2,Qz3),其中Qz2为含金石英脉体,金矿主要形成于第二期的脆-韧性变形期。室内观测发现,早、中期石英中发育CO2-H2O型、纯CO2型和H2O溶液型3种类型流体包裹体,晚期仅发育水溶液型包裹体。早期石英中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37~386℃,盐度为1.4%~9.2% NaCl equiv.;中期石英获得CO2-H2O和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04~310℃,盐度为0.5%~16.6% NaCl equiv.;晚期水溶液包裹体具有较低的均一温度(125~235℃)和盐度(0.2%~10.6% NaCl equiv.)。根据CO2-H2O型包裹体计算早、中期的流体压力分别为267 MPa和208~253 MPa,对应形成的深度分别为10 km,8~9 km。同位素分析结果揭示,成矿的流体具有变质流体以及大气降水的特征,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赋矿地层-古生代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结论】萨瓦亚尔顿金矿床晚古生代经历了早期挤压向晚期走滑伸展的转变;早期NW-SE向的挤压作用促使地层变质脱水产生了大量富CO2、低盐度的变质流体,形成无矿石英脉;在构造变形转向走滑伸展时,造山带抬升剥蚀,流体压力降低并发生不混溶或沸腾作用,CO2等气体逃逸,诱发浅源大气降水加入并与变质热液混合,导致大量成矿物质快速沉淀成矿。
      创新点:萨瓦亚尔顿金矿晚古生代经历了两期变形作用,成矿主要与晚期变形密切相关;结合成矿作用特征研究,建立了萨瓦亚尔顿金矿构造-流体与成矿模式图。

    • >学术论文
    • 云南临沧花岗岩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讨论

      2022, 49(1):201-214. DOI: 10.12029/gc20220112

      摘要 (834) HTML (1058) PDF 7.04 M (3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临沧花岗岩风化壳广布,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潜力巨大。加强对临沧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相态特征、浸出率等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机制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该区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的找矿工作。【研究方法】本文选择临沧花岗岩中段地区,通过系统实施钻探工程,详细了解稀土成矿地质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临沧花岗岩风化壳全风化层稀土全相及浸出相稀土元素分异强烈,配分曲线呈右倾平滑的"W"型,稀土矿石类型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混合型稀土矿;稀土矿体赋存在花岗岩风化壳的全风化层,品位变化由上至下呈现出"上低-下高"和"上高-下低"两种类型。【结论】下渗的酸性溶液携带从花岗岩副矿物中解离出来的稀土离子向下运移,在风化壳的全风化层富集成矿,由于半风化层和弱风化层黏土矿物和酸性溶液的急剧减少,稀土元素富集程度大大降低。
      创新点:临沧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浸出特征表明,浸出率稳定在55%~75%;建立该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成矿机制及成矿模型。

    • 山东招远大尹格庄金矿控矿构造解析与找矿预测

      2022, 49(1):215-225. DOI: 10.12029/gc20220113

      摘要 (842) HTML (1135) PDF 3.63 M (3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大尹格庄金矿探明(金:283 t,银:397 t)发育于招平断裂带中段,矿区较大的断裂构造有4条:招平断裂、大尹格庄断裂、南周家断裂与南沟断裂,招平断裂带在矿区内呈NNE20°方向延伸,控制金矿体的形态、产状及发育部位。确定断裂构造的运动方向,可以指导大尹格庄金矿外围找矿预测。【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构造解析方法,分析了主要断裂构造的运动学特征。大尹格庄断裂、南周家断裂与南沟断裂为成矿后断裂,走向NWW向,倾向NNE,该3条断裂对招平断裂起错动与改造作用,在矿区范围内把招平断裂分割成4段。同样大尹格庄断裂把金矿体切割成两部分,南侧为1号矿体,北侧为2号矿体,在平面上1、2号矿体相距300~500 m,向下部由于矿体产状逐渐变缓,两者水平距离逐渐变大,这说明成矿后断裂为正断层。【研究结果】致使后期断裂北侧的矿体向下运动,也是导致矿体向北东方向侧伏的重要因素之一。【结论】由于南周家断裂与大尹格庄断裂的性质相似,可以推测南周家断裂北侧是重要的找矿靶区。随深度增加,招平断裂下盘的次级断裂构造逐渐发育,平面上表现为与主断裂呈10°~20°的交角,剖面上与主断裂倾向相近,而产状较陡,达45°以上,控制较小的金矿体发育,但品位较高,是大尹格庄金矿下一步找矿的方向。
      创新点:大尹格庄断裂、南周家断裂与南沟断裂为成矿后形成的正断层。

    • 西秦岭凤太矿集区铅锌矿床硅钙面控矿作用——以铅硐山铅锌矿床为例

      2022, 49(1):226-240. DOI: 10.12029/gc20220114

      摘要 (807) HTML (999) PDF 8.23 M (3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西秦岭凤太矿集区是秦岭铅锌金多金属成矿带重要组成部分,但对矿集区铅锌矿的矿床类型和控矿因素一直存在争议。【研究方法】通过对凤太矿集区内具有代表性的铅硐山铅锌矿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和资料梳理,论述了该矿床的硅钙面控矿特征。【研究结果】认为作为凤太盆地铅锌矿底板的古道岭组灰岩,为偏碱性的Ca质岩石,顶板星红铺组千枚岩为Si质的岩石,形成了一个完美的Si/Ca界面。地层中初始富集的成矿物质在三叠纪岩浆热液作用下再次富集,并沿盆地内NWW向的一系列褶皱构造及同生断裂运移,在大型褶皱转折端、层间滑脱带等部位的Si/Ca界面聚集成矿。【结论】据此认为区域上复式背斜转折端附近和其翼部的层间滑脱带、复式背斜的鞍部、层间滑脱带是成矿的有利部位。同时西秦岭印支期铅锌矿成矿作用与大规模的构造-岩浆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耦合,矿集区内铅锌矿床类型为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矿床。
      创新点:历年来凤太矿集区控矿特征争议较大,以典型矿床为例,利用硅钙面成矿理论,详细阐述了区内铅锌矿床的控矿特征。

    • 云南北衙斑岩-矽卡岩金铜矿床三维可视化建模与应用

      2022, 49(1):241-252. DOI: 10.12029/gc20220115

      摘要 (753) HTML (1036) PDF 7.37 M (29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位于金沙江-红河巨型构造-岩浆成矿带中段的北衙超大型矿床(已探明金151.28 t,铜22.17万t),是三江特提斯成矿域东段典型的斑岩-矽卡岩型金多金属矿床。近年来,矿床浅部地质结构与资源状况已得到初步揭示,但是其深部地质结构、深部控矿构造及深部找矿潜力还不清楚,制约了深部的找矿发现。【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北衙金多金属矿床万硐山矿段1000 m以浅空间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KUA-GOCAD平台,选择"分块建模法"和"双面法"建立了万硐山矿段三维地质模型和金矿体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金元素空间变化特征,模拟变差函数,采用克里金插值法(Kriging)建立了规模矿体品位模型。【研究结果】结合品位模型和矿体模型,估算金矿资源量约为246 t,同时金元素品位空间分布显示沿万硐山矿段40°方向存在一条优势富集带。【结论】"双面法"相比"切片法"能快速准确地建立矿体三维模型;认为北东向(40°)金品位优势富集带为隐伏深大断裂浅部表现,金元素不仅在岩体与碳酸盐接触蚀变带中富集,也在距离岩体一定距离的隐伏断裂中富集,为未来深部找矿有利方向。
      创新点:根据地质模型估算了金元素储量,与矿山储量报告相差小于10%;推测矿山存在隐伏深大断裂,为深部找矿提供方向;创建的“双面法”对于复杂层状贵金属矿体建模有较好效果。

    • 基于遥感手段的高寒山区矿产资源远景区快速圈定与综合评价技术集成

      2022, 49(1):253-270. DOI: 10.12029/gc20220116

      摘要 (739) HTML (1098) PDF 19.86 M (3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新疆西昆仑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成矿带,海拔高、气候恶劣、地形切割强烈,开展找矿工作极其困难,急需一套高效找矿技术体系实现找矿突破。【研究方法】本文利用TM、ETM+、OLI、ASTER、高分1号与2号、WorldView-2/3等卫星数据,采用雷达图像与光学图像的融合技术、改进的Crosta方法(iCrosta)、能谱-面积(S-A)分形滤波方法、图像滤波等一系列遥感蚀变异常提取方法提取矿化蚀变信息,并利用证据权模型和模糊证据权模型方法将遥感信息与地质、地球化学数据进行信息融合,圈定找矿远景区;在重点远景区的找矿靶区内开展地面土壤/岩屑地球化学野外现场快速分析(XRF和LIBS)和轻便地球物理探测(AMT、IP等),快速追索、圈定和评价异常。【研究结果】结合成矿地质背景、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圈定了24处找矿远景区,经地面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浅部工程验证,确认了黑山、平地等铅锌矿(化)点,实现快速找矿。【结论】集遥感综合信息提取、多元地学信息融合及地面物化探快速评价方法为一体的矿产资源圈定与评价技术非常适合在高寒山区开展。
      创新点:利用遥感技术提取矿化蚀变信息,并利用证据权模型和模糊证据权模型方法将遥感信息与地质、地球化学数据进行信息融合,快速圈定找矿远景区;利用土壤/岩屑地球化学野外现场快速分析和轻便地球物理方法,快速追索、圈定和评价找矿靶区。

    • 松辽盆地钱家店地区姚家组砂岩黏土矿物特征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

      2022, 49(1):271-283. DOI: 10.12029/gc20220117

      摘要 (812) HTML (1055) PDF 7.90 M (33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钱家店铀矿床位于松辽盆地西南部,含铀岩系为上白垩统姚家组。目的层中含有大量的黏土矿物,因此揭示姚家组砂岩黏土矿物特征,对铀的成矿作用探讨至关重要。【研究方法】本文通过系统的显微镜下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分析测试手段,对钱家店地区姚家组砂岩黏土矿物的镜下特征、成分及含量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研究结果】钱家店地区姚家组砂岩黏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其次为伊利石、蒙皂石,少量绿泥石。黏土矿物是沉积岩中铀富集的重要吸附剂,不同种类的黏土矿物对铀的吸附能力存在一定差异。【结论】姚家组成矿环境经历了成矿早期的酸性环境和成矿晚期的弱碱性环境,不同的黏土矿物之间在此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相互转化关系。黏土矿物含量变化不仅影响着铀储层物性特征,同时也影响着铀的沉淀富集。在黏土矿物吸附作用下,姚家组砂岩成岩过程中,预富集了大量的铀,为钱家店地区形成特大型铀矿床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创新点:钱家店地区姚家组砂岩黏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其次为伊利石、蒙皂石,少量绿泥石;不同种类的黏土矿物共同作用下,为姚家组预富集了大量的铀。

    • 四川攀枝花晶质石墨矿电性特征及找矿评价

      2022, 49(1):284-297. DOI: 10.12029/gc20220118

      摘要 (665) HTML (1040) PDF 10.34 M (29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石墨具有高的电子导电性,电性呈现形式为低阻(<10-5Ω·m)高极化(>40%)特征,正是由于石墨的超低阻特性,在石墨矿地球物理勘查中经常遇到"低阻屏蔽"作用,因此,优选有效的电法勘探组合在石墨矿勘查中非常重要。【研究方法】本文选择四川攀枝花中坝晶质石墨矿开展正演模拟,同时对典型矿床开展自然电位法和宽频电磁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分析。【研究结果】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利用该方法组合在中坝外围唐家坪石墨矿勘查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为该区矿产地评价提供了重要支撑。【结论】自然电位法+宽频大地电磁测深法的组合地球物理方法能够有效圈定石墨矿地表范围及深部延展,为相似地质条件下的石墨矿勘查提供了应用示范。
      创新点:正演模拟和已知石墨矿床试验结果认为自然电位法+宽频大地电磁测深法的组合地球物理方法能够有效圈定石墨矿地表范围及深部延展,可以为后期石墨矿工程勘探提供先导依据。

    • 川西坳陷须三段致密砂岩优质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2022, 49(1):298-310. DOI: 10.12029/gc20220119

      摘要 (669) HTML (1036) PDF 10.81 M (2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致密砂岩优质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已成为川西坳陷开展源储一体的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协同勘探的重难点问题;探讨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与致密气成藏的关系。【研究方法】运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沉积学等分析方法,对晚三叠世须三段致密储层发育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分析测试数据揭示须家河组须三段储层的孔隙度分布在1.11%~5.70%,渗透率分布在(0.0017~0.45)×10-3μm2,属于致密储层范畴。基于砂岩粒度大小,川西坳陷须三段致密储层识别出3类优质储层,即以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为主的粗砂,以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的中砂和细砂。研究区粗砂较少发育,厚度较大的中砂和细砂在中亚段和上亚段的三角洲前缘相中部、高位体系域中晚期与低位体系域早期较发育,属于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致密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微孔隙和微裂缝为主。【结论】致密砂岩优质储层发育主要受岩性、沉积、层序和成岩作用协同控制。岩性控制优质储层的发育类型,沉积和层序控制优质储层的发育位置,成岩作用控制优质储层的形成;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与致密气成藏的关系。
      创新点:揭示砂岩沉积-层序等特征的粒度中值能够较好地对致密砂岩优质储层进行分类和评价;多因素协调协同作用控制川西坳陷须三段致密砂岩优质储层发育。

    •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地区二叠系芦草沟组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条件

      2022, 49(1):311-323. DOI: 10.12029/gc20220120

      摘要 (737) HTML (982) PDF 2.58 M (29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地区二叠系芦草沟组高品位和低品位油页岩的品质和成因差异,揭示高品位油页岩的特殊成矿条件。【研究方法】对吉木萨尔地区两个剖面采集的露头样品,进行TOC、热解、含油率、微量、稀土元素测试,从而开展高品位和低品位油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微量稀土元素特征及成矿条件差异分析。【研究结果】研究区高品位油页岩有机质类型为I型;低品位油页岩有机质类型为I-II1型。高品位和低品位油页岩中B、Ba、Cr、Nb、Sr、V、Zr等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明显,高品位油页岩中各稀土元素平均含量和各样品稀土元素分布区间都小于低品位油页岩,且外源元素富集程度也相对更低,显示了更少的陆源碎屑输入。微量元素比值显示,研究区油页岩形成于温暖湿润气候,淡水-半咸水,还原环境。高品位油页岩与低品位油页岩相比,形成时水体盐度值更大,有机质生产力更高。【结论】温暖湿润气候背景下,相对较少的陆源碎屑供给,减少了对有机质的稀释和氧化破坏,同时较高的水体盐度值更利于水体分层,从而形成一个长时间的还原环境,再加上更高的有机质生产力,从而形成了高品位油页岩。
      创新点:吉木萨尔地区油页岩形成于温暖-湿润气候,淡水—半咸水的还原水体条件;相对较少的源碎屑供给,较高的水体盐度和有机质生产力促成了高品质油页岩的形成。

    • 四川省邻水县土壤锌地球化学特征及玉米水稻籽实锌含量预测

      2022, 49(1):324-335. DOI: 10.12029/gc20220121

      摘要 (675) HTML (1153) PDF 4.86 M (29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锌(Zn)是一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利用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准确预测农作物中Zn含量,从而开展富Zn农产品开发规划仍存在较大难度。【研究方法】本文选择四川省邻水县为研究区,依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所获得的表层土壤、农作物及根系土中地球化学指标数据,系统研究了土壤与农作物中Zn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玉米、水稻吸收Zn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邻水县表层土壤Zn含量范围为25.00~142.00 mg/kg,平均值为81.93 mg/kg,土壤Zn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邻水县华蓥山碳酸盐岩和峨眉山玄武岩出露区。研究区玉米、水稻籽实平均Zn含量分别为17.18 mg/kg和11.20 mg/kg,富锌率分别为44.0%和8.2%。利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分别预测出邻水县富Zn玉米、富Zn水稻种植面积为235.34 km2、30.99 km2。【结论】影响研究区玉米、水稻籽实Zn生物富集主要因素有土壤Fe2O3、Mn、pH、SiO2/Al2O3、CaO、有机质以及营养元素P等;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籽实Zn元素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可以应用于区域农作物Zn含量的计算。
      创新点:玉米、水稻籽实Zn含量不受土壤Zn的影响,而受土壤中主量元素的影响;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玉米和水稻Zn含量的预测图。

    • >发现与进展
    •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西区琼东南盆地基底花岗岩锆石U-Pb年龄报道

      2022, 49(1):336-338. DOI: 10.12029/gc20220122

      摘要 (649) HTML (956) PDF 1.48 M (26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海南岛屯昌地区泥盆纪片麻状花岗岩锆石SHRIMPU-Pb年龄报道

      2022, 49(1):339-340. DOI: 10.12029/gc20220123

      摘要 (580) HTML (985) PDF 886.28 K (2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北大别白垩纪花岗岩中发现2.65 Ga新太古代继承锆石

      2022, 49(1):341-343. DOI: 10.12029/gc20220124

      摘要 (582) HTML (989) PDF 1.60 M (27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甘肃马鬃山地区新元古代变质沉积岩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对北山造山带沉积底界的限定

      2022, 49(1):344-345. DOI: 10.12029/gc20220125

      摘要 (597) HTML (967) PDF 1.61 M (27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内蒙古扎兰屯地区晚三叠世韧性剪切变形的激光40Ar/39Ar年龄证据

      2022, 49(1):346-347. DOI: 10.12029/gc20220126

      摘要 (517) HTML (981) PDF 1.56 M (2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蔚县盆地中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新发现

      2022, 49(1):348-349. DOI: 10.12029/gc20220127

      摘要 (629) HTML (979) PDF 1.34 M (2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简讯与热点
    • 2021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调查十大进展 地质科技十大进展

      2022, 49(1):350-354.

      摘要 (587) HTML (939) PDF 547.14 K (4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地质云3.0”——国家地球科学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简介

      2022, 49(1):355.

      摘要 (632) HTML (0) PDF 825.66 K (9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地质》编辑工作指导委员会、《中国地质》(中文)编辑委员会

      2022, 49(1):356.

      摘要 (454) HTML (0) PDF 780.52 K (1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地质》(双月刊)栏目设置与稿约

      2022, 49(1):357.

      摘要 (388) HTML (0) PDF 978.04 K (1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主编:郝梓国

创刊:1953年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3657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167/P

国内邮发代号:2-112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亮点文章推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国新一轮战略找矿行动已全面启动。用什么方法、什么手段实现增储上产是面临的突出问题。本刊登载了几篇基于新技术、新方法实现找矿突破的实例,供大家参阅,助力新一轮战略找矿目标的实现。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找矿预测——以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矿为例. 欧阳渊等,2023, 50(2):303-330.
基于重磁资料在山东齐河—禹城探获矽卡岩型富铁矿:对超深覆盖区找矿的启示. 王润生等,2023, 50(2):331-346.
自然伽马曲线重构波阻抗反演在勘探含铀有利成矿砂体中的尝试. 梁建刚等,2023, 50(2):347-358.
宽频大地电磁法寻找“界面型”隐伏金矿床:以黔西南戈塘地区深部找矿为例. 张伟等,2023, 50(2):359-375.
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钻井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赵洪波等,2023, 50(2):376-394.
关闭